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饮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 格式:pdf
- 大小:152.42 KB
- 文档页数:1
一笔勾5方
1《青囊秘传》。
组成:麝香1钱,藤黄1两,五倍子2两,赤豆5
钱,南星5钱,白及(半炒半生)2两。
炮制:上为末,生白及末为糊,燉熟成锭,阴
干。
功能主治:一切痈肿。
用法:醋磨,笔圈四周,中空其头。
2《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组成:天南星1两,生半夏1两,白及1两,生大黄
4两,冰片1钱。
炮制:上为末,用雄猪胆汁和成锭子。
功能主治:一切无名大毒。
3《医方易简》卷十。
组成:芙蓉叶(阴阳瓦焙干,为末)、土茯苓(
焙,研为末)。
炮制:麻油少许,好浙醋调匀。
功能主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用法:一切无名肿毒,未灌脓者,照其肿处,用
笔点药圈之,愈小愈圈,俱照其肿之大小,不用
涂在肿上。
4《疡医大全》卷八。
组成:蚰蜒虫30-40条,冰片4分。
炮制:同入罐内,即化为水,入麻油半斤,封口
收藏,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痈疽。
用法:初起,用笔圈涂毒外,四围频频圈之,即
消;已成,敷满留顶透气。
5《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组成:毛慈菇3两,蜗牛3两5钱,蟾酥(酒制)
3两5钱,白芷1两,甘石5钱,川芎5钱,官粉2两
5钱,生半夏4两,冰片2分,麝香(另兑)2
分。
炮制:除麝香、冰片另兑外,共为细末,化蟾酥
为锭,每锭5分或1钱。
功能主治:肿毒初起,疥癣顽疮。
用法:醋抹敷患处。
注意事项:忌刺激性等食物。
防己系列方剂总结1.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组成:防己、生黄芪、茯苓、白术、甘草。
主治风水或风湿,汗出恶风,身重浮肿,关节烦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脉浮。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固表为君;防己祛风行水为臣;白术健脾胜湿,助黄芪以益气固表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配伍,表虚得固,风邪得除,脾气健运,小便通利,则身重、浮肿诸证自愈。
2.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组成: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病人四肢肿,病位虽在表部,但其人卫气已虚,故不可与麻黄伤其阳,而以茯苓淡渗利水。
防己清利湿热水郁。
营气有郁热,故不用芍药。
胃气有虚热,故甘草不炙。
重用茯苓六两,目的在于使药物的作用能够达到皮表部,与小柴胡汤重用柴胡,使柴胡的作用能够达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阳郁从表而出;葛根芩连汤重用葛根,使葛根的作用能够达到表部,解半表半里之热郁从表而出的道理一样,若用量不够,就不能透邪出表。
茯苓作用趋里,若用量不够,就不能达表,而将皮肤之水气渗利于下。
皮肤脉络虚,必以黄芪补之。
怎知皮肤脉络虚?以其人“四肢聂聂动”为证。
四肢聂聂动,是卫气与水气相搏,因其人卫虚而不能自持,故“四肢聂聂动”。
四肢聂聂动,一是因虚,一是因热,无热不动,故主以防己清利湿热之水邪、佐以茯苓渗利水邪从小便而出,黄芪补皮肤脉络之虚,桂枝发散营气之郁热。
卫阳内潜,必有营阴之郁热,当以桂枝散之。
3.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组成:防己、桂枝、防风、甘草、生地黄。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祛风通络。
主治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一、组成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甘草半两炒(6克)、白术七钱半(9克)。
二、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现代用法:水煎服,服后取微汗)。
三、歌括1.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2.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加芪桂,肢肿在皮宜煎尝。
四、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主治卫表不固,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风水、风湿,乃由正虚表气不固,外受风邪,以致水湿郁于肌表之证。
因表虚不固而汗出恶风;水湿停滞肌腠而身体重着,小便不利;舌淡属虚;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
