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
- 格式:docx
- 大小:379.43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人口增长猜测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
在中国这样人口浩繁的国家,准确地猜测人口的增长是制定各种政策和规划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并提供适当的资源,许多探究者和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开发和改进中国的人口增长猜测模型。
人口增长猜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涉及到多个变量和互相之间的干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口增长模型,我们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起首,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自然增长率是指在没有移民和移民的状况下,人口数量因诞生和死亡而增长的程度。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诞生率的变化。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趋势,我们可以计算出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自然增长率,并将其作为人口增长模型的参考指标。
其次,男女比例也是人口增长猜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一直面临着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男性人口相对过多。
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在人口增长模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思量,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将来人口的调整和平衡。
除此之外,人口迁移的影响也不行轻忽。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种人口迁移对人口增长模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特殊是对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浓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经济进步也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经济的快速进步会增进人口的增长,因为更多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保健。
然而,在人口增长模型中,也需要思量到经济进步对资源分配和环境压力的影响,以确保人口的增长是可持续的。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和变量,探究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人口增长猜测模型。
其中一种常用的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建立的趋势模型。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趋势,并将其应用于将来的猜测。
这种猜测方法相对简易,但有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另一种常用的猜测模型是基于数学和统计分析的模型,如人口增长速度模型和人口结构模型。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数学建模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于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预测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数学建模的方法,用于预测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方法数据收集为了进行人口增长预测的数学建模,我们需要收集一系列历史人口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各种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政府发布的数据等渠道获取。
通常,我们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中国的总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建立数学模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等。
在本文中,我们以Logistic增长模型为例。
Logistic增长模型基于以下假设: 1. 人口增长率与当前人口数量成正比; 2. 当人口数量接近一定的上限时,人口增长率会逐渐减小。
Logistic增长模型的公式可以表示为:dP/dt = r*P*(1-P/K)其中,P表示人口数量,t表示时间,r表示人口增长率,K表示人口的上限。
参数估计为了应用Logistic增长模型进行人口预测,我们需要估计模型中的参数。
参数估计可以通过拟合历史数据来完成。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等。
模型验证一旦完成参数估计,我们可以使用模型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情况。
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
如果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较为接近,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预测未来人口增长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和参数估计,我们可以进行未来人口增长的预测。
通过不同的假设和参数值,我们可以探讨不同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考虑不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下的人口增长,或者研究不同人口政策下的人口增长趋势。
结论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数学建模的方法,用于预测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人口增长中出现的新特点,建立了两个符合实际情况的预测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
模型一: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法中的ARMA 模型, 对中国人口总数进行预测。
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的自相关函数和偏相关函数的拖尾性,估计出ARMA 的参数p和q,并对估计的参数进行检验和调节,最终确定参数,建立出ARMA(p ,q)模型。
用此模型预测出2020 年和2030 年的人口分别为138135.3 万人和143352.6 万人。
模型二:建立阻滞增长模型,把出生率和死亡率考虑进去,对人口进行预测,并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求解。
通过此模型预测出2020年和2030年的人口分别为142108.3万人和146768.4万人,并且人口在2036年左右达到峰值。
模型三:建立人口发展方程,模型一需要的原始数据少,操作简单,适合于中短期预测,但长期预测效果不佳;模型二和模型三综合考虑了各因素,对中短期和长期均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但所需数据量大,操作较为复杂。
关键字时间序列模型Eviews 人口发展模型微分方程1.问题重述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相关数据资料,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并指出模型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2.问题的分析一个国家人口的变化和随时间的发展过程,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生活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战争、自然灾害和移民等等,都能严重地影响社会人口的发展过程。
