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习体会在前段空闲时间,我阅读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博大精深。
在书中,李约瑟博士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证明了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大哉言数,数理精微;以农为本,国脉水系;岐黄医术,造福百世;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的自豪感。
这些历史都表明我们并不比他国差,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习体会二道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王丹英《古文观止》学习体会二道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王丹英。
【关键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
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根底的。
化工分离纯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现代分离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液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
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239,其中铀和钚的收率均可以达到99.9%。
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人们应用于实践中。
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
1842年皮尔哥德(Peligot)首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
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液平衡的定量关系。
到19世纪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根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张帅20094022004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2.分析阅读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2.读后感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四原始工艺技术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三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园艺、蚕桑和畜牧四手工业技术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天文学数学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七初期的医药学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八地学著作的出现《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历法体系的形成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论天三家——盖天、浑天和宣夜说张衡及其成就五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的出现《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六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汉书·地理志》的编纂气象知识七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成就八造纸术和漆器工艺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漆器的发展与兴隆九建筑、交通及防治技术秦汉长城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驰道与栈道水陆交通与船舶技术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纺织机械十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影响古、今文经学派的对立及其影响王充及其《论衡》十一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海路交通陆路交通科技文化的交流第五章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二贾思勰和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的农学思想《齐民要术》反映的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三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岁差和大气消光现象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若干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星图与浑仪、浑象四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刘徽及其数学成就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五地学的新进展地记的编纂裴秀和制图六体郦道元和《水经注》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六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王叔和与《脉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药物炮灸葛洪和《肘后方》与迷信的斗争七炼丹术和化学炼丹术和化学的关系早期的炼丹著作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八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制瓷技术的成熟灌钢法和鼓风技术佛教建筑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马钧及其成就运输工具兵器和军事技术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玄学、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宇宙论的各学派第六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兴盛南方水田整地技术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农学著作三冶金和纺织技术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纺织机术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长安城洛阳城木结构建筑和砖塔赵州安济桥五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贾耽及其贡献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图志》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对海陆变迁和潮汐的认识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六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数学教育王孝通和《辑古算经》“十部算经”的注释二次内播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七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定期法的应用浑仪与浑象的改进一行及其成就天文常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八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技术九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炼丹术的发展炼丹设备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十中医药学的进步医药机构与医药教育、法令巢元方和《诸病源侯论》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密要》外科治疗藏医十一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中外交往概况与朝鲜的交流与日本的交流与印度的交流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流十二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柳宗元的自然观刘禹锡的自然观十医药学的全面发展《经世证类备急草》等的修订金、元四大家和医药学流派的形成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针灸和外科医术十一瓷器和冶金的发展名闻中外的名窑瓷器冶金技术十二建筑与桥梁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营造法式》反映的木构建筑技术砖塔建筑技术的发展辽代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桥梁建造技术十三纺织技术薛景石与《梓人制造》水力大纺车纺织品及制造技术十四中外科技交流对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科学技术的中外交流十五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张载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朱熹的自然观第八章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十七世纪)一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郑和远航的历史发展背景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三先进的冶金技术空前的生产规模采矿技术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炒钢工艺的新成就灌钢法的发展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最早的炼锌技术四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黄河的治理大运河的疏浚盐碱地的改造五“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改进“一岁数收”技术新作物的引进农学的新成就蚕桑的发展六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明代的万里长城精巧的园林艺术兄弟民族建筑七商业数学与珠算商业数学的发展珠算的广泛应用八声学知识的新发展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建筑上的声学效应九传染病学和外科成就温病学说的创立人痘接种的发明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十地方志的科学价值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珍贵的科学史料十一明末著名科学家及著作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活动和《农政全书》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十二“理学”、“心学”的泛