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15m的排气筒是点源还是面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方法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40题)1、用营养物质复合法预测富营养化时,当总磷浓度为23mg/mA.贫营养B.中营养C.富营养D.一般营养【答案】 C2、某乙烯裂解炉年运行时间8000小时,每年计划清焦作业5次,每次36小时,烟气排放量42000m3/h,氮氧化物浓度240mg/m 3。
单台裂解炉在非正常工况时年排放氮氧化物的总量是()。
A.0.01 t/aB.0.36 t/aC.1.81 t/aD.14.51 t/a【答案】 C3、(2019年真题)某食堂风机运行时在敏感目标处测得的声压级为47.5dB (A),背景为44.8dB(A),则风机的贡献值为()。
A.44.2dB(A)B.44.8dB(A)C.46.2dB(A)D.49.4dB(A)【答案】 A4、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原则不包括()。
A.概念模型应尽量简单明了B.概念模型应尽量详细、完整C.概念模型应能被用于进一步的定量描述D.所概化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应反映地下水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征【答案】 B5、某锅炉烟气烟尘粒径较小,需执行特别排放限值标准,宜优先选用的除尘器类型是()。
A.旋风除尘器B.水膜除尘器C.静电除尘器D.电袋除尘器【答案】 D6、(2012年)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锭--刨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A.刨方定位工序B.切片工序C.清洗工序D.烘干工序【答案】 C7、(2014年真题)某项目拟建于占地面积为50km2的围海造地规划工业园区内,距海岸5km,其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采用AERMOD模式预测大气环境影响,下垫面参数选择正确的是()。
A.选择城市地区的近地面参数B.选择耕地地区的近地面参数C.选择水面地区的近地面参数D.选择沙漠地区的近地面参数【答案】 C8、(2014年)某企业年工作时间7200h,在生产过程中HCl废气产生速率为0.8kg/h,废气收集系统可将90%的废气收集至洗涤塔处理,处理效率为8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30m高排气筒排放,则该企业HCl的无组织排放量约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41(总分15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对工业企业而言,噪声监测点一般设在工业企业单位法定厂界外( )、高度( )处。
A.0.5m 1m B.1m 1.2m C.1m 1.5m D.1.2m 1.5m2. 无组织排放源是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 )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
A.10m B.12mC.15m D.18m3. 有关厂界噪声测量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测量时段要选择在生产正常阶段和无雨无雪的天气B.读数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C.大风天气应继续测量 D.一般采用同心圆布点法4. 点声源的声音传播距离增加一倍,则噪声值为( )。
A.衰减一倍 B.衰减6dB C.不变 D.衰减3dB5. 固体废物按照废物来源不包括( )。
A.危险废物 B.城市固体废物 C.工业固体废物 D.农业固体废物6. 对于高架连续点源,在风速为3 m/s,有效高度为H时,地面最大浓度为Cm,试求当风速为5m/s,有效高度为H/2,地面最大浓度是Cm的( )倍。
A.5/6 B.3/5 C.6/5 D.37. 在进行气体监测分析时,被测排放物的浓度应在仪器测试量程的有效范围,即仪器量程的( )。
A.30%~70% B.30%~80% C.25%~75% D.25%~80%8. 下列属于无组织排放的有( )。
A.通过15m高度的排气筒排放 B.通过25m高度的排气筒排放C.通过15m高度以下的排气筒排放 D.通过20m高度以下的排气筒排放9. 下列不属于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的是( )。
A.利用天然地形或建筑物(非敏感的)起到屏障遮挡作用B.在声源和敏感目标间增设吸声、隔声、消声措施C.在生产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中保持设备良好运转状态,不增加不正常运行噪声 D.合理安排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平面布局,使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实现“闹静分开”10. 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从( )的角度,评价项目、规划或政策对整个社会的净贡献。
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技术方法》预测试卷12022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技术方法》预测试卷1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已知河流流量Q=100m3/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m2/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m处A.995B.1989C.3979D.59672.设计流量Q条件下的河段水动力参数,一般根据实测水文资料率定的α1、β1、α2、β2、α3、β3参数,按下列经验公式估计:断面平均流速:u=α1Qβ1;断面平均水深:h=α2Qβ2;断面水面宽:B=α3Qβ3。
当采用零维、一维、二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设计流量条件下的河流水质浓度时,三个模型至少分别需要()上述参数。
A.0个、2个、4个B.1个、2个、4个C.1个、3个、5个D.2个、4个、6个3.在建设项目环评中常需要考虑的准稳态是()状况。
