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裕廊东湖区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94.00 KB
- 文档页数:2
新加坡处理工业与旅游关系案例借鉴2018.2新加坡在处理工业与城市建设以及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时,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1)工业区的选址正确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区(裕廊工业区)选址在城市建城区的西南面,远离闹市区及核心旅游区。
(2)工业区的梯度布局裕廊工业区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3)用地的提前预留一类是绿地,裕廊工业区保留了10%的用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之用。
现已建成10多个公园,其中有世界著名的飞禽公园、中国式公园、日本式公园等,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另一类是环保基础设施用地。
预留足够的土地作为环保基础设施用地,如:排水用途,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
(4)工业区与住宅间布置缓冲区总体来说,在工业区和城市住宅区的交界面上有一条时宽时窄的绿带,将工业区与城市居住、生活空间隔开。
(5)旅游地产与无污染工业混合在裕廊工业区靠近市区一端的无污染工业区内,通过一些生态型的旅游项目,提升周边居住环境品质,开发旅游地产,最后带动了一些其他住宅地产的进入,实现了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的混合及土地价值最大化。
(6)严格的环境控制裕廊工业区在详细审核工业用地的申请时,要求工厂只能在工业用地內,推行无污染科技: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品及产生废料等。
同时要求工厂必须装置环保设施,确保所排放的废气与废水能符合标准,确保所产生的废弃物能安全处理;工业废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处理,以符合排放标准储存油类和化学药品的储存库必须有防漏堤。
虽然裕廊工业区对我们有很多可借鉴之处,但是,一些经验我们不能完全照搬。
新加坡的工业也是走过了一个从污染严重到今天环境得到有效控制的艰辛道路。
现在的新加坡,有经济实力要求进入的企业恪守环保,使原先那些冒黑烟的传统工业产业通过更新换代淘汰出岛。
但当时在落后的经济环境下也是谈不上环保的。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5——新加坡裕廊开发区本节讨论一个国外开发区案例。
选择新加坡裕廊开发区有几个理由:一是新加坡的强政府环境及华人为主的大文化背景,与我国有较强的相似性;二是新加坡是城市国家,开发区作为城市现象,其体制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地方体制中,便于考察;三是新加坡作为后发国家,在几十年中从第三世界进入第一世界的发展水平,开发区发挥了重大作用。
并且在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下,新加坡开发区仍然保持了竞争力;四是我国的特区和开发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与新加坡经验密切相关。
早期体制设计思路,如载体型、公共产品性的开发区产业政策、高强度招商、亲商服务等,都借鉴于新加坡经验;五是新加坡高度规范的开放型经济,其开发区现有体制可以为我国开发区提供国际化参照。
一、概要新加坡的开发区最初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建立开发区是政府工业化战略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传统的贸易港,新加坡在工业上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迫使新加坡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增加就业机会。
1961年,新加坡政府接受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建议,决定在裕廊地区建立大规模的开发区。
同年8月,成立了国家经济发展局,标志着开发区建设正式启动。
目前,岛内在裕廊集团管理下的子园区有35个。
这此工业园区承载了7000多家跨国和本地的高科技制造业公司,对CDP的直接贡献率是25%,雇用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
其中裕廊镇管理局捞演了主要开发者的角色。
这些工业园区遍布全岛,新加坡的55个城市规划区80%以上有工业用地。
较大的工业园区集中在裕廊东部和西部、大士、裕廊岛、兀兰、巴耶利岜和樟宜地区。
这些园区共占地8025公顷,大部分园区提供土地和标准厂房。
裕廊开发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1)提供基础设施阶段(1961—1968),(2)超需求发展阶段(1968—1979),(3)高科技和资本主导阶段(1980-1990),(4)保持竞争优势和知识主导阶段()990---)。
国际投资环境是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所具有的外部条件,同时也是国际直接投资赖以进行的前提。
国际直接投资作为一种跨国投资,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和采取不同方式,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对不同的投资地点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最佳的投资场所,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因此,研究和评价国际投资环境,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国际投资环境的研究对于一国或地区改善本地的投资环境同样意义重大。
