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 柳宗元 元稹 白居易 诗歌鉴赏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颇具盛名的两位诗人,后世人因这二人的友谊,也因二人相似的遭遇,将两位诗人并称“刘柳”。二人都曾遭遇过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这也成就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也让二人情系千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朴素唯物主义者,虽曾经历过相似的命运,但其各自独特的性格让二人诗歌的风格迥乎不同。刘禹锡的诗歌受他刚毅性格的影响,多为熊直刚健之风;而柳宗元的诗歌,在他性情的蕴养下,呈现出简淡幽深的风格。不同的诗风,迥乎的性情,却也成为了知己挚友。

刘禹锡的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本来就性格刚毅,绕有豪猛之气,这种具有个人魅力的独特性格,为他的诗歌添染了几分豪气,再加上在忧患之年久居,生活为他谱写了一曲曲悲惨的曲子,他虽愤懑,但从未绝望,这也让他的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永远是豪气万丈的曲谱。如《酬天乐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前篇,我们无需多思,那沉闷苦楚扑面而来,但让我们着重认识的是那句全诗最精彩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我们很容易就能沉浸到对刘禹锡所述的情感中,虽然诗人也会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感到深深的惆怅,但仍然乐观豁达,不屈不挠,所有低沉的情绪,从这一句开始变得昂扬,最后的“暂停杯酒长精神”不由得让我们与他一般振奋精神、奋发向上。虽然命运多桀,但是刘禹锡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和进取精神。

刘禹锡被称为“诗豪”,也并不是说他所有诗歌多是豪放的,而是多说他为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除去豪迈,刘禹锡的诗歌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例如《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悲秋,就成了秋天的特色,但刘禹另辟蹊径,“我言秋色胜春朝”,一言展尽风情,那是自信,那是激越。

再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秋高气爽,再多的情感,尽在不言中了。还有《庭竹》: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不谈情感,就看刘禹锡所渲染的氛围,诗歌是清新脱俗的,节奏是简洁明快的。读这样的诗,我们总不会沉浸在悲愤中,总会像刘禹锡一样,一吐为快,所以得情感,都是雄浑的,总是具有镇衰起弱、催人向上的力量。

但柳宗元是不一样的,他的感情总是含蓄的,他从来不直呼情感,总是淡淡的娓娓道来,让人捉摸不透,诗,也总是深幽简淡,但也总会流露出顽强不屈的精神。看《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要知道,柳宗元作这首诗的时候,是被贬永州期间,本应该是郁郁不得志的情感,而且哪怕消极悲观,我们都会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了。但在这首《江雪》中,我们根本就没有读到什么难言的悲愤,反倒感受到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简单的五言绝句,为我们描绘了渔翁寒江独钓的景象,极力采用渲染的笔法,描绘渔翁、寒江、雪山......虽然仅是点点数字,但其点染了峻洁清冷的气氛,再加上“独”、“孤”二字,很好的显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处境,也折射出作者顽强不屈、傲然高洁的精神品格。

其实,柳宗元的诗歌多是托物言志,这也是他诗歌多幽深简淡的一点。像《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中的“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还有《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重见寄》中的“壁空残月曙,门掩侯虫秋”》......柳宗元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对色调清冷幽暗、充满落寞孤寂意味的物象往往多给关注,表现“幽冷”的一面。他笔

下多是深秋寒冬的景物,少有鲜明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都是呈现一种萧条、落魄、凄凉的气象。这多多少少是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他没有将自己的情感直抒,而是借世间万物代为表达。刘禹锡虽然也很多这样的诗歌,但是与刘禹锡刚毅性格不同的柳宗元,是一个简淡的人。但这也并非说柳宗元消沉萎靡,他也同样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但从他的诗中,你很难直接了解。如《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看似静处默宿,闲散淡泊,但也总会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感,还有些许,是与《江雪》一般的情感,他从没有一味消沉下去,而是寄托自己的心之所向,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自食其力......

