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科学通史》教学大纲内蒙古民族大学综合素质系列课程《科学通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构成了科学技术的历史,自然科学发展史是人类对自然界规律性认识的历史。
目前,科学史学科已经成为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桥梁,是沟通文理的重要素质教育课程。
通过学习科学史,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整体的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本课程是入门性课程,简明概括地介绍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涉及自然科学的结论性知识。
在内容上,既讲述西方科学史,也讲述中国科学史;在方法上,既注重哲学家的思辨传统,也注重工匠的技术传统;既重视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也重视科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既涉及数理科学传统,也涉及博物学传统。
学习本课程,可以在较少的时间里,从总体上了解科学与技术发展历史的大概面貌,了解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容、过程和结果,科学技术活动的条件和影响,以及人们进行科学技术活动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让学生开阔眼界,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现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意义,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科技史的历史。
2.学习和研究科技史的意义和方法。
3.科技史的编史方法。
第二章技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技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2.科学知识的萌芽第三章文明的摇篮——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科技1.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
2.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
3.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和阿拉伯的科学文化。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第四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1.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2.希腊古典时代的科学3.希腊化时期的科学。
4.罗马帝国时期的技术。
第五章中世纪西方的科学技术1.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的衰落及原因2.中世纪西方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六章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1.阿拉伯帝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有利条件2.阿拉伯帝国科学技术的发展3.阿拉伯帝国科学的特征及其地位4.阿拉伯帝国科学的衰落第七章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技术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衰落第八章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及早期发展1.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2.近代科学的早期发展第九章近代科学的发展1.最早成熟的学科——经典力学:伽利略和牛顿。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文明中的科技成就、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
2. 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世纪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中世纪的科学思想;
3.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近代科学家和技
术发明;
4.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讨论,介绍科学技术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
地呈现科学技术史的发展;
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实验室等,让学生亲
身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四、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堂测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小测验;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建议,当然具体的大纲内容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704中国科学技术史1500字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国内外高等院校考研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考研中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类的科目。
下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科学技术史大纲。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3. 唐宋时期的科学技术4. 元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整体框架1. 史前时期的科学技术2. 古代科学技术的兴衰3.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1. 农业科技2. 医学科技3. 建筑科技4. 工艺制造业技术5. 航海与地理科学6. 数学与力学科技7. 化学科技四、中国古代科学家与发明家1. 古代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2. 古代发明家的生平和贡献五、中国科学技术史与世界科学技术史的关系1. 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2. 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3. 古代中国与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七、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与价值该大纲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古代科学家与发明家等多个层面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相关内容。
同时也与世界科学技术史进行了联系,强调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该大纲还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与途径以及其意义与价值进行了介绍。
掌握了这些内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为今后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认识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学习方法:根据成人和业余学习的特点,采取面授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成立若干学习小组,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同时组织相应的导学材料、学生自学辅导材料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等教学辅导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课程性质和课时安排本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由江苏开放大学教师担任责任教师。
本课程总课时72课时,计4个学分。
四、考核1、本课程采用百分百形考,即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0%。
形成性考核主要由4次平时作业(每次占20%,共80%)+学习行为(指三次实时活动和一次非实时活动的综合考查,占20%)组成。
五、教材本课程以《科学技术发展简史》(王士舫/董自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第4版)为基本教材。
大纲内容: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科学技术的萌芽一、人类的起源二、石器和弓箭三、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方法的发明四、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五、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六、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二章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科学技术一、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二、天文学三、数学四、医学五、建筑技术六、手工业及其技术第三章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技术一、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科学成就二、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技术成就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二、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第五章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产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一、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向宗教神学的挑战三、血液循环的发现及其对宗教的冲击四、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