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6
2023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一、专业介绍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我国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古建筑修缮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文物保护技术与管理的专门人才,为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修缮、传承与开发提供人才支持。
该专业涵盖了文物鉴定、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修复、文物保护管理、文物保护科技的研究等方向。
学生可以学习某些课程来掌握文物鉴定、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保护现状等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参与考古发掘,了解文物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该专业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推进“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摆脱传统理念束缚,创新文物保护新模式,将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为推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径。
二、就业方向1.国家文物部门: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家文物部门工作,在这些岗位上,他们可以担任文物修缮工程师、文物保护管理师等职位。
2.文物保护机构:各级文物保护机构也需要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人才,他们可以在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中担任文物保护与修缮的工作。
3.文化旅游公司:文化旅游公司也需要文物保护专业的人才,他们可以担任旅游策划、文物考古与挖掘、文化遗产保护等岗位。
4.研究机构:对于具有一定学术气息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去研究机构中任职,深入研究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等关键问题。
5.媒体: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在相应媒体从事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知识传播的工作。
总之,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拥有广泛的就业渠道,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人群,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能力与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薪酬待遇,成为一名成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课程内容
文物保护技术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其课程
内容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物保护理论,这一部分通常包括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原
则和方法论,介绍文物保护的国际标准和伦理规范,以及文物保护
的学科发展历程等内容。
2. 文物鉴赏与鉴定,学生将学习如何鉴别、评估和鉴定不同类
型的文物,包括绘画、雕塑、陶瓷、古籍、古代建筑等,以及学习
相关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知识。
3. 文物保护科学,包括文物材料学、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修复
技术等内容,学生将学习文物材料的特性、腐蚀机理、分析测试方
法以及文物修复的原理和技术。
4. 文物保护管理,学生将学习文物保护的管理体系、法律法规、保护规划、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博物馆、文物保护
单位的组织管理和运营模式。
5. 文物保护实践,这一部分通常包括实地考察、实习和实际操作,学生将有机会参与文物保护项目,学习实际的文物保护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
总的来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课程内容涵盖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文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具备文物保护领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文物保护中的先进技术文物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因为文物代表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和一段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逐渐老化和腐烂,需要通过各种保护手段来延长其寿命和保存其完整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物保护中的先进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中的先进技术。
1. 光电扫描技术光电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光电扫描设备对文物进行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扫描并通过CAD软件等进行数字化重构与再现的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保护文物原貌不被损坏,并且能够对文物进行三维还原,弥补传统修复手段的不足之处。
比如在2015年,故宫博物院开始使用光电扫描技术进行文物数字化,其精度可达到0.01毫米。
光电扫描技术的应用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
2. 激光清洗技术激光清洗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为主要工具的文物清洗技术。
相比传统的清洗工具,激光具有高精度、可控性和选择性,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伤害。
比如,宜兴古瓷研究院曾对陶瓷文物进行激光清洗处理,取得了显著的清洗效果。
激光清洗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文物保护的人工操作,同时避免了文物受到物理损伤。
3.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物体热辐射原理的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文物内部隐藏的小缺陷、瑕疵和裂纹并及时处理。
比如,在修缮佛教石窟时,使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检测石窟内墙面和壁画的病害情况,找出掩盖在壁画下的存留痕迹、判断壁画、彩塑表层粘附情况;此外,还可以通过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找寻文物中的细微结构和矿化状态。