谈过刘禹锡和柳宗元之后,就不得不再谈谈白居易和元稹了,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诗人,也是一个时代的繁星。白居易和元稹也是至交好友,并称“元白”,要说二人的诗歌,那就不得不说奠定了各自地位的名篇。

我们所最熟知的白居易的诗歌,应该是《长恨歌》,《长恨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语言极为俭省精炼,“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带雨”,短短几句,就将杨贵妃的魅力勾

勒出来,还有后面赞颂爱情的美好,也都是简单一句就将所有情感尽诉。其外,这首诗歌是颂扬还是讥讽,抑或两者兼顾,我们无法辨别,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欣赏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说过《长恨歌》,肯定不会忽略《琵琶行》,这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歌了。情感都已不需多诉。但是其中的艺术价值,一直都值得我们的推崇。开篇即是环境的渲染,接着讲诉琵琶女的身世,再回想自己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近似的遭遇,让人产生共鸣,无尽的幽怨暗恨。

《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他的还有一类著名诗篇,应该是他的讽喻诗,年少避乱越中,让白居易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的底层,了解到下层百姓的疾苦,这也奠定了他诗歌的写实性。如《卖炭翁》一诗,运用白描的的艺术手法,通过一名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遭遇来为人们讲述一个悲剧。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真实,给人一种真实的冲击,使人感受到残酷现实对老人的不公,借此展现了百姓悲惨的生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

元稹和白居易一样,都十分推崇杜诗。他的诗歌,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真切动人。元稹的很多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下层百姓的疾苦,揭露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及白居易,至于诗歌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着语浅情深的特点。与白居易不同的是,元稹最有名的诗篇,是艳诗和悼念诗,艳诗我们应该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非常熟悉,这是元稹的

《离思》,要知道元稹与自己的妻子是年少夫妻,相濡以沫,这是一首对爱妻思念的诗,但是也有人说,这可能是一首悼念诗,我们虽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赏析这首有名的诗篇。

我们还熟悉的元稹的艳诗《元真诗》,这依旧是在讲述青年的爱情故事,取臂极高,抒情强烈,用笔绝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绝妙,才能与《莺莺传》共传。还有元稹的《春晓》,“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缠绵哀怨,深情灌注。

品读四位诗人的各篇诗歌,各有特色,每一首诗都值得我们学习,每一位诗人也都值得我们敬仰。

白居易《长恨歌》诗歌鉴赏

二、授课内容: .播放学生熟识的“两球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向运动而发生碰撞”动画。 .播放“两列仅含波峰的半波相遇”的动画(如图 图一 要求先观察相遇前后的情况是否相同,启发学生总结得出“波的独立传播原理”----“两列波彼此相遇并互相穿过,相遇后能保持自己的波形、波长、频率、波速

图二 图三 、通过“两列完整正弦、余弦波相遇”的动画。(建议:在介绍动画中的两列波时,应该启发学生得出两列波的频率相同,为后面“相干条件”打下伏笔。)首先,在动画中(如图四)仅显示叠加,对某一时刻的波进行研究 图四 利用动画中的对话框直观显示出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以及合位移的情况,再次印证“波的叠加原理”; 在动画中同时显示质点,即在图中研究三个特殊质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各个时刻由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的振动特点,进而得出“加强点”、“减弱点”的含义,

图五 特别强调“始终加强”、“始终减弱”。最后,在动画中加入“显示幅度”(如图六), 图六 即把叠加后的波形在各个时刻的位置记录下来,学生从动画中非常轻松地得出“加强点”、“减弱点”振幅及其它质点的振幅。在此基础上改变两列波的振幅(如图七)并重复上面的演示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图七

图八 第四,通过互相讨论、补充、完善得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振动加强区、减弱区相互间隔形成稳定(需要特别强调)干涉图样的。第五,为了特别强调相干条件,再通过动画(如图九)研究,学生自己就会得出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即不能发生干涉现象。 图九 6、解释实际问题: )让学生解释“敲击音叉”实验现象。然后结合生产实际,运用波的干涉,讨论如何减小重型机械工厂中的噪音污染问题。 )通过网络解释“喷水鱼洗”之谜

刘禹锡浪淘沙古诗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古诗赏析 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 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刘禹锡浪淘沙古诗 赏析,我们来看看。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②, 浪淘风簸自天涯③。 如今直上银河去④, 同到牵牛织女家⑤。 [浪淘沙译诗] 弯弯曲曲的黄河,挟带着泥沙,浪涛汹涌,奔腾万里,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 来。如今诗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银河,同黄河一 起去牛郎织女家中做客。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 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 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华民族光 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 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 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 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 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 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 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 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 “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 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
1/6

