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分娩前后产妇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在分娩过程中,产程进展顺利与否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对保障母婴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常引起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难产、产后出血等。
现将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分娩前后产妇的心理状态分析恐惧和焦虑心理:孕妇担心陌生的分娩环境、宫缩痛,害怕周围产妇痛苦地呻吟或喊叫、担心阴道分娩不成功再行手术,产程中表现为紧张不安、拒绝饮食和休息。
产前各种检查如肛门指诊、人工破膜、阴道检查、导尿、胎心监护等都会引起产妇的不适而使其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产妇担心疼痛、出血、发生难产、胎儿性别不理想、胎儿畸形等,致使情绪紧张,处于焦虑状态。
依赖心理:产妇人院待产后期望技术精湛的医护人员为她们接生和手术,期望得到一流的护理、更好的待产、分娩及休养环境;从怀孕就受到亲人和社会的重点保护,在分娩过程中,依赖有经验的医生、助产士为其助产[1]。
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剖宫产及术后镇痛技术的发展使剖宫产痛苦减轻,致使有些产妇依赖剖宫产。
矛盾心理:产妇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命抱着期待、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对分娩心怀恐惧,担心分娩不顺利、胎儿是否畸形、胎儿安危、胎儿性别、难产、自己能否做好母亲等,随着分娩的临近,烦恼、恐惧加重,为能否分娩一个理想的孩子而感到忧虑和紧张。
自尊心降低:自尊心低会导致抑郁、孤独、疏离社会,严重影响他们生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健康。
在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让他们改变以前对事态的瞻望,重新看待人和事,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进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和谐关系,从而增强自信,提高自尊心。
攻击行为:由于无病状态下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妇女在分娩前后经常无法适应,产生抑郁、忧虑、不安、害怕等不良情绪,进而可能发展为烦躁、易怒、具有攻击性等行为。
心理护理措施分娩是否顺利与孕产妇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周围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产前护理:①产前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时应避免使用书本化的语言向产妇灌输知识。
分娩过程: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导读:本文分娩过程:分娩过程的心理护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心理分析由于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的不同.所以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也不尽相同。
(1)恐惧、紧张心理不论是初产妇或经产妇均存在。
初产妇来自亲朋好友之传说.以及目睹其她产妇的表现,经产妇则来自对上次分娩的回忆。
其中以高龄初产妇且文化程度较高者为多、她们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
另外一种初产妇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妊娠及分娩的一般常识,由于官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始料未及,心理反应很强,过分恐惧与紧张,以至于大吵大闹。
(2)忧虑、烦躁心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在忍受分娩阵痛的同时,一方面期望尽快结束分娩,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生一个理想的孩子.感到忧心重重和烦躁不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
此次住院以初产妇自居,隐瞒其婚前作过人流甚至是多次人流手术病史者.担心对此次分娩有影响而感到不安。
2心理护理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适时恰当的心理护理。
首先,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亲切和蔼,动作轻巧柔和.操作准确.尊重产妇,热情接待.以礼相待,并为其保守秘密,同时保持整洁、舒适的环境。
(1)第一产程心理护理助产人员与产妇密切接触.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通俗易懂地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这样可以加深双方的感情.使产妇感到亲切信赖.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
使其精神愉快,情绪稳定。
以造成良好的心理因素。
对吵闹不安者.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的照护与安慰.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指导作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防部,以减轻症状.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促进产程.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供给足够的饮水,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
产妇分娩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有密切关系,疼痛程度往往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如产妇情绪镇定,精神放松,分娩则无疼痛或疼痛轻微,如情绪紧张,恐惧不安,则疼痛较重,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及时恰当的心理护理,对于产妇减轻宫缩痛,能否顺利分娩,保证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心理分析由于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数的不同,所以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况及需求也不尽相同。
(1)恐惧、紧张心理:无论是初产妇或经产妇均存在。
其中以高龄初产妇及文化程度较高者为多,她们往往敏感多虑,对自己能否正常分娩持怀疑态度。
另一种初产妇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妊娠及分娩的一般常识,由于宫缩所致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始料未及,心理反应很强,过分恐惧与紧张,以至于大吵大闹。