风邪在表,理当汗解,表不解则邪不去,欲解其外,表气尚虚,若强汗之,必重伤其表,反招风邪,故不可单用解表除湿法,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且能行水消肿;二药配伍,扶正驱邪,相得益彰,共为君药。
臣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配黄芪,更有实卫之功。
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调和诸药,加姜、枣调和营卫。
六药相合,使表气得固,风邪得除,水道通利,脾气健运,则风水、风湿诸证自解。
七、附方及方论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防己三两(9克)、黄芪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阳利水。
主治:皮水。
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以上二方均为治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用于风水表虚证,见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者而防己茯苓汤用于皮水而兼阳虚者,症见四肢、皮肤肿盛,四肢聂聂动者。
八、文献摘录(方论)尤怡: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
防风饮子5方1《兰室秘藏》卷上。
组成:细辛3分,蔓荆子3分,葛根5分,防风5
分,当归身7分半,炙甘草1钱,黄连1钱,人参1
钱。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倒睫拳毛;白眼痛。
用法:水2盏,煎至1盏,食远服。
避风寒。
2《普济方》卷三六一。
组成:防风、羌活、白附、甘草、川芎、白茯
苓、全蝎、人参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变蒸惊悸,焦啼(??)乳,手
足抽掣。
用法:每服1钱,加钩藤同煎服。
3《赤水玄珠》卷十二。
组成:黄耆、附子、甘草、苍术、陈皮、羌活、
防风、桔梗各等分。
功能主治:痹证,项筋急痛,诸药不效者。
用法:每服5钱,加生姜1片,水煎服。
4《幼幼新书》卷三十七引《惠眼观证》。
组成:防风1两,甘草1两(炙),连翘1两,山栀
子半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风虚疮癣。
用法:每服2钱,水5分,煎3-5沸,去滓服。
5《张氏医通》卷十五。
组成:蔓荆子1钱半,黄耆(生)1钱半,黄连1钱
半,甘草(炙)1钱,防风1钱,葛根1钱,细辛3
分。
功能主治:倒睫拳毛,眦睑赤烂。
用法:水煎,食远热服。
@所有人,最好用的《方剂学》高清版思维导图来啦!-清热剂《方剂学》
《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
借助思维导图这种高效学习方式能帮助更好地理清《中医内科学》病症方药!
以下的学习干货快快收下吧!
无论医学生用于预习,复习,背诵还是临床医生用于理论回顾都会更加高效
《方剂学》最后一期会有学科大纲的汇总哦!
清热剂-总纲
清气血分热
清脏腑热
清热解毒、清虚热
END!
如果觉得对学习有帮助的话,我们下期再见啦!
《方剂学》。
五皮汤6方1《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组成:槐皮1握,桃皮1握,樗根白皮1握,柳皮1
握,枣皮1握。
炮制:上锉细。
功能主治:久痢赤白,疳湿诸疾。
用法: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
未
止再服。
2《金鉴》卷五十八。
组成:地骨皮、五加皮、桑皮(蜜炙)、桂枝、
姜皮、大腹皮(洗)。
功能主治:小儿痘后表气虚弱,见风太早,风邪
乘虚而入,面目虚浮,遍身皆肿者。
用法:引用灯心,水煎服。
3《仁端录》卷八。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木通、桂枝、猪苓、
防己、桑皮、甘草、灯心(一方无桂枝、羌活,
有腹皮、厚朴)。
功能主治:痘后表虚,见风太早,风湿乘之,面
目虚浮,一身皆肿者。
4《医部全录》卷四九二引《幼科全书》。
组成:五加皮、苍术、桔梗、木通、桑白皮、姜
皮、防风、猪苓、泽泻。
功能主治:痘后表虚,受湿肿满。
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
5《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
皮各等分。
炮制:上锉细。
功能主治:痘后面肿。
用法:取长流水1盏,灯心12茎,煎7分,温服。
6《育婴秘诀》卷四。
组成: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五加
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肿病。
【处方】白术、木通、防己、槟榔、川芎、甘草梢、犀角、苍术(盐炒)、黄柏(酒炒)、生地黄(酒炒)。
【功能主治】湿热脚气,足胫肿痛,憎寒壮热。
【用法用量】《医学正传》:有黄连。
