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一章中国和西方法律翻译史前言本章分为两节,分类详细阐述了中国和西方的翻译史和法律翻译史。
由于法律翻译只是翻译活动的一个分支,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第一节中国翻译翻译史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中国翻译史,然后介绍中国法律翻译史;第二节西方法律翻译史也同样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西方翻译史,然后介绍西方法律翻译史。
在这个章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了解中国和西方翻译活动,尤其是中国法律翻译活动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1.1中国法律翻译史1.1.1 中国翻译史的发展法律翻译是翻译的一个分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着岁月的打磨和洗礼,其发展较为漫长和曲折。
放眼看去,中国法律翻译与中国翻译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发展也与中国翻译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国法律翻译史以前就必须先了解整个中国翻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了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历程,以及中国翻译史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轨迹和文化脉络。
中国翻译史通常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部分。
一、中国古代翻译史(先秦-清乾隆初年)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的印度佛经的翻译。
自此,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的一大特色。
佛经翻译是印度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之间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
虽有抵触但最终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
其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印度佛教在传入时即依附和迎合本土文化;二是印度佛教本身也具有与中华文化相近或相通的因素,而且包含可以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容。
第一章我国历史上的翻译活动第一阶段:从周代到东汉桓帝的翻译活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要进行“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斯大林),就必须通过翻译作为中介手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大国,长期以来,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和对外与各个国家的交往,当然少不了翻译。
一、周代原始社会无籍可靠,略有文献的夏商两代,现有史料也失之过简,无从窥测当时的翻译活动。
到了周代,其疆域内杂居着不少异族。
他们在饮食服饰、货币和言语等方面,均与华族不同。
华族要与这么多的异族交往,自然非借助于翻译。
《礼记·王制》载有周代所设翻译东、西、南、北各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官员的职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故后世称翻译人员为“象寄之才”。
《周礼》中谈到周代规定每七年要将各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
这也是我国典籍中关于培训翻译人员的最早记载。
二、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设有翻译官职,即典客下面的译官。
汉代在交通要道上的西域诸国还设有主要为汉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之职,在各国设“译长”一至二人不等。
秦汉两代,与北方匈奴打交道最多。
匈奴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汉语截然不同。
公元前二世纪时,匈奴在于汉朝的战争中失去了祁连山和燕支山,此后在匈奴中流传着这样一支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匈奴没有文字,这便是古匈奴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其译者无从考察。
第二阶段:东汉桓帝末年到宋代的翻译活动一、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
释迦牟尼(约前565- 前486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他原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经六年苦行,在佛陀迦耶的菩提树下“成道”,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开始为人说“苦、集、灭、道”“四谛”等教义,信徒尊他为“佛陀” (Buddha: 觉悟着) 。
他的弟子将他一生所说的教法纪录整理,成为经、律、论“三藏”。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中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史可上溯到西汉哀帝时代,差不多有两千年的历史。
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第一阶段:东汉桓(huan)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到南北朝,历经四百多年。
中国翻译史的一页是从翻译佛经时揭开的,译者是安世高,波斯(今伊朗)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国(西域)人娄迦谶(chen)来中国,他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一类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行为。
到了符秦时代,翻译事业出现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
道安自己不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bi)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道安在这期间请来了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者,批评了翻译的文体,检讨了翻译的方法。
他全改以前群家的古直风格,主张意译,改正了过去音译(transliteration)的弱点,并提倡译者署名。
再后来,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译了四十九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第二阶段:从随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的鼎盛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cong)(俗姓李,赵郡人)者,梵文造诣很深。
他对于翻译理论,曾有比较透彻的发挥,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二)“襟(jin)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三)“耽于道术,澹(dan)于名利,不欲高炫”。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出发去印度(天竺zhu)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绪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时间翻译活动备注西汉哀帝到中国口传一些简短的否经经句还谈不上佛经的翻译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始译《安般守意经》等30多部佛经安息(波斯)人支娄迦谶译10多部佛经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直译意译出现支亮支谦译175部佛经主持设译场,《鞞婆沙》不懂梵文严格直译《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十二门论》《百论》等三十余卷主张音译,倡译者署名,“天然西域之趣”南北朝《摄大乘论》等49部经论应梁武帝聘1.“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2.“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3.“耽于道术,谵于名利,不欲高炫”北宋派人西去求经,开封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南宋明清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与利玛窦(意)合译《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全生述》不懂外文,口述笔译,160多部文学作品《王子复仇记》《拟投翻译书院议》“善译”《马氏文通》作者赫胥黎《天演论》“信达雅”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斯宾塞尔《群学肄言》《毁灭》《死魂灵》“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1.党领导下系统进行2.质量大大提高3.批评与自我批评4.外译汉,汉译外翻译标准日趋统一人物伊存安世高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严复苻秦鸠摩罗什玄奘古代翻译界巨星马建忠林纾过些时候(月支派)竺法护“三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即“忠实,通顺”印度求经、组织译场、梵汉(75部1334卷)、汉梵(老子著作的一部分)首向外介绍汉著新中国成立管主八公布查布徐光启梵文造诣深释道安真谛对待翻译工作严肃我五四近代翻译分水岭实叉难陀义净宋太祖拔合思巴智光鲁迅瞿秋白元不空隋到唐记载中见不到一部译经释彦琮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一节翻译的标准忠实:忠于原作内容、保持原作风格通顺: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语言现象(词汇含义、句法结构、惯用法)理解逻辑关系原文所涉及的事物第二节翻译的过程表达直译:保持内容、形式(比喻、形象等)意译:正确表达原文内容,不拘泥于形式人名、地名、日期、方位、数字段、句、重要的词校核错或不妥的词、句无生僻字、陈腔滥调、标点符号校核两遍:内容、润饰蚊子对照原文通读一遍第二节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1.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2.努力提高本族语和外语的水平3.不断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对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科学、风俗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