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物理压轴题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170.14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10 液体的抽取与倒入选择题一、常见题目类型1.分别从两柱形容器中抽出液体,抽出某一厚度(体积或质量)(图1)。
注意抽出的厚度(体积或质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分别向两容器中倒入液体,倒入某一深度(体积或质量)(图2)。
注意倒入的深度(体积或质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向甲容器中倒入液体,从乙容器抽取液体(图3)。
二、分析此类题目常用到的知识:①液体的压强:p=F/S=G/S=mg/S P =ρg h变化的压强△P=△F / S △P =ρg△h②密度:ρ=m/V③柱形液体产生的压力大小等于液体自身的重力大小。
即:F =G = mg④柱体的体积:V= sh(长方体) V= h3(立方体)柱体的底面积:S= ab S= h2三、例题【例题1】A、B两个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内部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如图1所示。
若再向两容器内分别注入体积相同的各自原有液体后(都没有液体溢出)。
关于甲、乙的密度和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的正确判断的是()A.ρ甲>ρ乙,Δp甲>Δp乙。
B.ρ甲<ρ乙,Δp甲>Δp乙。
C.ρ甲<ρ乙,Δp甲<Δp乙。
D.ρ甲>ρ乙,Δp甲<Δp乙。
【答案】A【解析】第一步:先比较甲、乙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
根据m甲=m乙ρ甲V甲=ρ乙V乙因为V甲<V乙,所以甲、乙的密度ρ甲>ρ乙。
第二步:比较液体增加的深度的大小关系。
向两容器内分别注入体积相同的各自原有液体后,因为ΔV甲=ΔV乙S甲<S乙,所以液体升高的高度为Δh甲>Δh乙。
第三步:比较增加的压强的大小关系。
根据△P=ρg△h可以比较液体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因为ρ甲>ρ乙,Δh甲>Δh乙,所以Δp甲>Δp乙。
故答案为A。
【例题2】如图2所示,两个足够高的薄壁轻质圆柱形容器A、B(底面积S A>S B)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中分别盛有体积相等的液体甲和乙,它们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下列选项中,一定能使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操作方法是()①分别倒入相同深度的液体甲和乙②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的液体甲和乙③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液体甲和乙④分别抽出相同体积的液体甲和乙A.①B.②③C.①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第一步,先比较甲与乙密度大小的关系:因为甲和乙它们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p甲=p乙根据p=ρgh可知:ρ甲gh甲=ρ乙gh乙。
上海市中考物理压强压轴题:专题07 叠放(切割部分或全部)一、常见题目类型1.甲、乙物体相互叠放——甲放在乙上、乙放在甲上(见图1):2.在甲、乙的上部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分别切去某一厚度(体积或质量),再将切去部分互叠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方(见图2)。
3.将装有液体的容器甲放在柱形体乙上方中央,再将圆柱体乙浸没在甲容器的酒精中(见图3)。
4.在两个正方体上表面施加一个竖直方向(向上或向下)的力F (见图4)。
二、例题【例题1】如图1所示,均匀实心正方体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底面积为4×10-2米2,质量为16千克,乙的体积为1×10-3米3。
求:①甲对地面的压强p ;②若将乙叠放在甲的上方中央,乙对甲的压强为p 1,若将甲叠放在乙的上方中央,甲对乙的压强为p 2,已甲乙图1图3图4甲乙甲乙图1图2(b )图2(a )知p2=4p1。
求乙的密度。
③当甲、乙分别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时,若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V,则求甲、乙对地面压强变化量△p甲与△p乙的比值。
【答案】①3920pa;②4103 kg/m3;③1/8。
【解析】① p甲=F甲/S甲=G甲/S甲=16kg 9.8N/kg/4102m2=3920pa②将乙叠放在甲的上方中央,乙对甲的压强为p1 = F乙/S乙= G乙/S乙将甲叠放在乙的上方中央,甲对乙的压强为p2= G甲/S乙因为p2=4p1即G甲/S乙=4G乙/S乙所以 G甲=4G乙m甲g=4ρ乙gV乙ρ乙=m甲/4V乙=16kg/4103 m3=4103 kg/m3③甲的密度ρ甲=m甲/V甲=16kg/8×10-3m3=2×103kg/m3甲、乙密度之比:ρ甲/ρ乙=1/2,甲、乙底面积之比:S甲/ S乙=4/1当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V时,甲、乙切去的厚度之比:△h甲:△h乙=V/ S甲:V/ S乙=1:4甲、乙对地面压强变化量△p甲与△p乙的比值△p甲/△p乙=ρ甲gh甲/ρ乙gh乙=1/8【例题2】如图2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圆柱体乙均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上海市中考物理压强压轴题:专题03 柱体切割后浸入液体中,无液体溢出一、常见题目类型1.将柱形物体沿水平方向切去某一厚度(体积或质量),并将切去部分浸没在容器的液体中(图1)。