A.变化的污染负荷-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B.定常污染负荷-变化的河流流量C.定常污染负荷-定常河流流量-变化的其他环境参数D.变化的污染负荷-定常河流流量4.某油罐因油品泄漏导致下伏潜水含水层污染,在污染物迁移模型的边界条件划定中,积累油类污染物的潜水面应划定为()。
A.定浓度边界B.与大气连通的不确定边界C.定浓度梯度或弥散通量边界D.定浓度和浓度梯度或总通量边界5.下列关于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介质粒径d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d越小,K越大B.d越大,K越大C.K与d无关,与液体黏滞性相关D.K与d相关,与液体黏滞性无关6.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各样有机体的()及其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各种生态复合体总称。
A.变异性B.识别性C.特殊性D.系统性7.某项目制氢对比研究了煤、石油焦、渣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方案,对制氢装置而言,最符合清洁生产理念的原料路线是()。
采样上岗试题(废气)一、填空。
(10×2分=20分)1.采集烟尘的常用滤筒有滤筒和滤筒。
答案:玻璃纤维刚玉2.烟尘测试中的预测流速发,适用于工况的污染源。
答案:比较稳定3.为了从烟道取得有代表性的烟尘样品,必须用等速采样方法。
即气体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应与采样点烟气速度相等,其相对误差应控制在± %以内。
答案:104.《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规定,在低浓度颗粒物测定时,当颗粒物测定浓度高于50mg/m3时,表述为 mg/m3。
答案:>505.林格曼黑度图法测定烟气黑度时,观察烟气的仰视角不应,一般情况下不宜大于45°,应尽量避免在过于的角度下观测。
答案:太大陡峭6.废气采样装置的流量计和监测气态污染物的应定期进行校准。
答案:传感器7.用化学法监测污染源中的废气,常用的溶液吸收瓶类型有和两种。
答案:冲击(翻泡)式玻板式8.《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气袋法》(HJ 732-2014)规定,当气袋内采样体积达到最大容积的左右时应停止采样。
答案:80%9.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点一般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的浓度最高点,高度范围为。
答案:2-50米 1.5-15米10.依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按上、下风向布设参照点和监控点,以监控点和参照点差值进行评价时,可根据现场情况将监测点布设在污染源上、下风向米范围内,监控点最多可布设个。
答案:2-50 4二、选择题。
(10×2分=20分)1.《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规定,采样过程中采样断面最大流速和最小流速比不应大于。
()A.1:1B. 2:1C. 3:1D. 4:1答案: C2.已知某固定污染源废气中NO的体积分数为76ppm,NO2浓度为6ppm,则标准状况下NO x浓度为 mg/m3。
()A.122.3B.122C.168.1D.168答案:D3.有组织排放污染源的测定,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管段。
总复习题(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分析污染型生产工艺过程中水污染物产生量时,应绘制物料平衡图、水平衡图以及( D )。
A.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B.项目总平面图C.水环境功能区划图D.生产工艺流程图2.下列不属于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基本内容的是( D )。
A.总图布置方案分析B.环保措施方案分析C.工艺流程D.替代方案3.下列不属于污染物分析内容的是( A )。
A.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B.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C.水平衡D.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与分析4.下列不属于工程概况内容的是( B )。
A.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B.清洁生产水平C.项目组成D.人员数量与工作时间5.下列不属于建设项目选址要考虑内容的是( D )。
A.是否与规划相协调B.是否影响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C.是否违反法规要求D.是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时,需参考国家有关防护距离规范,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可靠性,合理布置建设项目的各构筑物及生产设施,给出( D )。
A.总图的地形图B.总图各车间布局平面图C.总图布置方案与内环境关系图D.总图布置方案与外环境关系图7.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时,需分析厂区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之间所定( A )的保证性。
A.卫生防护距离B.卫生防护距离和安全防护距离C.安全防护距离D.卫生防护距离和防火防护距离14. 工程分析时使用的资料复用法,只能在评价等级( B )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
A.较高B.较低C.一级D.以上都可以15.用经验排污系数法进行工程分析时,此法属于( B )。
A.物料衡算法B.类比法C.数学模式法 D.资料复用法16.物料衡算法能进行工程分析的原理是依据( C )。
A.自然要素循环定律B.市场经济规律C.质量守恒定律D.能量守恒定律17.工程分析的方法较为简便,但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只能在评价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中使用,此法是( A )。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1、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 )的区域。
