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计算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A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A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1+Q2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Q 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下式计算H=)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 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x=a(Q-Q1)/Q=aQ2/Q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 1、Q2、Q-同A2.1附录B(标准的附录)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最市允许排放速率;Q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Q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bh-某排气筒的高度;-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hb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ch-某排气筒的高度;-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1、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Q=Q1+Q2
即: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之和。
2、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H=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3、等效排气筒的位置位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x=a(Q-Q1)/ Q=aQ2/Q
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1、Q2、Q-指排气筒排放速率。
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
1、内插法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Q a+(Q a+1-Q a)(h-h a)/(h a+1-h a)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
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
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2、外推法
第一种情况: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Q=Q b(h/h b)2
第二种情况: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Q=Q c(h/h c)2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上一篇:环评标准导则之《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考点要点分析下一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监测采样时间和频次。
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A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A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1+Q2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下式计算H=)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x=a(Q-Q1)/Q=aQ2/Q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1、Q2、Q-同A2.1附录B(标准的附录)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最市允许排放速率;Q 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按下式计算:Q 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附录C(标准的附录)无组织排放监控点设置方法C1 由于无组织排放的实际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故本附录仅对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设置进行原则性指导,实际监测时应根据情况因地制宜设置监控点。
DB42/1538—20198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方法A.1 当排气筒 1和排气筒 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几何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A.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式(A1)计算:Q=Q 1+Q 2 ……………………………………(A1)式中:Q —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kg/h ;Q 1、Q 2—排气筒 1和排气筒 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kg/h 。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式(A2)计算: ……………………………(A2)式中:h —等效排气筒高度,m ; h 1、h 2—排气筒 1和排气筒 2的高度,m 。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 1和排气筒 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 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距原点的距离按式(A3)计算:x=a (Q-Q 1)/Q=aQ 2/Q …………………(A3)式中:x —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的距离,m ;a —排气筒 1至排气筒 2的距离,m ;Q 、Q 1、Q 2——同A.2.1。
)(212221h h h +=DB42/1538—2019附录 B(资料性附录)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控要求B.1 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限值印刷企业或生产设施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应符合表 B.1规定的限值。
表 B.1 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限值单位:mg/m3B.2 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监测B.2.1对厂区内VOCs无组织排放进行监控时,在厂房门窗或通风口、其他开口(孔)等排放口外1 m,距离地面1.5 m以上位置处进行监测。
若厂房不完整(如有顶无围墙),则在操作工位下风向1 m,距离地面1.5 m以上位置处进行监测。
B.2.2厂区内NMHC任何1小时平均浓度的监测采用HJ 194、HJ 604、HJ 1012规定的方法,以连续1小时采样获取平均值,或在1小时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4个样品计平均值。
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式(B1)计算:Q=Q a+(Q a+1-Q a)(h-h a)/(h a+1-h a)……………(B1)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式(B2)计算:Q=Q b(h/h b)2…………………………(B2)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
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式(B3)计算:Q=Q c(h/h c)2…………………………(B3)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A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A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式(A1)计算:Q=Q1+Q2……………………………………(A1)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式(A2)计算:……………………………(A2)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距原点的距离按式(A3)计算:x=a(Q-Q1)/Q=aQ2/Q …………………(A3)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的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Q1、Q2——同A2.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计算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A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1+Q2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下式计算H=)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x=a(Q-Q1)/Q=aQ2/Q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1、Q2、Q-同A2.1附录B(标准的附录)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 a+(Q a+1-Q a)(h-h a)/(h a+1-h a)式中:Q-某排气筒最市允许排放速率;Q 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1、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Q=Q1+Q2
