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 陈太平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13
陈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初学者必看陈氏在太极拳流派里面也是比较常见的拳法,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一些公园或是广场练习,适当的练习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好处的,不过想要练习陈氏太极拳就要更新注重系统的练习,如刚开始现了解规律,熟练套路,学架子是太极拳的重要初级阶段,正架子是按照陈氏太极拳对各部位的要求,还有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等等练习步骤,除了系统的练习,我们还要掌握陈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及注意事项,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下面就跟着太极拳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陈式太极拳练习步骤与方法陈式太极拳系统化训练共分为六个阶段,这就是学架子、正架子、捏架子、顺架子、拆架子、定架子。
通过六个阶段的训练,可使你能较系统地掌握正宗的陈式太极拳。
一、学架子(了解规律,熟练套路)学架子阶段是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初级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先掌握简单的基本动作。
这里的基本动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缠丝动作和熟练后配合步法的协调练习,通过这些基本动作的练习来初步了解陈式太极拳对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完了套路。
这时就要反复得多练使套路熟练并加强记忆。
然后要求动作做到放松、柔和,自然大方,去掉自身的僵劲,最后达到自己能较熟练、自然地将拳架演练下来,这就完成了第一阶段。
二、正架子(掌握要求,体现特点)第一个阶段一招一式将动作学完,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动作熟练后,就可以进入正架子阶段。
正架子阶段容易出现的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弯腰蹶臀等。
如何解决这些易出现的共性毛病呢?这就要从放松入手。
放松的目的在于去掉僵劲,使动作协调。
然后再增强腿部的支撑力。
腿部的支撑力不够导会致很多毛病,如挑肩架肘,弯腰蹶臀,气血上浮等,也是造成上身僵硬,不能放松的主要原因。
另外,要搞清楚每个动作的重心虚实,手势变化,方向角度,上下配合等。
随着腿部支撑力的增长,结合各个部位的自然放松,动作姿势的基本正确,使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大,前面的毛病就会自然消除。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推荐文章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陈氏太极拳小架介绍热度: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谱介绍热度:太极拳内功心法是什么的介绍热度: 24混元心意太极拳是什么简单介绍热度: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每个动作都很细致精美,陈氏太极拳的练法也很注重,想要动作精美,就要先熟悉整套套路,太极拳教程中如何提及?陈氏太极拳的练习有哪些步骤和方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欢迎阅读!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熟练套路明确姿势套路指的是太极拳的整套架式,姿势就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要领。
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
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
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
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
《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
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静可以说是练习的最重要事宜,只有在清静的条件下,才能够有助于气的旺盛与收藏。
从而可以运行好五脏六腑,养其身。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
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
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
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
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
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
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
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陈太平谈太极拳的训练体系由于时代的变迁,多种拳法相应产生了。
本身这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做法,但有些人在编创自己的拳法当中。
贬低前人抬高自己。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任何拳法传播至今。
必有其独到之处,否则便无法流传。
古老的拳法应该是后人研究、探讨的对象。
就我本人而言,始终定位在整理者,而不是发明者。
近年来总结了一套太极拳的修炼体系,很多内容是前人的经验结合自身体会总结而成的。
换句话说,这是对过去内容的重新整合,传统的拳法内涵并没有变。
它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要按拳法每一步所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需要训练什么,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太极拳素以养生、技击名世,对于拳法如何养生,延年益寿,太极拳有自己的训练法则。
因为谈养生太极的人太多,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就技击而言,太极前辈们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但近现代的习练者。
真正能发挥太极拳技击特点的不是很多。
我曾向一位老师(现已故世)请教过,他回忆当年在南京国术馆,国术考试前二十名选手所报的习练拳种,没有说自己是练太极拳的。
当时太极拳在全国也非常盛行,不知这时太极名家的弟子们都到哪里去了。
这种现象实际说明,太极拳从技击与养生两面全方位的继承和发展,起码在那时,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在此我特别要向喜爱太极拳的读者强调,请不要把同门训练的推手作为技击的体现,推手和技击完全是两种概念。
有人说推手就是技击的慢动作,我认为不然,推手只是太极拳训练的基础之一。
技击是什么概念?古人称为“搏杀”,每一个动作都关系到生死存亡。
而训练技击是切实可行的,可根据技击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决定该练什么,不该练什么,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要有一个选择。
做针对性训练,一切为了实现技击的目的服务。
学习者,依据这个系统,可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我整理这套太极拳修炼体系的初衷。