4. 数字化修缮技术数字化修缮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虚拟现实(VR)、三维打印等技术进行文物修缮的新方法,将传统的文物修缮手段从纯人工转变为数字化操作。
这种方法除了高精度和高效率优点外,并且保留了文物的原貌。
比如,在北京故宫对于修缮有拼凑或局部缺损的瓷器,就会进行CAD设计、3D打印等步骤,再进行拼接安装,使新的部分与原件相容。
在文物保护中,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既可以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又能有效地维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技术与方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们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甚至经济的价值。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许多文物逐渐受损甚至濒临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宝贵的遗产,人们开发并应用了各种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中一些重要的技术和方法。
一、文物保护技术1. 预防性保护技术预防性保护技术是文物保护的首要任务。
这项技术包括定期检查和维护、环境调节和保护工作的规划和实施。
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及时发现并修复文物上的损伤,确保其不再继续损坏。
环境调节是通过稳定文物的存储和展示环境来保护它们,例如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保护工作的规划和实施则是通过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和措施,确保文物得到全面的保护。
2. 材料科学应用技术材料科学应用技术在文物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文物。
例如,文物保护人员可以使用纳米材料来加固文物结构,提高其稳定性;他们还可以使用特殊的修复材料来填补文物上的缺口,并恢复原貌。
材料科学应用技术在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地延长文物的寿命。
二、文物修复方法1. 清洁修复法清洁修复法是文物修复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去除污垢和附着物,可以恢复文物的原始外观。
清洁修复法主要包括物理清洁、化学清洁和微生物清洁。
物理清洁是通过使用不损害文物表面的工具和设备,如毛刷、吸尘器等,去除污垢和附着物。
化学清洁是使用化学药剂来去除文物表面的污垢,但需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药剂,以免对文物造成伤害。
微生物清洁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清除文物上的污垢,这种方法对于某些文物十分有效。
2. 结构修复法结构修复法是针对文物结构受损而设计的修复方法。
它主要包括结构加固、接缝粘合、缺失部分复原等操作。
结构加固是为了增加文物的结构强度,通过加固措施来防止文物进一步破坏。
接缝粘合是通过使用适用的胶水和粘合剂将文物的碎片粘合在一起,还原其原有结构。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演变,人类创造的文物也不断涌现。
这些文物记录了历史、宣扬了信仰、传递了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文物数量的增多和年限的增加,各种文物保护问题也日渐凸显。
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物保护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就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文物保护技术的概述文物保护技术,是指为保护文物而开发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其核心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文物的损耗、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和展示时间,以确保文物传承不断,且长期展示效果越来越好。
文物保护技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1. 材料科学技术:对文物的材料进行分析,了解其化学成分及特性。
从而选择合适材料及工艺以达到文物保护的效果。
2. 环境科学技术:通过监测文物周围环境,从气候、空气中污染物、照明等多个方面入手,为文物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
3. 治理技术:对文物表面和内部进行清洗保护,去除病虫害,进行修补或加固等措施。
4. 数字化技术:采用3D扫描、虚拟实境等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增加文物保存手段和展示形式。
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各大博物馆、文物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故宫博物院中,采用了最新的环保材料和科学办法,保证了古建筑的安全、环境的卫生和展馆的美观。
又如,在中国陕西省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采用了先进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修缮和展示,让人们得以欣赏到精美的文物。
二、文物保护技术的实践与思考文物保护技术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探索出更加适合文物保护的方法和理论,不断完善文物保护技术的体系,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文物保护资源有限: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 文物保护技术标准化不足: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探索相应的保护方法和标准。
3. 文物保护信息化不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记录文物的状态、历史和过程,不断完善信息化体系。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认识概述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指针对文物保护领域进行专门培养的学科专业。
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专业定义、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等方面,对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进行详细介绍。
专业定义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文物保护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文物保护、修复、鉴定和研究等能力的专门人才的学科专业。
该专业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具备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文物保护理论:学生应具备深厚的文物保护理论基础,了解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文物保护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进行文物保护实践:学生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掌握文物保护的实际操作技能,包括文物清洗、修复、保存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
