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4
课文注释:蔡和森
蔡和森(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和仙,学名彬,又名林彬,字润寰,号泽膺。
湘乡县永丰(今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人。
1913年秋,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结为好友。
1925年秋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仍与毛泽东等密切交往。
1918年4月,蔡和森与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不久,吴玉章等在北京倡导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蔡和森受新民学会委托,赴京筹备留法事宜。
在京期间,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人,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与妹妹蔡畅及向警予等人,赴法勤工俭学。
在法期间,蔡与向警予结婚。
1921年10月被法国政府强行遣送回国。
同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
1922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在中共第三、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局委员。
1925年5月参与组织和领导五卅运动。
10月受中共中央委托,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届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后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留驻苏联。
1927年4月回国后,参加领导大革命运动。
参加了中共五大和六大,中央宣传部长。
1931年6月因叛徒顾顺章出卖,在香港被捕,随即被引渡到广州。
在牢狱中,他受尽折磨。
8月,被国民党残酷地以铁钉钉死在监狱的墙壁上。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既然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由世界大势决定,那么如何领导无产阶级来实现这样的革命运动呢?蔡和森开列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四种利器”——党、工团、合作社、苏维埃。
他非常肯定地指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一共产党。
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
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蔡和森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性高度,十分注重党所具有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他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乃是国际社会主义”,“中国的阶级战争,乃是国际的阶级战争”,因此,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是互相支持的,具有最广泛的国际性,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每一个党员必须承担的而不可推卸的义务。
蔡和森论述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基础、群众路线、组织原则和国际主义原则的目的,在于“旗帜鲜明成立一个共产党”。
“宜急宜缓呢?”蔡和森认为:“现在就要准备。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14)1920年9月16日,就提出将党的名称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蔡和森不仅拟定了建党的具体组织步骤,还对建党后的革命运动的开展提出了大致的设想。
后来虽因领导发动“二八”运动、拒款运动和进驻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没有实现这些设想,但他确实为建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巨大努力。
蔡和森——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介绍中文名:蔡和森别名:蔡林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1895年3月30日逝世日期:1931年8月4日职业:政治家、革命家毕业院校:湖南第一师范、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代表作品:《蔡和森文集》贯籍:湖南双峰县人字润:寰号:泽膺曹斌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蔡和森同志是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局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担任过中共中央代理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1895年3月,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
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10月,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
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2009年9月14日,蔡和森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生平孩童时期蔡和森,字润寰,号泽膺,湘乡县永丰镇人。
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诞生在上海江南机械制造总局的一个小官员家里。
1899年的春天,蔡和森跟随母亲葛健豪回到了家乡双峰永丰镇,不久父亲也从上海回故乡,并买下位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的光甲堂定居下来。
1908年,蔡和森全家迁回了永丰镇。
为了谋生,13岁的蔡和森到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
蔡和森立志读书,所以在三年学徒期满后,进入了永丰国民小学读三年级,用了一个学期,就越级考入了双峰高等小学。
谈谈蔡和森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蔡和森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和追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剥削意识:蔡和森生活在中国晚清和民
国初期,亲眼目睹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剥削问题。
他深
深感受到中国农民和劳动者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压
迫,认为这是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
2.受到国内外思潮的影响:蔡和森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西方
的启蒙思想、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他受到国内外智
识革命的影响,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问题,并发展
了对社会变革的兴趣。
3.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蔡和森在留学期间,接触到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提供一种解
释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框架,并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
思想基础。
4.同盟会的影响:蔡和森是中国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同
盟会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领导力量的前身之一,倡导了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
加入同盟会使蔡和森接触到更多的马克
思主义理念和同志,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
认同。
总体而言,蔡和森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基于他对社会不平等和经济剥削问题的关注,同时受到国内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解决方案,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解放。
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影响了他的政治观念和行动,并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烈士事迹——蔡和森的故事蔡和森(1895-1931)XX双峰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
1918年建立新民学会。
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党理论。
1921年11月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中央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任《向导》主编,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
中共二届至四届中央委员,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1年在主持XX省委工作期间于香港被捕,同年在广州监狱里被敌人用铁钉将四肢钉在壁上,再用刑刀刺死。
详细介绍:蔡和森,本复姓蔡林,学名彬,别名和森,1895年生,XX湘乡县永丰镇(今属XX县)人。
少年时代家境清贫,当过三年学徒。
1913年考入XX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两年后又转人XX高等师范专修科学习。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1918年4月,蔡和森和他的挚友毛泽东等人共同发起组织新民学会,蔡被推选为干事。
蔡学习讲究方法,勤于独立思考,时有独到见解。
在XX一师学习期间,备受杨怀中(昌济)老师赏识,在杨怀中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我郑重语君,二子(指毛泽东、蔡和森——引者注)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为求得学会的“向外发展”,1918年6月,蔡受新民学会的委托,从长沙来到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联系XX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他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特别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思想“矍然猛觉”。
(1)他写信给XX会友说:“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2)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经过“五四”运动战斗洗礼的蔡和森,于1919年月,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女友向警予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一家四口人共同远渡重洋求真理的佳话。
这年,蔡和森25岁。
他身体瘦弱,个子修长,穿一身西装,头发有点蓬乱,不修边幅。
看上去,朴素而富有光彩,庄重而不矜持。
评述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邵飘萍等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1.蔡和森:蔡和森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报刊编辑和出版家。