那么,太极拳修炼体系是如何处理不同社会需求的呢?当今社会具有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许多人不可能一天抽出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训练太极拳,但是又想在短时间内具备防身自卫的本领,如果按照常规训练方式来讲,一年也只能把基本的套路和套路的要求掌握,技击根本谈不上。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名称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金刚捣碓第三式懒扎衣第四式六封四闭第五式单鞭第六式第二金刚捣碓第七式白鹤亮翅第八式斜行拗步第九式初收第十式前蹚拗步第十一式第二斜行拗步第十二式再收第十三式前蹚拗步第十四式掩手肱捶第十五式第三金刚捣碓第十六式披身捶第十七式背折靠第十八式青龙出水第十九式双推手第二十式三换掌第二十一式肘底捶第二十二式倒卷肱第二十三式退步压肘第二十四式中盘第二十五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六式斜行拗步第二十七式闪通背第二十八式掩手肱捶第二十九式六封四闭第三十式单鞭第三十一式运手第三十二式高探马第三十三式右擦脚第三十四式左擦脚第三十五式蹬一根第三十六式前蹚拗步第三十七式击地捶第三十八式翻身二起脚第三十九式兽头势第四十式旋风脚第四十一式蹬一根第四十二式掩手肱捶第四十三式小擒打第四十四式抱头推山第四十五式三换掌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第四十七式单鞭第四十八式前招第四十九式后招第五十式野马分鬃第五十一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二式单鞭第五十三式双震脚第五十四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五式懒扎衣第五十六式六封四闭第五十七式单鞭第五十八式运手第五十九式摆脚跌叉第六十式左右金鸡独立第六十一式倒拳肱第六十二式退步夺肘第六十三式中盘第六十四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五式斜行拗步第六十六式闪通背第六十七式掩手肱捶第六十八式六封四闭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运手第七十一式高探马第七十二式十字摆莲第七十三式指裆捶第七十四式白猿献果第七十五式六封四闭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雀地龙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转身双摆莲第八十一式当头炮第八十二式金刚捣碓第八十三式收势1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口诀详细介绍:陈氏太极拳新架属陈长兴传统老架系列,由十七世祖陈发科大师所创。
其特点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
拳架以“崩捋挤按”四正手的运用为主,以“采洌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以柔化劲为主,发劲为辅,柔中寓刚,力求柔顺。
外形以缓柔稳为主,疾刚跳跃为辅。
陈氏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一路拳法(81式基础拳法)陈氏太极实用拳法,共有两路拳法,一路81式是基础拳法,二路64式炮捶。
下面我就把这两路拳法,套用基本功功法,连同实用方法,向学者做图、文讲解。
拳法动作中的方向,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东、西、南、北四正方向,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斜方向定向的。
同时讲明了拳法中眼法所看方向,身法旋转后胸脯所朝方向,步法的行走方向,步型站位方向,手法运动方向,和手法运动方向中的公转、自转的缠法规律,还有手型在定势后的所朝方向。
拳法图解照片,也是按朝东方起势后拳法演练时的实际方向拍照的。
凡在拍照的图解照片中,看不到双手时,一律加正面照片,为副图图解。
实用方法的成像只要能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取像的角度是不按拳法演练实际方向的。
本书中拳法的动作讲解顺序为:眼法、身法、胸向、步法、步型、手法、手型。
这些顺序在实际演练时,是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是不分这些顺序的整体运动。
文字中有很多“随身法”“同时”等字,指的就是这些顺序是同时而动的整体运动,不能分开做。
本书中在讲解步法时,只讲明了步法行走方向,和行走中所经步型及定势步型。
没有再讲步法行走中的规格,因这些规格要求,在基本功功法章节中,都做了详细讲解,在此章节中不再复述。
步型中“马步”与“无极桩”的内涵一样。
本章节中,所讲解的实用方法,完全是按照拳法动作设计而成。
这仅是让学者知道什么是本拳法的、捋、挤、按、采、、肘、靠。
而、捋、挤、按、采、、肘、靠,在实战运用中,是一种相通相联,博大精深,又千变万化无穷尽的技术,绝非像我在本书中设计的这样简单。
既是相通相联,又变化无穷,这就像货币换商品一样,是随心所欲的,绝不象我本书中设计的这样“专款专用”。
不管是哪种用钱方法,都离不开“钱”,而此“钱”即是功夫。
身上没有功夫,什么样的、捋、挤、按、采、、肘、靠,使出来都没有效果。
这就像现代武器一样,再先进的枪弹,给一位没有枪法功夫的人去使用,都是威力不大的武器。
56式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内家拳,始创于明朝末年的陈王廷。
56式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基础的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动作和变化而形成的。
简介56式陈式太极拳以其稳定、柔和、缓慢、流畅的动作而闻名,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的健身运动。
它注重身法和意念的运用,通过流畅的动作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动作介绍第一式:起势1.起势:两手自下往上抬,左右手臂分别沿着前后两个圆弧向外扩展,然后收回手臂,双臂下垂。
2.揽雀尾:重心稍稍向右偏移,右手往右转,左手往左转,右手轻轻拨开,左手翻转,与右手构成一条直线。
第二式:单鞭翻手助攻1.单鞭:双脚分开,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沿曲线上移,成为右手虚拳。
2.翻手搬拦捶助攻:右手轻轻翻下,左手跟随右手移动,最后左手扳直,右手握拳。
第三式:白鹤亮翅1.白鹤亮翅:双脚分开,右脚前踏,左手平行于地面,右手微微下垂。
2.左右金鸡独立:右脚回撤,左手轻轻上举,右手扳直,与左手平行。
第四式:搂膝拗步1.搂膝拗步:左脚向右方迈出一步,同时右手由后向前划出一个圆弧。
2.收势:回身并腰,右手往后平推,两臂回收。
……(以上只是56式陈式太极拳中的四个动作示例,具体的动作形式还有其他52个,这里不一一介绍)功效56式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有以下几个主要功效:1.提升身体灵活性:通过连续的流畅动作,能够有效地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2.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太极拳动作注重身体的平衡调节,经常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3.增强核心力量:太极拳的动作需要通过腰部的扭转和手臂的运动来完成,能够有效地锻炼核心肌群。
4.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太极拳的动作节奏缓慢,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并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注意事项1.注意呼吸:练习太极拳时要注重呼吸配合,通过深呼吸帮助身体运动和放松。
2.控制力度: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控制力度,避免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受伤。
陈太平的太极拳基本功一般而言,桩功修炼包含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是根据修练的自我层次而定的。
站桩,是在静止状态中实现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力于体内的过程。
同时,站桩可以提高人体抗击打能力及发放能力,还可以锻炼神经末梢,增加反应灵敏度。
在站桩修炼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内视观想及精神放大等三种精神诱导方法。