A、5%B、3%C、10%D、1%正确答案:D2、某规划项目需模拟二次PM2.5和O3,选用( )模型进行进一步预测。
A、CALPUFFB、AERMODC、AEDTD、区域光化学网格模型正确答案:D3、对评价项目环境影响的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项目的( )变化的预测。
A、特征质量参数B、重要质量参数C、各种环境质量参数D、常规质量参数正确答案:C4、对于固定声源评价,一定要绘制等声级线图,是( )评价的基本要求。
A、一级和二级B、三级C、二级D、一级正确答案:A5、某工厂冷却塔外1m处,噪声级为100 dB(A),厂界值要求标准为60dB(A),在不考虑屏障衰减的情况下,厂界与冷却塔的最小距离应为( )。
A、80mB、100mC、50mD、60m正确答案:B6、一般户外、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时,距地面高度的共同要求是( )。
A、≥1.2mB、≥1.5mC、≥1mD、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A7、某水样pH为6.5,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
A、0.93B、0.2C、1.08D、0.5正确答案:D8、我国现有的噪声标准中,主要评价量为( )。
A、等效声级和计权有效感觉噪声级B、等效声级和计权有效感觉连续噪声级C、等效连续A声级和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等效连续A声级和计权等效连续噪声级正确答案:C9、某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所在地干燥度为2.8,且常年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7m,该项目敏感程度分级为( )。
A、不敏感B、敏感C、一般敏感D、较敏感正确答案:D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 ( )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环境影响评价知识点整顿一、名词解释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外部世界总体,它涉及人类已结识到和尚未结识到、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变化以及由此产生对人类社会效应。
涉及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社会反作用两个层次。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建设项目、区域开发筹划和国家政策实行后也许对环境产生影响(后果)进行系统性辨认、预测和评估。
并提出防止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办法,为决策提供科学根据。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形式拟定下来从而必要遵守制度。
5、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含义:按照一定评价目,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6、无组织排放;是指生产装置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废气污染物不通过排气筒或排气筒低于15米排放源无规则排放。
7、大气污染源:一种可以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设施或者排放大气污染物建筑构造8、大气环境容量:在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的而容许排放大气污染物总量。
9、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分析拟定一种地区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填空:1、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限度,它是一种详细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适当限度量化表达。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服务后3、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质量4、环境影响限度辨认:[1]不利影响:按环境敏感度划分,可划分为5级:(1)极端不利;(2)非常不利;(3)中度不利(4)轻度不利(5)薄弱不利[2]有利影响也可分为5级:(1)薄弱有利、(2)轻度有利、(3)中档有利、(4)轻度不利、(5)薄弱不利[3]短期影响、长期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与否具备累积效应等。
一、填空题:1.污染物调查中核实污染物排放量一般有类比法、物料衡算、查阅参考资料法等3种方法。
2.固废按来源分为生活固废、农业固废和工业固废;按特性分为一般固废和危废。
3.噪声源根据辐射特性及其传播距离分类为:点源、线源和面源等3种。
4.水环境影响预测围河段可分为:混合过程段、充分混合段和上游河段等3个河段。
6.10个声压为80dB的声源叠加后约为90dB。
7.污染源调查方法分为普查和详查。
8. 地表水的预测分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个时期。
一般而言,丰水期期自净能力最大,三级评价要求预测枯水期期的环境影响。
9. 在大气评价中,常用来判断SO2危害的指示性植物是。
10. 按照Pasquill对大气稳定度的分类方法有A、B、C、D、E、F类,其中属于稳定状态类的是F。
属于不稳定类的是B。
11.*湖爆发 "水华”,导致该湖不能作为饮用水源,根据GB3838标准作最乐观...判断,该湖水质为IV类。
12.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时,土壤布点一般使用网格方法。
13. 确定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的四个因素分别是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排放量、纳污水体的功能和纳污水体的大小。