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和“心学”的泛滥对“理学”、“心学”的批判及早期启蒙思想家影响第九章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下十七世纪——1840年)一没落中的封建社会二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影响传教士来华的政治背景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三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和态度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四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康熙帝和自然科学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五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六其它科技成就明、清瓷器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王清任和《医林改错》吴其睿和《植物名实考》七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古典文献的考证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第十章近代的科学技术一近代中国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影响二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大量传入洋务运动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近代数学知识的传入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和著名化学家徐寿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1840年以来的地学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四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近代冶金技术的传入传入的其它各种工业技术五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六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结语一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三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四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社会背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具的变迁洪兆辉201011034804 经管会计学地球是由宇宙星云凝聚而成的、一个不算太大的自然天体,经历了太古代、太生代、终生代、近生代,从细胞的水藻开始,经过亿万年的发展,终于演化出了灵长类动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出了能够思维、能够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灵”的人。
从此地球进入了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揭开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新时代。
民以食为生,农业的发展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科技的进步。
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
农业开始之前的采集和渔猎,虽然人们已经懂得使用工具,但是这些工具还不称为农具,自然生态被人们有目的地给予加工才出现了农业,用于对农业加工的工具才是农业。
所以说,农业和农具同时诞生于人类社会,是谁也离不了谁的一对孪生兄弟。
农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简单农具的时代。
在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
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
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
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
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
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
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工具,这种工具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
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
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铁制农具的使用,克服了以往骨制,石质,木质农具的使用效率低,保存时间短等特点,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辉煌的科技发展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高科技产业,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与辉煌。
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顾这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
一、古代科技的辉煌我国古代科技成就,可谓世界之最。
早在公元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四大发明。
1. 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质量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保存。
2. 火药:火药的发明,开启了军事史上新的一页。
我国古代的火器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印刷术:唐朝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随后又发展出了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普及程度,为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 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古代的航海家们,正是依靠指南针,探索了广阔的海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四大发明,我国古代科技还有许多其他杰出成就,如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数学等。
这些成就,不仅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科技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近现代科技的崛起19世纪末,我国进入了近代。
尽管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但我国科技依然在艰难中崛起。
1. 洋务运动:19世纪末,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企业,为我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我国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后,我国科技事业逐渐走向繁荣。
3. 新中国成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等。
三、当代科技的辉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近代经济落后原因按当今编年史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一个历史时期为“近代”,即1840年到1911年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以前为古代历史时期;辛亥革命之后就为现代史了。
杜先生的文章是谈“近代”时期的。
1840年是清道光年间,从顺治算起已近200年,中国经济早已落后于西方了。
严格地说,中国在16世纪中叶和西方尚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这个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时期,是中国由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而在这之前,中国文明是走在世界之前列的。
然而,为何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其落后的原因是儒家思想造成的吗?这也是我和杜先生讨论问题的焦点。
杜文已公开表明:“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是儒家思想”。
而我认为,近代(还要把时间往前推一点)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责于儒家思想。
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一,客观的地理环境状况使中国不能快速走向工业文明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地域辽阔,温度适宜,加上有长江、黄河两条河流,极利于农业生长。
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中国古代文明。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加上手工业生产的发达,足以使这个民族处于温饱状态。
农业文明,本为一件好事,但却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成了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因为在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前,人们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向外发展,向外扩张。
历朝统治者都滋长一种骄傲情绪,总认为自已的国家是个泱泱大国,连地理位置都处在地球中央。
龙椅一坐,四方朝呈。
当时的东亚文明也确实处在世界前列。
而欧洲大陆却与中国大不相同了,欧洲的地形支离破碎,众多的山脉和大森林把分散在各地的人口隔离开来,而且气候变化很大,农业生产相当落后,粮食很难自给。
他们生产出的经济作物不通过贸易很难换回自已需求的产品。
如古希腊地处爱琴海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山岭交错,平原面积也不大,葡萄和橄榄是主要物产。
然它地处沿海,很便于发展海上交通,所以希腊海上贸易特别发达,橄榄油和葡萄酒大宗销运外地,商船经常远航到地中海沿岸许多地方。
科学技术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科学技术史论文从中国哲学对中国科学史的影响看“李约瑟难题” 虽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列举了26项发明,可纵观这些发明,有多少是世界性的发明呢。
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比较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的高度,把中国科学文明置于世界史中应有的地位,从而纠正了西方过去对中国科学文化的各种错误看法、误解和严重低估。
