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传递的不对称效应
- 格式:pdf
- 大小:411.26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1. 引言人民币汇率和中美贸易失衡是当前国际经济中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其汇率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兑换比例直接影响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而中美贸易失衡则指的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其中汇率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
本文将采用分析的方法,通过浅析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的相关因素,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的背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巨大。
然而,长期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美国一直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表达担忧,认为这对美国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中,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中美贸易失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民币的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来稳定汇率。
这包括设置汇率中间价、限制资本流动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币的汇率水平。
3. 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3.1 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人民币贬值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因为贬值后中国的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具有竞争力。
这导致中国的出口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中美贸易失衡。
然而,人民币贬值也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反制措施,进而影响中国的出口。
同时,人民币贬值也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加剧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
3.2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减少中国的进口成本,使中国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从国外购买商品。
这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并减少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然而,人民币升值也可能导致中国的出口减少,因为其他国家的商品价格相对于中国更有竞争力。
这可能对中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一定冲击。
3.3 汇率波动对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会影响来自美国的直接投资和短期资本流动。
当人民币升值时,来自美国的投资者可能减少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因为他们需要用更多的美元购买人民币。
而当人民币贬值时,中国可能会面临资本外流的风险。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美元指数的非对称联动关系作者:林湃钱军辉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0年第04期摘要:采用線性回归模型和非参数核回归模型,对“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美元指数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研究。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价与美元指数之间的联动关系,在美元指数上升和下降时期,呈现出显著的非对称特征。
进一步研究发现,“逆周期因子”的引入降低了美元指数对中间价的预测效力,并且在“逆周期因子”激活期间不对称报价操作暂停,在“逆周期因子”恢复中性期间不对称报价操作重启。
关键词:中间价;美元指数;逆风向干预;逆周期因子中图分类号: F 822.1 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 We use linear regression and nonparametric kernel regression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D/CNY central parity rate and the US dollar index since the “8.11”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first, prior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unter-cyclic factor,” the setting of the central parity rate displays asymmetry depending on the rise or fall of the US dollar index; seco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unter-cyclic factor” has reduce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US dollar index on the central parity rate. The asymmetric setting of the central parity rate is suspended when the “counter-cyclic factor” is activated,and is restarted when the “counter-cyclic factor” resumes neut rality.Key words: central parity rate; US dollar index;leaning against the wind; counter-cyclic factor2005年7月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下文简称“央行”)一直致力于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国际金融羊群效应:某些有影响的国际资金的突然行动,会带来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纷纷效仿,从而很容易对经济形成严重冲击。
某些投资机构就利用了国际资金流动的这一特点,有意识通过散布某些信息而诱发市场恐慌情绪,通过从众心理来实现其意图。
劳尔森-梅茨勒效应:如果居民要维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标准,那么势必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吸收支出,也就是说,贬值可能增加自主性吸收支出。
预期自致性货币危机: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这种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独特的运动规律有关,它主要是由于市场投机者的贬值预期心理造成的。
这种投机预期可以完全与经济基本面无关,只要它的幅度足够大,就可以通过利率变动最终迫使政府放弃平价,从而使这一预期得到实现。
