第九章_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68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新闻心理学概论新闻心理学概论第一章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
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三点: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在新闻活动中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二是探索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三是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可以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新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其根本任务在于将其理论成果应用与新闻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新闻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1986年7月,由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了。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新闻心理学最根本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原理。
记者凭着感觉器官、脑,真实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前提。
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是新闻效果的检验者。
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实际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到的角色互换;二是隐蔽在角色内心的凭借想象进行的角色扮演。
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第四章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第一篇: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作为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
而新闻受众群体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即接受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新闻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受众群体心理应当是传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认识受众群体心理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能。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点: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这四个特点。
首先是接受暗示心理,它是指受众自愿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
暗示作用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特定表达形式,将传者的倾向以隐蔽的、潜在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并且要依赖受众的解读和心领神会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黑客对中国网站发动攻击,中国黑客(在此称红客)奋起反抗,各家新闻网站纷纷予以报道。
由于民族情绪的影响,大多数网民包括很多记者出于爱国热情对中方的黑客行动多抱以赞赏的态度。
但如果舆论仅这样报道,势必会更加煽动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社会破坏性。
所以,人民网发表了一时评《“红客”、“黑客”都对网络秩序构成危害》。
文章承认,中国“红客”是一群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网友,但无论中国“红客”还是美国“黑客”,攻击、破坏网站这一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违法行为,并坚决反对把中国“红客”的网络攻击行为高尚化。
很显然,文章在认同公众的一般看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人深思,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问题。
这样的报道给受众一个完整的正确认识,其暗示的总体效果是积极的。
从众心理是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受众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人民群众的内聚力。
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至少10万人死亡,无数家庭失去父母、兄弟和姐妹。
新闻心理之受众心理分析——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凤凰网专题报道为例摘要: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这里的认识主体包括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
作为新闻传播的最终接受人员,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实际需求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就新闻受众的典型心理结合凤凰网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字:受众心理;莫言;凤凰网正文:新闻心理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映象,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
受众的心理体现了新闻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受众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心理反应。
新闻本身的特点同受众对新闻的需要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虽然, 新闻的受众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方面不同,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不相同。
但是, 在各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及环境等情况下的人们,却存在着共同的认识、兴趣和爱好。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是今年的一大新闻事件,对于莫言的获奖,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而凤凰网“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的专题报道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受众心理的期待引导心理、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求快心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对于莫言获奖受众对新闻的实际心理需求。
1、期待引导心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灵魂。
新闻事业的基本职能是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提供知识服务等。
受众需要随时通过新闻了解党的现阶段的方针、政策,借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期待新闻引导是受众心理的重要内容。
当然,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引导是多方面的,有包括政治思想、文化教育、日常生活和消费等。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是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可的一大步,但网络上关于莫言是否有足够实力赢得这项荣誉的言论颇多,在纷杂的信息中,人们对事件本身的意义难以分辨。
凤凰网就莫言的专题报道引入了各方评论,“王干:莫言是反文化失败的作家”、“学者称莫言没能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等新闻报道是对莫言本身获得诺贝尔奖存疑的体现,但直观看到的是,除小篇幅的存疑声音外,新闻报道的大篇幅内容是认可,赞扬的。
分析新闻宣传中的受众心理摘要: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新闻宣传活动中受众心理的分析,研究宣传学中的宣传效应问题,来更好的为我国新闻宣传服务,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如何迅速了解受众的心理并且通过对受众心理的分析来制定宣传方针和策略,达到宣传致效。
关键词:新闻宣传;受众心理;分析作为传播者或宣传机构,宣传致效是其中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新闻传播致效。
而作为接受信息的受众,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宣传性新闻报道,面对这些信息,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接受;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一个现象,也就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领域--受众心理的分析。
一、新闻宣传中研究受众心理的重要性(一)新闻宣传中注重受众的心理在大众传播中,新闻不等于宣传,媒体宣传什么更不等于受众接受什么,因此新闻宣传过程中要注重受众接受信息时的心理因素。
宣传是一种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体现传播者意图的行为。
所以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代表着宣传者或其集团的利益。
宣传者宣传什么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受众也并不是宣传什么就接受什么,他们对宣传报道是有选择的。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包括党政机关的报纸刊物也要在市场环境中求生存,这就必须考虑到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方面。
(二)在国际传播中更需要了解国际受众的不同心理新闻宣传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所谓的言论自由的国度很少提及宣传二字,在这样一种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上,我们更要把握住国际受众的心理,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国家的对外宣传工作的发展;了解国际受众心理还可以时时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一枚自我检测的镜子,可以使我们不断从这枚镜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预防在国际受众中出现一些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于国际受众来说,总的应该有两大特点:一是由于国际受众生活在国外,他们的心理总是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由于国际受众(排除本国受众)距离我国较远,其心理状况很难去把握,且具有变动性,这对于我们认识国际受众的心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受众,即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体称谓。
其对象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决定着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媒介,甚至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者的发展。
应该说,一旦新闻离开了受众,就会失去方向和目的,传播活动也就会终止。
在影视传播中,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新闻传播策略,对促进新闻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一、追求客观事实――求真心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真相和谎言并列时,受众更容易倾向于真相,除非是受防御机制的影响,如《黑客帝国》中就对真相作用于人进行了很好地探讨。
从受众角度来看,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所传播的所有新闻,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
换言之,当受众通过媒介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就是客观规律。
也正因此,真实的定义才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人面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都会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反应。
我们以钓鱼岛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就可找到约5,080,000篇相关新闻,那么,是不是这些新闻都是真实的呢?这有待验证,而正是这个验证的心理客观地表现出来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时的心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进行思考的过程。
而当前一些新闻报道中未免有些添枝加叶,夸大其词,捕风捉影之嫌,甚至编造假报道来欺骗受众,而这些假报道也让受众甚反感,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印象。
要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就必须客观地,真实地、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是事实是必须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新闻的要素必须完全真实的,必须确凿无误的。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外,还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