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心肺)听诊的技巧(上)
- 格式:pdf
- 大小:195.78 KB
- 文档页数:2
肺部听诊的顺序和部位在医学领域中,肺部听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体格检查方法,它能够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肺部的健康状况。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正确的肺部听诊顺序和部位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肺部听诊通常需要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
在听诊前,医生需要确保听诊器的耳件方向正确,耳塞与外耳道贴合紧密,并且听诊器的胸件要保持温暖,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肺部听诊的顺序一般遵循从肺尖开始,自上而下,从前胸到侧胸,再到后背的原则。
具体来说,先检查患者的锁骨上窝,也就是肺尖部位,然后依次听诊前胸上部、前胸下部、侧胸部(从腋窝开始,沿肋骨向下),最后听诊背部。
前胸上部听诊时,从锁骨中线第一肋间开始,沿着肋骨依次向下听诊,直到第四肋间。
前胸下部听诊则从第五肋间开始,同样沿着肋骨向下,直至第八肋间。
侧胸部听诊从腋窝开始,沿着腋中线和腋后线向下,分别听诊至第八肋间。
后背的听诊区域相对较广。
从肩胛上区开始,也就是斜方肌以上的区域,然后是肩胛间区,即两肩胛骨之间的区域,最后是肩胛下区,位于肩胛骨下角水平以下。
每个区域都要仔细听诊,以确保没有遗漏。
在听诊肺部时,需要注意左右两侧对称部位的对比听诊。
因为通过对比,可以更敏锐地发现肺部呼吸音的异常变化。
比如,如果一侧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而另一侧正常,这就可能提示存在病变。
那么,在不同的听诊部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声音特征呢?肺尖部位通常比较狭窄,呼吸音相对较弱,但仍应清晰可闻。
正常情况下,这里的呼吸音呈现为柔和的吹风样声音。
在前胸上部和下部,呼吸音通常较为清晰和响亮。
正常的肺泡呼吸音应该是柔和、平稳的,吸气时声音较长、较强,呼气时声音较短、较弱。
侧胸部的听诊同样重要。
如果在这个区域听到异常的呼吸音,如粗糙的呼吸音、哮鸣音或湿啰音,可能提示存在肺部疾病。
后背的听诊对于发现一些深部的病变尤为关键。
例如,在肩胛间区,如果听到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可能提示肺部实变等严重病变。
心肺听诊的要点第一节心脏听诊心脏位于胸腔之内,是一个不间断运动驱使血液按一定方向走行的泵器官。
正常情况下,心室壁和瓣膜顺从心动周期的压力与容量变化而活动,并产生相应的振动。
听诊就是用听诊器听取来自心室壁与瓣膜及紊乱血流的振动,这种振动所产生的心脏声音约有50余钟。
而当今临床医师比较关注的是杂音,于是病历书写中常见“未听到病理性杂音”等的描述,很少提及心音的变化,殊不知有些情况下心音改变更为重要,因此本文较多介绍的是心音部分。
1 心音1.1 基本心音:正常心脏产生两个心音,即第1心音(S1)和第2心音(S2)。
每一心音都有6个不同的特征需要描述:部位、强度、时限、音调、质量及时机(timing)。
1.1.1 第1心音正常S1:由二尖瓣与三尖瓣关闭共同引起的心脏振动产生的声音。
正常情况下可听到两个成分,第1个是二尖瓣关闭产生的M1;第2个是三尖瓣关闭产生的T1。
两个成分起始于心室收缩,但关闭二尖瓣略早于三尖瓣。
S1最佳听诊部位在近心尖部,其强度直接与心肌收缩力和心电图P-R间期有关。
S1的时限较短,音调较高,最好用膜件听取。
S1异常分裂见于电激动和右心室收缩延迟,在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M1与T1分裂,常发生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异位搏动、左心室心外起搏、三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埃勃斯坦畸形及左心性心动过速。
1.2 第2心音正常S2由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引起心脏振动产生的声音。
在心底部听诊S2通常比S1响,音调也较高。
S2也有两个成分:主动脉瓣成分(A2)和肺动脉瓣成分(P2)。
正常情况下,A2早于P2,系主动脉关闭早于肺动脉关闭之故,也比P2响,A2听诊范围较广,P2通常局限于肺动脉瓣区。
S2听诊时需注意A2和P2的强度,二者之间的时限以及与呼吸的关系等。
1.2.1A2或P2强度改变:与跨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压差成比例,例如肺动脉舒张压增加时P2亢进,见于心力衰竭、二尖瓣狭窄、包括艾森门格综合征在内的各型肺动脉高压等。
听诊一.检查方法1.听诊位置:被检查者坐位或卧位,病人均匀呼吸,必要时可作深呼吸或咳嗽数声以后听诊,利于觉察呼吸音和附加音的改变。
2.听诊顺序:从肺尖开始,由上而下,从前胸部→侧胸部→背部。
要上下、左右对称比较。
3.听诊前胸部:沿锁骨中线和腋前线;听诊侧胸部:沿腋中线和腋后线;听诊背部:沿肩胛线二.呼吸音产生机理:气流出入肺泡,呼吸道产生湍流引起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肺组织传到胸壁,用听诊器在体表能听到相应声音。
