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建筑意匠共47页
- 格式:ppt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47
中国古建筑图解,超全标签: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屋顶中国古建筑图解•平常复习烦躁的时候,来看一看干货分享,既能补充知识,又能调节一下状态~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单体构成,一般都由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从上向下依次为:屋顶、屋身、台基也可从上到下分为:屋顶、斗拱、墙与柱、台基。
01屋顶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向的屋脊,称为正脊.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端有鸱吻(鸱尾、龙吻).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着一系列脊饰,最外面是若干个小动物称为蹲兽,最后面龙头状的,称为垂兽。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山火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古建筑屋顶等级划分:第一位:重檐庑殿顶。
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
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
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
民间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
亭台楼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自五代、宋以后实物存者渐多,依其结构,可分为木构、砖石塔幢及其它三类分别叙述之。
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
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
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中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
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
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一木构正定县文庙大成殿[1](第37、38图)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平面广五间,深三间,由柱四列构成。
单檐九脊顶,斗拱雄伟,檐出如翼。
斗拱双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相交。
斗拱但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其转角铺作后尾出华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与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为简洁。
内柱之上,以大斗承四椽栿,栿上更施驼峰以接受平梁。
平梁之上侏儒柱瘦小,而挟以粗壮之叉手,以承脊榑。
殿建造年代,文献无可征;文庙则明洪武间建,而殿则绝非明构,殆就原有寺观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之大殿也,以殿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衡之硕大,可能为五代或宋初所建。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2] 在天津蓟县城内。
寺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规模颇为宏大。
寺历代屡经重修。
清代且以寺东部改建行宫。
致现存殿宇唯山门与观音阁为原构。
观音阁(第39-42图)上下两主层,并平坐一层,共为三层(第39图)。
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
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
阁正中为坛,上立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胸部(第40图),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
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作之上。
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栿形,不出跳。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七章:建筑意匠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根本性观念,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追求天人协调。
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居住建筑等都有深刻影响。
2.“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对生活中可见的天然世界的认识,“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将自然看作包含人类自身的整体,人类及山、水、花、草、鱼、虫等都是从属于物质世界的体系,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要素是处于同样层次与地位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维基础。
对园林建设有深刻影响。
3.“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环境观指的是人对周围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首先认定了方位是有主有从的,形成四象之说,以左为尊。
其次,赋予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相互依存,又有主有次的属性。
第三,这种序的观念与礼制对社会等级制度的维护要求相结合,对建筑等级、服饰等都产生规定。
4.负阴抱阳:古代建筑北凭山而负阴,南临水而抱阳,这种山水环抱的生态景观模式对古代建筑,特别是住宅聚落,城市建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5.腰带水:中国传统地理风水的一种形式,指路或河流形成腰带状环包居住地,在南方多山地带,为了防水患,多选择河流凸起段,古代称为“汭”位或“腰带水”之沉积区。
不仅避开河流冲刷,还因沉积使村址扩展。
6.反弓水:中国传统地理风水的一种形式,与腰带水相反。
指路和河流的弓形朝向居住地,因河流冲刷是选址中的大忌,只有在此处为山岩,村址万无一失时才会使用。
7.拓扑关系: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存在着一种较为自由与自然的秩序,可以将园林中的建筑等要素在这种格局中的关系称为拓扑关系。
拓扑关系包含三方面:向心关系、互否关系和互含关系。
8.“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百尺”即30m左右定型,“千尺”即300m左右定势。
形指的是单个建筑物的形状,而势指在一个大环境下这个建筑物所处的态势。
形与势是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对应互补,对我国古代建筑群体的设计上有所应用。
名词解释1.垂花门:多用于北京四合院宅院内部的二门位置,是内外院的界限。
它以前檐挑出的两根垂莲柱为其形象特征,一般多为“一殿一卷式”,其屋顶由前部起脊顶与后部卷棚顶组合成勾连搭悬山顶。
面阔仅一间,进深反大于面阔。
为避免正立面上屋顶比例过高二采取勾连搭的做法。
垂花门有一整套瓦饰、门饰、雕饰和彩绘,是整个宅院的装饰重点。
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下端刻花瓣连珠等富丽木雕。
屋顶用勾连搭。
多用于北京四合院第二道门。
2.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在形式上如同搂抱着的正屋、厅堂。
3.梭柱:柱子上下两端收小,如梭形,六朝至宋官式建筑上见之,明代仍见与江南民间。
4.抱鼓石:与石栏杆配套,采用“抱鼓”的形象,可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
用于石栏杆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它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5.斗拱: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6.月洞门:月洞门如同一轮十五满月的门洞,月洞门左右延伸出去的廊房,向内环抱着酒泉,飞檐彩绘,古雅宁静,是典型的明清风格。
7.壼门:壼门指的是束腰上葫芦(圆)形装饰性线条,状似门。
8. 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
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
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9. 《营造法式》及其成就答:作者——李诫。
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
对于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书中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成就:1、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寸标准,2设计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方便3用文字确定下来作为政府的规定予以颁布是首次。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单体建筑的构成:①单体建筑的基本组成单位:间构成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加构成。
②槽”概念:宋代殿阁类建筑术语,指殿身内由一系列柱子与斗拱划分空间的方式,也指该列柱列与斗拱所在的轴线,《营造法式》有殿阁分槽平面图4种,金厢斗底槽,分心斗底槽,单槽,双槽。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金厢斗底槽: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佛光寺大殿)③其他相关概念:生起: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依次逐柱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倒。
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除了处于建筑纵轴线以外的所有柱子。
反宇向阳:古代房屋檐翼角向上翘起,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
二:建筑群的组合:建筑群组合的基本原则及实例(北京故宫、天坛);庭院的围合方式——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用廊围合)主房前两则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间,前设院墙与院门,通称“三合院”。
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
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
实例—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有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型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天坛—1)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2)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3)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4)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