2.将柱形物体沿竖直方向切去某一厚度(体积或质量),并将切去部分浸没在容器的液体中(图2)。
二、例题【例题1】如图1所示,均匀长方体甲和薄壁圆柱形容器乙置于水平地面上。
长方体甲的底面积为3S 。
容器乙足够高、底面积为2S ,盛有体积为5×10-3米3的水。
① 若甲的重力为20牛,底面积为5×10-4米2,求甲对地面的压强p 甲。
② 求乙容器中水的质量m 水。
③ 若将甲沿水平方向切去厚度为h 的部分,并将切去部分浸没在乙容器的水中时,甲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变化量Δp 甲恰为水对乙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Δp 水的2倍。
求甲的密度ρ甲。
【答案】①40000帕;②5千克;③3×103千克/米3。
【解析】① F 甲=G 甲=20牛p 甲=F 甲/S 甲=20牛/5×104米2= 40000帕② m 水=ρ水V 水=1×103千克/米3×5×103米3=5千克图1乙甲图1 乙甲甲乙图2③甲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变化量Δp甲即为切去厚度为h部分的压强Δp甲=ΔF甲/S甲=甲gh水对乙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Δp水为水升高的高度h水=3Sh/2SΔp水=水g h水=水g(3Sh/2S)因为Δp甲=2Δp水甲gh =2水g(3Sh/2S)所以ρ甲=3×103千克/米3【例题2】如图2所示,底面积为10-2米2、高为0.4米长方体甲(ρ甲=2×103千克/米3)和底面积为2×10-2米2的薄壁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
乙容器足够高,内盛有0.1米深的水。
甲乙(1)求甲的质量m甲。
(2)求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p水。
(3)现沿水平方向将长方体甲截取一定的厚度,并将截取部分竖直放入乙容器中,使得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最大,且长方体甲对地面的压强减少量最小,请求出甲对地面的压强减少量。
专题05 在容器里加物体后,有液体溢出一、常见题目类型1.将物体甲浸没在柱形容器乙的液体中(图1)。
2.将物块丙放入容器甲的液体中、叠放在柱体乙的上方(图2)。
3.将甲、乙两个实心均匀光滑小球先后分别放入容器中(图3). 4.在柱形物体乙上方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并将切去部分竖直放在甲容器内(浸没或不浸没)(图4).二、例题【例题1】柱形轻质薄壁容器的底面积为1×10—2米2,如图1所示,甲图4图3 乙图1甲乙甲乙图2丙内盛0。
2米深度的水后置于水平地面上。
① 求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 水。
② 现将一块质量为1.5千克、体积为1×10—3米3的物体完全浸没在容器的水中后,测得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2450帕。
求此时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容。
【答案】①1960帕;②2940帕。
【解析】 ①p 水=ρ水g h=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2米3=1960帕②物体浸没在容器的水中后,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为2450帕可求现在水的深度h ':p '水=ρ水g h ' h '= p '/ρ水gh '=2450帕/1×103千克/米3×9。
8牛/千克=0。
25米容器内剩余水的体积为V 剩余水= S h '-V 物=0。
25米×1×10—2米2-1×10-3米3=1。
5×10-3米3现在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图1F 容=G 容=(m 剩余水+m 物)g=(1。
5×10—3米3×1×103千克/米3+1.5千克)×9.8牛/千克=29.4牛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容= F 容/S =29。
4牛/ 1×10-2米2=2940帕(注意:此题不计算溢出水的质量,更简单。
也可用其他方法求解) 【例题2】如图2所示,盛有水的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实心均匀圆柱体乙均放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的底面积分别为1×10-2米2和0.5×10—2米2.现将两完全相同物块分别放入容器甲中和叠在圆柱体乙的上方,放置前后容器甲、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p 甲、p 乙如下表所示。
专题06 在柱形容器的液体中加柱形物体,柱形物体浸没问题一、常见题目类型1.把柱状实心物体B 放入足够深的柱状容器中的液体中(图1)。
2.把柱状实心物体先放入足够深的柱状容器中,然后向里面加液体(图2)。
