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配合实验让学生探究光的传播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时常需要利用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奥妙。
在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学生关于光的传播,这个主题比较抽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采取配合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探究光的传播。
1. 实验前的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包括灯泡、实验板、半透明玻璃、小方块、投影仪、反射镜等。
还需要保持教室中的光线足够明亮,让学生能够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将通过实验板和反射镜来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 实验内容及步骤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光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等方式呈现光的传播需要依赖于气体、液体和固体。
接着,我们可以开始进行实验,将实验板竖立在课桌上,并利用小方块支撑起一端,保持板面与地面夹角约为45度,用一个灯泡从上方照射在实验板上,观察实验板上的光斑。
此时,让一名学生来到板的正面观察光斑,并使用半透明玻璃将光斑反射到反射镜上,再通过反射镜将光反射到投影仪上,显示出来在墙上的图像。
这时询问学生,光斑反射到反射镜上时发生了什么?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光在介质之间的反射。
之后,我们可以保持实验板的位置不变,让学生改变灯泡的位置,观察光斑的变化以及反射后的形态。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光在不同角度下的反射以及反射后的路径。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利用反射镜来改变光线的方向,探究更多有趣的光的传播规律。
3. 实验后的讨论及思考完成实验后,我们需要让学生就实验结果、故障排解和实验中的体验等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光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光在不同角度下的反射规律等。
同时还在实验中让学生培养了观察、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加深了科学的体验感。
在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配合实验来让学生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了解光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等,这些将有助于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作业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向及其影响;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光的传播方向及其特性;
2. 光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现象;
3. 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械: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光源等;
2. 实验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3. 实验指导书:包括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和实验记录表等。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实验器械和简单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
3. 实验分析: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光的传播方向变化的原因;
4. 结论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展示实验效果。
五、教学评判:
1. 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进行评判;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3. 实验表现:评判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实验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判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及时收集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不息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学总结: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七、实验设计意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光的传播方向及其影响,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进修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粤教版⼩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同步配套练习试题及答案(全册)粤教版⼩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试题1.1《为什么能看见物体》练习⼀、填空题1、⾃⾝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为________。
2、我们看到的⽉光,是⽉球反射______的光。
3、_____是⽉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
4、⼈要看见物体,必须要有_____进⼊眼晴。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农历初⼀,⾁眼⼀般看不到⽉相。
()2、暗盒⾥能看到⽩⾊物体。
()3、没有光源,看不到物体。
()4、商店⾥的灯泡、蜡烛是光源。
()5、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的光进⼊了眼晴。
()6、晚上房间闭灯后,过⼀段时间才会慢慢看清物体。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关于光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夜晚,天上的明⽉是光源B.夜晚,发光的萤⽕⾍是光源C.我们能看到的物体都是光源2、⿊暗中,⼈眼能看到物体与()有密切联系。
A、光B、物体颜⾊C、物体⼤⼩3、下列发光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镜⼦B.点燃的蜡烛C.湖⾯4、晚上房间关灯后仍能模模糊糊地看到物体,主要是因为()A、物体很⼤B、物体是⽩⾊的C、房间受到其他微弱光线的影响5、不同⽇期看到的⽉相不同,原因是()A.地球、⽉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B.地球、⽉球和太阳的位置保持不变四、分类题下列物体中:A、⽉亮B、激光C、太阳D、闪电E、蜡烛F、电灯G、⽕把H、玻璃(1)不属于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2)属于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实验探究制作⼀个⾃带光源的暗盒,探究没有光源是否还能看见物体。
1、制作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各种物品(⼩⼑、橡⽪、书签等)。
2、制作过程:①把_______安装在暗盒外,_______安装在暗盒内。
②________卷成纸简插⼊盒⼦⼀侧开好的⼩孔内。
3、观察:点亮⼩灯泡,你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闭⼩灯泡,你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上1.2《光的传播》教学设计2.光的传播【主要概念】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涉及课标】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 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
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
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制作小孔成像。
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谨地验证光的确沿直线传播。
此外,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有趣的内容,学生容易只顾制作而忽略它与光沿直线传播的联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过讨论、画图、观看视频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学科学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探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方向,并能够分析和解释光的传播路径;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平面镜、光源、纸板、直尺、电池等;学生用品:实验记录本、铅笔;教师用品:黑板、粉笔、草稿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优秀科学家在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方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提出问题(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光,你们觉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请思考一下。
