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37
1.木结构存在的优势和缺陷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d.施工模数化e.方便修缮、搬迁缺陷a.木材越来越少b.火灾的损害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2.木结构建筑的类型: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的岩洞;具有代表性的房屋建筑遗址主要有长江流域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和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半穴居向地面建筑发展)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出现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形,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装饰:白灰面层(防潮、清洁、明亮)4.奴隶社会建筑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早期封闭庭院) 商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期遗址(我国已知最早的四合院实例),瓦的发明,三合土抹面,斗拱的雏形春秋瓦的普遍使用,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砖的出现,铁器的使用5.封建社会建筑战国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城市不再是诸侯间的堡垒,而是工商业的大都会;宫室——高台建筑;铁制工具广泛使用——榫卯更精细;瓦广泛使用(筒瓦、板瓦),出现装饰用砖,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偃:秦国蜀都郡守李冰父子修筑,有泄洪和灌溉两大功能,长城建筑理论—齐国官书《考工记》秦秦始皇陵(骊山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遗址;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汉木构技术成熟;斗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屋顶形式丰富,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三国、晋、南北朝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山水园林建设的转折点,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一、木构建筑的特点:1、优点: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缺点:木材越来越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木架建筑易遭火灾、虫蛀、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3、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4、井干式:特点: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适用于宫殿,庙宇等5、生起:当心间柱高不动,次间、稍间、尽间柱头相对当心间柱头依次升高2寸,使檐口形成一条缓和的曲线二、屋顶级别:高—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三、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质的产物。
明代徐杲、蒯祥四、原始社会建筑: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干阑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木骨泥墙房屋——由穴居发展而来,黄河流域(地势高,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做洞穴)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干阑式)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1、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陕西临潼姜寨村落——居住区住房分五组,每组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围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陕西西安半坡村——南面居住区,北面墓葬区,东面制陶窑场2、龙山文化—-父系氏族(住房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吕字形平面):土坯砖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画的图案,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外室设有窖穴,供家庭贮藏,与仰韶时期窖穴设在室外的布置方式不同仰韶晚期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普遍采用是龙山时期我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五、夏(奴隶社会的开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夯土台上面阔8间殿堂,回廊围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永定柱(廊下支承木地板)遗迹。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建筑历史部分: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青藏高原——碉房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龙山文化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
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
悬山、庑殿普遍。
多层木建筑普遍。
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
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三国、魏、晋、南北朝: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
北魏主要建筑: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柱础——覆盆式、莲花式收分——上细下粗隋唐五代: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
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
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
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赵县安济桥(隋李春)石拱桥。
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
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
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工官制度(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一、概述:1、真正建筑的诞生: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
