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医患关系和医学模式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59
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摘要: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
由于这种转变,医学和以生命科学学科群为核心的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医患关系也逐步从传统的医方主导、病人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同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新时期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人性化医患关系,不仅有利于医疗活动顺利开展,而且对于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患互信; ; 和谐医患; 医患关系生物医学模式时代,人们大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病人和疾病,把疾病看成是细菌、病毒、支原体,或者是抗原抗体、酶、细胞等单纯生物因素引起的。
因此,诊治疾病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诊断设备所提供的检测资料,医生只需给予对症的药物、适当的手术或其他手段即可达到医学的人性主义目的。
基于这种医学模式,医患双方的间隔远了,削弱了医患感情,使医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物化。
同时由于医学分工过细,专业化程度过高, 一位医生只可能对患者某一部位或某一疾病的某一方面负责,不能把患者作为整体予以全面负责,医患关系成为一种疏松的结合。
新的医学模式则要求医务职员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社会环境,并要关心病人、了解病人、加强思想交流。
医患关系模型就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下的主被动模型,发展为指导模型或共同参与模型。
在这种新模型下,医患关系是双向反馈的,在治病中不仅要发挥医务职员的积极性,也要发挥病人的积极性。
要建立这种全新的、与新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患关系新模型,医德规范对医务职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医患关系是患者在医疗保健过程中与医疗单位之间形成的医治关系, 是社会公共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医患关系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 医患关系的好坏对医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大家对健康的需求随之增长, 医患关系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 是当前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热点问题。
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Medical Eth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023409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医学发展史等后续课程:卫生法学、医患沟通总学时:24学时理论学时:24学时 , 实验学时:0学时课程简介:《医学伦理学》是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
是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准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
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以讲课为主,幻灯、影像等传统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理论、案例的描述和分析。
选用教材:孙福川王明旭主编《医学伦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必读书目:张树峰主编《医学伦理学要点、案例与习题》、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7.选读书目:1.[美]恩格尔哈特著《生命伦理学的基础》(第1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徐宗良等著《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意]卡斯蒂廖尼著《医学史》(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李本富、李曦著《医学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袁俊平、谷桂菊主编《医学伦理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对医学伦理学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及现代医学伦理问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医德思想的发展历程,熟悉医患关系伦理、临床常规诊治伦理、临床典型问题伦理及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伦理问题;掌握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医德基本原则与准则、医德基本范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临床工作中加以应用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24 其中讲授学时:24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2、教学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医学伦理学及生命伦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规范与范畴,以便使学生在医疗实践中正确进行伦理判断、选择和评价,科学和伦理地行医。
医患关系的定义是什么医患关系的定义是什么与我们⽇常的⼯作或⽣活息息相关,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我们不能只听说过,却不知到它具体是如何,下⾯店铺⼩编整理了⼀些相关内容和⼤家分享,欢迎⼤家的阅读,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患关系就是在医学实践活动中产⽣的⼈际关系。
这种关系分为狭义的和⼴义的。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务⼈员(包括医⽣、护⼠、医技⼈员、医疗⾏政和后勤⼈员等)与患者⼀⽅(包括患者本⼈、患者的亲属、监护⼈、单位组织等)之间的关系。
从改善全⾯医患关系的⾓度,我们应更重视⼴义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存在着三类模式:1.主动⼀被动模式也可称为⽀配⼀服从模式。