”3. 实验观察(10分钟)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装置:一面平面镜和一个光源。
b.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分析光的传播路径,记录观察结果。
4. 分析实验结果(10分钟)a. 学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并做出解释。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在平面镜上反射的?5. 教学展示(10分钟)a. 教师向学生讲解光的传播方向和光的反射规律,并在黑板上绘制图示。
b.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图示,完成实验报告中有关光的传播方向的知识点。
6. 自主实验(15分钟)a.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提示,让学生设计并进行自主实验。
b.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
7. 分析实验结果(10分钟)a.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b.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与推理。
8. 结论验证(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b. 学生回答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理由。
9.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重要观点和规律,整理归纳到板书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下图所示: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4)把第二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左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
这时,纸屏上有什么变化吗?同样的方法移动第三张卡纸呢?在表格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活动手册:实验现象: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斑。
当移动第二张卡纸时,手电筒的光源通过第一张卡纸上的小孔,光斑落到第二张卡纸上。
实验分析:(1)当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打开手电筒,光源会通过这三个小孔,在第四张纸屏上留下光研讨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的路线不会随着卡纸的移动而改变方向,由此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研讨二:简单解释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介质传播,被我们听觉器官所感知。
我们看不到说话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在屏幕后,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光线被屏幕挡住,所以我们看不到。
研讨二: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振动传播的,可以绕过障碍1.2光是怎样传播的1.2.光是怎样传播的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日期 .在光通过小孔的实验中,我发现:1.光直接穿过小孔时,在纸屏上:A.能够看到光斑B.不能看到光斑2.移动中间的一张卡纸,在纸屏上:A.能够看到光斑B.不能看到光斑光的传播学生活动手册说明:本课的活动记录是对观察实验的解释。
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实验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真实完整地记录实验结果。
记录表需要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验和记录,这是培养学生记录习惯和记录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篇)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材P10~1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探索与研讨探索: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现象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我的解释”可先不写。
2.研讨汇报。
(教学提示:根据各小组的需求进行投影。
)3.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水面处发生偏折。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根据研讨帮助卡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帮助卡中“我的解释”。
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让学生描述并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拓展与小结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教学延续。
首先,通过回顾前一节课有关光的知识,回忆生活中所见的现象,推测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出课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然后,通过“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从侧面观察现象”“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从侧面观察现象”“调整观察角度,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三个探索活动,验证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
最后,通过研讨交流,解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在水面发生偏折,即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从而达成本节课各项教学目标。
第二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1.4《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方向吗》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新课聚焦播放视频《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这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当我们把手伸入鱼缸中,会发现胳膊“错位了”,这说明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路线有所差异。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章节的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主要介绍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的问题。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并探索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传播方向是直线传播;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探究的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实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光的传播方向是直线传播;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已经学习了光的基本特性和光的反射,对光的传播方向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改变的问题。
请回答一下,你们觉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第二环节:引入实验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进行一个实验。
请看这两块透明板,一块是玻璃板,一块是塑料板。
我将在光源前放置这两块板子,然后我们观察一下光的传播情况。
你们有什么猜测?学生回答。
老师:好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进行实验。
1. 准备实验材料:一束光、一块透明玻璃板、一块透明塑料板。
2. 展示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看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向是否会改变。