14. 工业工程对土壤环境影响有土壤污染型、土壤退化型、土地资源的破坏型。
15. 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的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地方标准优先。
16.*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专题需执行一级评价,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Pi≥80%和D10%≥5km。
17.影响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物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pH和热污染四类。
18.城市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为CH4和CO2。
19.根据HJ/T2.3-93,河流按其流速划分规模,当流速>150m/s为大河、当流速大于15m/s 小于150m/s为中河、当流速小于15m/s为小河。
20.声级计在测试前后要与标准发生源进行校准,其测定值与标准值之差不应大于5dB。
21.工程分析最常采用的方法有物料衡算法、类比法和资料复用法。
常⽤的环境空⽓质量预测模式及其适⽤条件:4.1有风时点源正态烟⽻扩散模式:点源在距地⾯10m⾼平均风速U10≥1.5m/s情况下,平坦地形、⽓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
需调查两类资料,⼀类是污染源的资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及排放⽅式),另⼀类是⽓象资料(包括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的⾼度)。
4.2⼩风和静风时点源扩散模式:是⼀种简化的烟团模式,适⽤于地⾯10m⾼处平均风速U10<1.5m/s情况下,平坦地形、⽓态污染物,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
需调查两类资料,⼀类是污染源的资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及排放⽅式),另⼀类是⽓象资料(包括风向、风速、稳定度)。
4.3颗粒物排放模式:即倾斜烟⽻扩散模式,适⽤于排⽓筒排放的颗粒物粒径>15µm的污染物、地⾯10m⾼平均风速U10>1.5m/s,平坦地形,在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污染物通过某种装置排放。
需调查两类资料,⼀类是污染源的资料(包括污染源位置、源强及排放⽅式,以及颗粒物的直径和密度分布),另⼀类是⽓象资料(包括风向、风速和稳定度)。
4.4熏烟模式:主要⽤以计算⽇出以后,贴地逆温从下⽽上消失,逐渐形成混合层时,原来积聚在这⼀层的污染物所造成的⾼浓度污染预测。
4.5⾯源扩散模式:⾯源或⽆组织排放源的地⾯浓度预测;4.6体源扩散模式:当⽆组织排放源为体源时的浓度预测;4.7线源扩散模式:通常采⽤点源求和法求取,把线园画成⽆限多⼩点源,应⽤点源扩散模式进⾏计算,最后对⼩点源进⾏积分。
适⽤条件同点源各种模式。
4.8⽇平均浓度模式:⽇平均浓度⽅法有保证率法、典型⽇法、换算法等。
4.9长期平均浓度模式:长期浓度预测包括计算年均浓度值,可利⽤联合频率的⽓象条件权重法或⽤全年⽓象资料逐次计算求平均法计算年均浓度值。
第一章 环境系统分析概论体的,因此 即使每一个元素都不很完善,但也可以组合出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4.系统分析的定义:系统分析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队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通过分解与综合的反复协调,寻求满足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系统分析的最大特点是追求总体目标的最优)人体和生态的影响,环境工程技术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等为依据,并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采用现代管理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环境问题和防止工程进行系统分析,谋求整环境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系统,生态保护区系统,空气污染控制系统 ,水污染控制系统, 都市生态环境系统环境管理功能: 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执法系统, 环境规划管理系统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 环境统计管理系统 ,排污收费管理系统污染物的发生与迁移过程产业类型:污染物发生系统,污染物输送系统,污染物处理系统,接受污染物的环境系统, 矿山环境系统,冶金环境系统,环保产业系统第二章 数学模型概述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 两个假设:所有自变量的值均不存在误差,因变量的值则含有测量误差与各自测量点拟合最好的直线为能使各点到直线的竖向偏差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也就是将尽可能地靠近所有的点)。
设有n 对x.,y 的值适合线性方程y=mx+b 。