包括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和其它附加音(如啰音、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等)。
三.正常呼吸音1.气管呼吸音由空气进出气管所发生的声音。
特点:①粗糙、响亮且高调。
②吸气相与呼气相几乎相等。
听诊部位:在胸外气管上面可听及。
2.支气管呼吸音气流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产生的声音。
声音倾似将舌抬高后再呼气所发出“哈……”的声音。
特点:①呼气音较强,音调较高;②吸气相较呼气相短。
听诊部位:气管、主支气管附近(如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及第1、2胸椎)可闻及这种呼吸音,且越靠近气管音响越强,音调越低。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又称混合性呼吸音)兼有支气管呼吸音及肺泡呼吸音特点:①吸气似肺泡呼吸音的特点,但音调较高且较响亮;②呼气似支气管呼吸音的特点,但强度稍弱,音调稍低;③吸气相与呼气相大致相等。
听诊部位:正常人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可闻及气管肺泡呼吸音。
4. 肺泡呼吸音由空气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移动产生。
特点:吸气时音响比呼气强,音调较高;吸气相比呼气相长。
听诊部位:除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外,大部分肺野均可听见。
正常人肺泡呼吸音的强弱与性别、年龄、呼吸的深浅、肺组织弹性的大小及胸壁的厚薄等有关。
四.异常呼吸音(病理性呼吸音)1.异常肺泡呼吸音(1)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发生原因:肺泡内的空气流量减少或进入肺内空气速度降低以及呼吸音传导障碍所致。
心肺听诊的要点(全文)直到1816年法国Laënnec医师发明了听诊器,创立了著名的“间接听诊法”,使听诊技术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我国由胡旭东和于秀章主编的《心脏听诊与心音图》于198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笔者也参与书写了数章。
当时实验室检查除了X线胸片和心电图外,几乎再没有更多的无创性心脏检查技术。
日常临床工作,尤其是对门诊心脏病患者杂音的鉴别及心脏病的诊断心脏听诊占据重要位置。
30多年后的今天,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超声心动图、CT及MRI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听诊技术逐渐被冷落,衰败。
其结果许多年轻医师的听诊水平普遍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临床工作的提高和医师聪明智慧的发挥。
其实,年轻一代胸部听诊水平的下降,原因很多,除了客观上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外,更重要的是,医学家对听诊的认识、教学及毕业后的培训等未能与时俱进。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有了先进的诊断检查方法,我们就不需要听诊器了吗?或者像有的年轻医师所说的:“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像程教授听诊水平的医师了”吗?我的行医经验的回答是,我们必须,也有可能在了解先进的检查技术的情况下,也要继续掌握经济适用的听诊技术,使其二者相辅相成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近在其他医院查房时顺便看了一位门诊56岁女性患者,主诉数年来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院外两次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心房室扩大,肺动脉压轻度升高;既往左下肢静脉曲张史10年。
问完病史后首先诊断考虑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但当例行查体时发现,左侧第2肋间听到典型的房间隔缺损的听诊所见,即2-3/Ⅵ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关闭音(P2)亢进,S2固定性分裂;同时检查患侧小腿周径比对侧长1.5cm。
查体后的诊断虽仍然首先考虑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但该病一般不出现左侧第2肋间的听诊所见,常见的是三尖瓣返流性杂音,因此最后考虑,须除外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后进一步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有1.8cm的房间隔缺损,明确了诊断。