3.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进行对文物材料的鉴定、分析和研究,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具备文物管理能力:学生应了解文物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参与文物的保管、展览和陈列等工作,为文物保护和传承提供全面支持。
专业课程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物保护原理:介绍文物保护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文物修复、鉴定和保存等方面的知识。
2.文物材料学:详细介绍文物常见材料的性质、组成和特点,以及对文物材料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3.文物修复技术:学习文物清洗、修复和复合等技术,了解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文物鉴定鉴定:了解文物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文物鉴定的常用技术手段和步骤。
5.文物保护案例分析:通过对文物保护案例的详细分析,学习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6.文物管理:介绍文物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包括文物登记、保管、出借和展览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培养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学科专业,具备文物保护理论和实践技能。
文物保护技术考研科目
文物保护技术是考研的一个重要科目。
该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文
物保护、修复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考生需要掌握文物
保护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文物保护的历史与现状,熟悉文
物保护科学的发展趋势。
文物保护技术考研科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物保护理论知识:考生需要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掌
握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了解文物保护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特点。
2. 文物修复技术:考生需要学习文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不同材质和类型文物的修复技术。
了解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
动态。
3. 文物鉴定和评估技术:考生需要了解文物鉴定和评估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熟悉文物鉴定的流程和要求。
4. 文物管理与保护实践:考生需要了解文物管理与保护的基本
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文物保护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考生在备考文物保护技术科目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学术
论文,参加相关培训和讲座,积累实践经验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知识
水平。
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题目分析和模拟练习来加强对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能力。
总之,文物保护技术考研科目涵盖了文物保护的各个方面,考生
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文物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文物保护过程中,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通过使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非常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文物,使其得以传承和展示。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传统文物保护技术传统文物保护技术是指基于人工的、经验丰富的方法来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手段。
这些技术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细致的手工修复、酒精浸泡和清洗、湿法存储等等。
传统的手工修复是最常见的方法,专业的修复师需要运用其丰富的经验和绝对的耐心,来处理文物表面的破损或损坏部分。
然而,传统技术并不总是能够完全保护文物,特别是对于大型和复杂的文物来说,手工修复可能并不适用。
二、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应运而生。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化技术、材料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应用。
1.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3D扫描和建模技术,文物可以以数字形式保存下来,从而减少了对实物的操作,避免了潜在的风险。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使得文物得以以更有说服力和多样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大大提升了观赏的效果。
2. 材料科学材料科学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对文物材料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来防止文物老化和损坏。
例如,利用新型材料来修复或替代文物中的受损部分,可以使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并延长其寿命。
3. 化学科学化学科学在文物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品可以用于文物的清洗和修复,同时可以制定保护文物的防腐剂。
再者,化学技术还可以用于文物的检测和分析,以了解文物的材料成分和时代背景,有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三、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文物保护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除了具体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外,它们还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发掘和展览展示等方面。
1.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器物、绘画等多种形式。
文物保护技术可以用于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展示给公众。
文物保护技术规范导言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长期保存,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论述一些有关文物保护的技术规范。