二、例题【例题1】如图1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1千克的薄壁柱形容器,另有一个质量为4千克的圆柱体甲,甲的底面积是容器底面积的一半。
容器中盛有水,将甲放入水中,分别测出甲放入容器前后,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容、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水,如下表所示。
图1图2图1①求圆柱体甲放入容器前水的深度.②求容器的底面积。
③放入圆柱体甲后,通过计算判断柱形容器的水是否有溢出.④请判断甲在水中的状态并说明理由(提示:漂浮、浸没、未浸没等)。
⑤求圆柱体甲的密度。
【答案】①0。
2米;②2×102米2 ;③无水溢出;④浸没;⑤4×103千克/米3.【解析】①h水=p水前/ρ水g=1960帕/(1×103千克/米3×9。
8牛/千克)=0。
2米②p=p容前-p水前=F/ S容=G容/ S容S容=G容/p=(1千克×9。
8牛/千克)/(2450帕-1960帕)=2×102米2③甲放入水中,容器对水平桌面增大的压力F容=p S容=(4410帕—2450帕)×2×102米2=39.2牛F容=G甲,所以无水溢出。
④因为p容>p水,所以圆柱体甲在水中一定沉底,且S甲=S/2,p<2p 水前,所以甲在水中一定浸没(若未浸没时,S甲=S/2,后来水水后的深度h水后=2h水前,p水后=2p 水前)。
⑤因为F容=G甲,所以无水溢出h水=p水/ρ水g=490帕/1×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
05米V甲=V排=S 容h水=2×102米2×0.05米=1×103米3ρ甲=m甲/V甲=4千克/ 1×103米3=4×103千克/米3【例题2】如图2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轻质圆柱形容器A(容器足够高)和实心圆柱体B.容器A内装有深为0.1米的水,实心圆柱体B的质量为4千克、高为0。
2023年上海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卷1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8分,每小题3分)1.(3分)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如图所示事例中不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 )A.压强计B.下水道的U型弯管C.锅炉水位计D.三峡船闸2.(3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已进入千家万户,小汽车的发动机一般都是四冲程汽油机。
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示意图,其中表示做功冲程的是( )A.B.C.D.3.(3分)把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用5N的力拉它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若将弹簧测力计的固定端取下,两端各施一个5N的拉力使弹簧测力计静止,如图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 )A.5N B.2.5N C.10N D.15N4.(3分)下列情景中,物体没有受到浮力的是( )A.在水中游泳的人B.太空中飞行的天宫一号C.潜入海底的核潜艇D.在水中下沉的石头5.(3分)小超同学用相机拍摄下了八中校徽,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镜头是凹透镜B.照相机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C.乙照片比甲照片的像距大D.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应将照相机适当远离校徽6.(3分)一块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A放在水平桌面上,板A右端与桌边相齐(如图所示)。
在板的右端施一水平衡力F使板A右端缓地离开桌边,在板A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桌面的压力不变,压强变小B.对桌面的压力不变,压强变大C.对桌面的压力变小,压强变小D.对桌面的压力变小,压强变大二.填空题(共7小题,满分21分,每小题3分)7.(3分)如图是小勇家的脉冲式电能表(imp表示指示灯闪烁的次数),他家同时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不可超过 W,将电磁炉单独接入电路10min电能表指示灯闪烁640次,则电磁炉的功率是 W.月初电能表示数如图,若这个月消耗了100度电,则月末电能表的示数为 kW•h。
8.(3分)许多物理发现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最先利用玻璃三棱镜分解太阳光,从而揭开光的颜色之谜的物理学家是 ;最早记述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不重合的学者是 。
选择题:
在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下列哪个元件的作用是控制电流的通断?
A. 电源
B. 导线
C. 用电器
D. 开关(正确答案)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B. 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C. 入射角小于反射角
D.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且两者都在同一平面内(正确答案)
下列哪个单位是用来衡量物体质量的?