用量及用法:黄柏、苍术、白术、防己各7分,生地黄、槟榔、川芎各5分,犀角屑、甘草节、木通、黄连各3分。
上细切,作1服,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大便实,加桃仁;小便涩,加杜牛膝;有热,加黄芩、黄连;大热及时令热,加石膏;有痰,加竹沥、姜汁。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是方也,木通、防己、槟榔,通剂也,可以去塞;犀角、黄柏、生地黄、甘草梢,寒剂也,可以去热;苍、白二术,燥剂也,可以去湿。
然川芎能散血中之气,犀角能利气中之血,先痛而后肿者,气伤血也,重用川芎;先肿而后痛者,血伤气也,重用犀角。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
防己行水疗风,泻下焦之湿热;槟榔攻坚利水,坠诸药使下行;木通降心火,由小便出;草梢泄脾火,径达肾茎;黄柏、生地滋肾阴,而凉血解热;苍、白二术燥脾湿,而运动中枢;肿由血郁,川芎行血中之气;痛由肝实,犀角凉心而清肝。
合之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也。
3.《退思集类方歌注》:防己、苍术、白术、川芎行血燥湿,生地、黄柏、草梢、犀角凉血清热,木通通关节、利湿热,槟榔下行疾速,坠诸药入下焦,消肿痛也。
脚气无不由湿热而成,其证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足胫肿痛为异耳。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侧子酒5方1《千金》卷七。
组成:侧子4两,牛膝4两,丹参4两,山茱萸4两,蒴藋根4两,杜仲4两,石斛4两,防风3两,干姜3两,蜀椒3两,细辛3两,独活3两,秦艽3两,桂心3两,芎䓖3两,当归3两,白术3两,茵芋3两,五加皮5两,薏苡仁2升。
功能主治:风湿痹不仁,脚弱不能行。
用法:上(口父)咀,绢袋盛。
清酒4斗,渍6宿。
初取3合,稍加以知为度。
患目昏头眩者弥精。
2《圣惠》卷四十五。
组成:侧子2两(炮裂,去皮脐),石斛1两(去根),独活2两,秦艽1两(去苗),紫苏茎叶1两,仙灵脾3分,防风3分(去芦头),赤茯苓3分,黄芩3分,汉防己3分,桂心3分,丹参3分,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芎䓖3分,细辛半两,当归1两,白术1两,威灵仙1两,薏苡仁5合,黑豆3合(炒熟)。
炮制: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以清酒2斗浸6-7日后。
功能主治:脚气,缓弱无力,疼痛,不遂行履。
用法:每于食前随性暖服之。
3《外台》卷十八引《崔氏方》。
组成:侧子2两(炮),干姜2两,石斛8两,丹参3两,牛膝2两,甘草2两(炙),防风3两,干地黄4两,芎䓖2两,当归3两,桂心3两,五味子3两,白术2两,秦艽3两,防己2两,椒2两(汗),独活3两,山茱萸4两,细辛2两,黄芩2两,茯苓4两,附子1两(炮)。
炮制:上切,绢袋贮。
功能主治:脚气虽愈,至冬季间常须服。
用法:以酒3斗5升浸,秋冬7日,春夏5日。
每服4合,细细加之,以知为度,每日2次。
注意事项:得食羊、鹿、獐肉,鸡亦得食。
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葱、生菜、芜荑、酢物。
4《外台》卷十八引《崔氏方》。
组成:侧子4两(炮),生石斛8两(碎),磁石8两,独活3两,秦艽3两,甘草3两(炙),紫苏茎1握,前胡4两,防风3两,茯苓8两,黄芩3两,五味子4两,防己3两,桂心2两,丹参3两,蜀椒2两(出汗),山茱萸4两,芎䓖2两,细辛2两,当归3两,白术4两,干姜3两,薏苡仁1升3合。
汉防己1《得配本草》殷孽为之使。
畏萆、女菀、卤咸。
恶细辛。
杀雄黄、消石毒。
苦、辛、寒。
足太阳本药。
行十二经络,泻下焦血分湿热。
祛风水,除温疟,退痈肿,疗虫疮。
得葵子,通小便淋涩。
配知、柏,去下焦湿肿。
配桃仁,治大便秘。
佐胆草,治胁痛。
使胆星,治热痰。
合威灵,治肩臂痛。
心与花大黄色者真。
去风,用木防己。
治水,用汉防己.酒洗,同车前根蒸熟用。
热在上焦勿用。
(防己下焦药。
)气分风热,小便不通,元气虚弱,阴虚内热,病后虚渴,皆禁用。
2《本草害利》〔害〕下焦血分湿热之要药。
然其性悍气猛,走窜决防,苦伤胃。
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虽有下焦湿热,慎勿用之。
东垣云∶防己大苦大寒,泻血中湿热,亦瞑眩之药也,服之使人心身烦乱,饮食减少。
若虚人用防己,其害有三∶谷食已亏,复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其害一也;如人大渴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药,此不可用之者,其害二也;外伤风寒邪传肺经气分而小便黄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者,其害三也。
大抵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也。
〔利〕苦辛寒,入膀胱,亦通行十二经。
祛下焦血分之湿热,通二便,木防己用治风症。
〔修治〕二八月采阴干,以车前草根相对蒸半日,晒干用。