五、数学的发展六、第一次技术革命第六章近代后期的科学成就和第二次技术革命一、天文学二、地质学三、物理学四、化学五、生物学六、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七章物理学革命一、物理学革命的发端二、量子论的创立与及其早期发展三、相对论的创立第八章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一、原子核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二、基本粒子的发现及其理论探讨三、寻找和制造反物质四、“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第九章现代天文学一、现代天体演化理论二、现代宇宙学三、现代天文学的新发现及其新假说第十章现代化学一、元素周期律的科学阐述与发展二、现代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三、化学键的建立和发展四、晶体结构的测定及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五、大气化学和环境化学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一、基因理论的建立二、遗传之谜的破译三、分子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及生物改造工程的崛起四、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第十二章生命科学一、生命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对其起源的探索二、生命科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及其与生物学的异同三、生命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的主要课题四、当今生命科学已取得的重大成果五、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及趋势第十三章地球科学一、地球的图层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二、大陆构造理论三、南极洲四、地球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五、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战略第十四章现代数学发展概况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运筹学三、泛函分析四、突变理论五、数理逻辑六、模糊数学七、非标准分析第十五章横断科学-----“老三论”、“新三论”一、信息论二、控制论三、系统论四、突变论五、耗散结构论六、协同论第十六章电子计算机技术一、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二、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三、计算机的演变历史及其发展方向四、我国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概况一、信息获取技术二、信息传输技术的主体------通信技术三、网络技术四、信息高速公路五、我国信息化建设概况六、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十八章机器人一、机器人的含义和原则二、机器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三、机器人的等级和分类四、机器人发展的历史简述五、国际上机器人研发的最新成果及我国机器人研发的状况第十九章激光技术一、激光及其产生的机理二、激光技术发展的历史三、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种类四、激光技术的应用五、激光技术的前景第二十章 3D打印技术一、3D打印技术的含义、技术支撑及工作原理二、3D打印技术的分类三、3D打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四、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史五、我国3D打印技术的现状一、材料及材料技术综述二、金属材料三、无机非金属材料四、高分子材料五、新型复合材料六、具有特殊功能的新材料七、材料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十二章纳米技术一、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含义二、纳米技术及其应用三、纳米技术的发展及前景第二十三章能源技术一、能源的含义与分类二、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回顾三、世界常规能源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四、方兴未艾的新能源五、世界能源消费预测及其对策第二十四章空间(航天)技术一、空间(航天)技术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二、空间(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三、空间(航天)技术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原理四、空间(航天)技术的应用五、我国空间(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第二十五章海洋开发技术一、什么是海洋?二、海洋资源概述三、海洋开发技术四、海洋开发高科技五、我国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国开分部教学处文法部 2016年9月5日。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在教学大纲中,首先需要对科学技术史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包
括课程的背景、意义、目的和适用对象等内容。
这部分内容可以帮
助学生和教师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中需要明确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
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需要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学
实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三、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中需要详细列出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时
间分配、主题和具体内容等。
这部分内容需要符合课程设置的要求,能够全面系统地呈现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四、教学方法。
教学大纲中需要介绍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这些方法需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
教学大纲中需要对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评价进行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评分标准和考核内容等。
这部分内容需要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六、教材参考。
教学大纲中需要列出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教学参考书目和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文献和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科学技术史,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学习途径。
总之,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它能够规范和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课程编号:S211G004科学技术史学时:32 学分:2 开课时间:春秋授课单位:社外学院任课教师:李承宏一、课程内容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主要的科学成果、人物、研究方法、意义、条件、原因等)的系统知识和研究科学技术史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独立的研究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科学技术哲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1、16、17世纪的科学:科学经历了从“哥白尼革命”、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开普勒的科学贡献到牛顿的科学贡献;血液循环的发现、显微镜的发明、化学元素概念的确立等。
2、18世纪的科学技术:数学、生物学(植物分类学)、化学(氧化理论)等;“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重要成果、条件、社会意义等。
3、19世纪的科学:物理学(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化学(原子-分子论、化合价概念、有机化学理论)、生物学(细胞学说、进化论等)、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产生历史条件、主要成果、主要科学家、科学意义等。
4、20世纪的科学技术:物理学(19世纪的危机、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理论、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化学(元素周期率、价键理论、溶液理论、分子结构理论等)、生物学(蛋白质和核酸的理论、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天文学、地球科学等科学成就、主要科学理论、重要科学家、科学研究方法及其科学产生的历史过程等。
5、19、20世纪的技术:产生历史条件、表现形式、主要成果、技术与工业和经济的关系、组织形式或建制化。