一、文物清洁与修复技术规范1.1 洗涤剂的选择与使用在进行文物清洁时,应选择低浓度、低腐蚀性和低毒性的洗涤剂。
洗涤剂的使用浓度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配比,避免对文物造成二次损伤。
1.2 清洗工具的选用清洗文物时,应使用软毛刷和棉签等非金属性工具,避免划伤或损坏文物表面。
同时,清洗工具也应注意定期更换,防止工具使用过程中的金属污染。
1.3 文物修复材料的选择进行文物修复时,修复材料的选择应符合文物材质的特性,并且要具备可逆性和可移除性。
修复后的文物应与原始材料尽可能匹配,以保持其历史特征和原始美观。
二、文物展示与陈列技术规范2.1 环境温湿度控制在文物展示场馆中,应建立恒温恒湿的环境控制系统,以保持文物的稳定状态。
温度的变化范围应控制在±1℃,湿度的变化范围应控制在±5%RH。
2.2 光线照射控制对于易于褪色和退色的文物,应控制光线的照射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暴露。
应使用滤光玻璃或遮光布等措施,减少紫外线和红外线的损害。
2.3 展品固定与支撑在文物展示时,应对文物进行适当的固定和支撑,以防止因地震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摔落和损坏。
支撑和固定材料应选用稳定的、轻巧的和不反应的材料。
三、文物储藏与保管技术规范3.1 储藏环境和条件文物的储藏室应具备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设备,并且空气应常年通风。
储藏室的温度应控制在18℃-24℃,湿度应控制在40%-60%RH。
3.2 文物包装和盒类选用保护文物的包装盒应选用酸碱中性的材料,以避免对文物造成化学反应。
包装盒的尺寸应与文物的尺寸相匹配,并采取适当的内衬材料,保护文物的安全。
3.3 防虫与防腐为了避免文物受到害虫和微生物的侵害,应对储藏室进行定期的杀虫和防腐处理。
文物具备的五个特征:1、必须是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狭义的实物形态2、必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3、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4、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5、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分离文物的分类的目的: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和利用;为了更好的保存文物文物分类原则:在同一次分类中,应遵循同一标准的原则;按一定标准将同类文物划归一类;一种分类法只能依据一个标准;对复合体文物进行分类,应以约定俗成为原则文物分类方法:时间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功用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
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文保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文物保护的意义:1、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弄清各种不同文物的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2、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为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取文物保护手段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为长久发挥文物价值服务;4、只有通过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古代文化遗产,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5、文物保护技术是文物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其研究可以丰富、完善文物科学的研究,为文物保护研究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现代文物分析鉴定方法:形态分析、波谱分析、元素分析、色谱分析文物断代方法分为五类: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辐射规律断代利用天然辐射引起的各种效应来断代根据磁性规律断代物理、化学及其他方法断代实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1、文物保护技是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学科;2、文物保护、修复必须遵循“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和“可逆性、可再处理性”的客观规律。
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内容:1、文物制成材料的研究。
研究各种文物制成材料的成分、结构与性质;研究文物制成材料的老化机理;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质老化的规律性。
2、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
影响文物保存寿命的环境因素研究;文物保护技术标准与方法的研究;3、文物修复和整治技术的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的特点:1、在学术上具有综合性2、在技术上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3、在学术宗旨上具有保守性文物寿命主要取决于:1、文物制成材料本身的耐久性,即载体材料各种理化性能的稳定性2、保护文物的外界环境3、最主要的还有温度、湿度、光线、空气污染物、地质环境和有害微生物及有害昆虫等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严格的、科学的温度定义是建立在热力学第零定律基础上的湿度:是表示空气的干湿程度的物理量,它有多种表示方式,如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等。
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通常用1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克数来表示,绝对湿度不能直接测量到,二是间接测量其他量计算得到的。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实际绝对湿度接近饱和绝对湿度的程度,是衡量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露点:当空气中谁其含量和气压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刚好达到保护状态,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
温度作用于文物的机理:1、促使文物制成材料分子相转变2、改变化学反应活化能温度作用于文物的表现:1、温度因素直接产生破坏作用,主要是对于不同材质构成的复合文物,由于不同材料热胀冷缩时的体积变化不同,变化速度也各异,导致文物的开裂;2、由于温度变化引起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对文物产生的间接破坏作用。
湿度作用于文物的机理:1、直接途径:在一定温度下,环境湿度增高,文物制成材料含水量增大,表现为吸湿;环境湿度下降,文物制成材料含水量减少,表现为解湿。
2、间接途径:水是各种有害化学反应的媒介,随环境湿度的变化,有害化学反应也随之变化,其破坏力也随之变化。
湿度作用于文物的表现:1、湿度与化学反应的联系2、湿度产生物理形变对文物的损害3、湿度造成文物的生物腐蚀温度、湿度的控制:1、研究温度、湿度变化的规律2、指定文物库房温度、湿度标准3、文物库房建筑的建设4、主要是库房要密闭、通风、增温、降温、加湿、减湿等光对文物材料的危害主要有三方面:光对文物材料具有热效应、使有关化学反应加速和产生光化学反应。