案例分析新加坡的投资环境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除了天然的深水港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之外,新加坡自然资源极其缺乏,某种程度上讲并不具备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腾飞开始,新加坡经济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资的作用,1992年,外来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例高达81%,制造业方面的投资89%来自外资。
其投资环境可概述如下。
(1)政治环境。
新加坡的人口中78%为华人,因而它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服从权威和勤劳工作。
这种伦理思想构成是新加坡政府“家长式”的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牢固基石。
新加坡实施的政府严厉管制下的市场经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体系。
这种经济体系有效地把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过去几十年中,政府所取得的成就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政局非常稳定。
(2)经济环境。
新加坡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平均增长率在8%左右,1988年达11.1%。
进入90年代,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且呈递减趋势,但仍然有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另外,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维持在1%~3%之间,汇率也基本保持不变,约为1美元兑1.66新元。
在基础设施方面,新加坡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深水港,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自1986年起,进出新加坡港的船只和吨位连续数年居世界第一位。
裕廊的奇迹
长江
【期刊名称】《群众》
【年(卷),期】1994(000)005
【摘要】以1994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新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和中新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为标志,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拉开了序幕。
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决策,是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产物,也是我省乃至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举措。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在苏州建设一个具有世界水准的、最终规模约7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园区。
而园区项目最大的特点是新加坡管理裕廊工业镇的经验运用同国际资本大规模集中投资相结合。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及裕廊工业管理局有所了解,我们特约请了有关专家,对其作概括介绍。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长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339
【相关文献】
1.新加坡裕廊芳烃集团重启裕廊岛芳烃联合项目 [J], ;
2.裕廊镇管理局对裕廊工业区的开发 [J], 长江;
3.裕廊公司散粮三期筒仓出仓流程冲突工艺技术优化攻关改造 [J], 康中利; 陈勇博
4.裕廊公司散粮三期筒仓出仓流程冲突工艺技术优化攻关改造 [J], 康中利; 陈勇博
5.基于CFD分析的裕廊工业区建筑形体优化研究 [J], 扈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计案例-裕廊飞禽公园
2010年,裕廊飞禽公园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花园天堂。
该公园的总体规划分为五个区域:东南亚,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地区。
每个区域都拥有自己的花园主题和美丽而独特的景观展览,本地植物都种植在各自的区域,并增加了雕塑以增强游客在公园的难忘记忆。
裕廊飞禽公园占地1100平方米,它的入口在东南角,靠近JalanAhmadIbrahim与裕廊山道的边界。
该公园位于东南亚地,因此用新加坡的国花用来代表此公园。
特色项目叫做‘兰花拱’,该设计理念的灵感来源于兰花的形状和新加坡国花VendaMissJoaqium。
五个不同拱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兰花的花瓣边缘和兰花萼片。
兰花拱门用来连接主入口和门厅,在某种意义上欢迎游客再次光临。
红色,粉色,黄色,桔色和白蓝的兰花集合在各自的拱门上。
公园内有超过30种1000多株兰花和附生植物生长在拱门上。
该设计理念的重点是:
提升公园的吸引力,突出植物的特点,以达到教育、保护、研究和提高游客体验的目的。
在裕廊公园发展外来兰花品种。
该项目的目标是提供一个独特多彩的入口,为游客创造一个拍照的机会。
同时也为学生和外国游客创造一个独特又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来更多的了解亚洲兰花。
业区建设之路——新加坡裕廊的启示新加坡裕廊工业区,堪称工业区发展的典范,负责工业区建设的裕廊集团,现在也已经成为极具实力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实体。
1961年8月,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成立,裕廊工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在初期阶段,主要进行土地拓荒的前期准备工作,并进行基础设施和厂房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发展局负责产业政策、投资、建设、招商、服务等各项相关工作,对投资厂商提供贷款及税收优惠,而对招商对象则没有特定标准,来者不拒。