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 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 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 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 从地下引到天上, 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 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原载《中 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余冠英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7 月出版) [附] 浪淘沙九首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 s 沙,青楼春望日将斜。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 迁客似沙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来刘禹锡、白居易等改创为诗题、词牌。 此组诗当为作者后期之作, 且非一时一地。 据诗中所涉黄河、 洛水、 汴水、 清淮、 鹦鹉洲、 濯锦江等, 或为辗转于夔州、 和州、洛阳等地之作, 后编为一组。 与 《竹 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第一首演绎神话传说;第 二首用象征手法表现爱情经受磨难;第三、九两首写世事流变之理;第四首写游 子情怀;第五首描绘锦江风情;第六首揭示劳作与享受的不平;第七首描绘钱塘 江潮;第八首写迁客情怀。 [注释] ①浪淘沙:原是民间的曲名。 ②九曲:形容弯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指黄河漫长,夹带着大量泥沙。 ③浪淘风簸(bǒ):形容黄河风浪很大,汹涌澎湃。 自天涯:从天边来, 指黄河源长流急,如李白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 ④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 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2/6

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译文: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凄凉的,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秋词》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

白居易岁暮赏析翻译

岁暮 唐代 惨澹岁云暮,穷阴动经旬。霜风裂人面,冰雪摧车轮。 而我当是时,独不知苦辛。晨炊廪有米,夕爨厨有薪。 夹帽长覆耳,重裘宽裹身。加之一杯酒,煦妪如阳春。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 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

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原文】: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 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③淮水:指秦淮河。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翻译】: 译文一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是一首吟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金陵城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但由于统治者荒淫误国,每个朝代急剧灭亡,昔日的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回归洛阳时,路过金陵之地,看见昔日豪华胜地,而今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诗人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这句写山。“故国”即旧城、旧都,这里指石头城。“国”本来应该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

政体。这里指都城。杜甫《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的“国”即为此意。“周遭”即环绕的意思。“山围故国”即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这句是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这与杜甫在《春望》中写的“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一个“故”字,在时间的流逝中增添了空城的凄清与荒凉。 第二句写道:“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空城”即现在已经成为荒凉的石头城。“空”即人烟稀少,或者已经没人。这里的“空”就有王维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的意思。“潮打空城”是因为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寂寞”往往用来形容冷清孤单的人生活处境。这里用来描写水,显然是运用了比拟手法,表现了空城失去昔日繁华景象而萧条状况。“回”江水来回(拍打空城)。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这里,诗人通过对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前面两句写江山如旧,而今城已荒废。视角是横向的,由周围的山到周围的水。接着写月照空城,也就是月光下的石头城。诗人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即六朝时期的月。“淮水”即横贯石头城的秦淮河。杜牧在《秦淮河》中写道:“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就描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们还在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情景。诗人说“旧时月”即见证过“繁华景象”的月亮,而今依旧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真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的审美效果。是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都城却不是原来繁华的都城。月亮用见证了沧桑历史,诗人借此寄托了心思。然而,历史终将过去,昔日的辉煌而今已经是萧条,诗人的伤感之绪油然而生。 最后诗人承上写道:“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即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里代之城墙。意思说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还是照过空城的城墙,照在这昔日繁华的石头城。也就是说,不因为现在已经成了空城而月光照就不照在城墙上,就不照在这石头城上。月光依旧,城空萧条,到处一片寂静。其中,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诗鉴赏 明朝钟惺《唐诗 归》云:“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如微之‘秋依静处多’, 乐天‘清冷由木性’、‘恬淡随人心’、‘曲罢秋夜深’等句,元白本色几无寻 处矣。然此乃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可传之本也。”——题记 白居易 是何许人也?白居易既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 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 有关白居易的具体生平事迹, 在 《旧唐书》 和 《新唐书》 中有详细记载。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稹庞严附白居易弟行简敏中附》云:“白居易,字乐 天, 太原人。 ”北宋欧阳修与宋祁 《新唐书·武李贾白》 云: “白居易, 字乐天, 其先盖太原人。 ”我们由此可知白居易是今山西太原人, 然而到其曾祖父时迁居 陕西下邽,事实上是河南新郑生长人氏。 唐朝白居易生前官拜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 并且素有“诗王”与“诗魔” 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因而合称为“元白”;又因与诗 豪刘禹锡齐名,故而并称为“刘白”。因为“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所 以“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唐代白居易在诗歌 创作上,不但题材广泛而形式多样,而且语言平易通俗便于传播。白居易代 表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和《琵琶行 》等诗歌,并且著有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传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 《御定全唐诗》 中作者“小传”里所云: “白居易, 字乐天, 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 校理。 寻召为翰林学士、 左拾遗、 拜赞善大夫。 以言事贬江州司马, 徙忠州刺史。 穆宗初,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 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 刺史不拜, 改太子少傅。 会昌初, 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赠尚书右仆射, 谥曰‘文’。 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 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