要预测人口发展的总趋势,首先要预测的是人口总数。
在当代中国社会,环境稳定,如果没有大规模传染病和战争等的影响,每年的死亡率应该相对稳定,出生率也一直在国家政策的控制中,所以人口总数的预测可以看成一个平稳序列的预测,这样我们考虑用时间序列来进行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的预测和人口结构的简析摘要本文根据过去数十年的人口数据,通过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进行了短期和中长期的预测。
模型一:从中国统计年鉴—2008,查找得到2000-2007年的人口数据,然后用灰色模型进行人口的短期(2008-2017)预测。
这里,我们采用两种算法进行人口总数的预测。
一种是用灰色模型分别对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进行人口预测,然后求加和得到总的人口数;另一种是用灰色模型对实际的总人口数进行预测,预测未来10年的总人口数。
通过比较相对误差率知道第二种方法预测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故采用第二种方法预测的未来10年的人口数为:模型二:对于中长期的预测我们采用Leslie模型进行预测。
我们利用题中所提供的人口数据的比例,将人分为6种类型,在考虑年龄结构的基础上,对各类人中的女性人数分别进行预测,然后根据男女的性别比例,求出男性的人口数,再将预测得到的各类人数进行汇总加和,最终得到总的人口数。
由于我们是根据年龄结构进行的预测,所以可以对人口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到老龄化变化趋势,乡镇市的人口所占比例的变化等。
关键词:人口预测;灰色模型;分类计算;Leslie模型一、模型假设模型一的假设:1、不考虑国际迁移,认为国家内部迁移不改变人口总量;2、不考虑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3、文中短期预测到2017年4、大面积自然灾害、疾病的发生以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会对当年的生育率和人口数量产生影响,认为这些因素在预测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模型二的假设:1、每一年龄组的女性在每一个时间段内有相同的生育率和死亡率;2、在预测的时间段内男女的性别比例保持现状不变;3、不考虑人口的迁入和迁出;4、不考虑空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考虑自然灾害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现在的问题已不是仅仅满足个人的需要,而是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中国未富先老,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准确预测中国的人口增长对于政府决策和社会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趋势分析和数学模型的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
首先,分析历史数据是了解人口增长趋势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官方统计数据来获得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人口数量。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不同年代的人口变化情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增长的规律。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
常用的人口增长模型包括线性增长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
线性增长模型假设人口每年以相同的速度增长,而指数增长模型则假设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当前的人口数量成正比。
Logistic增长模型则考虑到了环境容量的限制,即人口增长速度会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减缓。
在选择模型时,我们需要考虑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例如,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率等因素都会对人口增长产生影响。
因此,在构建预测模型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参数估计。
在模型构建完成后,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些软件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模型参数,预测未来的人口数量和变化趋势。
通过不断调整模型参数,我们可以提高预测准确度,从而使我们的预测结果更具有可信度。
然而,人口增长预测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例如,社会政策的改变、科技进步和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对人口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在使用预测模型时应该意识到这些不确定性,并将其考虑在内。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探索更加精细化的人口增长预测模型。
例如,可以考虑区域差异和人口组成的变化,利用更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来对人口增长进行建模。
这样的模型可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复杂多变的人口情况。
综上所述,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是一种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预测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和预测,我们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人口增长的分析与预测模型摘要:本文主要以所给两个附表的数据为依据,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抽样数据,根据Leslie人口模型思想,同时在假设城镇化水平的增长曲线大致表现为一条拉伸的“S”型Logistic曲线的情况下,建立了分性别、按年龄、分地区(城、镇、乡)、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动态差分方程组模型及其矩阵形式,通过参数拟合和模型求解,按照高、中、低三种总和生育率,分别预测了未来我国总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生育率、性别比例、老龄化进程等人口指标,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在203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74%,高、中、低三种方案下的总人口数将分别为14.85亿、14.48亿和14.11亿,男女性别比将为120:100,2005年至2020年我国将出现婴儿出生的高峰期。
在高、中、低三种方案下,我国人口的最大值将分别在2040年、2030年和2025年出现。
205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1.22%,在未来的50年内将迎来总人口高峰、劳动年龄人口高峰和老年人口高峰,模型分析说明了影响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不断降低、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加快等。
最后,给出了我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长期增长预测结果。
