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27
“公共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2015041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32/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对象: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先修课程:行政管理学内容简介:绪论;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及其理论基础;公共管理视野中的政府角色;公共企业;管理内部要素;管理外部要素;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评估;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必修课本课程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探讨公共与行政的联系与区别、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凸现了公共管理的管理、责任和市场化内涵;在介绍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和理论,明了公共管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要素以及公共政策的一般规律和公共伦理的一般知识情况下,展示了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理论知识.针对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本课程还介绍了当代西方国家为应对这两种趋势而做的企业型政府再造和电子化政府塑造中的经验,并对中国的政府再造问题提供了一些学术上较为公认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本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性质,又要了解这门学科的一般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新的研究成果。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掌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具备公共管理学所覆盖的知识掌握能力。
教学重点:深刻把握公共事业管理学的涵义,了解公共事业管理学学科特点。
教学难点: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1、公共管理2、公共物品教学内容:1、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时代背景理论背景2、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企业型政府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分析韩竹竹企业型政府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改革理念和模式,是当代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的主导方向之一。
它是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管理主义的发展而提出的,是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
从现实来看,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人民群众的民主参政意识不断提高与政治体制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的情况下进行的,与以往的改革相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要求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工作方式去创造新的开展改革。
同时,中国与西方各国有着许多本质上的区别,不可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体制的再造。
但是,我们的改革也决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的吸收。
企业型政府理论在中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因此企业型政府所倡导的理念,对我国行政改革有着重要启示。
首先,随着中国近2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
造就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在市场经济残酷竞争的洗礼中,已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为运用企业型政府理论,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提供了经济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土壤。
其次,在加入了WTO 以后,迫切需要政府进行转变,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升华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普及、政府权威下降、企业再造经验传播等等,旧的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政府开始有了改革发展的紧迫感。
而政府职能扩张和规模膨胀所导致的财政、管理和信任危机,则成为推进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因。
企业型政府理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很快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青睐。
虽然我国的发展情况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不同,但是西方一些国家采用企业型政府模式后,特别是在解决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导致的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问题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我们只要将其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将企业型政府理论中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具为我所用,企业型政府理论对中国一定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也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治理的新转变———企业型政府刘畅(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河南开封475001)摘要: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性的政府财政萎缩,使行政机关的可用资源日趋拮据,公共部门进行了不同的改革,核心理念是试图建立一个企业型政府。
现在又适逢全球经济危机,对企业型政府的重视将会进一步提出。
本文通过介绍企业型政府,为什么要打造企业型政府,如何建设企业型政府,对企业型政府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
Abstract:At the20th century80's,as the global financial shrinking government,and the executive authorities of the increasing constraints of available resources,public sector reform of a different core philosophy is to try to establish a business-oriented gov-ernment.Now coincides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government-to-business will be further attention.In this paper,by intro-ducing corporate-type government,why should we create business-oriented government,how to build enterprise-oriented gov-ernment,on the business-oriented government to a general understanding.关键词:企业型政府社会治理Key words:Business-oriented government;social governance【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085-01企业型政府是指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职人员组成的政府部门,员工门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的运作。
2001年12月第15卷第6期 华 东 经 济 管 理E ast China E conomic Management Dec.,2001Vol.15,No.6[收稿日期] 2001—06—19[作者简介] 高秦伟(1973—),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与行政法理论。
政府再造:企业家政府的原则及理念高秦伟(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摘要]企业家政府是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是政府再造的最终目标。
其将利润概念、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管理领域中,无疑扩大了行政管理的视角,丰富了政府治理的手段。
本文简要介绍企业家政府的原则和理念,希望能有助于中国公共行政的发展。