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例如意想两手抱球于胸前),体会身体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然后,在意念假借基础上,利用内视观想的方法来体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变化。
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身体充塞于天地之间。
在实际站桩过程中,意念是十分丰富的,每个环节都互有区别,各尽其用,本文不能详谈。
先天无极门的桩功,为充分发挥人体潜能,将劲力有效调动起来,在上述意念诱导训练的同时,更注重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
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
通过站桩,可达到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争相抗,不偏不倚。
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将站桩中生出的六面平衡混圆力发挥出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整体八面螺旋力。
使肢体在运动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运转自如。
这一步主要是把站桩中所练出来的内涵与运动实战有效的连接到一起,有些习练者在站桩时能练出整体力,但在运动当中这种整体力又散了,这就是在行桩这个环节上没有有效的深入练;导致中间脱节,这种脱节使你日常训练的内涵不能有效的发挥,实乃练功中一大损失!化桩,是在站桩、行桩的基础上,行走坐卧始终处于桩态,全身任何一点皆具八面螺旋力,在这个阶段对间架的要求就不是很注重了,因为修炼者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在太极拳阴阳转换的哲理中进行的,大可无外,小可无内,无形无象,只有神意犹存,初步接近后天返先天的境界。
陈氏56式太极拳拳谱第一组1.起势1.分脚开立2.右金刚捣碓1.转腰摆手 2.转身右平捋3.擦步推掌4.躬腿前棚5.虚步撩掌6.震脚砸拳3.揽扎衣1.转腰托拳 2.转腰分掌 3.提脚擦步合臂4.马步立掌4.右六封四闭1.转腕旋掌 2.下捋前挤 3.左刁右托 4.虚步按掌5.左单鞭1.左推右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6.搬拦捶1.转腰摆拳 2.马步横打 3.转腰翻拳 4.马步横击7.护心捶1.转腰塞拳 2.跳转龙摆 3.马步棚打8.白鹤亮翅1.擦步插掌 2.虚步分掌9.斜行拗步1.转腰绕臂 2.踏脚擦步 3.收掌扭腰提勾 4.马步展臂10.提收1.扣脚合手 2.收脚收手 3.提膝推按11.前趟1.落脚擦步下捋 2.转体搭手 3.转腰翻掌 4.提腿擦步 5.马步分掌第二组12.左掩手肱拳1.提膝刁收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 4.弓步冲拳13.披身捶1.右转腰掩肘 2.左转腰掩肘14.背折靠1.折叠缠绕 2.拧腰折靠15.青龙出水1.转体绕臂 2.转腰缠臂 3.马步撩弹 4.马步迸掌16.斩手1.提脚翻掌 2.震脚切掌17.翻花舞袖1.旋臂伸掌 2.挑掌抢劈18.海底翻花1.转腰提臂 2.提膝翻抖19.右掩手肱拳1.震脚收掌 2.擦步合臂 3.马步掩手 4.弓步出拳20.左六封四闭1.转腰下捋 2.转腰前挤 3.转身虚步刁托 4.虚步按掌21.右单鞭1.右推左提 2.提脚擦步 3.转腰托掌 4.马步立掌第三组22.右云手1.收脚摆掌 2.开步推掌 3.擦步右云 4.开步左云 5.转腰摆掌 6.缠臂横击23.左云手1.震脚摆拳 2.开步推掌 3.擦步左云 4.开步右云24.高探马1.转身分手合掌 2.马步分掌 3.扣脚转身旋掌 4.虚步推掌25.右连珠炮1.转腰捋棚 2.侧步刁托 3.跟步推掌 4.侧步刁托 5.跟步推掌26.左连珠炮1.退步左捋 2.退步刁托 3.跟步前推 4.侧步刁托 5.跟步前推27.闪通臂1.转腰带掌 2.弓步穿掌 3.拧腰旋掌 4.扫腿推掌28.指裆捶1.转身缠摆 2.震脚擦步 3.马步掩手、收拳 3.弓步发拳第四组29.白猿献果1.转身左缠 2.转腰右缠 3.提膝上冲拳30.双推掌1.落脚收掌 2.虚步双推档31.中盘1.换掌前推 2.换掌前推 3.换掌前推 4.穿掌绕臂分手 5.踏脚合臂擦脚 6.马步拢手上提32.前招1.转腰悬腕 2.虚步摆掌33.后招1.转腰活步 2.虚步摆掌34.右野马分鬃1.转体绕臂 2.提脚绕臂 3.马步穿靠35.左野马分鬃1.转腰提脚绕臂 2.马步穿靠36.摆莲跌叉1.转身旋掌 2.折叠下按掌 3.收脚摆掌 4.摆莲拍脚 5.震脚握拳6.跌叉步穿拳第五组37.金鸡独立(左右)1.弓步举拳 2.独立上穿掌 3.踏步按掌 4.擦脚摆掌 5.收脚收掌 6.独立穿掌38.倒卷肱1.退步右推掌 2.退步左推掌 3.退步右推掌39.退步压肘1.转腰左摆掌 2.转腰右摆掌 3.退步压肘40.擦脚1.转身右捋 2.盖步叠臂 3.分脚拍脚41.蹬一根1.转身叠拳 2.换手叠拳 3.撩拳侧踹42.海底翻花1.收脚合拳 2.提膝翻抖43.击地捶1.落脚摆拳、跳步绕拳 2.擦步绕拳 3.弓步栽拳44.翻身二起脚1.转身提拳 2.转身虚步举拳 3.上步摆拳 4.腾空拍脚45.双震脚1.分掌后跳 2.虚步按掌 3.双震脚按掌第六组46.蹬脚1.收脚收掌 2.蹬脚架推47.玉女穿梭1.落脚穿掌 2.跳擦步架推48.顺莺肘1.转身合臂擦脚 2.马步顶肘49.裹鞭炮1. 1.翻身跳转绕臂、交合 2.马步分砸拳50.雀地龙1.转腰合臂 2.仆步穿掌51.上步七星1.弓腿举拳 2.虚步架拳 3.翻腕撑掌 4.翻腕架拳52.退步跨虎1.退步转身分掌 2.丁步合掌53.转身摆莲1.转身旋掌 2.提膝分手 3.落脚摆掌 4.摆莲拍脚54.当头炮1.落脚后推掌 2.坐腿收拳 3.马步棚打55.左金刚捣碓1.旋掌左捋 2.弓步前棚 3.虚步撩掌 4.震脚砸拳56.收势1.抱拳翻掌 2.落掌垂臂 3.并步还原。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分解动作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是太极拳中的一种传统拳法。
下面将对其中的七十四个动作进行分解。
第一式太极起势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第一个动作。
首先,双脚并立,身体保持正直,双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内。
头部自然正直,舌尖抵住上腭,目视前方。
其次,屈膝松胯,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脚尖微外摆,脚趾、脚掌外沿、脚后跟皆要抓地,涌泉穴要虚。
同时,含胸塌腰,松肩沉肘,头部保持自然直立,颈部松弛。
接着,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肩;随两手上升,身体慢慢下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目视前方。
最后,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下按至腹前,手心向下;目视前方。
第二式金刚捣碓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第二个动作。
首先,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棚出,左手棚至左膝上方与眼平,手心朝外;右手棚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
其次,身体右转90°,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右脚尖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目视左前方。
接着,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且微向右转;两手上棚;目视身体左前方。
然后,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方加棚劲;目视左前方。
接着,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棚,左手棚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朝后;目视前方。
最后,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于胸前右臂内侧,左手心朝下;右手领右脚弧线向前上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相合,右手心朝上;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
第三式懒扎衣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第三个动作。
