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22
物质的溶解及溶解性教教案班级姓名学号知识回首1、假如物质以分别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若物质以分别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如;物质以或的形式分别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淆物叫做溶液,如。
2、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往常陪伴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高升,如;有些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如;3、很多状况下,人们希望较快的溶解某些固体物质,你有那些方法能达到上述目的:①,②,③。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①沸点高升:比如,② 凝结点降低:比如,这一性质常在生产生活中有应用,请举一例③导电性加强:比如。
5、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举例1、溶质性质2、溶剂的性质3、温度6、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要使一瓶靠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使用的方法有①②③。
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
8、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是,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是和。
9、往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往常物质结晶的方法有和。
10、指出以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和溶液名称: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石灰水盐酸碘酒CuSOH2O4酒精的水溶液糖水例 1、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相关冲洗餐具的实验研究。
分别用以下四种方法冲洗餐具①只用冷水②只用热水③冷水中加入 2 滴清洗剂④热水中加入 2 滴清洗剂。
上述哪一种方法清洗餐具成效最好试剖析原由。
例2、如右图所示,分别表示 A、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1) 80℃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次序是(2)经过加溶质、蒸发溶剂、高升温度均可使靠近饱和的溶液变为其饱和溶液的物质是溶A ( 4 )等量的水在60℃时所形成的三种饱和溶液降温至解20℃时,此中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由饱和溶液度B /g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练习稳固1、试写出以下溶液的颜色20406080 温度℃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2、把以下物质:①面粉②面碱③植物油④蔗糖⑤高锰酸钾⑥酒精⑦细沙⑧汽油分别放入水中,充足搅拌,可获得溶液的有,乳浊液的有。
第二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三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重难点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实验探究一、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知识拓展——————浓稀溶液及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总结巩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溶液饱和与否跟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课堂检测——————检测反馈六、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饱和、不饱和概念通过实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后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两者之间的转化关系用实验也能很好的接受,但它们与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部分用实验解释时间有点太长,最好用微视频解决。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法及教具教师主导活动,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6于溶解度问题。
⑴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⑵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⑶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⑷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1.(2018.泰州市)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都大于B的溶解度B.t1℃时,用等量水分别制成的A、B饱和溶液中,A的质量比B大C.t2℃时,A、B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A、B两种饱和溶液都从t3℃降温到t2℃,析出的晶体一定等量2(2018.泰安市)(3分)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2)当温度为℃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
3.(2018.荆门市)(4分)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⑴P点的含义是。
⑵t2℃时,30 g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 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
⑶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⑷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 (填写物质序号)。
中学教师化学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XX年4月 17 日执教班级:九(3)班教学内容:溶解现象课型:复习课备课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认识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认识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辨证关系。
(3)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5)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教学重点、难点:(1)溶液的配制。
(2)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各类计算。
(3)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4)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归纳法等等教学过程:填写归纳:学生评讲,教师评价。
一、溶液知识汇总1.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
如;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如果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这种现象叫乳化。
2.物质的溶解:物质以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物质溶解后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
3.溶质是的物质,溶剂是的物质,溶液质量= + 。
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物质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如溶于水温度升高,溶于水温度降低。
4.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实验表明:不同的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中的溶解性不同;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有关。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反之叫。
5.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所溶解的质量。
如氯化钠在200C时的溶解度为20g,它表示的意义是。
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陡升型,如硝酸钾,缓升型,如,下降型,如。
气体物质溶解度受和影响,,气体溶解度就越大,,气体溶解度就越小。
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高锰酸钾溶液,溶质是 高锰酸钾 ,溶剂是 水 ;(2)碘酒溶液,溶质是 碘 ,溶剂是 酒精 ;(3)食盐水,溶质是 食盐 ,溶剂是 水 ;(4)油脂的汽油溶液,溶质是 油脂 ,溶剂是 汽油 。
2.溶液和浊液的根本区别是溶液具有 均— 性和 稳定 性。
3.将一些泥沙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得到的体系中溶质是泥沙,溶剂是水。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泥沙不能溶解在水中,将泥沙放入水中得到的是悬浊液,而不是溶液,而溶质和溶剂是相对溶液而言的,即悬浊液中是不能讲溶质和溶剂或溶质溶剂是什么。
[科学探究][实验] 在烧杯中加约20毫升水,用酒精灯加热约至70℃,往烧杯中加硫酸铜晶体,每次加一匙,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结果看到加到一定时间 硫酸铜晶体不能再溶解了 。
[讨论] 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上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可以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涵义:在一定 温度 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 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饱和 溶液。
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1) 一定温度 ; (2) 一定量的溶剂 ; (3) 某种溶质 。
[讨论] 为什么要强调上述条件?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这一问题吗?强调一定量的溶剂,可以在上述烧杯中再加水,原来不能溶解的又能继续溶解;强调一定的,温度,可以给上述烧杯再加热,原来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说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复习课-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作者: ————————————————————————————————日期:ﻩ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 水的组成 (1) 电解水的实验 a .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b . 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 气泡 ,两玻璃管内液面 下降 ;c .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 )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 淡蓝色 ,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 氢 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这是 氧 气; d . 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 阴(负) 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 阳(正) 极; e .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2:1 。
(2)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 氢气 和 氧气 ,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为 水−−→−通电氢气+氧气 。
(3) 实验结论:氢气中的 氢 和氧气中的 氧 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二、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 溶质、溶剂和溶液 a . 被溶解 的物质称为溶质;b . 能溶解其他物质 的物质称为溶剂;c .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
均一性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溶液由 溶质和 溶剂 组成,所以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a .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固体、气体 ,溶剂是 液体 ;b .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 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 。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
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等。
(2) 悬浊液和乳浊液 a . 悬浊液是 固体小颗粒 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如 泥水 就是悬浊液。
初中化学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
一、认识溶解度
1.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性质。
二、溶解度的表达方式
1. 溶解度的量的单位:克/升或摩尔/升。
2. 饱和溶解度: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溶解度。
三、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 温度:大部分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 压力:对固体-液体系统和液体-气体系统影响不大;对气体-液体系统影响较大。
3. 溶质的性质: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等会影响溶解度。
四、溶解度曲线
1. 饱和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温度下饱和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2. 选择性溶解度曲线:描述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五、溶解度与物质的相关性
1. 溶解度规律:亚硫酸钠、氢氧化钙、氨、氯化钾等物质的溶解度规律。
2. 溶解度的应用:控制结晶过程、用于浓缩、净化溶液等。
六、练习题
1. 试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氯化钠的饱和溶解度在20℃下为36g/100ml溶剂,40℃下为45g/100ml溶剂,60℃下
为65g/100ml溶剂,80℃下为90g/100ml溶剂。
请问该物质的溶解度是否随温度升高而
增大?
2. 某溶质在30℃下的饱和溶解度为40g/100ml溶剂,溶质种类不同于氯化钠。
问:在50℃下该溶质的溶解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是,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 根据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知,溶质在50℃下的饱和溶解度为55g/100ml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