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部编中考语文通假字(古诗文课内篇)
- 格式:docx
- 大小:18.67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课标篇目古诗文通假字初中课标篇目古诗文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
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
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
“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
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
“读”音dú,“逗”音dò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去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
初中课标篇目通假字:《论语》12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yuè),同“悦”,喜悦。
中考语文常见通假字A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C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字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字代替,这些字就是通假字。
以下是一些九年级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
1. 之、之间、之乎、之所以可以用者、之乎者也可以用此、之乎者也可以用彼。
2. 乎、乎者、乎哉可以用矣、乎者、乎哉可以用耳。
3. 也、亦可以用矣。
4. 此、此间可以用是。
5. 是、是非可以用也。
6. 其、其所可以用之。
7. 于、于是可以用乎。
8. 者、者也可以用之。
9. 与、与之可以用及。
10. 以、以为可以用为。
11. 何、何也可以用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通假字整理(最全)必修上册《短歌行》契阔谈讌:讌,同“宴”,宴会。
《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列,同“裂”。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指酒杯。
《劝学》虽有槁暴:有,同“又”,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以为轮:,同“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君子性非议也:生,同“性”,天性。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环绕。
杯盘狼籍:籍,同“藉”,凌乱。
《登泰山记》须臾成五彩:采,同“彩”,彩色。
少圜:圜,同“圆”。
《静女》爱而不见:爱,同“薆”,隐藏。
说怿女美:说,同“悦”。
女,同“汝”,你。
自牧归荑:归,同“馈”,赠送。
匪女之为美:匪,同“非”,表否定判断。
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毋吾以也:以,同“已”,止。
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莫春者:莫,同“暮”,晚。
《齐桓晋文之事》王说:说,同“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
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刑于寡妻:刑,同“型”,做榜样。
抑为采色:采,同“彩”,色彩。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是罔民也: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
反,同“返”,回、归。
《庖丁解牛》砉然向然:向,同“响”,作响。
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
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同“枝”,支脉。
批大郤:郤,同“隙”,空隙。
《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鸿门宴》距关:距,同“拒”,把守。
毋内诸侯:内,同“纳”,接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1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明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九年级上、下册九年级上册10.岳阳楼记知识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越.明年(3)百废具.兴(4)属.予作文以记之(5)予观夫.巴陵胜.状(6)浩浩汤汤....(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前人之述备.矣(11)然则..北通巫峡(12)南极.潇湘(13)迁.客骚人..(14)若夫淫雨霏霏....(15)连月不开.(16)浊浪排.空(17)日星隐曜..(18)山岳潜形..(19)樯倾.楫摧.(20)薄.暮冥冥..(21)则有去国..怀乡(22)忧谗畏讥....(23)至若春和景..明(24)波澜不惊.(25)沙鸥翔集.(26)锦鳞.游泳(27)郁郁..青青(28)而或.长烟一.空(29)此乐何极.(30)宠.辱偕.忘(31)把.酒临风(3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3)或.异二者之为.(3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6)先.天下之忧而忧(37)后.天下之乐而乐(38)微.斯人(39)吾谁与归.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3.古今异义(1)越明年..,政通人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看(3)增其旧制.古义:;今义:制度(4)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具备,具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前往(6)而或长烟一.空古义:;今义:数词(7)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今义:景色,景观(8)是.进亦忧,退亦忧古义:;今义:判断动词(9)微.斯人古义:;今义:细微4.一词多义予观夫巴陵胜状__________(1)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__政通人和__________(2)通北通巫峡__________南极潇湘__________(3)极此乐何极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__________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4)和政通人和__________浊浪排空__________(5)空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__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__(6)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5.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动词,(2)百废.具兴作名词,(3)北.通巫峡作状语,(4)南.极潇湘作状语,(5)日星隐曜.作名词,(6)先.天下之忧而忧作状语,(7)后.天下之乐而乐作状语,6.文言句式请指出下面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中考语文必背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这些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而它们的含义可能与原字或词有所不同。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中,通假字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初中语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通假字的存在是因为古代的书写材料有限,人们常常用简单的符号或图形来代替复杂的字或词。
在初中语文中,我们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包括:“反”通“返”,表示返回;“见”通“现”,表示出现;“说”通“悦”,表示高兴;“女”通“汝”,表示你;“亡”通“无”,表示没有;“坐”通“座”,表示座位等。
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原字或词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要了解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除了在阅读中需要注意通假字之外,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
因为通假字的使用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规范的汉字,避免使用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文献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我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以保证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通假字是指本应使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现象。
在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人们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些发音相近但实际上不同的字或词。
以下是初中16册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及其解释:“肱”通“躬”,弯曲身体。