A. 米
B. 秒
C. 千克(正确答案)
D. 安培
在力学中,下列哪个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A. 重力
B. 弹力
C. 摩擦力
D. 以上都可以(正确答案)
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正确答案)
D. 声音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下列哪个现象是光的折射造成的?
A. 影子
B. 倒影
C. 彩虹(正确答案)
D. 小孔成像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的物体没有内能
B. 物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C. 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正确答案)
D. 物体的内能只与体积有关
下列哪个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
A. 发电机(正确答案)
B. 电动机
C. 电磁铁
D. 电磁继电器
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沉入水底
B. 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一定会浮在水面上
C. 密度等于水的物体一定会悬浮在水中
D. 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正确答案)。
上海市备战2020年中考物理压强压轴题专项大剖析 专题02 在柱体上或向“柱形容器”液体里加物体一、常见题目类型1. 将一物体A 分别浸没在容器甲的液体中(液体无溢出)、放在圆柱体乙上表面的中央(见图1)。
2. 将一实心物体A 分别浸没于甲、乙液体中(液体无溢出)(见图2) 二、例题【例题1】如图1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圆柱体乙置于水平地面上。
容器甲足够高、底面积为5×10﹣2米2,盛有质量为5千克的水。
圆柱体乙的重力为160牛、底面积为8×10﹣2米2。
① 求容器甲内水的体积V 水。
② 求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 乙。
③ 若将一物体A 分别浸没在容器甲的水中、放在圆柱体乙上表面的中央时,水对容器甲底部压强的变化量与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变化量相等。
求物块A 的密度ρA 。
【答案】①5×10-3米3; ②2×103帕; ③1.6×103千克/米3。
【解析】① V 水=m 水/ρ水=5千克/(1×103千克/米3)=5×10-3米3 ② p 乙=F 乙/S 乙=G 乙/S 乙=160牛/(8×10﹣2米2)=2×103帕③物体A 浸没在容器甲的水中时,水对容器甲底部压强的变化量 Δp 水=ρ水g ∆h =ρ水g (V A /S 甲)物体A 放在圆柱体乙上表面的中央时,圆柱体乙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图2图1图1Δp乙=ΔF乙/S乙=m A g /S乙=ρA gV A/S乙因为Δp水=Δp乙ρ水g(V A/S甲)=ρA gV A/S乙所以ρA=1.6×103千克/米3【例题2】如图2所示,轻质圆柱形容器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甲盛有质量为m的水、乙盛有质量为3m 的酒精,甲、乙的底面积分别为3S、5S。
(ρ酒精=0.8×103千克/米3)图2①求甲容器中质量为2千克水的体积V水。
②求乙容器中,0.1米深处酒精的压强p酒精。
上海中考物理专题计算压轴题(二)上海中考物理专题-计算压轴题(二)上海中考物理专题计算压轴题【考点归类】固体压强类【考点表明】1.固体压强问题主要集中在柱形体压强问题,非柱形体压强在小题中体现。
2.柱形液态应力牵涉至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密度、重力、压力、浮力及应力等多个知识点,其中以应力为核心。
计算上既可以用p=f/s,又可以用p=ρgh,逻辑推理严密而灵活。
3.题目情景:相同方式的研磨问题,相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外力施予问题,两物体的夹入问题。
4.解题思路:首先,确定公式的使用条件,基本公式p=f/s和p=ρgh在实心的方柱体、长方柱体和圆柱体情况下是通用的。
其次,压强变化量△p=p2cp1或△p=p1cp2的理解和运用。
应力变化量△p=△f/s须面积维持不变,△p=ρg△h则必须确保密度就是维持不变的。
(具体内容问题中运用)最后,常规的结论或方法要熟练掌握应用。
比如:①h-a-s-v四者的变化趋势就是相同的,m-g-f三者的变化趋势也就是相同的;②竖切不发生改变液态的应力,某些情况下切面和液体质量的增加效果就是一致的;..③极限法要注意使用方式,物体被切光或提起时和一般情况是不同的,可适当用特殊值代入法;④画图对解题大有好处;⑤可以尽早的反用公式,比如说液体的用p=f/s,液态的用p=ρgh,多用逆向思维和整体法处置问题。
【习题分析】一.切割叠加问题练1.例如图1右图,甲、乙两个实心正方体置放在水平表面上,它们对水平表面的应力相同。
未知甲的质量为1千克,甲的底面积为0.01米2。
谋:(1)物体甲的重力。
(2)物体甲对地面的压强。
(3)如果沿直角方向将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乌回去厚度为h的部分,然后将截去部分夹入在余下部分上,若这时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应力分别为p甲和p乙,恳请推论p甲和p乙的大小关系,并表明理由。
1图1甲乙上海中考物理专题计算压轴题练习2.如图2所示,边长分别为0.1米和0.2米的实心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b的质量都为6千克。