关键词:人口增长;Leslie模型;城镇化;老龄化;人口高峰1. 问题的提出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我们感到"地球在变小",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人口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过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正常生活,有些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趋近于零,甚至变为负数,造成劳动力短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年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数学建模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能够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预测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对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预测中国人口的增长。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进行人口增长预测,首先需要收集和处理相关的数据。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等公开的数据来获取所需信息。
然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建模工作。
人口增长模型选择人口增长涉及到多个因素的复杂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为了能够对中国人口的增长进行模型化,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人口增长模型有Malthusian模型、Logistic模型等。
在选择模型时,需要考虑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解释性。
Malthusian模型Malthusian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Malthus提出的,他认为人口增长是按指数规律进行的。
该模型是基于以下假设: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恒定的;2.人口的增长率与人口规模成正比。
Malthusian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frac{{dP}}{{dt}} = rP $$其中,P为人口规模,P为时间,P为每个个体的平均增长率。
根据该模型,人口规模以指数形式增长。
Logistic模型Logistic模型是在Malthusian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考虑到了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对人口增长的限制。
Logistic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frac{{dP}}{{dt}} = rP(1 - \\frac{{P}}{{K}}) $$其中,P为人口规模,P为时间,P为每个个体的平均增长率,P为环境资源的极限容量。
该模型认为人口规模在达到环境资源的极限容量时,增长率将逐渐减小。
变量的估计和参数的拟合在建立模型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拟合。
可以利用历史数据来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并通过优化算法来拟合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度。
中国人口增长预测模型张孟琦、王光昭、陈阔指导教师:杨亚莉(空军工程大学,西安 L25)摘要:本文从中国60年代开始出现的回声婴儿潮现象,以及如今中国城乡人口生育差异和男女比例失调等特点出发,将市、镇、乡中不同性别人口按年龄段分别处理,并引入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因素,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的常微分方程组初值问题的数学模型和Leslie矩阵迭代模型。
还利用该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的增长变化进行了预测。
并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分别建立长、短期男女人口比例模型,针对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就中国男女比例变化趋势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增长变化的影响进行了预测与讨论。
关键词:回声婴儿潮;男女比例;老龄化;城镇化1、引言: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7,2003年抽样调查为119,个别省份超过130。
2005年1%抽样调查为118.58。
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
预计到2020年,20-45岁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
同时,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采取干涉生育措施的国家,因此我们想就此对我国未来男女比例的影响做出分析。
在这里我们要引入回声婴儿潮(Echo baby boom)的概念来分析我国的人口情况。
下图(底图来源:世界银行)是中国1962年以来40多年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蓝色):因为1962年之前有过5年左右的非自然增长,所以我们把50年代的数据不计入分析过程。
进入60年代,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结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稳定,又加上鼓励生育,所以在1962年-1971年期间第一个稳定的婴儿潮B,其峰值发生在1966年(红线1)。
7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了生育政策,并且随着生产生活的模式的变化,之后人口增长率陡降。
80年代以后,婴儿潮B的大多数女性开始进入生育年龄(当时全国平均是22岁),开始迎来了第二批稳定生育高峰,婴儿潮C,这个C的形状是B的复制,就像回声一样一波一波的,所以称为(第一)回声婴儿潮,发生在1982年-1991其峰值出现在1988年(红线2,即1966+22,完全符合生育年龄均值)。
现阶段是平均生育年龄是27岁,随着回声婴儿潮C中出生的人口逐渐进入生育年龄,理论上潮D的峰值应该出现在2015年,但是尽管现在全国已经放开二孩政策,近几年的曲线却较为平缓,回声婴儿潮D并没有如期而至。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导致的,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在未来如果不考虑世界大战、重大灾害等重大事件,总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不会有较大波动,我们将在这个条件下建立模型推算未来的男女比例。
2.模型的预备知识2.1模型假设1)不考虑国境间人口流动对人口统计的影响;2)不考虑所统计的数字中的人口漏报的现象;3)不考虑各地方生育法规的灵活性政策对全国人口政策影响;4)不考虑针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政策;5)不考虑多胞胎的情况;6)90岁以上的人口统视为一个年龄段群体;7)国内社会经济形势基本稳定;8)国内人口迁移为农村向城市的单项迁入,且关于年龄的分布不随时间变化;9)在预测时间内,没有发生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和严重的流行性疾病、自然灾害等影响人口发展的事件。
2.2基本概念及符号说明1)出生率:某一阶段种群内出生个体数与种群总数量的比值,对人类是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活产数。
2)死亡率: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
人类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为单位来表示。
