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介绍_pptppt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27
历史名地:铜仁(梵净山)梵净山(Mount Fanjing),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县城、江口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
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
梵净山总面积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25800平方千米,缓冲区2800平方千米,试验区13300平方千米。
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494米。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
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
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
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净山植物类型多样, 森林是梵净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
它既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又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枢纽;同时因其特殊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动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地。
除此之外,梵净山尚有众多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研究还未涉及。
高中地理常识:焚净山景观介绍一、地理常识:焚净山景观介绍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海拔2572米,系武陵山脉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
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
其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
梵净山山形复杂,环境多变,由此形成了全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基地。
根据科考资料,区内现有植物种类约2019余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31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
有珙桐林、铁杉林、水青冈林、黄杨林等44个不同的森林类型。
原始森林里栖息着多种频临灭绝的国家保护动物,如:黔金丝猴、藏酋猴、云豹、苏门羚、黑熊等。
其中黔金丝猴被誉为地球的独生子,仅存800余只,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
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
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
梵净山自古就被佛家辟为弥勒道场。
以红云金顶日月升天为中心,以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觉庵群星满地作接引。
红云金顶与月镜山之间,正殿承恩寺与四、五卫星殿堂形成犄角之势,拥拱绝顶二佛。
红云金顶是佛山之核心。
绝峰上两殿鼎峙,两佛临銮,无边法界,极乐天宫的营造,是南宋白莲社在人间净土建设上的点睛之笔,是名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是红云之上盛开的一朵奇葩。
梵净山这种种神奇、神圣的自然现象和人文遗迹,被科学界誉之为地球和人类之宝;佛教界则视为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的人间实相。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为梵净山题字弥勒道场。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曾发表讲话说:梵净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是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佛光是梵净山最奇特的天象奇观之一,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分,人们在太阳相对的云雾上,经常可以看到七色光彩组合成的巨大光环,倏忽间飘飞而至,里面佛影端坐,庄严肃穆,其景奇异之极,其光绚丽之极!据权威部门统计,梵净山是中国所有名山中佛光出现频率最高的地方。
梵净山●地理环境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方圆达六、七百里,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顶(梵净山老山)2494米,新金顶(新山)2336 米。
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二千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佛教历史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
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
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
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文革”,是贵州境内一座有一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弥勒菩萨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颠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
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
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跪拜。
此外,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
贵州已故著名作家张克先生在梵净山采风时,从百余里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同样也发现金顶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
有鉴于此,贵州佛教协会会长慧海老和尚重新认定梵净山为弥勒道场。
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小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亲临梵净山。
他们对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
学诚法师再次肯定梵净山“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并亲题“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