题型四:液体压强放物体问题【考点】放入物体之液体压强极值问题【解析】(1)V水=200×10-4m2×0.3m=6×10-3m3m水=ρV=1×103千克/米3×6×10-3米3=6千克(2)p=ρ水gh=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3米=2.94×103帕(3)V排=(0.4m-0.3m)×200×10-4m2=2×10-3m3ρ水gV排=ρ物gV物1.0×103千克/米3×9.8牛/千克×2×10-3m3=ρ物×9.8牛/千克×2.5×10-3m3ρ物=0.8×103千克/米3【答案】(1)6千克(2)2.94×103帕(3)0.8×103千克/米3【教学建议】讲解此题第三问时应先说清楚原理,放入物体之液体压强最大值应在水满之时,V排确定,G排确定,F浮确定,而当物体在液体中静止时,G物总大于等于F浮,所以当G物最小值为F浮时ρ物也取到最小值。
【考点】放入物体之固压、液压综合问题【解析】①V水=m水/ρ水=2千克/1×103千克/米3=2×10-3米3②p酒精=ρ酒精gh=0.8×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1米=784帕③F甲= F乙G甲= G乙(m+m A)g=3mg m A=2mp液甲=ρ水gh水=ρ水g(h水原+ h)= p水原+ρ水gV A/3S= mg/3S+ρ水gV A/3Sp液乙=ρ酒精gh酒精=3 mg/5Sp液甲= p液乙mg/3S+ρ水gV A/3S=3 mg/5SV A=4m/5ρ水ρA= m A/ V A=2m/4m/5ρ水=2.5ρ水【答案】①2×10-3米3 ②784帕③2.5ρ水【教学建议】讲解此题第三问时应再次强调“液体压强看体积、固压看质量”这个关键点,从固体压强关系求出放入物体质量,从液压关系求出放入物体体积,学生在做压强计算之压轴第三问时往往缺少大局观,故需让学生先分析题意,再确认大致解题思路,最后解题,做到有的放矢。
固体液体压强例题分析:例题1:. 一个底部为正方形,底面积为2⨯10-2米2的薄壁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中央,容器高为0.12米,内盛有0.1米深的水,如图14(a )所示。
另有质量为2.5千克,体积为1⨯10-3米3的实心正方体A ,如图14(b )所示。
求:⑴图14(a )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⑵图14(b )实心正方体A 的密度。
⑶将实心正方体A 放入图14(a )的水中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的变化量。
例题2:金属实心圆柱体甲的密度为2.0×103千克/米3,体积为10-3米3;底面积为2×10-2米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乙放在水平地面上,容器内盛有水,水深0.2米。
① 求甲的质量m 甲。
② 求水对乙容器底部的压强p 水。
③ 若将甲浸没在乙容器的水中,求容器对水平地面压强变化量△p 容器的范围。
综合练习:1. 如图4所示,有两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之比2:3,装有质量不等的水。
将密度为0.6×103千克/米3的木块甲放入A容器中,将物块乙浸没在乙容器的水中,且均不溢出,要求: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变化量相等,则判断甲、乙的体积关系:A V甲>V乙B V甲 < V乙C V甲=V乙D 无法判断2.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轻质、薄壁的圆柱形容器,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
现将一正方体木块放在水中,如图4所示。
则容器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p 1与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p 2的关系AB图4图14(a ) (b )A ⊿p1>⊿p2B ⊿p1<⊿p2C ⊿p1=⊿p2D 以上情况均有可能3.如图5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着两个底面积不同的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乙(S甲<S乙),分别盛满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现将密度为ρ的物体A分别放入水和酒精中(ρ酒精<ρ<ρ水),待静止后,水和酒精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水和P酒精,甲和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P水>P酒精,F甲=F乙B.P水>P酒精,F甲<F乙C.P水<P酒精,F甲=F乙D.P水<P酒精,F甲<F乙4.水平地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千克、底面积为1×10-2米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体积为2×10-3米3的水。
一、初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是( )A.照相机是利用了图中的成像规律B.换上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只将蜡烛向左适当移动就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光屏需要向右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D.如果把蜡烛与光屏对调,光屏上将会出现清晰的像【答案】AD【解析】【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成像时,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和照相机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B.如果换一个焦距较小的透镜,所成的像将变小,像距也变小,像成在光屏的左边,所以要想让像成在光屏上,应该将蜡烛向右移动,从而像也向右移动直到光屏上,故B错误;C.如果使蜡烛向左移动,像也向左移动,所以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接收到清晰的像,故C 错误;D.如果把蜡烛和光屏对调,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光屏上会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 正确。