今惟去皮锉,酒洗晒干用。
3《药鉴》气寒,味苦,阴之阴也。
疗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香港脚,通行十二经。
又曰,去下焦湿肿痛,并膀胱火邪,必用防己龙胆草黄柏知母,固矣。
若遇饮食劳倦,元气已亏,阴虚内热,而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
如大渴引饮,此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渗泄之,若防己,乃下焦血药,如之何用之,此不可用二也。
如外伤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乃至不通,此不可用三也。
如人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虚渴,用此苦寒之剂,则速危,此不可用四也。
观此,凡上焦有湿热者,皆不可用,必下焦真有湿热,流入十二经,以致二阴不通者,可审用之。
防己一药一方一穴位(第二辑)158期原创顾忞珲石云 DrShiyun 昨天【一药】防己《药性赋·温性》云: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本品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干燥根。
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经》:味辛平。
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一名解离。
生川谷。
《中国药典(2015版)》性味:苦,寒。
归经:归膀胱、肺经。
功效: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用法用量:5~10g。
云说:防己古代有不同基源,一是防己科粉防己(主产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地,集散于汉口,所以又称“汉防己”)、木防己(主产于河南、陕西等地)的根;二是马兜铃科广防己(产于两广)和异叶马兜铃(主产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又称“汉中防己”)的根。
应用防己科粉防己(即汉防己)是安全的。
以往听过的毒性,怕是用到了马兜铃科基源的品种。
防己治水气病是非常有效,《本经》记载的治痫,有可能也是治饮的角度入手。
【一方】《医方考》小便不禁门第三十九叙曰∶溲溺惟宜,形气治也。
溲溺不禁,形气病也。
轻者脬中有痹气,重者大气虚而且绝尔。
辨此者以他证合之。
姑考四方以志大法。
缩泉丸乌药益智仁(等分)共为末,山药糊为丸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脬气虚寒,小便频数,遗尿不止者,此方主之。
脬气者,太阳膀胱之气也。
膀胱之气,贵于冲和,邪气热之则便涩,邪气实之则不出。
正气寒之则遗尿,正气虚之则不禁。
是方也,乌药辛温而质重,重者坠下,故能疗肾间之冷气。
益智仁辛热而色白,白者入气,故能壮下焦之脬气。
脬气复其天,则禁固复其常矣。
云说:本方实则有三味药,第三味是山药,其健脾气的作用不容忽视,从以土塞水的角度理解亦通。
【一穴位】足太阳膀胱经-下髎定位: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针法:直刺1~1.5寸。
(图片来源自网络)。
防己饮5方1《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组成:防己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桑根白
皮1两,羌活(去芦头)1两,苍术(米泔浸1宿,
切,焙)1两半,郁李仁(去皮)1两半。
炮制: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风水,面肿骨痛,恶风咳喘。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日3次。
2《圣济总录》卷二十。
组成:防己3两,桑根白皮(锉)3两,桂(去粗
皮)3两,麻黄(去根节)3两,白茯苓(去黑
皮)4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挛急,或身体浮肿。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
3《顾松园医镜》卷十五。
组成:汉防己1钱许,黄柏2钱,忍冬花(鲜藤数
两,煎汤代水更效)5钱,川萆薢5钱,木瓜3
钱,白茯苓3钱,泽泻1钱许,木通1钱许,石斛5
钱,米仁5钱。
功能主治:脚气,湿热在足。
4《仙拈集》卷二引郑总戎方。
组成:汉防己5钱,当归4钱,苍术3钱,黄柏3
钱,茵陈3钱,泽泻3钱,牛膝3钱。
功能主治:腿膝流火。
用法:用生姜5片,黄酒1大碗,水2大碗,煎
服。
5《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白术、木通、防己、槟榔、川芎、甘草
梢、犀角、苍术(盐炒)、黄柏(酒炒)、生地
黄(酒炒)。
功能主治:湿热脚气,足胫肿痛,憎寒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