即: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之和。
2、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H=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3、等效排气筒的位置位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
距原点为:x=a(Q-Q1)/Q=aQ2/Q
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1、Q2、Q-指排气筒排放速率。
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
1、内插法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Q a+(Q a+1-Q a)(h-h a)/(h a+1-h a)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
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
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2、外推法
第一种情况: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 Q=Q b(h/h b)2
第二种情况: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 Q=Q c(h/h c)2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附录A(标准的附录)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A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A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1+Q2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下式计算H=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距原点为:x=a(Q-Q1)/Q=aQ2/Q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距离;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1、Q2、Q-同A2.1附录B(标准的附录)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 a+(Q a+1-Q a)(h-h a)/(h a+1-h a)式中:Q-某排气筒最市允许排放速率;Q 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按下式计算:Q=Q b(h/h b)2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Q=Q c(h/h c)2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高度;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关于等效排气筒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引入“等效排气筒”的概念?假设某企业设立了两根各30米高的排气筒,相距20米,二氧化硫的排放速率都是10kg/h,30米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限值为17kg/h,请问该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速率是否达标。
对上述每根排气筒来说,二氧化硫排放速率是达标的,但把这两根排气筒等效后(上述例题符合等效的条件),其等效高度是30米,排放速率为20kg/h,则不能满足标准值,说明这个企业的二氧化硫是超标排放。
从上述例题说明,如果制订的排放标准仅规定每根排气筒达标就可以算企业的达标排放,企业为了满足每根排气筒达标排放的要求,可能会建很多较低的排气筒,分解污染物的排放,这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非常不利,于是《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引入了“等效排气筒”的概念,不管你建多少排气筒,竣工验收和管理时能等效的按“等效排气筒”验收和管理。
目前,对废气排污费是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的,这对于排气筒的等效与否并不影响排污费的多少。
但等效排气筒的规定为额外征收超标排污费提供了法律意义。
2、等效排气筒后,其浓度如何计算?《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未规定等效排气筒执行的排放浓度,等效后如何执行浓度是否达标呢?目前,在竣工验收时,还是按等效前的排放浓度执行相应的标准。
有学员问是否可按按速率的计算方法取平均值或最大值进行“等效”,笔者认为是不能的,因为浓度与速率概念、意义不尽相同,无论哪种计算方法,都不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
3、计算大气评价等级是否要考虑等效排气筒?大气导则对拟建项目存在多个排气筒时,确定评价等级是这样规定的:“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从上述规定可知,多个排气筒的项目,不需等效后再确定评价等级。
在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刊发《新大气导则条款说明与实施问答》中,进一步明确这个问题。
两个排气筒高度分别为24m 及30m ,距离为50m ,排气筒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分别为0.44kg /h 及2.56kg /h ,则等效排气筒的高度是( D )m 。
A .28.00
B .29.36
C .54
D .27.17
解析: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l6297—1996),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离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根、四根排气筒取等效值,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按下式公式计算: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Q=Q 1+Q 2
式中:Q ——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kg /h ;
Q 1、Q 2——等效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的排放速率,kg /h 。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
(2
12
221h h h +=
式中:h —等效排气筒高度,m ;h 1、h 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m 。
得:
)
(2
12
221h h h +=
=
)
30
24
(2
12
2
+=
h
h=27.17。
排气筒的计算例题
两个排气筒高度分别为24m及30m,距离为50m,排气筒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分别为0.44kg / h及2. 56kg / h,则等效排气筒的高度是( D )m。
A. 28.00
B. 29.36
C. 54
D.27.17
解析∶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I6297—1996),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离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根、四根排气简取等效值。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按下式公式计算:等效排气简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Q=Q:+Q: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kg/ h;Q.、Q—―等效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的排放速率,kg/ h。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计算1.当某排气筒高度处于两个值之间时,用内插法计算,公式为:Q = Q a+(Q a+1- Q a)(h-h a)/(h a+1-h a)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h —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2.外推法计算公式(1)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计算公式:Q = Q b(h/h b)2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 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
(2)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计算公式:Q = Q c(h/h c)2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h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
3.等效排气筒污染源排放速率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1)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Q = Q 1+Q 2式中:Q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Q 1、Q 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2)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212221h h h += 式中:h —等效排气筒高度;h 1、h 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3)等效排气筒的位置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距原点的距离为:x=a(Q-Q 1)/Q = aQ 2/Q式中:x —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的距离;a —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Q 、Q 1、Q 2同上。