故选AD。
2.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
接着,他将凸透镜A换成凸透镜B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B .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相同C .凸透镜A 的焦距大于凸透镜B 的焦距D .凸透镜B 的焦距大于凸透镜A 的焦距【答案】AD【解析】【分析】【详解】 A .由图甲可知,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照相机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甲相同,故A 正确;B .由乙图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放大镜的物镜成像原理与图乙不相同,故B 错误;CD .由甲图可知,物距35cm 5cm 30cm u =-=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所以A 30cm 2f >得A 15cm f <由乙图可知,物距仍为30cm ,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 和2f 之间,即B B 30cm 2f f <<可得B 15cm 30cm f <<所以A 的焦距小于B 的焦距;故C 错误,D 正确。
专题13 液体的压强与浮力结合问题一、常见题目类型1.将两个小球(或物体)分别浸入两种液体中,小球静止时一个漂浮,另一个悬浮(图1)。
2.将两物体分别浸入两种液体中,静止时一个漂浮,另一个下沉到底部(图2)。
3.将两物体分别浸入(或从液体中取出)两种液体中,静止时均下沉到底部(图3)。
4.将一物体分别浸入盛满不同液体的两柱形容器中,(图3)。
二、用到的物理知识1. 阿基米德原理:F 浮=ρ液gV 排。
2. 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即F 浮=G 物。
3. 物体的浮沉条件:①物体的密度ρ物<ρ液,物体漂浮。
②ρ物=ρ液,物体悬浮。
③ρ物>ρ液,物体下沉。
4. 物体浸入柱形容器的液体中,液体对底部增大的压力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漂浮、悬浮或下沉均可)即△F =F 浮。
5. 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与物体的重力之和。
物体下沉到液体底部时,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与物体受到的浮力之和。
6. 二力、三力的平衡。
二、例题【例题1】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杯子盛有不同浓度的盐水,将一只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图3甲 乙图4 图1图2杯中液面相平,鸡蛋所处的位置如图1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鸡蛋在乙杯中受到的浮力较大;B .鸡蛋在甲杯中排开液体的质量较大;C .乙杯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较大;D .甲杯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较大。
【答案】C【解析】①两个相同的鸡蛋,在甲液体悬浮、在乙液体中漂浮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鸡蛋所受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即F 浮=G 蛋,则鸡蛋在两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F 甲浮=F 乙浮(即鸡蛋排开甲、乙液体的重力相等,质量相等),故A 、B 错误。
②因为 F 浮相同,V 排甲>V 排乙,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 浮=ρ液gV 排可知:液体密度关系为 ρ甲<ρ乙。
③根据P =ρg h 可知,ρ甲<ρ乙,深度h 相同,所以乙杯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较大。
上海市中考物理压强压轴题:专题07 叠放(切割部分或全部)一、常见题目类型1.甲、乙物体相互叠放——甲放在乙上、乙放在甲上(见图1):2.在甲、乙的上部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分别切去某一厚度(体积或质量),再将切去部分互叠在对方剩余部分的上方(见图2)。
3.将装有液体的容器甲放在柱形体乙上方中央,再将圆柱体乙浸没在甲容器的酒精中(见图3)。
4.在两个正方体上表面施加一个竖直方向(向上或向下)的力F (见图4)。
二、例题【例题1】如图1所示,均匀实心正方体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底面积为4×10-2米2,质量为16千克,乙的体积为1×10-3米3。