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1)原始社会1 、最早人类居所:天然岩洞。
1、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2 、六七千年前进入“氏族社会”房屋有两种:2、长江流域的“干阑式”3 、有巢氏时期——住屋之始,“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巢居、穴居两种方式。
4 、浙江河姆渡遗址:已知最早的“榫卯技术”的建筑实例。
/平面--长屋/围护与结构--干栏式,木构架/节点--构件垂直相交用榫卯,复杂交接仍用扎结法。
5 、仰韶文化:母系社会、木骨泥墙/建筑平面“圆形”和“长方形”、晚期有套间/采用绑扎法/墙面和地面采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中晚期出现“白灰抹面”6 、龙山文化:父系社会、家庭私有制的痕迹/住房“吕”字形前堂后室/地面和墙上普遍采用白灰抹面,防潮明亮。
/山西襄汾陶寺村出现“白灰墙上刻图案”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的女神庙”室内还用彩画和线脚装饰墙面。
/ 7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
(2)奴隶社会1 、夏朝: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三合院)2 、商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长90米)/城市出现:1、郑州商城2、偃师尸沟乡商城3、殷墟3 、西周:西周时发明了瓦。
/凤雏村出现了三合土:白灰+沙+黄泥抹面。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遗址——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四合院。
布局前堂后。
室,内外有别。
平面中轴对称。
屋顶已使用了瓦。
4 、春秋:已有用砖的历史主要用于室外铺地及墓葬。
/瓦的大量使用。
/高台建筑的出现。
/建筑界的代表人物“公输班”,木工始祖。
(3)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1 、战国:城市建设高潮。
铁制工具的使用。
/台榭建筑普及。
/《考工记》:是齐国的官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建筑方面的书。
/多种榫卯形式,早期“平榫”,战国时期“燕尾榫”。
/大型建筑工程“都江堰”。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复习题一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D.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2.宋代《营造法式》是由()负责编写的,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
A.郭守敬B.李诫C. 李冰D. 蒯祥3.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是()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的四合院建筑遗址实例。
A.战国B. 春秋C. 西周D. 秦汉4.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A.金水桥B. 江东桥C.卢沟桥D.安济桥5.北京妙应寺白塔设计者为尼泊尔的()。
A. 阿尼哥B. 宇文恺C. 刘秉忠D. 徐皋6.云南的()住宅,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
A. 蒙古包B. 一颗印C. 干阑式D. 阿以旺7.客家土楼是()地区的一种重要传统民居形式。
A.陕西B. 山西C. 福建D. 河南8.北京的()是用来祭天的场所,露天而祭。
A.月坛B. 日坛C. 地坛D. 天坛9.河北正定隆兴寺()四面正中都出抱厦。
一、摩尼殿 B. 大雄宝殿 C. 祖师殿 D. 天王殿10.()是由佛座演化而来,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A.勾阑B. 须弥座C. 藻井D. 平闇二、多项选择题1.北京故宫三大殿分别是()。
A. 太和殿B. 中和殿C. 保和殿D. 太极殿E. 大政殿2.斗拱在清代随着位置不同主要包括()。
A. 补间铺作B.柱头铺作C. 柱头科D.角科E. 平身科3.隋代所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址有()。
A.安济桥B. 瓦屋C.四门塔D.泸定桥E. 摩尼殿4.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秦代遗址主要有()。
A.兵马俑B. 阿房宫C.秦始皇陵D.长城E. 佛塔5.我国的五大古都是指(),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七大古都。
A.北京B.南京C. 洛阳D. 西安E. 开封6.斗拱的主要组成部分为()。
A.拱B. 斗C. 昂D. 叉手E. 托脚7.我国佛塔按照结构形式可以分为()。
《中国建筑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抬梁式2.穿斗式3.庑殿4.歇山5.悬山6.硬山7.攒尖8.卷棚9.四阿顶10.大木作11.小木作12.金厢斗底槽13.分心槽14.减柱造15.叉柱造16.面阔17.进深18.通面阔19.通进深20.明间21.次间22.梢间23.尽间24.材25.单材26.足材27.举架28.步架29.檐出30.生起31.侧脚32.檐柱33.金柱34.内柱35.中柱36.山柱37.角柱38.梭柱39.瓜柱40.金瓜柱41.顶瓜柱42.草架柱子43.雷公柱44.擎檐柱45.斗栱46.铺作47.柱头铺作48.转角铺作49.补间铺作50.柱头科51.平身科52.角科53.一斗三升54.叉手55.托脚56.驼峰57.山墙58.五花山墙59.檐墙(前檐墙,后檐墙)60.马头墙61.筒瓦62.板瓦63.版门64.格子门65.格扇66.直棂窗67.支摘窗68.天花69.平棊70.平闇71.藻井72.梁枋彩画73.斗栱彩画74.天花彩画75.枋心彩画76.和玺彩画77.苏式彩画78.旋子彩画79.枋心80.箍头81.盒子82.旋子/旋花83.前朝后寝84.前堂后室85.三朝五门/三朝三门86.左祖右社87.明堂88.辟雍89.闾里90.坊里91.都与邑92.城与郭93.原始聚落94.借景95.步移景异96.《营造法式》97.清工部《工程做法》98.《园冶》99.搏缝板100.黄肠题凑101.推山102.收山作图1,河南偃师二里头1号宫殿遗址(平面)2,四川雅安高颐墓阙(立面)3,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4,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面、立面和剖面)5,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平面和立面)6,大明宫含元殿(平面和透视)7,独乐寺观音阁(透视、剖面)8,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立面)9,晋祠圣母殿(平、立、剖面)10,楼阁式塔与密檐塔11,绘出清式歇山顶纵剖面图,并注明主要构件名称12,清式7檩重檐殿堂剖面13,北京天坛平面14,明清北京故宫太和殿正立面15,北京四合院平面并名称16,清式栏杆立面图17,清式五踩斗拱正立面18,北京天坛祈年殿立面图19,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20,元大都总平面图21,北京故宫总平面图22,抬梁式木构架剖面图23,云南一颗印24,重檐庑殿顶25,重檐歇山顶26,悬山27,硬山简答与论述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中国建筑史复习中国建筑史复习参考第⼀、⼆章简答题1、中国建筑的分类城郭,宫殿衙署,皇家陵寝,皇家祭祀建筑,儒家祭祀建筑,民间祭祀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仓廪建筑,书院建筑,会馆建筑,苑囿和园林,勾栏⽡肆等商业建筑2、中国建筑历史⼀般分成⼏个历史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如何划分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先秦及秦汉时期建筑技术趋于成熟,建筑造型趋于⼯整,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期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从成熟⾛向繁缛、细腻与多样 -两宋辽⾦西夏时期3、中国建筑的特征:属于东亚建筑体系,东亚建筑体系包括中国、⽇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传统建筑。
