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一章中国和西方法律翻译史前言本章分为两节,分类详细阐述了中国和西方的翻译史和法律翻译史。
由于法律翻译只是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第一节中国翻译翻译史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中国翻译史,然后介绍中国法律翻译史;第二节西方法律翻译史也同样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西方翻译史,然后介绍西方法律翻译史。
在这个章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翻译活动,尤其是中国法律翻译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1.1中国法律翻译史1.1.1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法律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分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着岁月的打磨和洗礼,其发展较为漫长和曲折。
放眼看去,中国法律翻译与中国翻译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发展也与中国翻译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国法律翻译史以前就必须先了解整个中国翻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了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历程,以及中国翻译史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轨迹和文化脉络。
中国翻译史通常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部分。
一、中国古代翻译史(先秦-清乾隆初年)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的印度佛经的翻译。
自此,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的一大特色。
佛经翻译是印度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之间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
虽有抵触但最终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
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印度佛教在传入时即依附和迎合本土文化;二是印度佛教本身也具有与中华文化相近或相通的因素,而且包含可以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