求:①甲对地面的压强p ;②若将乙叠放在甲的上方中央,乙对甲的压强为p 1,若将甲叠放在乙的上方中央,甲对乙的压强为p 2,已甲乙图1图3图4甲乙甲乙图1图2(b )图2(a )知p2=4p1。
求乙的密度。
③当甲、乙分别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时,若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V,则求甲、乙对地面压强变化量△p甲与△p乙的比值。
【答案】①3920pa;②4103 kg/m3;③1/8。
【解析】① p甲=F甲/S甲=G甲/S甲=16kg 9.8N/kg/4102m2=3920pa②将乙叠放在甲的上方中央,乙对甲的压强为p1 = F乙/S乙= G乙/S乙将甲叠放在乙的上方中央,甲对乙的压强为p2= G甲/S乙因为p2=4p1即G甲/S乙=4G乙/S乙所以 G甲=4G乙m甲g=4ρ乙gV乙ρ乙=m甲/4V乙=16kg/4103 m3=4103 kg/m3③甲的密度ρ甲=m甲/V甲=16kg/8×10-3m3=2×103kg/m3甲、乙密度之比:ρ甲/ρ乙=1/2,甲、乙底面积之比:S甲/ S乙=4/1当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V时,甲、乙切去的厚度之比:△h甲:△h乙=V/ S甲:V/ S乙=1:4甲、乙对地面压强变化量△p甲与△p乙的比值△p甲/△p乙=ρ甲gh甲/ρ乙gh乙=1/8【例题2】如图2所示,薄壁圆柱形容器甲和圆柱体乙均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A. p 甲<p 乙 m 甲<m 乙 B . p 甲<p 乙 m 甲>m 乙专题09柱体切割与叠放选择题、常见题目类型1 .只切割不叠放:将甲、乙(或一个)柱形物体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切去某一厚度(体积或质量)2.切割加叠放:将甲、乙(或一个)柱形物体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切去某一厚度(体积或质量)并叠放在对方(或自己)上面(如图 2)。
二、分析此类题目常用到的知识: ①压强:p =F /S =GS =mg S P = p gh变化(增大或减小)的压强 AP= AF / S AP = p gAh②密度:p =m/V③ 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柱体的重力大小:F =G = mg3④枉体的体积:V = sh (长方体)V = h (立方体)2⑤枉体的底面积:S = ab S = h 三、常见分析方法:主要是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结合进行推导(定性、定量)法。
根据题目情况也可灵活运用其他方法如数学 比例法、极限法、分解法、转换法等。
四、例题【例题1】如图1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 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以及剩余部分质量m 的大小关系为()(如图1)图1C. p甲〉p乙m甲〉m乙 D . p甲〉p乙m甲=m乙【答案】C【解析】第一步先比较甲与乙密度的大小关系:, P乙甲乙P gh第二步比较变化的压强^ P的大小关系,运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的高度。
甲乙P 甲甲g h FP^ Pz,F^ 乙g h第三步用P,=P原来一^P比较切割后压强的大小P P乙P甲P M P甲P甲P乙年P原也第四步根据P=F/S判断质量的大小。
P甲巳& 生匚匚 C CF甲Fz G甲G乙m甲m乙F甲隔S甲F乙也S乙【例题2】如图2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并将截去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上. 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为P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 2 A. P甲’可能小于P, B . P甲’一定大于P,C. P甲’可能大于P乙' D . P甲’一定小于P乙’【答案】D【解析】此题的关键是比较切去部分质量(压力)的大小关系。
2022年中考物理真题《压轴挑战》分类汇编(解析版)挑战42上海卷(上海近四年共30题)19、20、21、22年压轴题型统计: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与综合能力题合计电学综合132612力学综合822416其他综合02002合计9741030一.选择题(共9小题)1.(2022•上海)瀑布从高峰倾泻而下,驱动发动机转动发电,在此过程中能量转化的顺序为()A .动能→重力势能→电能B .重力势能→动能→电能C .电能→重力势能→动能D .重力势能→电能→动能【答案】B 。
【解答】解:瀑布从高峰倾泻而下,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驱动发动机转动发电,又将动能转化为电能,所以能量转化是重力势能→动能→电能。
故选:B 。
2.(2022•上海)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其s ﹣t 图像如图所示。
当甲经过P 点时,乙刚好经过Q 点,再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4米,则P 、Q 两点间的距离()A .可能为8米B .可能为12米C .一定为16米D .一定为20米【答案】B 。
(2)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是两车没有相遇时,二是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