如果已知b 、m 的值,就可以根据自变量xi 的值计算出对应的因变量的值设为yi ’,另di 为测量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则: di =yi -yi ’=yi -(b+mxi )偏差平方和:2211[()]n ni i z di yi b mxi ====-+∑∑为使平方和最小,他们必需满足必要条件:0z b ∂=∂0z m ∂=∂解得:2. 模型的检验:(图形表示法,相关系数法,相对误差法)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计算值和观测值的吻合程度的量,用r 表示:其中yi ,'yi 为测量值和计算值 y ,'yi 为测量值和计算值的平均值。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基本概念:A.自然因素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B.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和价值性C.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的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D.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对象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环境要素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预测、选择、导向(核心)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法律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A.第一个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B.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经环境保护部门和其他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79年) C.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环评制度D.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并于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E.2004年,人事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
F.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综合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相关法G.《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它是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极为重要和可操作性强的行政法规。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具有法律强制性、纳入基本建设程序(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针对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可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工业无组织排放粉尘治理技术无组织排放是指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或者排放高度低于15m的地面污染源的无规则排放,通常包括面源、线源和点源等。
如露天堆放的煤炭、粘土、石灰石、油漆件表面的散失物等,均属面源的无组织排放;汽车在有散状物料的道路上行驶时的卷带扬尘污染物排放属于线源污染;散状物料在汽车装料机械落差起尘量以及汽车卸料时的扬尘污染排放等属于点状无组织排放源。
传统的粉尘治理多采用布袋除尘、静电除尘等干式除尘技术和水喷淋、洗涤塔等湿式除尘技术。
这些传统的除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反映出运行费用高、抑尘效果不佳等情况。
现分别以布袋除尘器和水喷淋为例简述其在无组织粉尘排放领域中应用的缺陷。
(1)布袋除尘器布袋除尘器主要是用“负压集尘”的方式对粉尘进行收集。
而对于无组织排放的粉尘,这样的负压空间不容易实现。
这是因为现场环境是相对敞开的,不能达到布袋除尘器所需的过滤风量,加之现场浓度不断变化,直接影响到布袋除尘器的压力。
当压力损失增大后,将会造成能量过大损耗,继而降低除尘效率。
另外,袋式除尘器占地面积大,布袋易磨损、结露,运行维护费用高,产生“二次污染”,特别是在北方冬季作业时,会大大损失厂房的热量,因此无法正常使用(2)水喷淋水喷淋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与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及其它作用捕集颗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喷出的水滴粒径过大而使粉尘绕过雾滴继续飘散,未被“捕集”。
而且长期喷洒使得设备、管道腐蚀严重,污水、污泥等二次污染物堵塞坑道。
如果设备安装在室外,还必须考虑冬季设备结冰的问题。
徐州博泰矿山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BSD干雾抑尘系统,在粉尘产生的源头抑制粉尘的扩散,使粉尘一直保持在没有漂浮扩散到空气中的阶段,就地直接进行治理。
粉尘治理的范围主要是150um以下的颗粒,特别是10um以下的可吸入性粉尘颗粒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所以,只要产生与粉尘颗粒大小相当的微米级水雾颗粒,在污染源处使粉尘与微米级水雾吸附、二者相互粘结、增大并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就可在污染源头控制粉尘颗粒,从而降低粉尘对人体的伤害,达到最佳的粉尘治理效果。
三、填空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式法、类比调查法、专业判断法。
2、地面水水质监测中,一般根据当地水文、水质资料确定可代表监测水域的平水期、半水期、枯水期。
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进行监测,对于地面水二级评价来说,需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两个时期,每次至少需要进行水文、水质同步调查 5 天。
3、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具有四种最为基本的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4、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方法: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法5、污染物排放量估算方法:物料平衡法、现场实测法和经验估算法。