首先,身体微向右转,重心左移;双手左逆右顺缠,两手交于左胸前,左手心朝下,右手心朝上,目视前方。
其次,身体右转90°,重心由左腿移至右腿,左脚尖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捋;目视前方。
陈式太极基础22式(套路图解)陈式太极基础22式(套路图解)第一式起势(1)并步站立,两肩放松下沉,含胸收腹,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拇指内合,其余四微并拢,指尖有外翻之意,目视前方。
要点:头正颈直,顶劲虚虚向上领起,头顶百会穴要用意轻轻上顶,有绳提之意,两耳静听身后,自然呼吸,嘴唇微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下颌微内收。
太极起势是练拳前的准备阶段,练拳前必须去掉任何思绪,平心静气,以静待动,全身内外放松,保持立身中正,意守丹田。
(2)接上式,重心右移,身体微下沉,松两胯,两膝微屈,同时提左膝,脚尖不过踝关节,左脚放松下垂,向左侧跨出,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先着地,后渐渐踏平,两脚平行,脚掌着地,目视前方。
要点:左脚向左侧跨步有探听之意,前脚掌落地,后脚掌由前向后渐渐踏平。
(3)接上式,含胸,塌腰,身体微下沉,同时沉肩坠肘,两臂徐徐向上方抬与肩平。
双手上提时两手腕部微凸出,I目尖向前,掌心向下,目视前方。
要点:双手上棚时,胯关节微外撑,档内侧微合,两膝微里扣,松胯开裆,臀部自然上泛,立身中正,耳听身后,兼顾上下左右、四面八方。
(4)接上式,身体微下蹲,同时两掌下按至腹前方,与脐平,手指略上翘,小臂微内收,两手与两脚相合,目视前方。
要点:两臂上拥时,意在小臂与腕之间下按时意在两掌根处,上棚时要有下沉的意识,下按时要有顶劲的意识。
两手下按要气沉丹田,十指抓地,涌泉穴要虚周身相合。
第二式金刚捣椎(1)接上式,身体微左转,松左胯,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手同时向左前方棚出,左掌心向外与肩平,右掌心向上与下颌同高。
要点:两臂、两手在腰脊的带动下上下、内外做旋转运动,即陈式太极拳的缠丝运动,反映出的虚实刚柔,开合、起落等劲别,即是太极拳的缠丝劲。
此式运行中随着两臂的旋转,身法也在作缠丝运动,两脚同样有虚实变化。
(2)接上式,含胸,塌腰,身体右转并下沉,同时右掌内旋,左掌外旋,重心移于左腿,同时右脚尖抬起,以脚跟为轴往外旋转,两腿变成左实右虚,两手随身体右转,右手有接手之意,右手粘对方腕部,左手抵对方肘部向身体右侧提出。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招式表-(分解动作)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基本动作规格一、起势1、屈膝松胯2、点起左脚尖3、开步与肩同宽4、落地移重心到两腿中间5、双手抬起与肩同高6、往下按至小腹7、手往左重心往右、左掌推右掌托8、翻掌转身摆脚尖9、落地提腿开步二、金刚捣锤1、向后翻掌2、左手前、右手后、移重心到左,摆脚尖3、上步合手4、捏拳5、把拳放到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三、懒扎衣1、穿掌,重心左腿2、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拍收步5、合手开步6、左转腰翻左右掌7、移重心至右,右手打开,左手滑到腹部、叉腰下沉四、六封四闭1、左手引右手2、翻掌下捋移重心3、转腰翻掌4、收手移重心5、收腿,推举五、单鞭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左手回腹部3、提腿开步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下沉六、金刚捣锤1、右手引左手2、翻掌上朋移重心3、向后翻掌4、左手前,右手后,移重心,摆左脚尖5、上步合手、捏拳、把拳放在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七、白鹤亮翅1、穿掌,重心左腿2、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拍收步5、合手倒步6、左转腰翻右掌7、扣右脚尖8、移重心收步撑开八、斜行1、左转腰拨掌2、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3、提腿开步4、向后转腰翻掌5、移重心收手6、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7、推掌打开下沉九、搂膝1、下沉抱腿2、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立掌十、上三步1、下捋2、翻掌3、左手左脚出去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5、开步推掌6、左转腰拨掌7、回来换手、收手、收步8、开步推掌十一、斜行1、向后转耀翻掌2、移重心收手3、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4、推掌打开下沉十二、搂膝1、下沉抱腿2、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立掌十三、上三步1、下捋2、翻掌3、左手左脚出去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5、开步推掌6、翻右掌、摆右脚尖,上步合手十四、掩手肱拳1、下分移重心2、翻掌捏拳拉回来再移重心3、打拳移重心十五、金刚捣碓1、分手移重心2、合手移重心3、分手移重心4、扣左脚尖移重心5、转身扫腿合手6、捏拳、把拳放在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十六、撇身锤1、下分上合2、往左推掌分手开步3、拊掌立掌移重心到右4、再俯掌立掌移重心到左5、捏拳,左拳叉腰,右拳旋转拉到头的右上方,目视左脚尖十七、青龙出水1、左拳变掌、右拳拉到腰间移重心2、打拳移重心十八、双推掌1、出手2、翻掌3、摆左脚尖上步平扫4、接着往后扫5、翻掌6、捏脚尖、收手、推正十九、肘底看拳1、推拉2.穿掌、分手、左转腰3、捏拳上下合二十、倒卷耾耾1、推拉2、翻掌3、收手4、倒步5、移重心扣脚尖对拉二十一、白鹤亮翅1、分手收步2、合手倒步3、左转腰翻右掌4、扣右脚尖5、移重心收步撑开二十二、斜行1、左转腰拨掌2、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3、提腿开步4、向后转腰翻掌5、移重心收手6、左手下划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7、推掌打开下沉二十三、闪通背1、平合2、左转腰翻左掌3.翻掌收步打开4、右转腰翻左掌、上撩下撩5、收手提腿6、开步穿掌二十四、掩手耾拳1、移重心扣左脚尖捏拳转身2、提腿发力3、震脚合手4、开步5、下分移重心6、翻掌拉回来再移重心7、打拳移重心二十五、六封四闭1、出手移重心2、翻掌3、摆左脚尖上步下捋4、翻掌5、收手移重心6、收步推掌二十六、单鞭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回腹部3、提腿开步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二十七、运手1、合手移重心2、俯掌立掌移重心3.翻掌收左步4、开步5、掏步换手6、开步换手7、掏步再换手8、开步再换手二十八、高探马1、左手下划移重心摆左脚尖2、上步合手3、旋转立掌开步4、分手移重心5、翻掌移重心6.收手扣脚尖7、移重心转身推拉二十九、右擦脚1、左手引右手2、下捋3、起手起脚4.合手盘腿翻掌下蹲5、拍脚三十、左擦脚1、合手盘腿2、翻掌下蹲3、拍脚三十一、左蹬一跟1.转身合手2、提腿立掌3、蹬腿三十二、上三步1、左手下划2、翻掌左手左脚出去3、摆左脚尖移重心收手收步4、开步推掌5、左转腰拔掌6、回来换手收手收步7、开步推掌三十三、击地锤1、向后转腰捏拳2、左拳下右拳上耳朵后3、移重心左拳上头的左上方右拳下砸三十四、二起脚1、合拳2、对拉移重心扣左脚尖3、转身收步换掌4、跳起拍脚三十五、护心拳1、双手下落2.往左运手3、往右运手开左步4、往左运手跟右步5、捏拳开步6.俯掌立拳移重心7、掏拳移重心8、打拳移重心三十六、旋风脚1.出手2、下捋移重心起手起脚3、合手盘腿4、翻掌外撑5、拍脚转身三十七、右蹬一跟1、合手收步2、提腿立掌3、蹬脚三十八、掩手耾拳1、捏拳转身2提腿发力3、震脚合手4、开步5、下分移重心6、翻掌拉回来再移重心7、打拳移重心三十九、小擒打1、分手移重心2、摆脚尖上步合手3、往左旋转4、翻掌落地提腿5、开步分手6、右手引左手移重心7、翻掌上朋移重心8、推掌移重心四十、抱头推山1、合手移重心扣脚尖2、收步分手3、提腿抱头4、落地推掌四十一、六封四闭1、下捋移重心2、翻掌3、收手移重心4、收步推掌四十二、单鞭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回腹部3、提腿开步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四十三、前招1、合手移重心2、俯掌立掌移重心3、摆右脚尖翻掌收步4、开步5.