蔓延性货币危机: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极易传播到其他国家,这种由其他国家爆发的货币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货币危机被称为“蔓延性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最容易传播到以下三类国家:第一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或者是出口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第二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存在着较为相近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尤其是存在潜在的经济问题的国家;第三类是过分依赖于国外资金流入的国家。
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商品,套利活动将使它的地区间价格差异保持在叫嚣范围内。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我们将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称为“一价定律”。
弱(相对)购买力平价:对绝对购买力平价假定的放松而得出的,它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成立,同时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权数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较为稳定的偏离。
三元悖论(克鲁格曼三角):如果将资金的完全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三个独立的目标,那么经济当局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而必然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2005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相关经济数据,定量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
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的短期传递效应约为20%,长期传递效应约为42%。
较低的传递效应表明人民币升值对解决我国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作用甚微。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出口价格传递效应人民币汇率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自汇率制度改革到2011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约20%。
即使如此,西方国家仍然要求人民币价值重估,这其中既有经济原因,也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背景。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及面对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的乏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更是不断高涨,人民币汇率问题格外受到各界关注。
事实上,人民币升值能否改善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依赖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商出口价格的传导程度。
如果由于市场竞争,我国出口商不能将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成本提高传导给外国进口商,而是通过改进生产效率、降低利润率等方式消化更高的生产成本,则我国的出口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即人民币重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pass-through effects)。
如果人民币的升值不能有效传导给出口价格,则国外所“企望”的中国出口减少、进口需求增加和双边贸易改善不能实现,因而对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作用是有限的。
文献综述汇率对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是指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汇率变化1%时,以出口国货币计价的出口价格变化百分比,体现了本国出口商对因汇率变动导致的生产成本变动的转嫁能力。
如果出口价格能完全反映汇率的变化,则表明传递效应是完全的,否则是不完全传递。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出口商因面对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而不具有定价能力,出口商不可能转移任何由于本币升值带来的成本提高,因而传递效应是完全的。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与不完全竞争有关的垄断能力使得出口商能够随着汇率的波动调整出口价格,而且,具有定价能力的公司能够获得超出边际成本的利润,此时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
汇率传递的棘轮效应
汇率传递的棘轮效应是指汇率变动对于经济体内价格水平的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效应。
基于国际贸易与金融市场的联系,外汇市场的变化会对进出口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经济体内的价格水平。
这种连锁反应的效应被称为“棘轮效应”。
具体来说,棘轮效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向棘轮效应和负向棘轮效应。
正向棘轮效应是指汇率变动导致的价格变化会促进进出口的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负向棘轮效应则是指汇率变动导致的价格变化影响经济体内的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无论是正向棘轮效应还是负向棘轮效应,都会对经济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考虑汇率变动对于经济体内价格水平的传递过程,以及棘轮效应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 1 -。
本文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分析西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老师哪些最牛。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数据检索与报告;第二部分是简短的结论与我的建议。
第一部分:数据检索与报告一总体状态《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是中国经济管理类最好的期刊,进入中国知网,在三刊内检索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发表的论文,有37个结果(结果见表4)。
从中可以看出,发表论文最多的有曾康霖,洪正,万晓莉,陆磊,谢平。
二详细报告下面,分别检索以上5位学者。
1,检索曾康霖(/view/1192131.htm),他2001年至今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他发表的文章最多,这说明他是一位很有学术能力的教授,资格很老,但他生于1938年,现在已经74岁。
检索洪正(/2004/main.asp?Wwzid=915),他生于1971年,今年41岁年龄还算轻,副教授,近两年在这些期刊发的文章比较多,说明能力很强,是可以考虑的学者。
洪正近年论文发表情况(表1)2,检索万晓莉。
1979生,很年轻才33岁,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出来的,但从她最近发表的文章来看,潜力很大。
万晓莉论文情况(表2)3,陆磊(/view/112892.htm),现在只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兼职研究员,估计在西财的时间不多。
4,谢平(/2004/main.asp?Wwzid=261)。
他1955年生,已经57岁了,虽然下面的研究成果表明他的学术还是很强的。
但是发表的文章没有近两年的,最近也是在2007年(08年那个期刊水平怎么样待定)。
谢平论文情况(表3)第二部分:结论与建议综上,万晓莉年轻,学术背景好,处于能力的爆发期,前途远大。
洪正其次,他的年纪比万晓莉大,但学术能力还保持着,是比较好的学者。
再次是谢平,陆磊和曾康霖。
这个分析也存在缺陷,一是检索比较粗略,虽然《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是最好的期刊,但其他的一些期刊也会有发表;二是只分析了5位学者,一些有潜力的学者可能被忽略掉了。
汇率传递名词解释