6、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排放标准、液态污染物排放标准、固态污染物排放标准、物理污染(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控制标准等。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到大气、水和工业等等。
7、环境评价模型分类:、模型和模型。
8、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一级评价项目布点不应少 10个,二级不应少于 6 个;9、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中布设方法:网格布点法、扇形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梅花式均匀布点法、对角线均匀布点法。
10、大气结构可以相对的分五个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次、逃逸层。
四、名词解释1、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1分),是大气对在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2分)。
大气越不稳定,其扩散稀释能力越强(1分)。
2、环境质量:3、污染排放标准: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需对污染源产生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因素所作的限定性规定。
4、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1分)和评价方法(1分)评估质量的优劣,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的学科(2分)。
5、环境影响评价P6: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形态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6、污染源:是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的污染物的来源。
⾃主验收之⽆组织废⽓监测,⾃主验收没有那么复杂⼀、定义1.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为101325Pa时的状态。
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空⽓为基准。
2.⽆组织排放指⼤⽓污染物不经过排⽓筒的⽆规则排放。
低矮排⽓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执⾏'⽆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3.⽆组织排放监控点依照《⼤⽓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附录C的规定,为判别⽆组织排放是否超过标准⽽设⽴的监测点。
4.⽆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在任何1⼩时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5.污染源指排放⼤⽓污染物的设施或指排放⼤⽓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等)。
6.单位周界指单位与外界环境接界的边界。
通常应依据法定⼿续确定边界;若⽆法定⼿续,则按⽬前的实际边界确定。
7.⽆组织排放源指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组织排放的设施,或指具有⽆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如车间、⼯棚等)。
⼆、⽆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1.⽆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般采⽤连续1⼩时采样计平均值;2.若浓度偏低,需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3.若分析⽅法灵敏度⾼,仅需⽤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4个样品计平均值。
三、⽆组织排放监控布点1.单位周界监控点的设置⽅法(1)单位周界监控点的设置原则a.⼀般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周界内侧。
b.监控点应设于周界浓度最⾼点。
c.若经估算预测,⽆组织排放的最⼤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m范围之外,将监控点设置在该区域之内。
d.为了确定浓度的最⾼点,实际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
e.设点⾼度范围为1.5m⾄15m。
(2)设点⽰意图a.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参考图C1设点。
b.当⽆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处设置4个点。
潜水含水层较承压含水层易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A.潜水循环慢B.潜水含水层的自净能力弱C.潜水含水层渗透性强D.潜水与外界联系密切正确答案:D由于上部受到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隔离,承压水与大气圈、地表水圈的联系较差,水循环也缓慢得多。
因此,承压水不像潜水那样容易污染,但是一旦污染后很难使其净化。
所以,潜水含水层较承压含水层易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潜水与外界联系更密切。
第2题地下水影响半径(R)计算公式中,H代表的物理意义是______。
A.地下水水位降深B.潜水含水层厚度C.承压含水层厚度D.地表水距抽水井的距离正确答案:B在地下水影响半径(R)计算公式中,H代表的物理意义是潜水含水层厚度(m)。
第3题关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大,渗透性越差,含水层越易污染B.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小,渗透性越好,含水层越易污染C.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大,渗透性越好,含水层越不易污染D.含水层介质颗粒越小,渗透性越差,含水层越不易污染正确答案:D一般来说,含水层中介质颗粒越大、裂隙或溶隙越多,渗透性越好,污染物的衰减能力越低,防污性能越差。