1.听诊方法: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微张口平静均匀呼吸。
检查者从肺尖部开始听诊,听诊顺序为由上而下,从前胸到侧胸,再听背部,同时应左右、上下对比。
必要时可嘱被检查者做深呼吸或咳嗽几声后进行听诊,以鉴别听诊音的性质。
例如听到少量或不对称的啰音,可嘱患者咳嗽数声后昕诊,如啰音消失,提示为气道内分泌物或坠积性因素所致。
2.正常呼吸音:健康人体肺部可听到气管砰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
(1)支气管呼吸音:颇似将舌抬高后张口呼吸时所发出的“哈”音,其强度响亮,音调高;吸气时弱而短、呼气时强而长,吸气与呼气比为1:3。
正常人在喉部肭骨上窝、背部第6颈椎至第2胸椎附近均可听到,越靠近气管区域音响越强。
(2)肺泡呼吸音:颇似上齿咬下唇呼吸时发出的“夫”音,其音响柔和吹风样,音调低;吸气时音响较强,音调较高、时限较长;呼气时音响较弱,音调较低、时限较短;吸气与呼气比为3:1。
正常人大部分肺野均可听到。
(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亦称混合呼吸音,是支气管呼吸音与肺泡呼吸音的混合音。
吸气音和呼气音的强弱、音调、时限大致相等。
一般说来,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吸气音与肺泡呼吸音的吸气音相似,其呼气音与支气管呼吸音的呼气音相似。
正常人在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间区的第3、4胸椎水平及肺尖可听到。
3.异常呼吸音(1)病理性肺泡呼吸音:为肺脏发生病变时所引起的肺泡呼吸音减弱、增强或其性质改变。
①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见于呼吸运动障碍、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降低、胸腔内肿物、胸膜疾患等;②肺泡呼吸音增强:见于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等;③呼气音延长: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局部呼气音延长见于局限性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如支气管肺癌;④断续性呼吸音:又称齿轮性呼吸音,见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胸膜粘连等;⑤粗糙性呼吸音:见于支气管炎或肺炎早期。
(2)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的区域内听到了支气管呼吸音,即为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
肺部听诊的顺序和部位
肺部听诊是临床医生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听取肺部的呼吸音,可以判断肺部是否存在异常。
肺部听诊的顺序和部位如下:
1. 人体正面听诊法:从上到下依次听诊两侧肺的前部,包括锁骨上区、锁骨下区、肋间区和剑突下区。
2. 人体背面听诊法:从上到下依次听诊两侧肺的后部,包括上背部、中背部和下背部。
3. 肺尖听诊法:将听诊器放在锁骨上区的肺尖处,可以听到清晰的呼吸音。
4. 肺底听诊法:将听诊器放在剑突下区的肺底处,可以听到低沉的呼吸音。
5. 腹式呼吸听诊法:让患者采取腹式呼吸,听诊肋间区和剑突下区。
6. 吸气和呼气听诊法:听诊时让患者深呼吸,可以听到吸气和呼气时不同的呼吸音。
需要注意的是,听诊时应该先听对侧正常肺部,再听异常肺部,以便更好地发现异常情况。
同时,听诊时还应该注意呼吸音的强度、频率、节律和音质等方面,
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
肺部听诊的顺序和部位肺部听诊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肺部健康状况。
了解肺部听诊的顺序和部位对于医生和医学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以确保准确地收集到患者的肺部信息。
本文将介绍肺部听诊的顺序和部位,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肺部听诊的顺序和部位可以分为前、后两侧,并可细分为不同的区域。
在进行肺部听诊之前,医生通常会先询问患者相关的症状和病史,以便更好地指导听诊的过程。
1. 前胸部听诊前胸部听诊是通过患者的前胸壁进行的听诊。
医生会使用听诊器将听诊头放置在患者胸骨上方的相应位置,然后仔细倾听呼吸音和其他肺部相关的音响。
前胸部听诊的部位包括:1.1 胸骨上部:该部位位于第一肋骨和胸骨之间,左右两侧称为胸骨上部临床听诊区。
1.2 胸骨中部:该部位位于第二至第四肋骨和胸骨之间,左右两侧称为胸骨中部临床听诊区。
1.3 胸骨下部:该部位位于第五至第七肋骨和胸骨之间,左右两侧称为胸骨下部临床听诊区。
2. 后背部听诊后背部听诊是通过患者的后背进行的听诊。
医生会将听诊器的听诊头放置在患者的背部相应位置,然后仔细倾听呼吸音和其他肺部相关音响。
后背部听诊的部位包括:2.1 上背部:该部位位于背部上区,可细分为左右两侧的上背部临床听诊区。
2.2 中背部:该部位位于背部中区,可细分为左右两侧的中背部临床听诊区。
2.3 下背部:该部位位于背部下区,可细分为左右两侧的下背部临床听诊区。