但一直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李约瑟博士的脑海中: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注重伦理中国人的道德关爱天地万物,关心个人社会国家的命运,而且非常强调个人修身,因而在对技术活动的约束机制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道驭术思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被滥用与曲解。
以道驭术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驾驭和制约,这里的科学技术关系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而“奇技淫巧”不在其中,“奇技淫巧”指的是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所以以道驭术思想并不是鄙薄科学技术,而是在近代被滥用,由于重重阻挠,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步履艰难,直接导致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缓慢。
2、强调实用性与西方特别是古希腊相比较,我国古代哲学家们更重视实践,关注现象,面向现实。
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强调实用性,首先表现为对于实践优越价值的认识。
这也影响了中国哲学,使得它倾向于实用性,中国哲学的思考只是源于以前的经验而不理论的创新。
这就是说中国的哲学更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的建立与创新。
科学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把重心放在实践经验上显然是不对的。
没有理论做基础,科学是不可能蓬勃发展的。
实用性强这一特点并不排除中国古代在自然观的研究上,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也并不排除各门科学技术中都有的理论性的探讨。
但从总体上、从主导方面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属于经验科学。
其实用性主要是同经验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同理论性相联系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吗?如果你看过《寻秦记》等历史穿越剧,你就应该对古代生活情况有所了解,那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更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还有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高科技产品。
那么现在的生活是如何来的呢,我们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的经历了那些阶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科学技术简史一般过程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可以把中国科学技术史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国科技、近现代中国科技、新中国科技。
1、古代中国科技鸦片战争之前,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有着辉煌的成就。
古代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佐证。
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四项技术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
中国很早就有了地球仪,古代观象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也就是说古代天文科技一直优于西方国家。
我们还有最早监测地震的浑天仪等先进的设备。
所有这些都曾经让我们值得自豪。
2、近现代中国科技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古代机械工程史。
作者在大量文物考证和史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历代机械的发明、应用及技术发展进行了翔实的记述和全面的评价,充分反映了祖国机械工程领域的辉煌成就。
本书共十章,首章是概述,其后八章把机械的分类和发展巧妙结合,最后一章介绍了西方机械的传入和影响,真正做到了结构有总有分,内容详略得当,记述准确流畅,还辅以大量的图片,不仅是机械工程和机械史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权威参考,也是广大机械科技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启发性读物。
绪论第一节机械的含义和分类机械的含义:一般认为机械式机器与机构的总称,它的根本目的是完成预定的机械运动及未完成特定的运动,然后才是省力。
机械的三大特征:第一,它是许多构件的组合体;第二,其各构件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第三,它能转换机械能或完成有效的机械功。
凡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的事机器,而仅具有第一、二特征的事机构。
一机械的古代涵义在中国,机械的定义最早见于《庄子》。
中国古代常用“机”指某种特定机械,以后泛指一般机械。
西方最先提出机械定义的事古罗马的建筑师味多维斯。
二机械分类刘仙洲将机械分为七类,即:简单机械、发动机或原动机、工作机、传动机、仪表、仅用发动机得机械、发电机与电动机。
按机械史的分期,可分为四类:远古工具;古代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
按其功能可分为动力机械、物料搬运机械、粉碎机械等;按服务的产业可分为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纺织机械等;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热力机械、流体机械、仿生机械等。
第一章中国古代和近代机械工程发展概述第一节远古工具和机械中国机械史的萌芽,是以旧石器的出现为标志的。
直到1万年前才进入精致工具阶段,发展速度加快。
这一阶段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但制作比以前精良,种类多,后期出现了一些简单机械。
第二节古代机械时期远古工具为机械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机械萌芽。
如:陶轮、踞织机、石质的犁形器、独木舟、钻孔工具、远古钻木取火。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一百周年作者:江晓原《自然辩证法通讯》23卷1期2001年一、经媒体过滤的李约瑟由于多年来大众传媒的作用,李约瑟成了“中国科学史”的同义语。
至少在大众心目中是如此。
通常,大众心目中的李约瑟,首先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因为他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作了极好的宣扬”,为中国人争了光。
这部巨著新近的“精彩的提炼”,则是R.K.G.坦普尔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由国内专家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的一部普及读物,其中共举出了100个“中国的世界第一”,以至于可以得出惊人的结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由于中国至少一个多世纪以来一致处在贫穷落后的状态中,科学技术的落后尤其明显,公众已经失去了汉唐盛世的坦荡、自信心态。
因此这些“世界第一”立刻被用来“提高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
从李约瑟的研究工作被介绍进来的一开始,就是按这样的逻辑来认识的:李约瑟作为一个外国人,为我们中国人说了话,说我们中国了不起,所以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自1954年他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此后约二十年,正是中国在世界政治中非常孤立的年代。
在这样的年代里,有李约瑟这样一位西方成名学者一卷卷不断地编写、出版弘扬中国文化的巨著;更何况他还为中英友好和交往而奔走,甚至为证明美军在朝鲜和中国东北使用细菌武器而奔走,这当然令中国人非常感激,或者可以说是感激涕零。
正如鲁桂珍在《李约瑟小传》中所说:“当时中国多么需要有人支持,而李约瑟大胆给予了支持。
”媒体描述给公众的李约瑟,影响了公众心目中的中国科学史。
在许多公众心目中,中国科学史,就是搜寻、列举中国历史上各种发明、成就的,是寻找“中国的世界第一”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张帅20094022004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2.分析阅读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2.读后感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四原始工艺技术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三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园艺、蚕桑和畜牧四手工业技术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天文学数学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七初期的医药学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八地学著作的出现《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历法体系的形成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论天三家——盖天、浑天和宣夜说张衡及其成就五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的出现《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六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汉书·地理志》的编纂气象知识七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成就八造纸术和漆器工艺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漆器的发展与兴隆九建筑、交通及防治技术秦汉长城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驰道与栈道水陆交通与船舶技术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纺织机械十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影响古、今文经学派的对立及其影响王充及其《论衡》十一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海路交通陆路交通科技文化的交流第五章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二贾思勰和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的农学思想《齐民要术》反映的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三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岁差和大气消光现象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若干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星图与浑仪、浑象四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刘徽及其数学成就