1968年6月1日,经济发展局的工业园区部独立出来,成立了裕廊镇管理局(JTC),美孚、埃索等大型公司先后入驻园区,化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裕廊工业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工业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直接拨款开发,快速提供成熟土地,提升了投资吸引力。
同时,工业区抓住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机会,重点发展化工产业。
1980年,JTC制定了十年总体规划,先后建设新加坡科学园、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和配售中心。
1984年,JTC在中国投资成立了深圳赤湾石油基地。
此时,裕廊工业区基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已较为成熟的特点,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重点发展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并开始发展海外业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裕廊工业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推出一系列创新的举措1991年,JTC被新加坡政府任命为裕廊岛开发项目代理商;1992年,建成新加坡第一个国际商业园区;1994年,推出组合式标准厂房;1995年,芯片制造园区开始建设;1997年,推出“21世纪工业用地计划”。
在土地资源紧张、工业园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裕廊工业区通过不断进行创新设计,提高了园区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裕廊集团通过强化公司化运作,继续加大业务拓展力度。
2000年,JTC开始公司化运作,精简机构,给予更大自主权,并发行40亿新加坡元的公司债券,建成机场物流园区,提供第三方物流和增值物流服务;2001年,整合裕廊港、裕廊国际、腾飞三个公司,分别负责港口与物流、咨询与建设、园区开发与招商业务;2003年,综合性化工物流园启用;2004年,建设纬壹(one-north)科技城;2007年,裕廊油气储存岩洞动工;2009年,投资8.9亿美元,兴建相关隧道、溶洞设施……经过40多年的发展,裕廊已经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之一,发展成为全球化学品枢纽之一、世界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石油转口贸易中心、世界十大石化中心之一,拥有世界第三大散装液体码头,下辖35个子园区、7000多家公司,雇佣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贡献25%的GDP,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800亿新元,同时,全球顶级石油、石化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等,以及第三方服务公司,如孚宝、欧德油储等入驻,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310亿新加坡元。
新加坡裕廊新市镇规划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加坡裕廊新市镇50多年规划建设历程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从新城人口集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交通发展策略等角度,为我国当前新城建设开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裕廊新市镇;新城建设管理1、裕廊新市镇开发背景新加坡裕廊新市镇位于新加坡国土西部,距离城市中心区20公里,是整个裕廊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23个新市镇中之一,因其独立性和综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正值国际贸易及海运业蓬勃发展,中央政府在裕廊地区划定了60平方公里土地发展港口和工业,至1968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到70年代中期企业入驻率达到80%左右,为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工业区的重要配套,裕廊新市镇从70年代起步,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住宅区和各种生活设施,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银行、娱乐等设施,吸纳了大量产业工人定居,逐步使裕廊工业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
2、裕廊新城规划特点裕廊新市镇分为裕廊东和裕廊西两个规划管理单元,合计总面积32.5km2,常住人口35.76万人,现状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新市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混合布局,职住平衡裕廊新市镇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约735公顷,占比26%;各类产业和仓储物流用地约850公顷,占比近30%,是新加坡产业用地占比最大的新市镇。
临近港区的工业用地主要为制造业和临港工业,临近新市镇的产业门类以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这些产业吸纳了大量就业,实现了新城内部的职住平衡,也吸引力周边新市镇的人口就业,有效分担了中心城区的压力。
据统计,裕廊新城内部出行交通中,本地就业的约占30%,去往南部港区就业的约占50%,去往市中心的仅占20%,降低了交通压力。
(2)完善的配套设施新城共有裕廊东和文礼两个新城中心,合计各类公共设施面积超过100万㎡,其中裕廊东独占80%,这些设施中,凯德大卖场、凯德购物中心,BIGBOX仓储式卖场等商业设施近50万㎡,医疗设施包括17万㎡的黄廷芳综合医院和6万㎡的裕廊社区医院,两者共同构成新加坡最大的医疗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