红色教育在幼儿生活、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红色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解析及分册练习七年级上、下册考点解析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同“举”,推举)(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名词作动词,以……为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思。
第(1)题“更”是文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解释为“重新”的意思。
第(2)题中的“与”,兼有异读字和通假字的特点,解释为“同‘举’,推举”的意思。
第(3)题中的“拂”,兼有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的特点,解释为“同‘弼’,辅佐”的意思。
第(4)题中的“卑鄙”,属于古今异义,解释为“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
第(5)题中的“斗”,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北斗星那样”的意思。
第(6)题中的“美”,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解释为“以……为美”的意思。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解析】A项中的“乃”,前者是“是”的意思,后者是“居然,竟然”的意思。
B项中的“以”,前者是“拿、用”的意思,后者是“按照”的意思。
C项中的“之”,前者是复指代词,可解释为“这”,后者是“的”的意思。
D项中的“且”,前后均为“将、将近”的意思。
名师提醒1.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
苏版初三上册(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之《湖心亭看雪》翻译及重点词汇梳理11.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
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
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译文: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中考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一、词语解释(一)《论语八则》1、习:温习、实践。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5、愠(yùn):恼怒。
6、君子: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7、罔(wǎng):通“惘”,迷惑。
8、殆(dài):疑惑。
9、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懂;或智慧。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13、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真诚。
15、传不习乎: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担心。
(二)《小石潭记》1、篁(huáng)竹: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3、坻(chí):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佁,一本作“怡”。
7、俶(chù)尔:忽然。
8、翕忽:迅速。
9、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0、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2、隶:跟随。
(三)《陋室铭》1、德馨:指品德高尚。
馨,香气。
2、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大。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5、案牍(dú):公文、文书。
(四)《爱莲说》1、蕃(fán):多。
2、淤泥:污泥。
3、濯(zhuó):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亵(xiè)玩:轻漫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5、隐逸(yi):指隐居的人。
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6、鲜(xiǎn):少。
7、宜:应当。
(五)《三峡》《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总结|古诗词曲练习题(一)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__范仲淹__,字__希文__,谥号“文正”,__北宋__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知识积累】1. 通假字(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2. 古今异义(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
今义:文章。
(3)气象..万千古义:景象。
今义: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4)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3. 一词多义(1)或⎩⎨⎧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2)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②不可久居.:停留。
③居.十日:过了。
(3)通⎩⎨⎧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达,通顺。
部编版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1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通值:价值)——《行路难》(18)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佳肴)——《行路难》(19)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陷)——《出师表》(20)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出师表》(21)才美不外见。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诫子书》中考复习题【部编版七上第16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3、【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4、【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5、【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6、【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8、【广才】增长才干。
9、【[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0、【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2、【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7、【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卖油翁》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卖油翁》选自。
作者,字,自号,又号,谥号,北宋。
“”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唐宋八大家”指:。
二、内容概说。
本文篇幅短小,含义深刻,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陈尧咨恃技而骄,盛气凌人,卖油翁技高一筹,却谦逊沉稳。
人物性格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得以展现。
文章分两段。
第一段:陈尧咨射箭。
第二段:卖油翁酌油。
三、朗读节奏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以/以此/自矜(jīn)。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
见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以知射也?吾射/不以精也?”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以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四、字音字形自矜()家圃()睨()但微颔()之忿()然酌()油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善射:。
(2)自矜:。
(3)尝:。
(4)家圃: 。
(5)释: 。
(6)睨: 。
(7)但微颔之: 。
(8)知射: 。
(9)忿然: 。
(10)尔安敢轻吾射: 。
(11)以我酌(zhu ó)油知之: 。
(12)徐以杓酌油沥之: 。
(13)唯手熟尔: 。
(14)笑而遣之: 。
(二)通假字(1)但手熟尔 。
(2)徐以杓酌油沥之 。
(三)词类活用(1)但微颔.之。
。
(2)尔安敢轻吾射.。
. 。
(3)尔安敢轻.吾射。
。
(四)古今异义(1)但手熟尔 (古义: ;今义: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 :今义: )(五)一词多义(1)以公以以此自矜: 。
以我酌油知之: 。
以钱覆口: 。
(2)射尝射于家圃 。
吾射不以精也 。
尔安敢轻吾射 。
(3)尔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
(六)虚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