[关键词]政府再造;企业家政府;利润;竞争机制[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1)06—0026—02G overnment reengineering :the principal and idea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G AO Qin 2wei(China N ational School of A dminist ration ,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a fresh model of government ,is the ultimate goal for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rofit and mechanism of competition into the realm of government ,which enlarges the vision of administration ,enriches the way of governance.K ey w ords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profit ;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on 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再造”(G overnmentReengineering )或重塑政府(Reinventing G overnment )运动,是一次重新审视传统公共行政,进而重新定义政府的过程,改革的深刻程度被认为无异于“一场与传统决裂的转型”。
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政策分析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一个科际整合的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具有贴近实践和实际操作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公共事物的管理过程及其规律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部门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目的: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公共部门研究、公共管理过程研究、公共管理一般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外部环境研究等公共利益:公共管理的目标具有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公共事物: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事物是指涉及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满足其共同需要、关系其整体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
具有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和规模性公共权力:实现公共管理的前提公共权力是指公共机构处理公共事物的权力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机构新公共管理:政策的执行、公共服务的提供等职责可以转移至非政府公共部门甚至私人部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广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外延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物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政府对自身事物的管理,广义上是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物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
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治理。
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我们所谓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
在政治/行政二分法(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行政是国家意识的执行)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
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
从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评析我国政府再造从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评析我国政府再造提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针对所面临的一些带有公共性的问题,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
这对于我国的政府再造有着引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再造;借鉴;路径选择一、“政府再造”理论内涵“政府再造”就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即创造具有自我更新机制的公共部门。
依德国行政学者塞顿托夫的观点,“政府再造”应包括现代行政学的概念,也就是通过“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府再造”的目标在于重塑政府部门,成为“效率导向、可持续革新”的公共组织。
“政府再造”是要创造一种能够持续寻求高效途径的公共组织。
“政府再造”就是使政府具备能够应付无法预知的挑战的能力。
不仅仅是要提高今天的效能,而且还要创造在环境变化的明天也具备改进效能能力的政府组织。
“政府再造”理论有五项战略即核心战略、后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文化战略。
二、西方“政府再造”运动对我国政府再造的借鉴西方各国的政府再造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至今还在继续探索之中,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
成功的因素有:(1)从本国实际出发适时推进行政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行政改革不能滞后或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2)逐级下放权力,明确权责,建立绩效导向的评价标准,重视政府的施政效果;(3)大幅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国家负担的费用,根本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一个简化、小型、高效和便民的政府;(4)公共部门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将公营事业民营化、社会化,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治理;(5)摒弃传统官僚结构及僵化的规制,使行政结构扁平化、行政行为弹性化;(6)实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职能分开,提高决策与执行的质量和效率,执行部门具有较大。
企业型政府内涵的由来及评析(概念的由来?谁提出的?为什么提出?由来?意义?)张国庆的《公共行政学》一、重塑政府(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内容)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产业革命到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政府行政改革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质量,使政府管理不仅能跟得上时代变迁潮流,而且能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作用,成为了历史对政府新的客观要求。
在此背景下,西方各国开展了重塑政府或政府再造运动。
具体概括为以下四点:(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现实压力(二)政府扩张使政府角色膨胀,造成政府失灵,从而使西方政府面临困境和危机(三)管理主义及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和批评(四)私营企业再造的成功经验企业型政府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彼得·盖布勒在其所写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变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
书中提出了一个批判性的见解:政府必须为顾客服务,才能受到人们欢迎。
,其旨意是运用企业家精神对政府的传统运作体制进行改造,以克服严重的官僚主义。
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公众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
接公共企业家。
重塑的标准: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解决政府各种问题的唯一价值选择,在于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按照企业家精神重新塑造一个“企业化政府”。
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意在运用法国学者萨伊所强调的企业家精神对政府传统的行政体制进行改造。
奥斯本等人结合当时新公共管理中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和美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基础进行研究,将企业型政府理论的具体内涵归纳为了“十大特征”也就是重塑的政策主张,概括为以下几点: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2、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
3、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4、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投入拨款。