换手跟步四十四、后招1、左转2、右转换手四十五、野马分鬃1、左转换手开步2、再换手右转身一大步四十六、六封四闭1、左手引右手2、上朋移重心3、下捋移重心4、翻掌摆左脚尖上步下捋5、翻掌6、移重心收手7、收步推掌四十七、单鞭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回腹部3、提腿开步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四十八、玉女穿梭1、合手移重心2、分手移重心3、合手收步4.翻掌转身5、起跳6、提腿蹬脚推掌7、上步推掌8、上步合手9、分手转身四十九、懒扎衣1、分手重心右腿2、走半拍重心左腿3、再走半拍收步4.合手开步5、左转腰翻掌6、移重心右手打开、左手划到腹部、叉腰下沉五十、六封四闭1、左手引右手2、翻掌下捋移重心3、转腰翻掌4、收手移重心5、收步推掌五十一、单鞭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2、右勾手出,左掌回腹部3、提腿开步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五十二、运手1、合手移重心2.俯掌立掌移重心3、翻掌收左步4、开步5、掏步换手6、开步换手7、掏步再换手8、开步再换手五十三、摆莲跌岔1、换手移重心2、提腿拍脚手打开3、震脚合手4、往左旋转5、翻掌打开下跌岔五十四、金鸡独立1、上步收手2、提腿托手3、震脚劈掌4.往右划圆5、往左划圆6、开步、翻左掌、收步7、托掌提腿五十五、倒卷肱1、翻掌、收手、倒步2、移重心扣脚尖对拉五十六、白鹤亮翅1、分手收步2、合手倒步3、左转腰翻右掌4、扣右脚尖5、移重心收步撑开五十七、斜行1、左转腰拨掌2、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3、提腿开步4、向后转腰翻掌5、移重心收手6、左手下划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7、推掌打开下沉五十八、闪通背1、平合2、左转腰翻左掌3.翻掌收步打开4.右转腰翻左掌、上撩下撩5、收手提腿6、开步穿掌五十九、掩手耾拳1、移重心扣左脚尖捏拳转身2、提腿发力3、震脚合手4、开步5、下分移重心6、翻掌拉回来再移重心7、打拳移重心六十、六封四闭1、出手移重心2、翻掌3、摆左脚尖上步下捋4、翻掌5、收手移重心6、收步推掌六十一、单鞭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回腹部3、提腿开步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六十二、运手1、合手移重心2、俯掌立掌移重心3、翻掌收左步4、开步5、掏步换手6、开步换手7、掏步再换手8、开步再换手六十三、高探马.1、左手下划移重心摆左脚尖2、上步合手3、旋转立掌开步4、分手移重心5、翻掌移重心6、收手扣脚尖7、移重心转身推拉六十四、十字脚1、左手引右手2、下捋3、合手4、往左旋转5、翻掌转脚尖、落地再转脚后跟、再落地提腿6、开步分手7、合手移重心六十五、指裆锤1、收步2、拍掌转身捏拳3、提腿发力4、震脚合手5、开步6、分手移重心7、翻掌拉回来再移重心8、打拳移重心六十六、白猿献果1、翻拳移重心2、摆脚尖提腿冲拳3、落地分手4、转腰收手5、收步推掌六十七、单鞭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回腹部3、提腿开步4、穿掌、翻掌、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六十八、雀地龙1、捏拳(左拳端、右拳到头顶)2、合拳移重心3、分拳打开下六十九、上步七星1、摆脚尖2、上步冲拳七十、下步跨耾1、转圈变掌2、倒步分手3、移重心扣左脚尖、合手收步七十一、转身撂莲1、穿掌、翻掌2、转脚尖落地再转脚后跟、再落地提腿撩手3、开步4、向后翻掌移重心5、提腿拍脚七十二、当头炮1、捏拳拉到腰间移重心2、打拳七十三、金刚捣碓1、上朋移重心2、向后翻掌3、左手前右手后移重心到左摆脚尖4、上步合手5、捏拳6、把拳放到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七十四、收势。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拳谱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一、太极起势:1、两脚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坠,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颚,自然呼吸几遍;2、屈膝松胯,提左腿向左开半步,重心平移,放松下沉,两手徐徐上升与肩平;3、随着身体下降,两手下按于小腹前。
二、金刚捣捶:1、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方掤,(重心偏于右腿);.2、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同时两手掌左手变顺缠右手变逆缠向外掤,右脚尖外摆;3、右脚踏实,重心移到右腿,两手向前按;4、左脚提到右脚旁,两手继续前按;5、提左腿向左前方开步,脚尖上翘,脚跟铲地滑出,两手向右后上方掤;6、身体下沉,向前移重心,同时两手向前掤划弧,左手掤于胸前,右手掤在右膝上方,两手心相互照应;7、左手向前划弧,,右手上撩领着右腿上步,左右手相合,右脚虚脚点地;8、右手变拳,折臂下沉,左手反掌,右手落于左掌心;9、提右腿,抬右手,右脚尖由竖着变成平勾,砸拳震脚。
三、懒扎衣:1、右手由拳变掌,向上穿掌外翻,左手逆缠下按,身向左转;2、左手逆缠向左上方划弧后变顺缠于身体左上前方,右手逆缠向右上方后逆缠划弧至右跨旁,两手手心遥遥相应;3、提右腿向右开一大步,两手合于胸前,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两手分开,左手叉腰,右手逆缠向右掤。
四、六封四闭:1、右手向左下方捋,捋至左手旁,身体稍微左转,重心左移;2、两手左顺右逆向右上方掤,重心右移;3、身体左转,两手向下捋,然后左手合于左耳下右手在左锁骨上;4、重心右移,收左腿,虚脚点地,双手下按于右腿两旁。
五、单鞭1、两手左逆右顺后变左顺右逆翻转,如翻转一个球一样;2、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收,两手相合,右手由掌变钩,用手腕领劲向上掤,左手向外拉;3、提左腿向左开步,重心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左手向右手手弯穿掌,向左前划弧拉开,坐腕。
陈式太极拳基本教学陈式太极拳的基本教学十三势分节动作要点教学第一势金刚捣碓只一势言太极阴阳之理皆具。
第二势揽擦衣单鞭,金刚捣碓共三势太极生两仪也,继以金刚捣碓旨不离宗。
第三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二势两仪生四象也,白鹅以起其势,搂膝拗步象乾坤坎离四卦之位。
第四势初收,斜行拗步共二势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兑震巽艮四隅之卦。
第五势再收,前堂拗步,掩手捶金刚捣碓,共四势本其蓄精以至出精,终於复归太极原象。
第六势披身捶背折靠、肘底看拳、倒卷肱,白鹅亮翅,搂膝拗步,共六势其中倒身法,背身法屈身法退行法此皆势中变格无不具。
第七势闪通背演手捶,揽擦衣,单鞭,共四势是倒转身法以归平衡身法。
第八势上云手高探马,左右插脚,中单鞭,下掩手,二起脚,兽头势,踢一脚,蹬一跟,掩手捶,小擒拿抱头推山,单鞭共十三势,云手横行法,左右插脚踢蹬皆言足法下掩手伏身法。
二起脚飞身法,抱头推山合身法,中单鞭手足齐用法,踢蹬两大转身法,小擒拿偷步法,兽头势护头护心护膝法以上十三小势是与群敌交手大战一气承接不能割断无间可停故共合为一势。
第九势前招,后招,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揽擦衣,单鞭共七势前后招是前后相顾手法与眼法,野马分鬃披身法连进步法,玉女穿梭右转身法,平纵身法,单鞭气归丹田,平心静气法以上七势亦是交手法。
第十势中云手摆脚,一堂蛇,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廉,白鹅亮翅,搂膝拗步,闪通背,掩手捶,揽插衣,单鞭共十二势摆脚是横脚打法,跌岔是低身法,金鸡独立朝天蹬是高身法用膝法以下七势皆重出不必再赘共十二小势亦是一气相连不可割断故合为一势。
第十一势下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青龙出水单鞭共六势十字脚即十字靠也,指裆捶者制命法也,青龙出水跳跃进身法不必转身亦是纵法。
第十二势铺地鸡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共三势铺地鸡展左腿坐地身法,上步七星前进上步法下步跨虎上下相顾身法,以上三小势算一势。
第十三势摆脚当头炮共二势摆脚是倒转身法上朋下打法,当头炮是护脸护心法,以上合之共十三势始以文象起未以武象终。
陈氏太极拳的五层功夫陈氏太极拳的第一层功夫第一层功夫学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而初学者不可能一下掌握这些要领,但应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运行的路线等进行练习。