但中国建筑更具起源性和中⼼性的特征,具有造型、结构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性。
4、中国建筑的五个特点:⑴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⑵灵活多变的⽊构架体系;抬梁式、穿⽃式。
⑶既严谨对称⼜⾃由灵活的庭院式空间组织⑷玲珑剔透的正⽴⾯外观⑸⾊彩趣味多样的装饰处理5、简述“营⾢⽴城,制⾥割宅”的规划思想营⾢:居住区的建造⽴城:城墙和城门楼筑造制⾥:分划⾥坊,建⽴坊墙割宅:在⾥坊内切割住宅⽤地,形成⼀家⼀户的住宅范围1.《周礼考⼯记》关于规划的句⼦?“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
”2.梁思成关于建筑艺术七个⽅⾯的特征?1.翼展的屋顶造型;2.崇厚⾼⼤的台基;3.正⽴⾯多为玲珑剔透的⽊刻造型;4.建筑群有多重院落组成;5.建筑⾊彩的使⽤;6.建筑平⾯有对称式和⾃由多变式;7.在⽯结构⼒学特征的认识上不⾜。
3.简述塔的⼏种形式并举例。
1.楼阁式塔:⼭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3.单层塔:河南安阳宝⼭寺双⽯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塔4.中国建筑历史阶段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期。
⑵.先秦及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孕育期。
:1.: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2.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3.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在这《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则二个方向都有倾斜。
5.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色彩图案的纸。
:高级的天花,一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
6.由老角梁和子角梁上下叠合而成,起翘平缓持重,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嫩戗不起翘或起翘很小。
7.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在屋角处有很大起翘,由沿角梁方向向下延伸的老戗和坐于其斜上方的嫩戗插接而成。
8.用于室内,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图案,在室内起隔断作用和装饰作用。
9.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10.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1.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者。
12.等级最高,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
在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
13.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中,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
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
14.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中国建筑史:※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一、佛教∙东汉——洛阳白马寺(以佛塔为中心)∙两晋、南北朝时期——“前塔后殿”∙隋唐至宋——以殿堂为中心,佛塔退到后院或一侧二、道教∙以殿堂为主,不建塔、钟鼓楼等三、伊斯兰教∙早期:外来建筑风格∙后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名词解释:一斗三升:即一斗为底,中为栱,栱上置三个升的斗栱组合。
升是一种较小的斗,为单槽,用於鸡舌或连圭枋之下。
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栱。
属不出踩斗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
是斗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开间、次间、梢间:梢间—次间—明间—次间—梢间※宗教建筑:各个单体建筑(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面阔7间、进深4间∙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中最能体现唐代木构建筑特征的一例。
特点:开间比例接近方形,柱子有明显侧角、生起、收分,檐口曲线柔和;∙人字叉手∙斗拱粗大(约为柱高的一半)∙脊吻弯向内侧∙屋面坡度平缓、出檐宽大∙平面: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的平面形式称为金厢斗底槽)(二)南禅寺正殿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三)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始建于隋,宋代改建,有南北中轴线主要建筑:∙摩尼殿: 重檐九脊顶,歇山。
四面出抱厦∙转轮藏殿∙佛香阁:清代重建,三层33米。
内有24米高千手铜观音——古代最大铜工艺品(四)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山门:面阔3间,单檐四阿顶,分心槽(庑殿)(五)山西大同善化寺(辽金)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山门、三圣殿、普贤阁为金代建筑。
普贤阁:九脊殿顶(六)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藏传佛教代表)(七)外八庙(仿布达拉宫)二、道教宫观(一)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天柱峰金殿——重檐庑殿(二)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无极殿(三清殿)单檐四阿顶,面阔7间、进深4间。
减柱造檐柱有生起和侧角,檐口和正脊呈曲线。
三、伊斯兰礼拜寺(一)福建泉州清静寺(保留了较多外来样式)(二)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传统样式)第三节佛塔、经幢一、佛塔佛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根据用途不同分为经塔、墓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