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梵净山(贵州铜仁地区江口)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75 MB
- 文档页数:76
梵净山简介基本信息梵净山(Mount Fanjing)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方圆达六、七百里,原来的正名为“三山谷”,国务院于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
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先后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顶(梵净山老山)2494米,新金顶(新山)2336 米。
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二千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山名沿革梵净山是中国西南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
《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
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
当时,唐政府已在梵净山西麓设立“思邛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设,今贵州印江县)。
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因唐“思邛县”而得名,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
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
因其三峰高耸,脉分九支,故称“九龙山”。
又因金顶孤峰突起,形如饭甑,故称“饭甑山”。
又因明代该山佛教兴盛,寺刹林立,为梵天净土,故名“梵净山”,俗称“大佛山”、“大灵山”。
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