因此,这一阶段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适当地简化。
如对头和上体要求虚灵顶劲、含胸塌腰,第一层功夫只要求头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即可,这和初学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
但练拳时,从肢体上看,动作僵硬,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顶劲,系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每天认真练习,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熟练拳架,并且随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将会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即达到外形引内气的阶段。
有招熟而逐渐懂劲的过程,为第一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由于动作不够协调,运动不成体系,姿势达不到标准,存在着僵劲、丢劲、顶劲、拳架上有凹凸缺陷处,内气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
所以第一层功夫练拳适应不了技击。
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用不巧,但知道引进落空,有时偶然把对方发出,自己却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
何为阴阳?按练习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
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把二者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伍阴五阳,这也是练习太极拳的成功标准。
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
所以,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式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
陈氏太极拳的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有内气活动的感觉开始至第三层功夫的初期,为第二层功夫。
第二层功夫是进一步克服练拳时身体内外产生的僵劲、丢劲、顶劲和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使内气按照拳架动作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一致。
陈氏太极拳26式动作分解教学第一式、起式2.左腿抬起,大腿成平直线,重心放右脚,左脚放下与肩同宽,双膝稍曲,膝关节不超过脚尖。
第二式、金刚捣碓1.双手前伸掌心向下,同时双膝微曲,目视前方。
2.然后再将双手回缩,紧接着在想左前方推出,双肘微曲,眼睛要随着双手的动作一起运转,才是正确的。
3.右脚尖右移45度,上身微微右转,双手与上身顺转,作左运手状,双手心朝外。
4.重心右移,抬起左腿。
双手不动。
5.左脚向左前方迈出45度,此时,重心仍在右脚,上身不动。
6.重心从右脚转至左脚,上身跟着转,左手由下向上画圈,手心向下,右手向下画圈,放至右胯处,手心向上。
7.抬起右腿,右手竖起变拳,拳头高度不超过鼻尖,左手放到右肘窝处,掌心向下。
8.左手翻转,掌心向上,放至腹前,右拳落入左掌心内,拳眼向上,右脚向右落下,与肩同宽,双膝微曲,双目平视前方。
第三式、懒扎衣1.左手由下向上画圈,右拳变掌由上向下画圈,放至腹前。
双手腕相对,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右手在下,手心向上,重心移到左脚。
画圈的过程中,双目余光看着双手动作。
2.抬起右腿后,向右移半步,上身及手不变。
3.重心移到右脚,左手下滑,放至肚脐前,掌心对肚脐;右手向右上方画半圈,掌心向右前方。
目视右手尖方向。
心静神舒、持之以恒习练太极拳应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许多习练者在三个阶段易放弃,需要过三关。
一是初学阶段要过为难关。
初习太极,身体僵硬,动作不甚协调,易使人感觉自己太笨、无灵性、不适合习武而放弃。
对此,这些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大家多加练习和领悟,就可以克服其中的困难。
二是习练半年要过枯燥关。
习练半年后,新鲜感渐失,每日按时重复演练,易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
三是一年半后要过气馁关。
坚持习练一年半至两年,自感比较刻苦,然而进步不大,锐气尽失,易因气馁而放弃。
习练太极拳须做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动作柔和飘逸,柔中寓刚,形神相合,连绵不断。
习练过程亦即对自己意志的磨练过程,意刚志坚,锲而不舍,何患无成?所以说学习太极拳,不仅要练习动作,同时也要磨练自己的意志。
太极拳24式是目前练习人群最多,普及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太极拳路之一,又称陈氏太极拳24式,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习拳练武.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特点的陈氏太极拳,养生中国今天以图文的方式为大家讲解一下陈氏太极拳24式教程:陈氏太极拳24式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陈氏太极拳24式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陈氏太极拳24式第三式:白鹤亮翅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看左手.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平看前方.要点:完成姿势胸部不要挺出,两臂都要保持半圆形,左膝要委屈.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陈氏太极拳24式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陈氏太极拳24式第五式:手挥琵琶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收要协调一致.陈氏太极拳24式第六式:左右倒卷肱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4与2解同,只是左右相反5与3解同,只是左右相反6与2解同.7与3解同.8与2解同,只是左右相反9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眼看左手.要点:前推的手不要伸直,后撤拖泥带水不可直向回抽,参转体仍走弧线.前推时,要转腰松胯,两手的速度要一致,避免僵硬.退步时,脚掌先着地,再慢慢全脚踏实,现时,前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避免使两脚落在一条直线上.后退时,眼神随转体动作先向左或右看,然后再转看前手.最后退右脚时,脚尖外撇的角度略大些,便于接做“左揽雀尾”的动作.陈氏太极拳24式第七式:左揽雀尾1身体继续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掤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前臂.要点:掤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分手、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揽雀尾弓步时,两脚跟横向距离上超过10厘米.3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眼看右手.要点: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掌着地.4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眼看左手腕部.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5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向前平看.6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平看前方.要点:向前按时,两手须走曲线,腕部高与肩平,两肘微屈.。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为了方便【中国太极拳网】的读者朋友,方便各位武术爱好者,特地挤出一点时间,将陈式太极拳械名称进行汇总,希望给朋友们带来便利.一、陈氏太极缠丝功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