3)总和生育率: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这种生育率计算方式,并非建立在真正一组生育妇女的数据上,因为这涉及等待完成生育的时间。
此外,这种计算模式并不代表妇女们一生生育的子女数,而是基于妇女的育龄期,国际传统上一般以15岁至44岁或49岁为准。
一般来讲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1(对已发展国家来说),新生人口是不足以弥补生育妇女和其伴侣数量的。
4)性别比: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性(女性)的比率。
3、模型建立3.1主模型的建立由于在讨论到出生率和死亡率时涉及到不同年龄段的问题,所以需要对上述每一类人口在各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分别做出估计。
90岁以后各年龄的人口数较少,死亡率具有相同的特征,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其作为一组数据来处理。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及相关资料(《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等)中的一些讨论,可以看出,老龄化的结果造成老年人口增加,而幼年和青壮年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则逐步减少。
数据分析还表明,育龄妇女的生育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35岁,且其生育率趋于常数。
我们用下标n (1、2、3)分别表示地区(市、镇、乡); 设()j n CY ,()j n CX ,()j n DY ,()j n DX 分别为男、女出生人数和男、女死亡人数函数,()j i a n ,Y ,()j i a n ,X 分别为男、女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函数,以男性人口为例,男性出生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的函数表达式为:()1j 0a +,n Y =()1j n n +j SUM CY )(其中i 为所对应的年龄(90岁以上统一表示为90+),j 为所对应的年份按男女出生人数比率分配为105:100其中表示第j+1年男性新生儿即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然后我们通过利用加权求和的方式求出第j 年总的出生()1j 0a +,n Y人数:()j n CY +()j n CX =()∑=5015i j i a ,n C ×()j i a n ,Y ×()j n SUM设()j a n C ,()j a n DY ,()j a n DX 分别为育龄妇女生育率和男、女死亡率函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式,计算第j 年内死亡的总人数为:()j n DY +()j n DX =()∑+=900i n j i Y a ,D ×()j i a n ,Y ×()j n SUM我们设()j n SUM 为总人数函数,则有()1j n +SUM =()j n SUM +()j n CY +()j n CX -()j n DY -()j n DX这样我们很容易求得第j 年某城市的人口总数以及男女各占的比例,但同时,问题出现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模型中存在一点错误,那就是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也随之增长,而且并没有把各个年龄阶段死亡的人数计算清楚,只能大概了解到死亡的总数,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误区,从而导致结论的不可靠性。
现在我们对模型进行进一步更正,每j+1年i+1岁的人数所占比例(2005年除外)更正为()1j 1i a ++,n Y =()j i a n ,Y ×[]),(j i aDY -1n 利用EXCEl 进行迭代计算,算出所需年份的总人数,男女所占的比例。
整理公式为:()()()()[]()()j i aC SUM DX Y CX CY n ,2005j i a 12005i a j j n n 5015i j 2005n n n ⨯⨯-⨯⎥⎦⎤⎢⎣⎡=+∑∑=,, 以女性为例,2005年后第j 年求市女性各个年龄的人数的迭代矩阵模型为()()()()()()05.11,90...1,01,...1,0,...,0⨯⎪⎪⎪⎪⎪⎪⎭⎫ ⎝⎛-+-+⎪⎪⎪⎪⎪⎪⎭⎫ ⎝⎛--=⎪⎪⎪⎪⎪⎪⎭⎫ ⎝⎛j X j X C j i X j X B j i X j X n n n n n n n n其中,我们按照国家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把男女出生比例定为105:100。
⎪⎪⎪⎪⎪⎪⎪⎪⎪⎭⎫⎝⎛=919191903221.....................0...00....0....0b b b b B n表示i(0<=i<=89岁和大于89岁女性的存活率。
⎪⎪⎪⎪⎪⎪⎪⎪⎭⎫⎝⎛=0..................................0.......00.....0150115c c C n(15<=j<=49)表示j 岁镇女性生育率。
3.2模型的确定由于上面已确定了城镇和农村的男女各年龄段的比例函数,现在误区,导致结论的不可靠性我们就可以按前面所作的基本假设,即生育率是由育龄妇女的数量决定的、农村和城镇育龄妇女的生育率均不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均不变、各年龄段的人口的死亡率也均不变,以及农村人口按照一定的常数比例向城镇迁移这几个j 1c ()()1i 2i b ++要点,按照各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这三个方面来建立下面的方程模型:设ω,θ,λ——市、镇、乡人口总数;1α——市育龄妇女生育率,2α——镇育龄妇女生育率,3α——乡育龄妇女生育率;1β——市男性死亡率,2β——镇男性死亡率,3β——乡男性死亡率;1γ——市女性死亡率,2γ——镇女性死亡率,3γ——乡男女性死亡率;()()()⎪⎪⎪⎪⎩⎪⎪⎪⎪⎨⎧⎥⎦⎤⎢⎣⎡=⎥⎦⎤⎢⎣⎡=⎥⎦⎤⎢⎣⎡=∑∑∑===335015i 33225015i 22115015i 11--j i aX j--j i aX j --j i aX djd γβαλλγβαθθγβαωω,,,d d d d 该模型表明,各类人口的出生率取决于相应育龄妇女的数量;而死亡率的改变是因为中国进入老龄化;市、镇、乡的人口增长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正在稳步向前。
这均反映出中国人口增长的各个特点。
3.2迁移率子模型的建立人口迁移和流动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对荆棘发展、人口分布起着重要影响。
流动迁移对剩余率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在进行人口预测时就必然要考虑迁移率。
但由于人口迁移流动的概念界定和统计口径上的不同以及我国户籍制度等问题,加之各次普查和全国性的抽样调查得到的多是存量指标,故不能得到精确的人口迁移数据。
所以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计算。
考虑城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很明显,我国城镇化进程不可能按照线性增长长期发展下去。
据文献,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讲达到最大值,中国城镇化将逐渐变缓,最终进入城镇化比率为0.7~0.8的平稳区。
鉴于上述特点,我们采用Logistic 曲线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如下城镇化趋势的预测式C (t )=’t 0501.0e 0443.1175.0-+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到2100年左右时接近0.75,该数据是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得到的。
城镇人口则先增后减,体现出两个阶段的人口发展;第一阶段是2050年之前,城镇率的影响占据主要地位,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或由于许多农村发展而变成城镇人口。
因此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乡村人口净增长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农村人口测不断下降。
第二阶段是2050年之后,一方面全国总人口不断下降,城镇人口发展增速也不断减小,因此均呈现出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