汇率传递是指变动的汇率对于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价格以及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的传递效应。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发生变动时,这种变动可能会影响到该国的经济活动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活动。
通常情况下,汇率传递效应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汇率变动对于本国的进口和出口价格的影响;另一个是汇率变动对于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汇率传递中,汇率变动可能会对经济活动的价格和数量产生影响。
例如,当本国的货币汇率升值时,进口商品价格可能会降低,而出口商品价格可能会升高。
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多,从而对于本国的贸易和就业等方面产生影响。
同时,汇率变动还可能会对于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例如,当本国的货币汇率升值时,本国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降低,而当汇率贬值时,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增加。
此外,汇率的变动还可能会影响到本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总之,汇率传递是指汇率变动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活动的传递效应。
汇率传递效应可能会对于本国的进口和出口价格、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本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经济效应金融市场是一个涉及大量交易和信息流动的复杂系统,而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
在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
这种不对称信息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应,对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产生深远影响。
一、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信息不对称可分为隐藏信息和隐藏行动两种情况。
隐藏信息是指参与交易的一方拥有关于交易标的的私有信息,而另一方则不了解这些信息。
例如,一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了解到该公司内部的真实经营状况,而一般投资者并没有这些信息。
隐藏行动是指交易的一方具有行动能力,而另一方则无法观察到其行动。
例如,一个券商可能具有更好的交易执行能力,而投资者很难确切知道所使用的交易策略。
二、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效应1. 市场的低效性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可能导致市场的低效性。
因为某个交易双方拥有更多信息,另一方可能会因此产生猜测和不确定性,从而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市场的观望态度,缩小投资规模,甚至退出市场,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波动过大。
2. 信息不对称的利益偏好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引发交易双方的利益偏好。
比如,卖方可能会将有利的信息隐藏起来以获取更高的价格。
而买方则希望尽可能了解更多信息以降低交易风险和获得更好的交易结果。
这种利益偏好导致信息买卖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
3. 金融市场不稳定性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一方参与交易时可能会利用其拥有的信息来操纵市场。
例如,某个机构可能通过大量交易来影响市场价格,进而达到自己的利益目的。
这种行为可能引发市场的不良波动和金融风险的传播。
三、应对信息不对称的挑战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
1. 加强信息披露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与监督。
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透明度。
经济导刊222011 / 01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汇率的波动等比例地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之上,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汇率对一国的价格传递往往是不完全的。
随着2005年7月我国开始新一轮的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波动较之前更加频繁,研究汇率波动对进出口商品价格的不完全传递效应,对于我国制定产业政策和国内货币政策意义重大。
我国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是一国进行对外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在对外贸易和其他对外经济活动时执行着价格转化职能,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
纵观人民币汇率改革路程,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再到复汇率回归的过程。
1994年我国宣布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尽管这一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实际上这一期间人民币汇率基本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摩擦日益加剧,国内国外要求人民币汇率实行改革的呼声日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左右,成为世界上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
在这一情况下,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自此,人民币汇【关键词】 汇率波动,价格传递机制汇率波动的价格传递效应文 | 朱莹莹率机制更富弹性,汇率波动也趋于增强。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物价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日益重要,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已经由最初的1美元兑换8.2765元升至1美元兑换6.6870元,根据BIS 公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己经达到了19.2%,升值幅度明显。
按照传统国际经济学分析框架,人民币如此大幅度的升值,必然会提高中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从而削弱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抑制出口,促进进口,这样有助于缓解中国外部经济长期失衡的“双顺差”局面。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必然性和具体条件分析林丹丹【摘要】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关注的一个焦点,近期汇率走势不断上下波动,势必将增加汇率弹性.本文就目前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条件分析.【期刊名称】《北方经济》【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2页(P72-73)【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汇率弹性【作者】林丹丹【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正文语种】中文2011年6月1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声明: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且强调,中国推进汇改首先是为了平衡国内经济,其次才是应对国际压力。