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五地学的新进展地记的编纂裴秀和制图六体郦道元和《水经注》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六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王叔和与《脉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药物炮灸葛洪和《肘后方》与迷信的斗争七炼丹术和化学炼丹术和化学的关系早期的炼丹著作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八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制瓷技术的成熟灌钢法和鼓风技术佛教建筑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马钧及其成就运输工具兵器和军事技术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玄学、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宇宙论的各学派第六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兴盛南方水田整地技术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农学著作三冶金和纺织技术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纺织机术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长安城洛阳城木结构建筑和砖塔赵州安济桥五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贾耽及其贡献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图志》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对海陆变迁和潮汐的认识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六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数学教育王孝通和《辑古算经》“十部算经”的注释二次内播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七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定期法的应用浑仪与浑象的改进一行及其成就天文常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八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技术九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炼丹术的发展炼丹设备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十中医药学的进步医药机构与医药教育、法令巢元方和《诸病源侯论》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密要》外科治疗藏医十一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中外交往概况与朝鲜的交流与日本的交流与印度的交流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流十二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柳宗元的自然观刘禹锡的自然观十医药学的全面发展《经世证类备急草》等的修订金、元四大家和医药学流派的形成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针灸和外科医术十一瓷器和冶金的发展名闻中外的名窑瓷器冶金技术十二建筑与桥梁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营造法式》反映的木构建筑技术砖塔建筑技术的发展辽代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桥梁建造技术十三纺织技术薛景石与《梓人制造》水力大纺车纺织品及制造技术十四中外科技交流对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科学技术的中外交流十五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张载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朱熹的自然观第八章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十七世纪)一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郑和远航的历史发展背景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三先进的冶金技术空前的生产规模采矿技术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炒钢工艺的新成就灌钢法的发展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最早的炼锌技术四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黄河的治理大运河的疏浚盐碱地的改造五“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改进“一岁数收”技术新作物的引进农学的新成就蚕桑的发展六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明代的万里长城精巧的园林艺术兄弟民族建筑七商业数学与珠算商业数学的发展珠算的广泛应用八声学知识的新发展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建筑上的声学效应九传染病学和外科成就温病学说的创立人痘接种的发明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十地方志的科学价值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珍贵的科学史料十一明末著名科学家及著作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活动和《农政全书》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十二“理学”、“心学”的泛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和“心学”的泛滥对“理学”、“心学”的批判及早期启蒙思想家影响第九章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下十七世纪——1840年)一没落中的封建社会二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影响传教士来华的政治背景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三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和态度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四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康熙帝和自然科学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五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六其它科技成就明、清瓷器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王清任和《医林改错》吴其睿和《植物名实考》七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古典文献的考证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第十章近代的科学技术一近代中国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影响二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大量传入洋务运动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近代数学知识的传入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和著名化学家徐寿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1840年以来的地学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四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近代冶金技术的传入传入的其它各种工业技术五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六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结语一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三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四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社会背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科学:这个时期说不上科学,只能说是技术。
1.石器制造与火的使用2.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3.原始工艺技术火的使用与取得、工具的改进。
农牧业产生和工艺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自然观:人征服自然的能力很薄弱,在大量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面前感到迷惑不解,对之顶礼膜拜,并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
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社会背景:奴隶社会其社会的特点:生产力较低,经济发展缓慢,农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业不发达。
科学:1.青铜时代与青铜冶铸技术2.农业生产技术与手工业技术3.天文学、数学、物候、地学与医药学4.天命观与阴阳五行学说自然观: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奠基时期,随着奴隶制度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科学技术出现了奴隶社会不能比拟的发展。
科学:1.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2.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3.《考工记》和《墨经》中的科技知识4.天文学、数学、地学的进步与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自然观: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宇宙无限和宇宙本源的问题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社会背景:随着封建制度的巩固,我国古代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许多生产技术趋于成熟,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总特征。
科学:1、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2、天文学体系的形成与杰出的科学家张衡3、数学、地图测绘技术、疆域地理志、医药学4、造纸术、漆器制造工艺、建筑、交通及纺织技术5、学术思想与王充《论衡》中外交通与科技文化交流:中外海陆交通的发达,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地理知识,是人员来往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