6、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从“内部史”到“外部史”的范式转换或从学科史到通史的范式的变化;传记及集体传记、个案研究等;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等。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outline of teaching一.Introduce of content:The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the system knowledge and the study method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odern time, and will train the independence study ability of students.1.The science of 16,17 century: it main include “revolution of Copernicus”, Science achievement of Galileo, Science offer of Kapu, and the great contribute of Newton. Otherwise, there are the discovery of blood circle, the invention of microscope, the establish of the concept of chemistry elements, etc.2. The science of 18century: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biology, and chemistry. The “revolution of technology”’s background, main fruits, condition, and social meaning.3. The science of 19century: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condition, main fruits , important scientists, and science meaning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mathematics, astronomy, globosity in 19 century.4. The science of 20century: it includes the science achievements, main science theory, important scientists, study methods and the process of science produce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stronomy and globosity in 20 century.5. The technology of 19,20century: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condition, the shape of behave, main fruits, the relation of technology with industry and economy, the form of organization or organizational system.6.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includes the norm change from the “inside history ”to “exterior history”, biography and collectivity biography, the case study,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science, etc.二、先修课程三、教材1、《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室(集体编写),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关系》,W·C丹皮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四、重要参考书目及其文献1、[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萨顿:《科学的生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3、萨顿:《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4、巴特菲尔德:《近代科学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5、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世界科学社,1982年版;6、克兰:《无形学院》,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7、刘君君:《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社会学》,《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8、郭金彬,王渝生:《自然科学史导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9、解恩泽:《简明自然科学史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10、张光远:《近现代数学发展概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11、(美)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12、钱时惕:《重大科学发现个例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13、解恩泽:《科学蒙难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14、解恩泽:《科学的蒙难》,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科技史》大纲(代码:3514)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科学技术史”是为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设置的考试课程。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硕士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所包含内容。
考查要点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样题参见本纲第三部分。
三、评价目标科学技术史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科学技术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科学通史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的能力。
考生应能:1、准确地掌握科学通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
2、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对关键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达到深入理解。
3、对科学史各阶段的特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达到基本的理解。
4、对科学史中的哲学问题达到一定的理解。
5、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所列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试卷满分为100分。
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10%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10%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0%近代欧洲科学的兴起和发展:20%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0%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10%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10%二十世纪初的天文学:10%二十世纪科学的全面发展:10%(四)题型比例简答题40%论述题60%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的分类,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史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方法,学习科学史的功能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技术的分类;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古老科学(天文,数学,医学)的起源,现代科学的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古埃及的科学技术,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科学技术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记录着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发明创新方面的伟大成就。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起源、演变和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念和方法论,为他们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奠定基础。
一、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概念、性质和历史背景;2.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3.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 培养学生科学技术思维和创新意识;5.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尊重和热爱。
二、课程内容1. 科学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科学技术的概念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基本分类及各自特点2.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成就- 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交流3. 近代科学技术的崛起- 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 工业革命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近代科学技术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趋势4. 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及方式5. 科学技术史的价值和意义- 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 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科学技术史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2.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气息;3.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力;5. 组织科学技术史知识竞赛和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评估方式1. 期中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史内容的掌握程度;2. 出题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组织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4. 研究报告评定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深度和创新;5. 平时作业、参与度等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中國科技史」課程綱要(2005/1017)張之傑第四講:機關機巧──中國古代的機械發明◎機械,就是減省人力的裝置。