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充满信心,人民币很快升值0.42%,瞬间突破了自2008年年中以来汇率在6.83左右浮动的范围,成为5年来最大的单日涨幅。
自进入2013年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基本保持在6.26-6.29的范围内波动。
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的必然由于金融危机,美国不断采取扩张性政策,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总体上升趋势,这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提供了恰当的时机。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2002年起,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就一直偏离其均衡汇率,被一度低估了。
可以通过简单的实证分析数据,单位根的检验(表1)得出:因为对于9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为-2.92,所以,可判断四个变量都为非平稳的,应该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析,标准化后得到标准化的协整系数,通过模型(VECM)可得出:近年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情况,如图1所示。
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被低估,长期处于上升压力状态。
现在增加汇率波动的幅度,多数的投资者会认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不是迫于升值压力的选择,投资者的这种态度有助于避免过多的投机冲击及金融危机。
从表2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到,在2005年7月份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推出后,人民币汇率弹性相比以往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
Vol.41 No.6Dec. 2020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41卷 第6期2020年12月中国对外贸易存在J 曲线效应吗?——基于NARDL 模型分析杜 萌1,2,李 冰1(1.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NARDL 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如何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与中美、中欧和中日贸易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效应,而在短期,人民币汇率变动仅与中欧贸易存在着非对称效应,而中美和中日无此现象,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没有存在显著的J 曲线效应。
分时间段来看,人民币对贸易的非线性主要表现在2005年8月到2014年7月这一时期,且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之间存在着反J 曲线效应,而对欧元区和日本则无此效应。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NARDL;进出口贸易;非线性中图分类号:F 8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20)06-0036-12收稿日期:2020-06-29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辽宁省上市公司金融风险多维度形成机制及防控措施研究”(2019lslktqn-015)。
作者简介:杜萌(1983-),男,博士,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国际金融和土地管理研究;李冰(1994-),女,主要从事金融学研究。
一、引言201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将继续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合理的均衡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推动人民币汇率自由化。
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以来,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为我国出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中国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在2002年中国加入WTO 之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主要出口大国,国际贸易地位不断增强。
国际金融羊群效应:某些有影响的国际资金的突然行动,会带来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纷纷效仿,从而很容易对经济形成严重冲击。
某些投资机构就利用了国际资金流动的这一特点,有意识通过散布某些信息而诱发市场恐慌情绪,通过从众心理来实现其意图。
劳尔森-梅茨勒效应:如果居民要维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标准,那么势必在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增加吸收支出,也就是说,贬值可能增加自主性吸收支出。
预期自致性货币危机: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这种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独特的运动规律有关,它主要是由于市场投机者的贬值预期心理造成的。
这种投机预期可以完全与经济基本面无关,只要它的幅度足够大,就可以通过利率变动最终迫使政府放弃平价,从而使这一预期得到实现。
蔓延性货币危机: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极易传播到其他国家,这种由其他国家爆发的货币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货币危机被称为“蔓延性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最容易传播到以下三类国家:第一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有着密切的贸易联系或者是出口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国家;第二类是与货币危机发生国存在着较为相近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尤其是存在潜在的经济问题的国家;第三类是过分依赖于国外资金流入的国家。
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商品,套利活动将使它的地区间价格差异保持在叫嚣范围内。
如果不考虑交易成本等因素,则同种可贸易商品在各地的价格都是一致的,我们将可贸易商品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称为“一价定律”。
弱(相对)购买力平价:对绝对购买力平价假定的放松而得出的,它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成立,同时各国一般价格水平的计算中商品及其相应权数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各国的一般物价水平以同一种货币计算时并不完全相等,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较为稳定的偏离。
三元悖论(克鲁格曼三角):如果将资金的完全流动、稳定的汇率制度、独立的货币政策作为三个独立的目标,那么经济当局只能选择其中的两个目标,而必然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人民币汇率传递的不对称性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业务的影响1一、引言自中国在2005年7月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上升约5%,人民币汇率波幅逐步扩大。
与此同时,中国仍然呈现“双顺差”局面。
据此,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实际有效汇率才是影响一国贸易收支的关键因素。