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
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
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 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
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 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 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
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笔者自幼酷爱武学,早年从师学练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随后又学习面临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并习练与其颇有渊源的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也深研过少林拳学及少林《易筋经》(内经、外经及内养经),并广泛研习形意、八卦、大成诸家武学。
深感各派武学各有专长,若能得其精髓,虽一家武学也足以立身武林。
为探索武学高层境界,笔者更有幸学得道家先天太极拳、无极拳、内养功等高深武学与道学,并忝列为先天无极门三十二代传人。
由于亲身体验了道家先天武学之威力,始悉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实非虚语。
纵观当今新派武学,就笔者看来,它只是摘取了传统武学的一小部分,加上自己的一些体会,根本不能体现传统武学的全貌。
目前有些习武者错误地认为实战中能打败对手的技击术就是武学,以为传统武学已不能面对港台及一些西洋拳法,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内外兼修的拳法。
殊不知真正的传统武学是历代先贤几千年来的智2结晶,集养生、技击、心性三位一体,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一步一个验证。
观当今之世,他国武学,尚无有出其右者。
目前.,我国传统武学,即使在技击方面,也属于世界武学的领先地位,今后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武学实属我辈重大责任。
最近许多太极拳爱好者要求笔者谈谈太极拳的修炼方法,笔者愿将师门的教诲及个人的体悟披露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养生为根本,技击是灵魂”,任何一门完整的拳法都是养.炼并行的。
武学中养与炼是相辅相成的,养中有炼,炼中有养,二者缺一不可;养浅则武学修为浅,养深则武学修为深。
武学的修为内养是根基,没有强健的体魄,上乘的武学就无从谈起。
由于陈氏太极拳为特色显著的内家拳种之一,下面重点介绍陈氏太极拳几个主要基础功法及练功的步骤。
(一)桩功桩功不但在养生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是太极拳技击的基础。
桩功有站桩(静桩)、行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
站桩是修炼太极内功的最佳方法。
通过站桩的训练,能够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人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陈氏太极拳基础功法陈太平笔者自幼酷爱武学,早年从师学练陈氏太极拳老架、新架,随后又学习面临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并习练与其颇有渊源的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
也深研过少林拳学及少林《易筋经》(内经、外经及内养经),并广泛研习形意、八卦、大成诸家武学。
深感各派武学各有专长,若能得其精髓,虽一家武学也足以立身武林。
为探索武学高层境界,笔者更有幸学得道家先天太极拳、无极拳、内养功等高深武学与道学,并忝列为先天无极门三十二代传人。
由于亲身体验了道家先天武学之威力,始悉中华武学博大精深,实非虚语。
纵观当今新派武学,就笔者看来,它只是摘取了传统武学的一小部分,加上自己的一些体会,根本不能体现传统武学的全貌。
目前有些习武者错误地认为实战中能打败对手的技击术就是武学,以为传统武学已不能面对港台及一些西洋拳法,甚至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内外兼修的拳法。
殊不知真正的传统武学是历代先贤几千年来的智2结晶,集养生、技击、心性三位一体,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一步一个验证。
观当今之世,他国武学,尚无有出其右者。
目前.,我国传统武学,即使在技击方面,也属于世界武学的领先地位,今后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武学实属我辈重大责任。
最近许多太极拳爱好者要求笔者谈谈太极拳的修炼方法,笔者愿将师门的教诲及个人的体悟披露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养生为根本,技击是灵魂”,任何一门完整的拳法都是养.炼并行的。
武学中养与炼是相辅相成的,养中有炼,炼中有养,二者缺一不可;养浅则武学修为浅,养深则武学修为深。
武学的修为内养是根基,没有强健的体魄,上乘的武学就无从谈起。
由于陈氏太极拳为特色显著的内家拳种之一,下面重点介绍陈氏太极拳几个主要基础功法及练功的步骤。
(一)桩功桩功不但在养生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是太极拳技击的基础。
桩功有站桩(静桩)、行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
站桩是修炼太极内功的最佳方法。
通过站桩的训练,能够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人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同时,站桩能培养人体内在潜力,蓄力于全身。
站桩时,通过不断协调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可求得周身混元整体之力;再通过舒筋、开骨、透肌肤、移位、伸、缩、气血鼓荡通周身的独特方法一步一步的训练,即可迅速加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和高强度的发放能力及反应敏感能力。
通过站桩的训练,还能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锻炼神经末梢,使习者触觉灵敏,有感皆应,为最终达到一触即发的上乘境界,打下坚实基础。
关于舒筋开骨,拳家有云:“筋长力强,骨开力坚。
”其舒筋开骨,并非像体操运动员那样用外力拔筋开骨,而是以丹田内气贯通于筋骨之间促使骨开筋长。
舒筋开骨各家都有秘诀,如濒临失传的陈氏太极长拳一百零捌式(快拳)就有一套秘不外传的舒筋开骨功与之相辅相成。
行桩,是在运动中通过单式习练把站桩中所得的六面平衡混元力充分发挥出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训练周身上下无处不在的整体八面螺旋力。
这是陈氏太极拳的核心。
行桩目的在于解决站桩之劲力与应用相结合的问题,有些习者在站桩中得力,可在实际运用中这种力又没有了,这就是训练脱节。
所以把站桩、丹田内转、丹田鼓荡、以声助气、螺旋劲等基本的功法,要在行桩中经过形体的不同变化,不同的要求,达到运用自如,并使周身气血与自身间架协调统一。
在上述基础上,则能使周身上下产生八面支撑螺旋力。
这一步是通往上乘武学必由之路,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对于习武的学者来说,此步一过,前途便是光明。
化桩,将八面螺旋力不拘形式处处体现在太极拳中。
在周身任何一点,或一个手指,或通至周身,都具有八面螺旋力,就是全身无处不太极,何处粘着何处击,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做到“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至上太极特点,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高深技法。