在这类模式中,医师处于主动或⽀配地位,病⼈完全是被动的。
2.指导⼀合作模式该模式中的病⼈有⼀定意志要求,需要医师帮助,并愿意合作。
3.共同参与模式这类模式以平等关系为基础,医师和病⼈都有治好疾病的共同愿望。
双⽅各⾃发挥⾃⼰的积极性,相互⽀持,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和疾病作⽃争。
现代医学正处在⼀个由⽣物医学模式向⽣物-⼼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
由于这种转变,医患关系也逐步从传统的医⽅主导、病⼈盲从的模式向医患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模式转变。
新医患关系模型就由受⽣物医学模式影响下的主被动模型,发展为指导合作模型或共同参与模型。
三、遵循原则为了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相信医患之间可以建⽴彼此信任的关系,患者是可以交流、沟通的;②不以医⽣本⼈的价值取向评判患者的价值观和⽣活态度,尊重患者的⼈格、信仰和⽂化;③从⽣理-⼼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出发,充分理解患者的疾病⾏为和情绪反应;④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以⼈⽂关怀的态度给患者切实的医疗帮助;⑤理解医患关系是⼀个动态的关系,医⽣应根据情况适时做出调整;⑥医患关系是围绕着疾病的诊疗⽽形成的,也只应局限于求医和提供医疗帮助的过程,不能发展任何超出此范围的⼈际关系。
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1 医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
伴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对疾病救治经验的积累不断加深,使得医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经历了上古时期医巫混杂的神灵医学模式、中古时期的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下面,我们就针对每一种医学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为探讨不同医疗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1.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上古时期,人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有限,对生老病死等难以为经验所解释的现象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将它们归之于超自然的神力的影响,认为人生病是鬼、神、妖所致或是由于个人的恶行,上帝或神对其的惩罚等。
而治疗的唯一方法就是要依靠祈祷或者巫术来将身体内的魔鬼驱逐出去,因此上古时期治疗疾病的方法本质上是以驱除魔鬼为主要目的。
这一时期,担任治病救人主体的“医生”,主要是掌握了一点医疗技术的巫师。
通过研究发现,上古时期模式下也有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
下面仅就相关法规、医患关系构成、医疗服务特征进行简单阐述。
在法规方面,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由名医制定了《医治法》。
其中规定,若行医者违背条文,医治死病人,则处死;在公元前1900年的《汉谟拉比法典》,确认医生是一种专门职业,且进行外科手术,规定了医生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并有收费的标准,以及赔偿、断手之罪的处罚标准。
这表明在古代医生的服务就很受重视,且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对保证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医患关系构成方面,医生是自由职业,当时以患病者向有能力提供服务者请求医疗,相互认可才构成医患关系。
在医疗服务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个体诊栅、诊所为服务场所;二是行医者遵循既定法规行医,否则,会依法治罪;三是有收费的,也有免费的,收费有标准,且收费不低。
1.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古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智力在劳动、生活和改造生存环境及其与恐惧、死亡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社会、自然和自身以及疾病的认知、理解与把握能力有所提高。
(三)医患关系的模式1956年,萨斯和荷伦德在《内科学成就》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的文章,他们根据医生和病人在医疗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中的主动性大小,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医患关系模式:1.主动-被动型医生是完全主动的,而病人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医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其权威性不容置疑。
这种医患关系完全排除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影响疗效,而且,还可能产生不应有的医疗差错。
患者不能对医生的责任实行有效的监督,病人及其家庭毫无选择余地。
这种模式可能仅适用于昏迷、休克、严重创伤、缺乏理智或判断力和不能主动表述意见的病人,它是生物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具体表现。
2.指导-合作型患者被看作有思想、有权利的人,在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主动性,可以对医生的决定提出疑问并寻求解释,但医生仍处于主导地位,医生仍具有权威性,医患之间的合作是以服从医生的意志为前提的,患者并未完全摆脱被动地位,其主观能动性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3.共同参与型医患双方具有同等的主动性和权力,互相了解,共同协商,最后寻找到一种双方都满意的疾病防治措施,并在医生指导下由病人及其家庭主动去执行,维护健康的责任主要由病人自己来承担,而医生只扮演帮助者、教育者或指导者的角色。
美国学者罗伯特M · 维奇也曾提出三种医患关系模式:①工程模式:医生相当于一名工程师,只根据科学事实从事医疗实践,完全不考虑其他主观因素。
②教士模式:医生充当家长式的角色,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病人无选择的自由。
③契约模式:医患之间的关系受一种非法律形式的有关责任与权利的契约的制约,医患双方有一些共同的利益,分享道德权利与责任,并分别对各自做出的决定负责,医生在未经病人许可的情况下,不能采取重大的医疗措施,而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则由医生负责。
1981年,布朗斯坦教授在《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两种医患关系模式——传统模式和人道模式。
传统模式即为医生具有绝对权威性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