3. 分组进行实验:将透明玻璃板和透明塑料板放在光束前,观察光的传播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环节:实验结果分析老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光束经过透明玻璃板和透明塑料板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改变?学生回答。
老师:非常好!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讨论并总结。
小学科学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案)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导语:在小学科学4中的这个实验,我们将探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原理,并且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下面是本次实验的具体步骤和相关知识点解析。
实验材料:- 针孔- 塑料袋- 灯泡- 电池- 电线- 透明物体(例如玻璃板、水晶球等)- 纸板实验前准备:1. 将塑料袋剪成小块,并在其中打一个小孔,用作针孔;2. 组装电路,将灯泡与电池相连;3. 准备透明物体和纸板。
实验步骤:1. 首先,把针孔塑料袋放在窗户或门口的玻璃上,并确保针孔向外;2. 接下来,把灯泡点亮,然后用一块纸板挡住灯泡,使得只有光通过针孔射出;3. 让学生用透明物体接住通过针孔射出的光线,并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4. 接着,让学生将针孔放在窗户或门口的玻璃内部,再次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及讨论:1. 当针孔朝外时,通过针孔射出的光线在空气中直线传播,不会发生改变;2. 当针孔朝内时,通过针孔射出的光线同样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并且其传播方向也不会发生改变。
实验解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也就是每秒约30万公里。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当光线经过透明介质(例如水晶球、玻璃板等)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即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但在空气中,光线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进一步探究:1.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例如水、玻璃、塑料等)来接住通过针孔射出的光线,并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改变;2. 学生还可以尝试用不同形状的针孔,例如正方形、圆形等,来观察光线的传播是否会受到影响。
知识延伸:1. 光的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而在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要慢一些。
2. 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遇到不透明物体,光线会被遮挡住而无法传播到后方。
小学科学14《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吗》(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吗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早晨的阳光照射到地面上,到晚上的灯光照亮我们的房间,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光的影响。
在本次科学课上,我们将探索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改变的问题。
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改变。
2. 探索光的传播规律。
3. 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1. 白纸和彩色铅笔。
2. 手电筒。
3. 几个不同形状的透明玻璃杯。
4. 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的问题。
2.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情况,如折射或反射。
二、实验(10分钟)1. 实验一:通过彩色铅笔和白纸进行实验。
- 学生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在白纸上画出不同形状,如直线、曲线、圆等。
- 学生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白纸上不同形状的图案上观察。
- 学生记录光线经过图案的情况。
2. 实验二:透明玻璃杯中的水实验。
- 学生准备几个不同形状的透明玻璃杯。
- 学生将不同形状的玻璃杯倒满水。
- 学生用手电筒的光照射玻璃杯内部,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杯和水的情况。
三、观察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光的传播方向是否发生了改变?- 光线经过图案或是玻璃杯中水时是否改变了传播方向?2. 学生总结:- 光线在直线上传播时,是否改变传播方向?- 光线经过图案或是玻璃杯中水时,是否改变传播方向?四、讨论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2. 学生讨论并互相解释实验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光线在直线上传播时,不改变传播方向。
- 光线经过不同介质时,可能会被折射或反射而改变传播方向。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由探索光的传播方向问题,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或形状进行实验。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案(2017版新教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课前准备:PPT课件、透明盒子、水、激光笔、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在前面的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光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上节课看到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光线是直的,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
那么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一起看看这个现象,可以清晰地看到,光在水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二、出示问题:通过之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光在空气和水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那么光从空气进入到水中,传播的线路会发生变化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小组讨论。
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分享几位同学的想法:(请3位同学表述自己的想法)同学们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说明了理由。
那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三、光的折射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实验,并收集证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
操作实验:为了更清晰地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我们可以选择激光笔、水槽来进行实验。
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选择了绿色的激光笔来进行实验,大家做实验的时候也可以选择红色的激光笔。
(注意提醒学生:激光笔千万不能对着人照射)实验一:水中的筷子在透明玻璃杯中放入筷子,倒入水,并从侧面、正上方、斜上方、背面各个角度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从侧面、斜上方、背面几个角度观察,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折断了”;而从正上方观察,筷子还是原样。
实验二:钢笔错位一根钢笔放置在桌子上,用一块玻璃砖(塑料转)横放在钢笔的上方,从不同位置观察时,所看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局部全单元教案〔共7课,2023出版新教材〕1.1《有关光的考虑》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光,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科学探究目的: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p 、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的: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才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和光之间的联络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络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二、自学考虑:光是从哪里来的?引出光的概念。
