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G101平法图集11G钢筋平法讲座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G101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要点之一平法基本原理平法应用理论三要点: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
2.创造性设计内容由设计工程师按照数字化、符号化的全新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
3.重复性设计内容(主要为节点构造和构件主体构造)依据《广义标准化》思路和《构造原理》新理论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设计。
构造原理要点提示之一:分清本体构造与节点构造1、将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分为“本体构造”和“节点构造”两大部分。
明确分为两部分的工程意义之一,是解决错把本体构造当成节点构造的问题。
2、关于本体构造的关键点:①纵向钢筋的延伸长度(截断点);②纵向钢筋连接位置和连接方式;③横向钢筋的设置规格;④横向钢筋的构造形式;⑤本体加强构造,如:剪力墙边缘位置加强(暗柱、端柱及框支梁),剪力墙楼层位置加强(暗梁),主梁在次梁交叉部位加强(附加箍筋或吊筋);等等。
3、关于“名义构件(伪构件)”的概念:名义构件为非独立构件,如剪力墙边缘暗柱、端柱、暗梁、边框梁等,其实质为构件本体边缘或特定部位加强构造,与节点连接构造完全不同。
构造原理要点提示之二:分清节点主体构件与节点客体构件4、掌握“节点构造”的关键,为根据构件与构件之间的支承关系,判断谁为节点主体构件,谁为节点客体构件,如基础支撑柱,基础为节点主体柱为节点客体;柱支承梁,柱为节点主体梁为节点客体;主梁支承次梁,主梁为节点主体次梁为节点客体;梁支承板,梁为节点主体板为节点客体。
5、关于节点主体构件:节点属于节点主体构件,节点主体构件的功能是支承节点客体构件;任何情况下节点主体构件的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必须完全贯通节点。
6、关于节点客体构件:节点不属于客体构件,节点客体构件本体是从节点边缘起算;节点客体构件的钢筋如何进入节点,应根据其与节点主体的关联方式决定。
构造原理要点提示三:节点形状与连接配筋方式7、应分清节点关联形状为宽主体节点、宽客体节点、双侧同面(等宽度)节点、还是单侧同面节点。
11G钢筋平法讲座完整版下载地址:
/share/home?uk=506855081 目录
第一章平法钢筋图识读
第一节建筑施工图概述
第二节房屋建筑制图标准
第三节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及步骤
第四节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内容
第二章钢筋平法基本知识
第一节平法简介
第二节钢筋预算的一般知识
第三节箍筋、拉筋的样式及计算
第四节特殊钢筋的长度计算
第三章平法施工图识读规则
第一节框架柱的制图规则
第二节剪力墙的制图规则
第三节梁类构件的制图规则
第四节板类构件的制图规则
第五节基础类构件的制图规则
第四章框架柱的平法规范要求及计算步骤
第一节抗震框架柱生根计算
第二节计算柱纵筋插筋案例分析
第三节抗震柱嵌固部位构造计算
第四节抗震中间层柱纵筋构造计算
第五节抗震顶层柱纵筋构造计算
第六节计算顶层柱纵筋案例分析
第七节非抗震框架柱的节点构造要求
第八节特殊形式柱的纵筋计算
第五章剪力墙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剪力墙柱的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二节剪力墙身的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三节剪力墙梁的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四节剪力墙计算实例解析
第六章梁构件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抗震框架梁的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
第二节非抗震框架梁的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第三节非框架梁的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
第四节梁类构件其他节点平法规范与计算分析第七章板构件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板底钢筋计算
第二节板面钢筋计算
第三节板面支座负筋计算
第八章基础构件平法规范要求与计算
第一节基础“点”构件计算
第二节基础“线”构件计算
第三节基础“面”构件计算
第九章钢筋算量软件的运用
第一节鲁班钢筋翻样软件的设计原理
第二节鲁班钢筋翻样软件的操作流程
“世界上不存在结果,只存在一个接一个的过程,或者说无数的结果汇集成了过程。
平法极其重视过程,因此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平法创始人陈青来教授对平法的一段经典阐释。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
从1996年96G101标准图集推出,到最新的09G101标准图集,平法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岁月。
随着平法在全国的普及和向纵深发展,人们对平法的理解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疑问和不解也在不断的产生。
按照陈青来教授的说法,平法追求的是合理,而从不追求完美。
因此,平法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平法会不断地否定自身,不断的修正与进化。
本书也正是按照这种过程的思想,结合作者多年现场钢筋平法技术应用与平法技术讲座的经验,结合与工程造价、现场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和交流的体会而完成的。
书中内容丰富,通俗浅显,准确到位,易学习,易掌握,易实施,能极大地提高读者对平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