平时行走坐卧,始终处在一种桩态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溶入了武学的上乘境界,没有特定的外部形体要求,此时只有神意在,无形胜有形,初步接近于后天返先天的境界了。
(二)丹田功丹田功是传统陈氏太极拳核心功法之一。
丹田(下丹田)位于脐内1.5寸,与命门穴相对。
有些门派认为丹田为脐下1.5寸或小腹之处,则或别有所见。
丹田为先天元气之舍,亦为周身气聚之所。
只有丹田与命门之气贯通,充盈带脉,方能更好地使周身上下气血流通,使内劲收发于丹田。
拳谱有云:“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可见丹田在拳术中之重要性了。
丹田功包含有:丹田内转法,以声助气聚丹法和丹田鼓荡法等。
1.丹田内转法丹田内转是丹田功法的基础。
陈氏太极拳强调丹田内转,有些太极流派强调气沉丹田,而不知内在实质是丹田内转。
丹田如发动机,丹田内转犹如启动发动机。
有人以为气沉丹田只是一个重心下移,增加稳定平衡的问题,或是达到上虚下实的问题,未免小看丹田的作用了。
丹田内转为一切内劲之源,更为缠丝劲之总开关。
丹田内转是以丹田为枢纽与腰同步旋转,并以其为轴带动周身气血运行于四肢百骸,贯通五脏六腑,形成周身整体的旋转运动,是训练整体混圆力的捷径之一,可使丹田浑厚内气圆转自如。
丹田内转是以人体中脉(丹田与命门之间)为中心,做平圆、立圆、纵圆旋转,顺、逆时针方向练习。
通过丹田内转的练习,在盘架时方能做到气沉丹田与气转丹田相互配合。
拳家有云:“引化转换,开合呼放,击打跌拿,均在丹田转换一瞬间。
”根据历代太极拳师的经验和本人练拳体验,丹田功在陈氏太极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以声助气聚丹法通过特定字的发音,用声波振荡助气聚丹,增进丹田活动力和运转功能。
如:噫---(助气聚丹田,使丹田气充宁丰满,精力充沛。
)呀—-(助丹田伸缩,气压(挤)丹田,增强丹田伸缩功能。
)哼—-(含劲,助丹田蓄劲。
)哈—-(发劲,助丹田气发。
)太极拳以声助气聚丹法,以哼、哈为主,以噫、呀为辅,哼哈二声,一蓄一发,交替使用,就是武术上的所谓“打哼哈劲”。
四种发声,在不同条件下,使发力和受力双方均会产生不同效果。
3.丹田鼓荡法丹田鼓荡法,必须在丹田伸缩开合贯串于肢体开合的前提下,才能修炼。
丹田鼓荡,一旦带动周身鼓荡,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威力。
便如拳家所说:身如气囊,节节贯通,无所不在。
这时的太极功夫可以说达到了“如绵裹铁”、“绵里藏针”的水平。
(三)缠丝劲或日螺旋劲缠丝劲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
根据我国著名环境学家张惠民先生提出的宇宙螺旋气场学说,在螺旋气场影响下,宇宙的各个银河系呈螺旋运动,在螺旋气场影响下,地球上许多生物的生长外形也是螺旋形状,甚至人体内的蛋白质结构也是呈螺旋状的。
陈氏太极拳先辈或更早的拳学先辈,看出了螺旋运动符合养生和技击的需要,实是早已洞悉了天机,实为我等后辈望尘莫及,应感到大大有愧了。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运动方法。
其它流派的太极拳虽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的缠丝劲,而在技击中向样是含有螺旋劲法。
不过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的缠丝劲。
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不是陈氏太极拳。
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
浑身俱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人骨缝,外达于肤。
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
”对于缠法,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人劲的表现形式。
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它缠法便会迎刃而解。
缠丝劲是内外结合。
首先发于内,意念为先,丹田内转,内气随着旋转运行于肌肤之间,沿着骨缝而穿筋过骨,全身无处不缠。
缠丝劲的根源在内,是内部的丹田内转与腰部旋转的有效配合,再与八道劲旋转配合,形成了太极的内在旋转。
这是陈氏太极拳各种劲法的核心。
没有很好领悟缠丝劲法,其它劲法(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都是枉然。
每一动都暗含有八道劲力的旋转,合八劲为一劲,“合八为一”,即八面螺旋缠丝劲。
八面螺旋劲绝不是简单的肢体划圆,常有习太极者将没有内旋的肢体划圆,误认为是太极螺旋劲。
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对方于无底深渊。
所谓“四两拨千斤”是在螺旋缠绕当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
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接触点的力的转换。
这是陈氏太极拳核心劲法之一,其它的劲法皆以此演变而成。
(四)盘架盘架是太极拳的综合练习,把太极拳单练的各种功法有效的结合起来。
有人认为拳架就是一种活桩找劲的练习,笔者认为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如练习书法中的笔划,盘架则是把笔划组合成一个完美的字体,在盘架中的每一式乃至每一个细微动作都体现着太极阴阳哲理。
否则即习练数十年也只能在强身健体这一阶段徘徊,不可能达到武学的上乘境界。
盘架练习首先要严格地遵循太极拳的原理,遵循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这就是学规矩),一步一个脚印来验证自我。
初学人门时必须有明师指导,俗话说:“人门引路,必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将给以后的习练带来极大的隐患。
初学者必须搞清楚每一式的来龙去脉,要明确每一式在运动中虚实变化、方位、角度、拳法的运行路线。
行拳时主要掌握头、胸、腰、腹、背、肩、肘、胯、膝、足的基本运行原理。
在每一式演练中,何时松肩,何时旋肩,何时沉肘,何时坠肘,何时掩肘,何时沉腕,何时旋腕,何时松腰,何时蹋腰,何时旋腰,何时旋膝,何时扣足,何时拧足等,在习拳的动作变化中,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作用,要严格遵守,细心体察。
这是最基本的外形要求,虽然较繁复,习拳者不可不知,只要认真练习,短时就可掌握。
在形体符合规矩后,逐渐的摸索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
例如陈氏太极拳“金刚捣碓”一式,两手一起一落,即分掤、捋、挤、按,一个左旋右转即包含着采、例、肘、靠,搞清楚每一式的技击含义,仔细揣摩力起于何处,落于何处;在行拳时处处以意为先,每一招、每一式时时意在与人实作,也即是前贤所说:“盘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盘架”的道理。
值得注意的手分八法、身分八法、足分八法,上中下八门合一。
另外,在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换,习者不可不知。
折叠包括:胸腰折叠、脊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
不懂折叠周身就如铁板一块。
陈氏太极前贤早有名言:“不知折叠枉学艺,转换全在折叠中。
”同时折叠与松紧开合、开发呼放也有直接关系。
在实作中,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劲力的转换起着决定的因素,只有得到明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体悟,方能领悟其真正的内涵。
在盘架时,还应注意虚实的转换,虚实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如太极拳要求含胸、实腹,含胸是一虚,气沉丹田是一实,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沉,做到上,轻灵、下沉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这是人身整体的虚实。
或细致地划分,则人身无处不分虚实,无论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里与外,小到任何一个关节、一个指(趾)节,甚至每一个点,也都分虚实。
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实中含轻、重、浮、沉的问题,每种又含双、偏、半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