《白云泉》白居易唐诗鉴赏

《白云泉》白居易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白云泉》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抒情之作,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借此诗来表达诗人在任苏州刺史期间,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 【原文】 白云泉① 天平山②上白云泉,云自无心③水自闲④。 何必⑤奔⑥冲山下去,更添波浪⑦向人间! 【注释】 ①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②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③无心:舒卷自如。 ④闲:从容自得。 ⑤何必:为何。 ⑥奔:奔跑。

⑦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白话译文】 天平山白云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谥,天上的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步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故而创作这首诗来抒发自己情怀。 【赏析】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第一水”,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和注释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 赏析: 芍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诗人只用了“妖无格”和“净少情”,便将这两种花的美中不足点了出来。应该说诗人观察得很细,笔法却是写意的。芍药与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药”),

盛开时极艳丽,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顶端,未免呆板、张扬了些,花形少变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绿叶扶疏中,千姿万态,婀娜多姿,花色丰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艳,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而且,即使在最盛开之时,荷塘里也还是绿肥红瘦,不成气候。诗人在点评了“芍药”、“芙蕖”的美中不足后,笔锋陡转,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微观到宏观,直抒胸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那种春光万里、姹紫嫣红、倾城倾国的美景,诗人只字不提,一个“动”字,就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了读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当您置身于牡丹花的海洋,就会了解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诗句了。 解读: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 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

《赠内》(作者-白居易)唐诗赏析

《赠内》(作者:白居易)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赠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0首。【原文】赠内作者:唐白居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注释】①作于元和三年(808)。内:.指其妻杨氏。②《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③黔娄:春秋齐隐士。安贫自守,鲁君欲以为相,齐王聘为卿,均不就。卒,曾子往吊,见以布被覆尸,覆头则露足,覆足则露头。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黔娄妻曰:邪而有馀,不如正而不足也。见《高士传》卷中、《列女传》卷二。④冀缺:即那缺。春秋晋人。原为农人,晋文公授以卿,又与冀地,故称冀缺。《左传嘻公三十兰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褥,其妻磕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以一命命部缺为卿,复与之冀。⑤陶潜(365-427):字渊明。事迹见《晋书隐逸传》、《宋书隐逸传》。其《归去来兮辞》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翟氏:陶潜继室。《南史陶潜传》: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⑥梁鸿:字伯鸾,汉光武帝建武中,受业太学。后归乡里。势家慕其高声,多

欲以女妻之,并谢绝不娶。娶同县孟氏之女,字之日德曜,名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章帝建初初,居齐鲁之间。后又入吴,为人赁春。每归,孟光为具食,不敢于前仰视,举案齐眉。事迹见《后汉书逸民传》。⑦增絮:增帛粗绵所制之衣。【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刘禹锡《秋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刘禹锡《秋词二首》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此诗以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诗人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另辟蹊径,一反常调,诗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释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排:推开白云。 ⑷碧霄:青天。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作者: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源头和天上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厌恶和对美好生活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冲洗和狂风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作者歌咏九曲黄河中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