三、小组讨论:那些物体是光,哪些不是?〔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夜光珠等〕四、探究活动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活动2:寻找沙发下的玩具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草莓、粉笔、尺子等〕通过上述的几个活动,光带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相信如今同学们都认识到光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分组探究:假如没有光,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
2〕大局部的植物无法进展光合作用,不能给人类、动物提供食物。
3〕没有阳光地球的温度会急剧下降,地球会进入冰封时期。
六、课外拓展夜视仪的原理: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
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七、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师生一起讨论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因为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理解了假如没有光,会给我们的生活的地球带来消灭性的灾难,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我们将会继续学习有关光的知识。
小学科学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习题课件)学年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光的传播方向是一个关于光传播的基本问题,而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也涉及了光的传播方向的教学内容。
那么,小学科学中是否会讲述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光的性质和传播的原理,我们从以下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光的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中以及透明的介质中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光的传播遵循直线传播的原则,也就是说光会沿直线路径前进。
这是因为光的传播受到光的波动性质以及光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同样也是基于这些性质和规律,人类才能开发出许多应用光的技术。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一般会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探究光的传播方向的特点。
可以通过使用光线穿过介质如凸透镜或棱镜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光线在通过这些透明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也就是改变传播方向。
这是因为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有影响,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尝试寻找传播速度最快的方向。
因此,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此外,光的传播方向还与光线遇到的物体有关。
当光线遇到反射面时,会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会改变。
这是因为反射是光与物体表面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一种现象。
根据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在反射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以平面镜为例,当光线入射到镜子上后,会发生反射,并按照反射规律改变传播方向,人眼会感知到光线从镜子上反射出来的方向。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光的折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不同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有影响,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尝试寻找传播速度最快的方向。
所以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发生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这是我们在实验室中通过使用凸透镜或棱镜进行观察得到的结果。
除了折射和反射,光还可以发生散射,在散射过程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教科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学设计课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单元 1 学科科学年级 5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2.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考考你:渔民怎样才能叉到鱼?有经验的渔民在用鱼叉叉鱼时,总是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稍稍偏下一些去叉。
因为鱼在水中的实际位置要比看到的低。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便知晓渔民有多么聪明。
2、知识回顾(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是怎么传播的?明确: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2)照射在玻璃、硫酸纸和书上的光,有怎样的传播特点?3、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这时光的看图思考回答填表调动科学探究积极性。
复习学过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印象,同时,这一知识点是研究本课内容的前提。
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吗?例如,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说说你的想法和依据。
预测:4、仔细观察鱼缸图片,你看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明确:现象1:人的胳膊看起来好像错位。
现象2:在鱼缸的直角处能看到两只手,两株植物。
这些现象说明: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
猜测观察回答引导学生科学预测,是下一步科学实验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思考核心问题。
讲授新课一、探索(一)将一束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它的传播方向是否发生变化1、注意事项(1)激光笔不要照到同学的皮肤及眼睛,防止出现伤害。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整理有关实验信息,认识水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通过模拟彩虹实验,让学生知道水珠可以分解阳光。
3.能在教材引领下完成观察与水有关的光现象实验,清晰地描述实验过程,尝试初步推测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本组实验方法与其他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细致的观察,客观的记录。
科学知识
1.初步了解天上的彩虹是阳光射向空中的小水珠后形成的。
2.知道水能像镜子一样反光,也能像玻璃一样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与水有关的光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美发用或杀虫用喷雾器、不透明水盆、滴管、胶纸或玻璃片、手电筒、投影机、白纸、小剪刀、玻璃烧杯等。
一.教学导入
1.观察教材中的四幅插图:反射、折射、色散……
2.列举看到过的类似的与水有关的光现象,谈谈教材中图片中的光现象和自己列举光现象分别说明水对光可以产生什么作用
3.质疑:在水中为什么可看到月亮?
天上的彩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放大镜也可能用水来制作吗?
……
二.活动水放大镜
1.准备材料:滴管、水。
2.学生实验。
3.交流、评价:比一比,谁的放大镜效果更好。
4.齐读小指南车卡通人的话。
三.活动水中的小石子
1.把小石子放在盆子中眼睛刚好看不到的位置,保持眼睛的位置不动,逐渐往盆中加水。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活动人造彩虹
1.过渡:天上的彩虹在我们的心中是既美丽又神秘,如果我们能用一定的方法把彩虹造出来,那将是多么愉快的事!
2.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那么水是否也可以?我们可以做
一个水三棱镜来研究。
3.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用水三棱镜(或水杯、水球)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再让学生去实验。
5.提问: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彩虹”现象吗?
五.阅读指南车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