(2)忧虑、烦躁心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在忍受分娩阵痛的同时,一方面期望尽快结束分娩,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生一个理想的孩子,感到忧心重重和烦躁不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以初产妇自居,隐瞒其婚前有人流,甚至是多次人流手术病史者,担心对此次分娩有影响而感到不安。
2 产前(入院后)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2.1 问题(1)对分娩过程认识不足,心理准备不充分。
(2)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3)心理表现在恐惧、忧虑、抑郁、紧张不安及无助感。
2.2 对策(1)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产妇,给产妇安置清洁、安静、舒适的家庭式病房。
(2)向家属及产妇介绍住院规则、病房环境(包括护士工作站、医生工作站、主任办公室、产房及待产室等)及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使其尽快熟悉环境和医护人员。
(3)提供有关资料,对产妇进行有关分娩生理过程的指导,并做好各种检查,尽量解答各种询问,并详细告知其如何去做,使产妇获得良好印象,产生方便和安全感,使其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
(4)目光亲切,热情耐心地向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协助准备新生儿衣物、尿布等用品。
产褥期心理护理改善初产妇消极心理的临床效果分析产褥期是妇女生育后恢复身体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调适的关键时期。
初产妇在经历了分娩的身体创伤和新生儿的照顾后,往往会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
因此,对于初产妇在产褥期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实际临床观察和分析,探讨产褥期心理护理对改善初产妇消极心理的临床效果。
首先,产褥期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产褥期,初产妇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较为脆弱的状态,需要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护理。
如果心理状态不良,将对产妇的身体恢复和新生儿的照顾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初产妇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产褥期的挑战。
其次,产褥期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情绪支持。
通过与初产妇沟通,了解其内心的困扰和焦虑,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其排解负面情绪;二是指导放松技巧。
引导初产妇进行适当的放松训练,如呼吸调节、放松冥想等,帮助其释放紧张情绪;三是营造轻松温馨的环境。
在产褥期的护理中,要注意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初产妇感受到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四是教育和指导。
向初产妇传授相关知识,提供正确的产褥期护理方法和技巧,帮助其更好地应对产后生活。
最后,针对产褥期心理护理对改善初产妇消极心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通过临床实践可以看出,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初产妇的消极情绪。
首先,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初产妇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素质,使其更加坚强和自信,减轻焦虑和恐惧感。
其次,心理护理可以帮助初产妇调整情绪,释放负面情绪,增强对产褥期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少抑郁和情绪波动。
最后,心理护理还可以改善初产妇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增强其融入社会的信心和动力。
总之,产褥期心理护理对改善初产妇消极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给予初产妇全方位、温暖细致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轻其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有助于产妇更好地恢复身体,适应新生活的挑战。
如何做好妇产科产妇的心理护理1、产妇分娩及产程的分期产妇分娩,是指从胎儿脱离母体直至其成为独立个体的时期。
产妇分娩的过程即产程,共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产程:即宫口扩张期。
是指产妇开始出现5-6分钟的规律宫缩到宫口全开的这个过程,初产妇一般需要11至22个小时,经产妇需要6至8个小时。
按照分娩前宫口扩张的情况,又将此产程分为:潜伏期,即规律宫缩开始到宫口扩张6cm的时期,胎头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明显下降,一般不超过14个小时。
一旦超过16个小时则被称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即宫口扩张6cm开始至宫口全部打开,一般需要2小时左右,大于2小时的则为活跃期停滞,当胎儿的胎头在活跃期内下降时间大于一小时称为胎头下降停滞。
第二产程:即胎儿娩出期。
是指宫口全部打开至产妇分娩出胎儿的过程,初产妇一般需要1-2个小时,而经产妇通常在一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完成。
临床上将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称为第二产程延长。
第三产程:即胎盘娩出期。
是指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及胎膜全部娩出的这个阶段,需要5至15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
2、妇产科产妇心理护理的作用1.减轻疼痛。
大多数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焦虑、恐惧、不安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会提高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进一步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从而使疼痛阈值降低,加重产妇的疼痛。
因此,对产妇进行合适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产妇缓解分娩中的消极情绪,减轻疼痛,而且可以促进产程的缩短及分娩的顺利进行。
2.促进母乳喂养。
对产妇来说,母乳喂养可以促进母亲身体健康的恢复,降低卵巢癌、乳腺癌的患病几率,同时使母亲在分娩后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婴儿来说,母乳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帮助增强婴儿的抵抗力与免疫力,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另外,母乳喂养还可以提高婴儿与母亲之间的感情。
因此,在产妇分娩后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消除母亲对母乳喂养的误解,指导其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对母亲和婴儿来说都很重要。