5、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摘要20世纪70、80年代,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危机、提高政府效率,西方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浪潮,由此产生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如何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国外新公共管理经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政府改革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政府再造公共管理政府改革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一、政府再造的相关理论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科层制这一传统的行政模式,效率大打折扣,政府组织变得机构林立,缺乏创新,难于适应迅速变化社会环境,甚至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阻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效率,西方国家相继掀起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
“再造”一词,首先由美国管理学家汉默和钱皮提出,再造是对组织流程进行反思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在组织绩效、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质的改善。
1992年,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美国出版了《改革政府》一书,指出用企业精神来改革公共部门,并提出了政府再造的10条原则,将政策制定(掌舵)和服务提供(划桨)分开,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原则。
国内诸多学者也对“政府再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张福成教授认为当代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是企业型政府,陈振明教授也对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作出了评述。
按照德国行政学者塞顿托夫的观点,政府再造应包括现代行政国的概念,也就是通过“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再造不只是重视政府在量方面的成长,而更注重的是质的方面的改变。
政府再造是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利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政府再造主张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领域的管理方法引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
目录绪论 (1)一、“政府再造”理论起源及其要义 (1)(一)“政府再造”理论源于企业再造理论 (1)(二)关于“政府再造”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二、美国的“政府再造”运动 (3)(一)美国“政府再造”运动的背景 (3)(二)美国“政府再造”运动的成果 (5)(三)美国“政府再造”运动的不足 (6)三、“政府再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6)(一)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 (7)(二)从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 (7)(三)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7)(四)从权利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7)(五)从人治到法治 (8)结论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为例绪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对全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科层制显得僵化和迟钝,导致行政高成本、低效率,明显背离时代的要求。
在社会发生变化的同时,西方各国普遍面临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包括政府开支过大、经济停滞、财政危机严重、福利制度走入困境、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严重等。
公众对政府管理的失灵和政府治理能力减弱的不满情绪日趋强烈。
与此同时,现代私营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成功经验同政府管理的落后和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企业的先进管理提高了公众对高水准服务的期待。
政府面临的困境、危机和压力迫使各国采取有力措施,改革科层制模式的公共行政,探索建立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和行政效能,满足公众的期望。
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政府再造(Reengineering Government)运动。
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之后,陆续推动和采用了“续阶计划”(The Next Steps)、“公民宪章”(Citizen Charter)和“服务品质竞赛”(Service Quality Competition)等措施;1980年里根以“政府才是问题所在”的竞选口号入主白宫,随即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整政府业务与功能和削减预算赤字的方案;克林顿总统上任后,由副总统戈尔主持并推动“国家绩效评估运动”(National Performan Review,NPR),倡议重新“打造一个能提高效能、节约成本”(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 Less)的政府。
.52 .中国改革CHINA REFORM●借鉴与参考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
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矛头都指向政府自身的官僚体系(bureaucracy)。
“政府再造”(Reengineering goverment)成为政治家乃至一般百姓的时髦言语。
政府再造政府再造(ReengineeringGoverment),精确地讲是政府行政的再造。
按密歇尔·汉莫(Michael Hammer)所言,再造是对组织过程的彻底再思考及根本性的大幅度再设计,以促进组织绩效的显著改进。
政府再造,不是简单的组织精简和组织重组,而是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提高政府的绩效和服务的品质。
简单而言,政府再造是对政府的系统革命。
当代的政府再造运动比较典型的有美国、英国、新西兰等。
企业型政府:西方政府再造的核心理念仔细分析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方案,虽然行政改革计划的内容各有不同,但其重点或强调点是一样的,即试图创建一个“企业型的政府”(EntrpreneurialGovernment)。
这标志着当代政府治理理念的一个根本性变革。
那么,何为企业型政府。
企业型政府的主要特征又是什么呢?所谓的企业型政府,是与官僚政府(Bureaucratic Government)相对应的。
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被称为公共企业家Public En-rtepreneur)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
简言之,企业型政府是那种非官僚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富于活力与生气的、以人民需求(或称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政府。
企业型政府的理念并非要求政府的运作完全与私人企业一样,而是认为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的观念下,引进竞争的刺激力量,使政府更具活力。
企业型政府的特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导航者政府。
第15章 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一、概念题1.再造答:再造是指对组织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尺度上取得剧烈的改善的活动。
再造的特点在于:①剧烈性,再造带来的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改善或进步,而是要使组织绩效实现大幅度的突破。
②彻底性,再造并非改进现有状况,而是重新创造,深人到事物的根基。
③注重流程,流程是再造的核心,指一组结合一起的能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机关工作。
④重新设计,再造要求重新设计组织过程。
⑤再造并不是缩小规模;⑥再造不是组织重组;⑦再造不是赶时髦和预期的灵丹妙药,再造是一项彻底的新原则,推翻以层级节制和专业分工来设计工作的理念;⑧再造是一革命。
2.政府再造答:政府再造是指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促使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
政府再造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非官僚化并且具有创新精神与活力、以市场及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具有较高工作效率的政府。
政府再造的本质乃是通过再造工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再造的显著特征是企图将政府塑造为企业型政府。
3.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答:(1)企业家是指能够将低产值的经济资源转移至较高的生产力领域,并获取较大收益的人。
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1815年,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家列入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并认为企业家并非专指私营部门的从业者。
(2)企业家精神是指人们竞相成为企业家的一种行动精神,就是着手工作,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能评估及接受开创新事业风险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作为特殊职业群体,在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所共同具有的综合才能,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