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______。
A.获取水文资料B.确定影响预测范围C.评价地下水质量D.获取水文地质参数正确答案:A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是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许多水文地质资料皆需通过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才能获得。
因此,水文地质试验的目的是获取水文资料。
第5题某企业年工作时间7200h,在生产过程中HCl废气产生速率为0.8kg/h,废气收集系统可将90%的废气收集至洗涤塔处理,处理效率为85%,处理后的废气通过30m高排气筒排放,则该企业HCl的无组织排放量约为______。
A.0.58t/aB.0.78t/aC.0.86t/aD.1.35t/a正确答案:A无组织排放是相对于有组织排放而言的,主要针对废气排放,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而通过厂房天窗或直接弥散到环境中。
1.模式介绍:估算模式是⼀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地⾯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地⾯浓度,估算模式中嵌⼊了多种预设的⽓象组合条件,包括⼀些最不利的⽓象条件,此类⽓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也有可能不发⽣。
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地⾯浓度⼤于进⼀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
对于⼩于1⼩时的短期⾮正常排放,可采⽤估算模式进⾏预测。
估算模式适⽤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2.数据需求:数据需求视计算内容⽽定。
下⾯给出各种源强数据需求。
⑴点源数据:点源排放速率(g/s),排⽓筒⼏何⾼度(m),排⽓筒出⼝内径(m),排⽓筒出⼝处烟⽓排放速度
(m/s),排⽓筒出⼝处烟⽓温度(K)。
⑵⾯源数据:⾯源排放速率[g/(s?㎡)],排放⾼度(m),长度(m,矩形⾯源较长的⼀边),宽度(m,矩形⾯源较短的⼀边)。
1、是点源!HJ2.2-2008规定的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
”并未限定高度,例如燃气锅炉的烟囱高度可在8米左右。
2、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区别,是与点、线、面、体源不同的,应注意掌握环评各阶段中的工程分析、预测评价以及厂界浓度监测具体操作和规定的不同!
大气环评中,对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表述是相对于“有组织排放”而言的,主要针对废气排放,表现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没有进入收集和排气系统,而通过厂房天窗或直接弥散到环境中。
一般来说,有组织排放是指点源,即大气污染物通过各种类型的装置(如烟囱、集气筒等)以有组织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而无组织排放包括面源、线源、体源和低矮点源。
工程分析中,通常将有排气筒且其高度高于15m(含15m)的排放视为有组织排放,将没有特定排气筒(烟囱、集气筒等)的、或虽有排气筒但其高度低于15m的排放视为无组织排放。
但两者并没有十分清晰的分界,低矮排气筒的排放虽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由于有效排放高度较低、大气污染物水平和垂直的扩散空间较小,两者对厂界区域和近距离环境空气敏感区的浓度贡献均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情形。
其中,关于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源等的定义和规定可自以下综合标准或行业标准中见到: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规定: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
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
无组织排放源,指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或指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如车间、工棚等)。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
若某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规定限值的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
(2)《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规定: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有害气体排放,均属无组织排放。
(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规定:无组织排放源,指没有排气筒或排气筒高度低于15m的排放源。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制。
(4)《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规定: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而泄漏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有害污染物,均称为无组织排放。
(5)《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规定: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物料堆放、开发式输送扬尘和管道、设备的含尘气体泄露等。
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