光裂解反应:是指高分子材料吸收光能而直接产生裂解的光化学反应,反应过程无需氧的参与。
光氧化反应:是指高分子材料受光辐射时,在氧的参与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在光化学反应过程中,文物材料中存在的重金属离子杂质会起到催化学氧化反应的作用。
光化学反应致害文物的一般特点:1、光化学反应是激发态分子的反应2、材料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3、光的波长愈短,其光化学效应愈大3、光化学反应具有后效性;4、部分光化学反应具有光敏性照度:是指物体表面得到光通量与被照射表面的面积之比,单位为勒克斯。
光的防控:1、合理确定库房照度标准;4、避光保存2、限制光的照度值;5、文物在利用过程中减少光的辐射强度与作用时间3、过滤紫外线;6、文物被淋湿或受潮时,应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7、避免或减少拍照次数,容易褪色的文物不宜长时间在柜子里陈放空气的组成成分:恒定组成成分、可变组成成分、不定组成成分空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健康、舒适感或环境。
空气污染物来源:自然污染源,如火山爆发、地震、深林失火等人工污染源,如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等二氧化硫对文物的危害:对石质文物、金属文物、有机质文物、古代玻璃制品、壁画的危害硫化氢对文物的危害:氯及氯化物对文物的危害:灰尘: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的微粒,是大气尘地一部分。
灰尘按粒径大小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于10微米的颗粒,为降尘一类是小于10微米的颗粒,为飘尘灰尘按形态分为三类:粉尘、烟尘、雾尘灰尘对文物的危害:1、造成与文物材料间的机械磨损2、增加酸、碱对文物的影响3、向文物传播霉菌孢子4、灰尘黏附在文物表面造成污染损害气溶胶:是指以液体或固体为分散相,以气体为分散介质的空气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有两种,一种是硫酸烟雾,由烟尘中的二氧化硫经过反应形成的硫酸雾;一种是在一定条件下,有汽车尾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强烈日光辐射下经过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混合物。
空气污染物的防治:1、对空气进行监测2、优化文物保护区周围环境3、进行空气进化和过滤4、减少文物库房与室外空气的自由流通土壤的特征:多相性、多孔性、不均匀性、相对固定性土壤对金属文物的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
电池的阳极反应是金属的溶解;阴极反应是氧在阴极的去极化。
微生物:是指一大群个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少数是多细胞,还有些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
生物大致分为五大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霉菌:是一类丝状真菌的通称,凡生长在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落的真菌成为霉菌。
放线菌:是一类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极广。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营养物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水、生长素)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酸碱度、氧气)微生物对纤维质文物的危害:1、造成材料结构的破坏;2、形成霉斑;3、增加文物材料酸度;4、增加湿度对有害微生物的防治:1、减少污染菌接触文物2、严格控制库内温度、湿度3、采用安全有效的防霉剂对有害微生物的杀灭:物理灭菌法:冷冻真空干燥灭菌、激波灭菌、r射线灭菌化学灭菌法:利用化学药剂累灭杀有害微生物,一般采用熏蒸灭菌法文物害虫的特征:耐干性、耐热性与耐寒性、耐饥力、杂食性、繁殖力文物害虫危害文物材料的机理:是害虫由于生长发育等生活活动的需要而咬食文物材料。
分为三种有害变化,一是改变了文物材料的结构,二是文物材料咬食后,孔洞丛生,影响文物外貌,三是昆虫的排泄物影响文物外观,还成为微生物侵蚀文物的新的源泉。
文物害虫的防治:预防:(1)库房建筑防虫(2)清洁卫生防虫(3)控制温度、湿度防虫(4)做好文物藏品入库前的建议与处理(5)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查(6)药物防虫灭杀:用熏蒸剂灭杀,如溴甲烷、环氧乙烷等用高低温杀虫法、r射线辐射杀虫法、缺氧杀虫法粘土:是一般粘土原料的总称,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是有地壳中含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的。
粘土的化学成分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水。
其主要矿物类型有高岭石类、蒙脱石类、伊利石类、水铝英石类、叶腊石类。
粘土的作用: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粘土原料是可塑性原料,粉碎后与水掺合能产生可塑性,成型的生坯在干燥后有足够的强度,烧成后能转变成坚实的岩石般物质。
这是成为陶瓷器成型和烧成的工艺基础。
陶瓷器文物的损坏:1、可溶性盐类损坏;2、难溶性盐类损坏;3、温度、湿度变化造成的损坏;4、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坏;5、食物腐败物、烟熏造成的损坏陶瓷器文物修复:1、清洗;2、拼对;3、粘接;4、补配;5、加固;6、作色;7、做旧青铜器文物的化学组成:铜、锡、铅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石范铸造、陶范铸造、失蜡法铸造、金属型铸造青铜器的腐蚀机理:以电化学腐蚀为主,电化学腐蚀就是金属表面的水蒸气形成肉眼很难见到的水膜,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态物质能溶解于水膜中,使水膜成为电解质溶液,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作用界面间带有不同的电荷,因而金属失去电子而被腐蚀。
青铜器的腐蚀物分为有害锈和无害锈,有害锈主要是粉状锈,无害锈主要有氧化铜、氧化亚铜、硫化铜等。
青铜器保护处理原则:1、保持原状是保护青铜器的基本原则;2、青铜器腐蚀物应选择性地清除和保留;3、慎重使用保护修复材料;4、所用方法要经过试验封护:采用一些特殊的化学试剂使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铜体的进一步腐蚀。
氧化银局部风护法:当青铜器有害锈尚未蔓延开来时,可将有害锈剔除干净,并在露出新鲜青铜基体前提下,让氧化银和氯化铜充分作用成膜,达到封护目的。
变形青铜器的整形:捶打法、模压法、锯解法残缺青铜器的补合方法:传统烙铁钎焊法、高分子材料粘接法铁器的结构可分为三类:铁素体、铁素体+渗碳体、铁素体+石墨体+渗碳体铁器的腐蚀原因:1、铁碳合金的结构不耐腐蚀2、铁的化学院性质活泼3、环境对铁器文物腐蚀的影响有害锈:是指分子结构疏松不稳定的成分无害锈:是指结构紧密坚硬、稳定的锈蚀成分化学腐蚀:是指器物与介质之间直接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电化学腐蚀:是指铁器表面与介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的锈蚀,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在器物很薄的水膜下发生的。
出土铁器的预处理:1、强制干燥;2、检测腐蚀;3、去锈除氧;4、加固粘接;5、缓蚀封护;6、控制环境唐代纯金壶修复:1、整形。
用锡锤将金器放在铁棍上,轻轻敲打逐步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