肺部听诊的顺序一般是从前胸部开始,然后再进行后背部听诊。
当然,在实际操作时,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顺序。
在每个听诊部位,医生需要仔细辨别不同的呼吸音,包括呼吸音的强度、音调和正常与异常呼吸音的区别。
正常的肺部呼吸音包括:- 气管呼吸音:高音调、明亮而清晰,嘈杂清脆,存在于气管区。
- 支气管呼吸音:较低音调、相对清晰,可能伴有轻微的吹风声,存在于支气管区。
- 隆隆音:低音调、较响,存在于肺组织和肺泡区域。
常见的异常呼吸音包括:- 干湿性啰音:如罗音、哮鸣音和湿性啰音等,可能表明有肺部疾病或积液等情况。
肺部听诊的体会和技巧前言一般认为肺部听诊比心脏听诊容易掌握,心脏听诊随医疗实践的增加,听诊水平会不断提高。
而肺部听诊却与其不同,对初步的肺部听诊,如啰音、哮鸣音等,医学生和住院医师较易掌握,而高水平的肺部听诊往往很难达到。
但一旦领悟和掌握,对临床工作帮助甚大。
肺部听诊一定要聚精会神、多部位反复听肺部听诊的学习和掌握是建立在熟悉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胸片、CT等)、肺功能及对治疗反应观察中不断“对比”“体验”和“领悟”中实现的。
虽然1个心动周期不足1 s,需要识别的心血管事件有5~6种之多,看似较难掌握;而呼吸周期可达3 s以上,要识别的呼吸事件似乎不多,由此看似比较容易掌握。
其实不然,事实上在短短的数秒钟内要听取的呼吸事件很多,如呼吸音的清晰度、强弱、呼气时限、呼气与吸气的时间比、呼气间歇与停顿,各种啰音的响度(强度)、音调(频率)、出现在呼吸过程的时期(吸气或呼气过程的早期、中期、晚期或全期)以及啰音附近的肺呼吸音特征等。
因此,应聚精会神地长时间多部位反复听取,才能识别和评价其意义,决不能形式主义地听过1个吸气相,或听到几个啰音满足,就快速地移动听诊器,这将会遗漏许多至关重要的信息。
正常呼吸音的分类及特点呼吸音是气流通过支气管到达胸壁的声音(振动)。
正常呼吸音有3种,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分别来自细支气管、气管与支气管和以上两者的混合。
正常肺泡呼吸音呈微风吹拂树枝样响声,很柔和、吸气相较长、较响,而呼气相是较短、较安静的声音。
正常肺泡呼吸音,随着年龄的增加,肺顺应性下降,呼吸音略显增强、变粗,但通常情况下,听诊的感觉还是比较柔和、清爽,特别是在吸气末与呼气初阶段,听诊很清晰。
正常呼吸音的听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呼吸是否用力、深浅,胸壁的厚薄等均可使其增强或减弱。
呼吸音的异常变化在患有疾病时,呼吸音可发生异常变化。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气道黏膜炎症,导致的黏膜充血、水肿、增厚、分泌物增多及气道收缩等因素,使气道(特别是小气道)变狭窄,呼出气流受限。
胸部(心肺)听诊的体会和技巧心肺听诊直至1816年,Laennec医师发明了听诊器,开创了著名的““间接听诊法""后,才抛弃用耳朵直接贴在患者胸部的“直接听诊法”,使听诊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
然而,由于近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听诊器逐渐被冷落,听诊技术逐渐被荒废,甚至成为挂在医师颈上像征性的装饰物。
人们会问:当今听诊器是否还有前途?最近有些胸部听诊培训调查发现,医学生和年轻医师的听诊水平令人担忧,有的学者甚至呼吁要“捍卫听诊器”,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老一代医师所处的历史年代,缺少现代诊断检查技术与方法,加上当时严格的床边训练,使之掌握一些来得不易的听诊技巧与经验。
趁我们还键在的时候,想与年轻医师交流一下有关胸部(心肺)听诊的一些看法、体会和技巧。
一、实践中的感受尽管在高精尖诊断检查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认真准确的听诊有时会给心肺疾病的诊断带来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这样的例子并非个别,仅就笔者所经历的病例中举例如下:(1)一例心尖区闻及Ⅲ/6级、高调、全收缩期、向腋下传导的杂音患者,第一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后来再共同检查超声心动图时,发现二尖瓣前叶部分腱索断裂,一束狭窄的反流信号沿左房侧壁闪现,患者得到了确诊。
(2)一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两次门诊均听到明确的第1心音增强。
在通常情况下,扩张型心肌病第1心音多减弱,而该患者却增强,似显反常,心电图也未发现P-R缩短,难以解释。
后共同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患者有明显的二尖瓣瓣环钙化。
不仅解释了第1心音增强的原因,同时也发现了合并的心脏病变。
(3)一例活动后气短的年轻女性患者,在北京市某大医院心脏科就诊,未发现心脏异常(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后来我院门诊,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听到Ⅱ/6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P2亢进及S2固定性分裂,呈典型先天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的听诊所见,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了诊断。