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和排气筒允许排放速率外推法
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均排放同一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根排气筒的几何高度之和时,应以一根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根排气筒。
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2.1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式(B1)计算:
Q=Q1+Q2
式中:Q—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kg/h;
Q1,Q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污染物排放速率,kg/h。
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式(B2)计算: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m;
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m。
2.3等效排气筒的位置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位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距原点的距离按式(B3)计算:
x=a(Q-Q1)/Q= a Q2/Q式中:x—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的距离,m;
a—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m;Q、Q1、Q2—同2.1。
3. 排气筒高度低于15米,用外推法计算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式B4计算:式中:h-实际或等效后排气筒高度,m;
Q-外推法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Qc-表2中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kg/h。
1。
两个排气筒高度分别为24m及30m,距离为50m,排气筒的污染物排放速率分别为0.44kg /h及2.56kg/h,则等效排气筒的高度是( D )m。
A.28.00 B.29.36 C.54 D.27.17
解析: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
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离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根、四根排气筒取等效值,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按下式公式计算:
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计算公式:Q=Q1+Q2
式中:Q——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kg/h;
Q1、Q2——等效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的排放速率,kg/h。
等效排气筒高度计算公式:
式中:h—等效排气筒高度,m;h1、h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m。
得:=
h=27.17。
环境标准I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11679-2001 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Emission limits of air pollutantsDB44/27—2001DB4427-1989废止2001-08-20发布 2002-01-01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目次前言 (Ⅱ)引言 (Ⅲ)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技术内容 (2)4.1指标体系 (2)4.2控制区划分和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2)4.3标准值 (3)4.3.1时间段划分 (3)4.3.2工艺废品 (3)4.3.3火电厂 (19)4.3.4锅炉 (20)4.3.5水泥厂 (22)5监测 (23)5.1采样 (23)5.2采样点 (23)5.3时间和频率 (24)5.4监测分析要求 (24)5.5排气量的测定 (24)5.6分析方法 (24)5.7烟气连续监测装置 (24)6标准实施 (24)附录A(规范性附录)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27)附录B(规范性附录)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 (28)表1工艺废气大气染物排放限值(第一时段) (4)表2工艺废气大气染物排放限值(第二时段) (12)表3火电厂大气污染最高允许排放限值 (19)表4 P值、m值系数 (20)表5锅炉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限值 (21)表6烟尘初始排放浓度限值 (21)表7锅炉房烟囱最低允许高度 (21)表8过量空气系数折算 (22)表9水泥厂大气污染最高允许排放限值(第一时段) (22)表10水泥厂大气污染最高允许排放限值(第二时段) (23)表11水泥厂烟囱(排气筒)最低允许高度 (23)表12分析方法 (25)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的内容为强制性要求。
本标准是对DB 4427-1989《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本标准是与DB 4427-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按 GB/T1.1—2000的要求进行编制;----明确适用范围;----增加术语和定义;----调整控制区划分;----采用年限制;----指标体系新增加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两项指标;----对火电厂、锅炉、水泥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适当从严控制;----新增控制项目18项,减少硫化氢、二硫化碳等2项,将苯、甲苯、二甲苯分别定值----二氧化硫、氟化物、氯气、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硝基苯类等项目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当从严;----氮氧化物、氯化氢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当放宽;----配套监测要求和分析方法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A1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A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A2.1等效排气筒污染物排放速率,按式(A1)计算:
Q=Q 1+Q 2……………………………………(A1)
式中:Q —等效排气筒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Q 1、Q 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某污染物排放速率。
A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式(A2)计算:
)(212221h h h +=……………………………(A2)
式中:h —等效排气筒高度;
h 1、h 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
A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距原点的距离按式(A3)计算:
x=a (Q-Q 1)/Q=aQ 2/Q …………………(A3)
式中x —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的距离;
a —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
Q 、Q 1、Q 2——同A2.1。
确定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内插法和外推法
B1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表列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式(B1)计算: Q=Q a +(Q a+1-Q a )(h-h a )/(h a+1-h a )……………(B1)
式中:Q —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 a —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
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
h —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
h a —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
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B2 某排气筒高度高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式(B2)计算:
Q=Q b (h/h b )2
…………………………(B2)
式中:Q —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 b —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 —某排气筒的高度;
h 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
B3 某排气筒高度低于本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式(B3)计算:
Q=Q c(h/h c)2……
……………………(B3)
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