因此上述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汇改后并未显著升值,货币当局应进一步关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
他们认为货币当局应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幅,并预计其扩大将导致汇率在双边波动的情况下加速升值。
也有一些学者则强调汇率对调节贸易收支的作用有限,认为应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对中国进出口造成的冲击。
对于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汇率制度以促进发展,许多经济学家运用不同贸易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来分析汇率波动的影响。
库什曼(1983)认为,风险厌恶的厂商会选择降低他们的贸易量。
Doroodian(1999)和克鲁格曼(1989)强调汇率的波动性导致贸易中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当贸易商无法通过金融工具来避险或者避险成本过高的时候。
另一派观点像Sercu and Vanhulle(1992),Dellas and Zilberfarb(1993)则认为汇率的波动性可能对贸易产生正面的影响。
他们从期权定价的理论出发,认为未执行的贸易合同相当于期权,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Cote(1994)在一篇综述性文章中给出的结论认为: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双边贸易上看,大量的研究并不能给出汇率波动性同贸易之间明确的系统关系。
有关人民币汇率对贸易的影响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大多集中在考察汇率水平值对进出口总量和贸易收支的影响方面,考察其波动性对贸易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少数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的文献都得出了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将对出口产生负面冲击的结果(Chou, 2000;曹阳与李剑武, 2006)。
李广众和Voon(2004)关注了汇率波动性对制造业不同部门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汇率波动性对制造业中各细分行业出口的影响是不同的,并不都表现为负面冲击。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外汇管理及其效率分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不定项选择题 3. 判断题 4. 名词解释 6. 简答题7. 论述题不定项选择题1.中央银行参与外汇市场交易的目的是:( )A.获取利润B.对外汇储备的构成进行调节C.对市场自发形成的汇率进行干预D.平衡外汇头寸正确答案:B,C,D 涉及知识点:外汇管理及其效率分析2.当本国货币当局一方面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本国货币、卖出外币资产,另一方面在本国债券市场上买入本国债券、卖出本国货币时,根据资产组合分析法则:( );根据货币分析法则:( )A.本国货币升值,本国利率上升B.本国汇率和利率都不变C.本国货币升值,本国利率下降D.本国汇率不变,本国利率上升正确答案:C,B 涉及知识点:外汇管理及其效率分析3.关于资本外逃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资本外逃可以通过在国际贸易中低报进口、高报出口来讲行。
B.本国政治前景的不确定会加剧资本外逃。
C.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和遗漏账户余额,能够反映一部分资本外逃的情况。
D.本币币值被人为低估可能会引发资本外逃。
正确答案:B,C 涉及知识点:外汇管理及其效率分析4.在外币直接标价法下,关于汇率目标区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 A.在市场参与者认为政府对目标区的承诺可信时,若本国汇率波动,接近目标区的上界时,就会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卖出本币。
B.当市场参与者认为政府对目标区的承诺不可信时,若本国汇率波动,接近目标区的上界时,就会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卖出本币。
C.在某些情况下,无需货币当局对汇率采取主动调控,市场力量就能够使汇率在目标区间内运行。
D.当本国发生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时,汇率向下突破目标区下界的可能性上升。
正确答案:B,C 涉及知识点:外汇管理及其效率分析5.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在国际间的传导存在不对称效应,又称为棘轮效应,它是指:( )A.固定汇率制度下,顺差引起顺差国物价上升,逆差引起逆差国物价下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不同行业进出口的影响汇率变动对一国贸易的影响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自中国参加wto后,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亦愈发剧烈。
在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压力的影响下,人民币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
一方面,汇率变动引起货币的升值或者贬值,经过价格机制的作用会对进出口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进出口厂商由于汇率变动带来汇率风险,将会改变其进出口决策,从而影响一国贸易。
目前国内己有许多文献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收支的关系,但从汇率传递视角来分析两者关系的文献较少。
因此,本文从汇率传递的角度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不同产业进出口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总体趋势从2005年汇改启动到201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35%,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1.1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0.34%。
2005年7月21日,中国将历时10年与美元挂钩的制度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进展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开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假设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人民币兑美元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一夜之间升值2.1%。
2008年7月—2010年6月,随着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日益恶化,作为稳定中国经济的紧急措施,中国事实上将人民币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6.83元。
2010年6月19日,我国又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承诺增强人民币交易的灵活性,事实上完毕了两年来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重新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进展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总结这个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大致分为三个时段:2005年7月21日—2008年6月19日,人民币汇率一路飙升;2008年6月19日—2010年6月19日,人民币汇率根本稳定;2010年6月19日—2011年末,人民币汇率平稳升值。
以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为标志,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