李約瑟列舉中國西傳科技發明26類(34項),大多數屬於機械發明。
◎機械發明的重要性,和機械的複雜性無關。
(以挽馬法和馬鐙為例)壹、計里指南(計里鼓、指南車)古人的機械發明,如不能普及,就可能失傳,後人只能根據語焉不詳的記載,推估其結構,一再予以複製,計里鼓和指南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計里鼓使用減速齒輪,指南車使用差動齒輪,都是重大的機械發明。
一、計里鼓1.由西漢鼓輪車演變而來。
晉‧崔豹《古今注》卷一:「大章車,所以識道里也。
起於西京。
亦曰計里車。
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
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
」(約300年)2.《晉書》二五卷:「記里鼓車,駕四。
形制如司南。
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打一槌。
」(約635年)3.唐‧金公立(《宋史》)曾複製。
4.五代或宋‧蘇弼曾複製。
5.宋‧盧道隆(1027),宋‧吳德仁(1171)重製計里鼓,見《宋史》一四九卷,由《宋史》所述,知計里鼓是利用著陸車輪,傳動減速齒輪系統,在預定時間釋放掣子,敲擊鑼鼓。
二、指南車1.相傳黃帝造指南車,大破蚩尤。
2.三國魏‧馬鈞複製指南車(225)。
馬鈞以製造機械聞名。
3.劉宋‧祖沖之複製指南車(478)。
《南齊書》五二卷:「初宋武(帝)平關中,得姚興指南車,有外形而無機巧,每行使人內轉之。
昇平中,太祖輔政,使沖之追修古法。
沖之改造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
馬鈞以來未有也。
」4.《宋史》一四九卷,吳德仁(1107)、燕肅(1027)分別複製成功。
據《宋史》記載,得知指南車係利用差動齒輪原理運作的機械。
貳、木牛流馬(獨輪車?)《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九年(246),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科学技术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科学技术概论英文名称——学分:2分总学时:32学时开课专业: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各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本课程是职校学生的选修课。
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职校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熟悉历史上科学发明家的思想与实践,以及历史的经验,受到启迪,从而增强进行科学活动的自觉性;了解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规律性,以便于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科学和技术及其演变史,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人类的历史;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促进学生继承科学研究史上的优良传统和学习杰出科学发明家的高贵品质。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要求和建议学时分配导论一、科学科学的的概念科学的分类科学的著名奖项二、技术技术的概念技术的分类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四、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六、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七、知识经济的兴起第一章古代世界的科学技术第一节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印度的科学技术一、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象形文字太阳历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医学知识金字塔二、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阴历数学成就楔形文字手工业三、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数学成就医学成就佛教农业生产手工业第二节古代希腊、罗马和阿拉伯的科学技术一、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古希腊自然哲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技术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古罗马的科学古罗马的技术三、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第三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学科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二、古代中国的三大技术陶瓷技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三、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1、唐代是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开花时期2、宋代完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三大发明,被称为数学家的时代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随着西方国家的入侵,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沿着独特的路线发展的时期结束了。
第五章近代科学的产生第一节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一、欧洲中世纪前期科学技术的停滞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科学技术的复苏1、科学活动的重新开展2、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复苏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二节科学革命的突破一、哥白尼革命二、认识人体的结构第三节经典力学的奠基一、开普勒为天空立法二、斯台文对力学的研究三、伽得略的研究四、关于碰撞的研究第四节微积分的诞生一、笛卡尔的解析几何二、微积分的诞生第五节近代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力学的基本内容牛顿力学的伟大意义第六节近代科学方法的确立培根创立实验归纳法笛卡尔创立数学演绎法伽得略的数学与实验相结合惠更斯强调假说的作用莱布尼兹符号技巧的运用牛顿的综合分析方法第三章工业革命第一节英国的技术革命纺织技术钢铁产业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蒸汽技术革命第二节法国产业革命的兴衰技术的移植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科学中心的第二次转移第三节德国的崛起李比希的贡献第二次产业革命德国科学的衰落第四节美国的兴起重视农业和工业的紧密联系业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者众多的技术创新管理出效益第四章自然科学的全面展开第一节数学对数数学分析概率论近代数论非欧几何学拓朴学的兴起抽象代数集合论的产生罗素悖论数理逻辑第二节物理学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学第三节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第五章现代科学基础第一节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第二节量子力学量子现象的发现量子力学的建立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化学键理论现代化学的发展第六章微观世界的探索第一节基本粒子十九世纪末三大发现原子模型亚原子粒子探索粒子的物理性质基本粒子分类强子结构四种力第二节对称与守恒定律第三节世界统一性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统一理论第七章天文学基础第一节天文学观测方法光谱类型恒星量天的尺子天体距离的测量第二节现代宇宙学宇宙的整体性特征宇宙模型宇宙的演化宇宙的形状讨论宇宙的未来当代宇宙学面临的问题第三节星系星系的哈勃分类银河系星系的演化第四节恒星的演化恒星的一生特殊星体第五节太阳系八大行星太阳系的形成第六节太阳和月亮太阳太阳活动月球第七节空间技术人类的第四环境铺向通天的路现代空间技术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征服宇宙的梦想第八节热力学的建立是由研究蒸汽机的效率开始的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是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以来物理学的最大成就二、天学、地学、生物学的演化理论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2、地质演化理论的提出3、生物进化论三、遗传学研究与细胞学说的建立1、物质结构的化学理论2、原子——分子学说3、元素周期律的发现4、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建立5、电磁理论的建立——为后来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第八章地球科学第一节地球概述地球运动地球的结构第二节现代大地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地球的演化第三节地球大气与高空地球大气层结构地球的辐射带和磁层第四节大陆岩石岩石的风化矿物山河第五节海洋海洋概貌海洋矿物资源第六节生态学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沙滩生态湖泊与沼泽生态海洋生态第七节环境科学全球性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实施第九章复杂系统科学第一节系统论系统论的发展过程系统基本概念系统方法第二节控制论和信息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产生控制和控制论的定义控制论基本思想自动化技术信息论第三节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突变论混沌学分型学第四节科学思想的进步观念的进步科学方法的进步科学方法的多元化建议学时分配表教材:曹必文刘丽霞贾湛主编《科学技术概论》(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电子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