行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痊愈。
各种叩诊音的记忆方法及口诀叩诊音是医生在体检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敲击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医生能够根据听到的声音来判断器官或组织的状况。
不同的叩诊音代表着不同的病变情况,因此对医生而言,熟悉各种叩诊音的记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叩诊音及其记忆方法和口诀。
1. 清音(正常叩诊音):敲击胸部或腹部时,听到的声音是响亮而清脆的。
这种声音常见于肺部、肝脏和胃部等正常情况下。
记忆方法:清音的声音象征着健康,所以可以用“清脆悦耳”的词语来记忆。
2. 鼓音:敲击胸部或腹部时,听到的声音是低沉而持续的。
这种声音常见于肺部的空气潴留、胃肠道积气等情况。
记忆方法:鼓音的声音象征着气体的积聚,所以可以用“低沉持久”的词语来记忆。
3. 实音:敲击胸部或腹部时,听到的声音是低沉而浊响的。
这种声音常见于心脏、肝脏、脾脏等器官肿大或肿瘤等情况。
记忆方法:实音的声音象征着器官的异常增大,所以可以用“低沉浊响”的词语来记忆。
4. 激音:敲击胸部或腹部时,听到的声音是响亮而清脆的,但持续时间较短。
这种声音常见于肺部的肺气肿、坏死组织等情况。
记忆方法:激音的声音短暂而尖锐,所以可以用“响亮短促”的词语来记忆。
5. 弦音:敲击胸部或腹部时,听到的声音是高亢而持续的。
这种声音常见于胸腔积液、心包炎等情况。
记忆方法:弦音的声音高亢而持续,所以可以用“高亢持久”的词语来记忆。
除了记忆方法,一些医学生还编制了一些口诀来帮助记忆各种叩诊音,例如:“清脆悦耳,鼓起心情;低沉浊响,器官肿胀;响亮短促,气体积聚;高亢持久,积液不停。
”这样的口诀能够帮助医生在实际操作中快速准确地判断叩诊音。
总之,熟悉各种叩诊音的记忆方法和口诀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记忆和口诀,医生能够在体检过程中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心脏的触诊心脏触诊的内容有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震颤和心包摩擦感。
检查者用右手全手掌置于心前区, 注意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有无震颤。
示指和中指并拢, 用指腹确定心尖搏动的准确位置、范围, 是否弥散, 有无抬举性搏动。
用手掌在心底部和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触诊, 注意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
必要时用手掌尺侧(小鱼际)确定震颤的具体位置, 判定收缩期还是舒张期。
触诊心包摩擦感时, 在患者取坐位前倾呼气末时较明显。
注意触诊时按压在胸壁上的力量不宜过大, 因用力按压可降低手掌触觉感受器的敏感度, 以致触不到震颤或心包摩擦感。
应适当地调整按压的力量, 以求得到最佳的效果。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能更准确地判断心尖搏动或其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 尤其是视诊不能发现或看不清楚的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触诊检查则可能确定。
心脏搏动的速率及节律变化也可通过触诊了解。
仰卧位时, 25%~40%的成年人能触及心尖搏动, 左侧卧位5 0%的成年人能触及。
触诊时, 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 这有助于确定第一心音、收缩期还是舒张期震颤或杂音。
当用手指触诊时, 手指如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 这种较大范围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 提示左心室肥大。
在左心室容量增加(如主动脉反流、室间隔缺损)及胸壁薄或心搏量增加的正常人均可出现心尖搏动增强。
原有高动力状态抬举性搏动的患者如果伴有二尖瓣狭窄或左心室充盈受损, 会导致心尖搏动正常甚至减弱。
所以如听到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并同时触到抬举性搏动, 那么必定存在着除二尖瓣狭窄以外的其他病变, 如二尖瓣反流或主动脉瓣反流。
心尖搏动位置、强度及范围的变化, 以及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同视诊所述。
视诊时发现剑突下搏动, 须鉴别其为右心室肥大还是腹主动脉搏动所致。
具体方法: 检查者将手指平放在剑突下, 指端指向剑突, 向上后方加压, 如搏动冲击指尖, 且深吸气时增强, 则为右心室搏动, 提示有右心室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