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层摄影共16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5.58 MB
- 文档页数:161
computed tomography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体层摄影(简称CT)是1973年才开始应用临床诊断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具有快速、安全、无痛苦、定位和定性准确的优点,能早期发现较小的病变。
由于CT的应用改变了我们对某些病变的认识,如小脑、脑干出血、脑出血和脑梗塞的鉴别诊断等。
CT 扫描完全或部分取代了既往的创伤性检查,如气脑造影、脑室造影和脑血管造影,使临床医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脑室或脊髓内病变,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
一、颅脑CT检查适应征及限度(一)颅脑损伤CT确定颅内血肿和脑挫裂伤比较容易而且可靠。
颅内血肿在急性期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高密度灶,可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并能明确有无并发其他的脑损伤。
依据血肿密度与形状变化可分为:1.急性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均匀高密度区,与脑表现接触缘清楚。
占位表现较轻微。
2.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薄层广泛的均匀高密度区。
亚急性期形状不变,但多为高或混杂密度或等密度。
等密度血肿需依脑室与脑沟移位来确定。
慢性期血肿呈低密度,也可呈等密度。
3.急性脑内血肿:表现为脑内圆形或不整形均匀高密度区,轮廓清楚,周围有脑水肿,破入脑室或蛛网下腔时,可见积血处高密度影。
4.脑挫裂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单纯脑挫伤只表现为低密度水肿区,边界清楚,于伤后几小时至三天内出现,以12~24小时最明显,可持续几周。
5.慢性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近于脑脊液的低密度区。
多见于额颞区,累及一侧或两侧,无或只有轻微占位表现。
慢性硬膜下积液多见于脑外伤后,也可能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表现之一。
(二)脑瘤CT对脑瘤的定位定量诊断相当可靠,定性也优于其他方法,三、四代CT 对直径不小于0.5cm的病灶亦能清楚显示。
根据显影病灶的位置和脑室、脑池的改变多不难确定肿瘤位置,结合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图像重建,可显示出肿瘤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使定位诊断更为准确。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计算机体层摄影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计算机体层摄影”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计算机体层摄影利用计算机处理X线扫描所得到的光量信息,间接地将人体内一层(一般为横断层面)组织以密度显示成像的一种检查方法。
此项检查设备由Hounsfied等于1971年首创成功。
开始仅用于脑部病变的诊断。
1974年Ledley等将其发展成全身扫描机。
它的成像基本原理是探测器受到通过人体组织的X线照射后,依照X线吸收的强度,按比例地产生可见光线,经光电倍增系统放大送入“模拟/数字”转换系统转换成数据,并输入计算机处理。
计算机根据对某一层数据连续扫描提供的数据,计算出诸层各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以数字矩阵的形式排列显示,然后将数字矩阵通过“数字/模拟”转换系统转换成图像信号,再经显示器将各层面的解剖图像显示出来。
最后用照相机摄下荧光屏上的图像作为永久记录,或者贮于磁带上以备应用。
该系统主要由X线球管与探测器组成的扫描设备、信号转换与贮存装置、计算机和控制台等部件组成。
计算机体层摄影的图像具有极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分辨出人体组织密度相差较少的组织器官,如脑室、脑的灰质和白质,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横断体层的解剖和大体病理改变,并能准确地决定病变的空间位置。
若用造影剂增强扫描,则其分辨率更为提高。
本法最适宜应用于软组织脏器,如脑组织、腹腔内实质器官、腹膜后组织和盆腔器官等。
心脏计算机体层扫描因扫描时间长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仅对某些疾病有诊断价值,例如能显示心包积液、看到较小的瓣膜钙化和心包钙化。
增强扫描可以分辨出心肌和心腔。
最新发展的一种心血管扫描计算机体层摄影机大约在30毫秒内可以完成一个全部扫描,其每秒可展示20~30次人体结构,因此可以看到全部心动周期,能显示各心腔、瓣膜、肺动脉、心室壁、冠状动脉和心内钙化等结构。
【编号】B4.2.2.29【名称】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别名】【适应证】X线计算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X线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物体的体层面进行图像重建的一种新技术。
自1972年第一台适用于头颅检查的CT机研制成功以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检查范围也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
1.头部(1)头部外伤:特别是对颅内出血的定位、定性、定量具有特殊意义。
而且可协助指导颅内血肿的处理。
(2)颅内肿瘤:CT为较为安全无创而可靠的方法。
经平扫及增强检查多数能够诊断。
(3)颅内感染:对诊断颅内脓肿效果理想。
对脑炎的鉴别诊断及对脑膜炎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也有帮助。
(4)脑积水:CT有特殊效果,可将阻塞部位和原因、伴随病变、脑室的大小及脑皮质的厚度准确显示。
(5)其他:CT对眼眶、中耳、鼻窦及口腔疾病的诊断也有较大帮助。
2.体部 目前主要用于腹部脏器,特别是肝脏、胰腺和腹膜后病变的诊断。
对于盆腔病变及胸部病变,由于有其他有效的诊断方法,CT应用相对较少。
CT 还可应用于检查脊柱和椎管内病变,与脊髓造影结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但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脑干病变、乳房病变的诊断尚不理想。
对心脏病变的诊断尚在研究阶段。
检查费用昂贵也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了其应用。
【准备】1.患儿的制动 检查过程中,患儿的制动十分重要,因为轻微的活动就会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除取得患儿合作外,头部和躯干均需固定。
一般需给予镇静剂甚至在麻醉下进行。
2.用药前应做碘过敏试验。
3.应准备好抢救用品。
【方法】1.原理 CT装置由扫描装置、计算机系统和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组成。
扫描装置即收集透过被查体X线信息的部分,主要由X线管和探测器组成。
X线管发射的X线经准直器形成狭窄的射线束,限制在某一体层面进行扫描。
X线透射物体后的强度,随物体的吸收系数或组织密度的增加而减弱。
测定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得出该层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用迭代法、褶积法或傅利叶变换法进行图像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