第一产程的护理
1.入院护理向产妇和家属做自我介绍,介绍待产室和产房环境。
2.心理护理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做好分娩宣教
(3)发挥支持系统的作用
3. 观察生命体征第一产程期间,每4-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如有异常应增加测量次数并给与相应处理。
4.观察产程进展
(1)子宫收缩:用触诊法或胎儿监护仪,每间隔1-2小时观察并
记录一次。
(2)胎心监测:用多普勒于宫缩间隙听胎心,潜伏期每1-2小时
1次,活跃期每15-30分钟一次,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
给与相应处理。
(3)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经阴道检查可判断。
(4)胎膜情况:若胎膜未破,阴道检查可触及前羊水囊;胎膜已
破则直接触及先露部,推动先露可见羊水流出,一旦破水立
即听取胎心音,注意观察羊水的颜色和量及,记录破膜时间,
破膜后注意保持外阴清洁,若破膜后胎头未入盆,应卧床休
息垫高臀部,预防脐带脱垂。
5.促进舒适
(1)提供良好的环境:提供安静舒适的待产分娩环境。
(2)补充液体和饮料:应鼓励产妇少量多次,进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
物和液体,以保障分娩时的体力消耗。
(3)活动与休息:临产后,若胎头已入盆,胎膜未破,宫缩不强者,日
间应鼓励在室内活动,加快产程进展。
若胎膜已破,初产妇宫口近开
全或经产妇宫口开4厘米时,应左侧卧位休息。
(4)排便和排尿:临产后应鼓励产妇每2-4小时排尿1次,以免充盈
的膀胱影响宫缩和胎先露下降,保持大便通畅。
(5)清洁卫生:。
初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随着妇产科学的发展,精神心理等因素对产程的影响已备受重视。
产妇的心理表现和其整个产妇都密切联系。
生产对产妇有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初产妇,怀孕晚期产妇经常会感到紧张等心理表现。
产妇由于对生产缺乏了解,一般多是从他人处听来的,故会生产时的疼痛有恐惧感,长期以往会导致产妇的不良心理加剧,影响其整个生产过程。
严重的不良心理会导致产妇生产中易于出现难产等情况[1-5]。
故护理人员应改善产妇此类心理变化,消除产妇的不良心理,保障产妇各个产程的安全。
笔者对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干预护理措施进行阐述,如下。
1 对产妇心理表现分析情况
1.1 恐惧紧张心理初产妇通常从怀孕到分娩期间,经常会从周边的人、电视或电脑上获得妊娠、分娩的有关信息。
这些信息多是来自经验之谈,没什么权威性,更多的是渲染和夸大其痛苦,这就对初产妇造成了恐惧、紧张。
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大多数初产妇到临产时,会导致产妇出现严重的紧张心理,一些初产妇因对胎儿性别的企盼以及惧怕胎儿畸形等,还有一些产妇因为自身的年龄比较偏大,故会认为自己在生产时会发生难产,有手术指证的患者又担心手术及麻醉会对其造成伤害,对今后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产妇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1.2 烦躁心理临产时初产妇由于阵发性的疼痛剧烈,加之疼痛时间持久,而且还有增无减,特别是在产妇送入到产室时,因为其没有其他人相陪,故此时其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紧张,多会表现为感
到非常没有安全感,需要护理人员的安慰。
1.3 依赖心理随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一名医术高明有一定经验的医务人员陪伴着直至分娩结束无疑是每位产妇的殷切希望,因此实行“一对一”陪护可以很好来满足产妇的需求照顾心理。
1.4 怨恨心理在分娩时因为产妇会出现疼痛,且其出现的疼痛随时间而增加,一些产妇会将此疼痛怪罪于他人,埋怨自己的丈夫,想通过手术来减轻疼痛,希望医护人员给予其实施有效措施以降低疼痛。
有些产妇会因为疼痛从而对其家人及丈夫产生怨恨的想法,此心理表现会延续到产后,导致其不良心理加重。
1.5 其他心理状态有些常有人格障碍等异常心理状态的初产妇,担心生出畸形的胎儿,担心生出家人心意的男婴或女婴儿,临床表现为多疑、固执、焦虑、信心不足、情绪失控等。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产前心理护理对新入院的初产妇应做好产前心理护理及教育工作,如介绍入院须知、医院的环境、病房的设施及住院的各项制度,让产妇尽快的适应医院环境,减少紧张情绪的发生,让产妇对自然分娩建立信心,尽量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产妇及家属的疑问,使得初产妇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分娩做准备。
2.2 临产期临产后由于宫缩、胎儿的下降会引起较强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特别是到加速期,宫缩不断增强、宫缩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不断增加,而且间歇期又相对缩短。
尽量消除其心理上的恐惧。
其次有意识地与患者多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同时给予一些必要的帮助,用通俗易懂的鼓励语言和行为进行引导。
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充沛的精力,顺利分娩。
2.3 产后心理护理产妇产后会产生低落情绪,表现出自卑、失望,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若不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可能会由于心理因素近期会发生大出血,远期会遗留产后抑郁症[6-9],所以应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慰,向其讲述不良心理状态对自己身体的影响。
因此,在整个产程中,一定应对其进行详细地了解,对产妇的各项情况仔细分析,根据产妇各自不同的情况来执行心理干预[10],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改善产妇的紧张心理,保障产妇顺利度过各个产程。
参考文献
[1]蓝俊芝.初产妇50例分娩过程中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2):89-90.
[2]周红.初产妇临产时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07,18(4):252.
[3]潘峰.分娩期产痛与心理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0):45-46.
[4]蒋红梅,王贤华,郑英如,等.激励式护理干预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0):82-84.
[5]赵红彦.应用“康乐式分娩”可减少产后出血及降低难产率[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3):41-42.
[6]赵洁,路琰琰,李俊美.安桃乐分娩活跃期镇痛的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2,8(5):29-31.
[7]苏娜.产程中产妇产痛的心理护理探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63-65.
[8]罗琼华.心理护理对减轻产痛促进分娩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8):89-91.
[9]王超玲.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2):81-83.
[10]王美丽,冯立雪,高淑丽.分娩中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