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13多样的立体造型_赣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28
教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3课《多样的立体造型》赣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立体作品。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1. 立体造型的概念与分类:了解立体造型是指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包括立体雕塑、立体拼贴、纸雕等。
2. 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学习如何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立体创作,如切割、拼接、粘贴等。
3. 立体创作实践:学生独立创作一件立体作品,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立体作品。
难点:如何巧妙地利用材料和手法,表现出立体作品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课件、视频、立体作品示例、各种材料和工具(如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相同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系列立体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立体造型的特点和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立体造型?它有哪些分类?二、教学新课(15分钟)1. 讲解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如切割、拼接、粘贴等。
2. 演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进行立体创作。
3. 分析立体作品示例,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视觉效果。
三、学生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和技巧,独立创作一件立体作品。
2.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板书设计:立体造型1. 概念与分类2. 基本方法与技巧3. 创作实践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立体作品,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技巧。
2. 写一篇创作心得,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案设计:多样的立体造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拼接、粘贴、雕塑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立体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3. 进行一些立体创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立体作品图片、美术工具等。
学具:美术纸、彩笔、剪刀、胶水、雕塑泥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立体的作品,让学生对立体造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二、教学讲解(10分钟)1. 讲解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拼接、粘贴、雕塑等。
2. 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立体作品,并分析其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一种立体创作方法,进行实践活动。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2.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技巧、美观等方面进行互评和自评。
板书设计:立体造型基本方法:拼接、粘贴、雕塑等。
经典作品:介绍一些经典的立体作品,并分析其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
作业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运用所学的立体创作方法,完成一幅立体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和分析一些经典的立体作品,让学生对立体造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立体造型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六年级上册赣美版江西版小学美术教案完整版县XXX美术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山水画艺术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基本变化规律。
2.研究、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连接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运用透视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透视规律并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导阶段:1.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透视现象。
2.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3.讨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
4.区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并用几何形体进行示范。
发展阶段:1.布置课堂作业,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生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3.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引导阶段: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发展阶段: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 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 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 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 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1) 学生两位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
2) 老师统一点评。
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第二课: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教学目标:1.研究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2.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2.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教师准备黑色卡纸、剪刀、灯光等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展示一些剪影作品,让学生猜测是如何制作的。
**县逸夫教育集团美术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上册逸夫教育集团美术教研组第一课:中国山水画艺术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
2、透视基本规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学工具: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老师提供的图片,理解什么是透视现象。
二、发展阶段: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学后整理: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一、引导阶段:1、检查课前准备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二、发展阶段: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
(以是否准确表现出透视变化为标准)(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第二课:实用美观的产品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