前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作者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作者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土。祖籍太原。至曾祖白温移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祖父白鍠、父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宦游各地,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白鍠长于五言诗,有诗集传世;白季庚为官清廉,多有政绩。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属河南省)。母陈夫人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都及进士第。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十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的名篇。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授周至(今陕西)县尉。在那里写了《长恨歌》和《观刈麦》等名作。三十六岁入朝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这一时期,他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新乐府》五十首和十首《秦中吟》中的某些诗篇作于此时。他积极参与朝政,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元和十年(815),他44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以后又相继出任忠州(四川)、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他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这年冬天,自己编定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作品(诗与文),并制序。敬宗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此时他体弱多病,遂告假休官,56岁回到洛阳。此后虽一度入朝作秘书监(官职较高,但只管理国家图书),但他一因年老多病,二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他不愿介入,就请求退休,终于在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闲官)分司东都,回到洛阳。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南宋绍兴年间刻印的七十一卷本《白香山诗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是近年来较重要的笺校本。 白居易的思想是儒、道、释杂糅的。四十二岁贬江州前,以儒家为主导,积极入世,有"兼善天下"之志;此后道、释为主导,"知足",信"命定",求适意,"独善其身"成为生活信条。后半生做官信奉两条原则:不作京官(不介入朝廷党争);无为而治(半官半隐)。最终皈依佛门。 他前半生的文学主张很著名。《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寄唐生》诗云:"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文学要吟咏性情,愉悦心意。他第一次编《白氏长庆集》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闲适诗(如)、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杂律诗。前三类皆古体,近体皆入第四类。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白居易唐诗赏析:《长相思》

白居易唐诗赏析:《长相思》 《长相思》 白居易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 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 (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 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 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即使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 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 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不过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 的郁闷罢了。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 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 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这篇作品是中唐时期比较正规成熟的词作。形式虽然短小,但它 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

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 得更加淋漓尽致。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 觉得更有意境。 “长相思”为词牌名,但本词内容与此密切相关。词分上下两阕,格律和字数一样。每阕四句,押平声韵。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 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 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下阕直接抒写情怀,因所 思之人没有回来,只得在这月明之夜,独倚高楼。 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 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 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导语】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中晚期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篇一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 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诗人刘禹锡的诗词篇二 《竹枝词》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白居易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白居易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放言五首(其二)①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③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④。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藏钩: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④马失应无折足忧:这里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点题,揭示了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倚伏转化的现象,表达了朴素辩证观。 B.这首诗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尘世的纷扰复杂比作一张网,将福祸轮回比作车轮转动。 C.诗歌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 D.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 4.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

白居易诗歌赏析集

xx诗歌赏析集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诗歌赏析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xx诗歌赏 xx——《问xx十九》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赏析: 饮酒叙旧,古今皆为乐事。在这大雪欲飘,暮色已降的夜晚,嫣经的炉火映着醅的绿酒,情趣盎然。围炉邀饮,酒未入喉,心已陶醉。诗人殷勤劝酒,情深意重。“能饮一杯无”清丽宛转,友人即使有诸般心事,经此一邀,想必也会慨然举杯,一饮而尽吧。“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意情意诗意,使人身心俱醉,xx悠然。 xx——《买花》 xx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xx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1 / 5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xx,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xx: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 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xx——《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

杨柳枝词刘禹锡赏析 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是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晚年的作品,九首诗都是描写杨柳,题材非常统一。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杨柳枝词赏析,欢迎阅读! 杨柳枝词九首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麴尘丝。 御沟春水相晖映,狂杀长安少年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赏析 刘禹锡直接运用民歌曲调创作的新诗,基本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又提高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相得益彰。这正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小引中标树过的效法屈原的创作目标。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邻、沈佺期等都有《梅花落》歌词,内容都与梅花有关。(见《乐府诗集》卷二四)这句意思说,起源于塞

北的《梅花落》是用笛子吹奏的乐曲。 次句讲的是《楚辞》中的《招隐士》篇。相传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小山之徒作《招隐士》篇来表现对屈原的哀悼。《招隐士》首句云,“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下文又两处有“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人,为后代所传诵。篇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尤为后世文人所赏爱,乐府杂曲歌辞有《王孙游》曲,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来。(见《乐府诗集》卷七四)次句意思是说,《招隐士》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招隐士》出自淮南王门下,屡屡咏及桂树,它们与《杨柳枝词》(咏柳)都以树木为歌咏对象,在内容上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梅花落》、《招隐士》虽是产生于西汉的作品,但长久流传后世,到唐朝仍为人们所吟唱传诵。唐代文士不但写《梅花落》、《王孙游》乐府古题诗,而且在其他篇什中也常咏及这两个作品。如李白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我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