【解答】解:由图像可知:3s后,两车行驶的路程分别为:s甲=6m,s乙=10m;两车相向行驶,两车没有相遇时,则PQ间距离为:s1=s甲+s乙+4m=6m+10m+4m=20m;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则PQ间距离为:s2=s甲+s乙﹣4m=6m+10m﹣4m=12m,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2021•上海)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甲、乙两小车分别经过P点向Q点做直线运动。
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b)所示,甲比乙早3秒通过Q点,则()A.甲比乙早1秒经过P点B.乙比甲早1秒经过P点C.甲比乙早2秒经过P点D.乙比甲早2秒经过P点【答案】A。
【解答】解:因为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点,P点是起点(图象上是点O),Q点是终点(Q点位于纵轴的10m处)。
上海市中考物理压轴题详解
某小组同学做“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小灯上标有“2.5伏”的字样,实验器材有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各一个,导线若干,所用电源为学生电源(即电源电压为2伏的整数倍)。
他们正确连接电路,将电压表并联入电路,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越来越亮,电压表读数却越来越小,他们还发现小灯正常发光时的功率在0.5~0.8瓦之间,且小灯正常发光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乘积为1.65瓦。
(1)画出本实验的电路图;
(2)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
(1)分析:小灯越亮,说明小灯的实际功率越大,由UI P =可知,通过小灯的电流和小灯两端的电压应该同时增大,但是电压表读数却越小,所以电压表接在了变阻器两端。
故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由题意得:P P L U V U U U +=+=5.2
即 n V U V P ⋅=+2.52(n 为正整数) ①
W I U P 65.1= ②
∵ I V I U P L L ⋅==5.2 W P W L 8.05.0≤≤ ∴ A I A 32.020.0≤≤ ③ 方法一:
将③式代入②式可得:V U V P 3.82.5≤≤ ④
将④式代入①式可得:V n V V 8.1027.7≤⋅≤ ⑤
∴ 4=n 或5=n 即 V U 8=或V U 10=
当V U 8=时,V V V U P 5.55.28=-=,A V W I 30.05.565.1==
∴ W A V I U P L L 75.030.05.2=⨯==
当V U 10=时,V V V U P 5.75.210=-=,A V
W I 22.05.765.1==
∴ W A V I U P L L 55.022.05.2=⨯==
方法二:
∵ n V U V P ⋅=+2.52 ∴ 2≥n
当2=n 时,V U 4=,V V V U P 5.15.24=-=,A A V W I 32.01.15.165.1>==
不行 当3=n 时,V U 6=,V V V U P 5.35.26=-=,A A V
W I 32.047.05.365.1>==不行 当4=n 时,V U 8=,V V V U P 5.55.28=-=,A V W I 30.05.565.1== ∴ W A V I U P L L 75.030.05.2=⨯==
当5=n 时,V U 10=,V V V U P 5.75.210=-=,A V W I 22.05.765.1==
∴ W A V I U P L L 55.022.05.2=⨯==
当6=n 时,V U 12=,V V V U P 5.95.212=-=,A A V W I 20.017.05.965.1<==
不行
如图所示,实心正方体A 和B 放置在水平面上,A 、B 的重力都为64牛,已知A 的边长为0.2米,B 的边长为0.3米。
求:
(1)A 对地面的压强;
(2)A 和B 的密度之比;
(3)若将A 、B 同时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高度△h ,A 、B 剩下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A p 、'B p ,通过计算比较'A p 和'B p 的大小关系,并求出对应的△h 的取值范围。
(1)N G F A A 64==
Pa m
m N S F p A A A 16002.02.064=⨯== (2)∵ mg G = B A G G = ∴ B A m m =
又∵ V m =ρ ∴ 827)2.0()3.0(33===⋅==m m V V m V V m V m V m A B B B A A B
B
A A
B A ρρ (3))(''h h g S F p A A A A A
∆-==ρ )(B ''B h h g S F p B B B ∆-==ρ 当''B
A p p >时,1''>
B A p p ,即1)3.0(8)2.0(27)()()()(>∆-∆-=∆-∆-=∆-∆-h m h m h h h h h h g h h g B B A A B B A A
ρρρρ 解得:m h 16.0<∆
∴ 当'
'B A p p >时,m h m 16.00<∆<
当''B A p p =时,1''=B A p p ,即1)3.0(8)2.0(27)()()()(=∆-∆-=∆-∆-=∆-∆-h m h m h h h h h h g h h g B B A A B B A A
ρρρρ 解得:m h 16.0=∆
∴ 当'
'B A p p =时,m h 16.0=∆
当''B A p p <时,1''<B A p p ,即1)3.0(8)2.0(27)()()()(<∆-∆-=∆-∆-=∆-∆-h m h m h h h h h h g h h g B B A A B B A A
ρρρρ 解得:m h 16.0>∆
又∵ m h A 2.0=
∴ 当'
'B A p p <时,m h m 2.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