他曾任《救国公报》、《新民日报》等报纸的主笔和编辑,并在报刊活动中积极参与和推动社会改革。
他以批判坚守封建主义和专制思想而著称,致力于倡导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为新文化运动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瞿秋白: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一位重要的报刊活动家。
他在《群众》等刊物中发表众多政治理论文章,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瞿秋白的文章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引导了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的思想觉醒和积极行动。
3.恽代英: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也参与了报刊活动。
恽代英为组织刊物提供了重要的贡献,在《新青年》、《遵义会议纪要》等刊物的撰写和编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理念,鼓舞士气,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萧楚女:萧楚女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她在《觉悟》和《中国妇女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众多呼吁妇女解放和平等权益的文章。
她倡导女性平等和妇女参与社会进步,通过她的报刊活动为中国妇女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5.邵飘萍:邵飘萍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编辑,她积极参与革命报刊的写作和编辑工作。
邵飘萍以其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教育观念深受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喜爱。
她关注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通过报刊活动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儿童文学和革命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人物在报刊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通过他们的文章和编辑工作,传播了现代思想和革命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事业的发展。
他们的报刊活动为革命运动、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悼念为民族团结与和谐努力的蔡和森蔡和森,一位为民族团结与和谐努力终身奉献的伟大人物,他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和惋惜。
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更是以其言行和思想为社会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此,让我们一起悼念蔡和森并回顾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蔡和森是一位深受人民喜爱的学者和领导者。
他毕生致力于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和合共生”的理念。
他始终强调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倡导和平与包容,以此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蔡和森积极倡导民族平等,以和谐为核心,通过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为国家和民族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蔡和森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
他是一位哲学大师,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及西方哲学都有深入研究。
他的专著《和合之道》系统地探讨了和谐之道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了中国哲学领域的新方向。
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的思路,并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蔡和森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卓越成就,他还是一位深受好评的领导者。
在担任某某机构的领导期间,他致力于推动该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激励团队成员、加强内部沟通和合作,成功地推动了机构的转型与发展。
他的领导风格注重团队的共识和协作,以此促进组织内部的和谐关系。
蔡和森在为民族团结与和谐努力的过程中,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他积极参与一些公益项目,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他始终相信,只有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达到了和谐与平等,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目标。
蔡和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以自己的言行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族团结与和谐努力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和理念将激励我们坚持追求和谐社会的目标,推动民族团结的进程。
在这个时刻,我们怀念蔡和森,更要铭记他为民族团结与和谐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让我们继承蔡和森的精神遗志,共同努力,为实现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而坚持奋斗。
蔡和森,字润寰,号泽膺,本复姓蔡林,学名彬。
于1895年生于湖南湘乡永丰镇。
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不久转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毛泽东结为挚友。
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
毕业后,他曾与毛泽东到湘阴等八个县了解农民经济政治状况。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曾受业于杨昌济,并且从事学生运动。
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和萧子升等在湖南长沙蔡和森家中刘家台子召开成立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确定以“革新学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
学会成立时规定,会员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
学会经常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研究俄国革命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
因为不少会员在省城的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学会提供了动员的能力,使湖南在20年代前后的一系列活动具有全国的影响,这些活动包括:长沙的五四运动、1919年11月至次年6月成功地驱逐军阀张敬尧等。
“五·四”运动后,由于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20年中,学会宗旨被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这是新民学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
1921年1月1至3日,毛泽东、何叔衡等人邀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开新年大会,讨论新民学会的共同目的及达到目的的方法等问题。
但是由于新民学会的许多会员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自此以后,学会逐渐停止了活动,新民学会自动解散。
由于学会成立期间,毛泽东主张,会友应有计划地去俄国或法国,以研究当时世界最进步的思想学说,了解各国实情,加以选择、采纳,为中国所用。
1919年蔡和森偕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与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国,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并接受共产主义。
他在法国勤学,拒绝俭工,并随身携带字典致力于翻译外文著作。
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蔡和森新华社稿“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追忆了当年长沙一批同俱壮志的挚友,蔡和森便是其中一位。
蔡和森生于1895年,家乡在湖南省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
1913年蔡和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与毛泽东结为挚友,他们从立志改革社会的思想出发,共同探讨人生与救国的道路。
1918年4月,他们经过充分的酝酿筹备,共同创办了新民学会,在湖南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感召力。
李立三在1935年撰写的《纪念蔡和森》的文章中曾指出,当时的湖南青年“盛称‘毛蔡’之名,而奉之为表率”。
“五四”运动之后,以青年知识为主体的留法勤工俭学活动形成了高潮。
蔡和森和毛泽东积极动员、组织湖南青年赴法求学。
1919年12月,蔡和森带着年近半百的母亲葛健豪,和女友向警予、妹妹蔡畅等30多名热血青年,告别风雨飘摇的祖国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在法国期间,他刻苦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回家与革命》等系列著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他与毛泽东、陈独秀多次通信,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事业领导核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并系统地阐明了建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毛泽东在回信中兴奋地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高,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1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9月,他创办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并担任主编,直至1925年10月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
期间,蔡和森撰写、发表了大量阐述党的路线,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最早提出了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鼓舞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信心。
1927年共产国际决定蔡和森回国工作。
在4月召开的中共五大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长,并代理中央秘书长。
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张念骅饰蔡和森。
蔡和森:《向导》周报的⾸任主编2019-07-16在蔡和森的⾰命⽣涯中,理论宣传占有重要地位。
1922年9⽉,第⼀份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
从此,蔡和森的名字就和《向导》紧密相联。
《向导》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称其为“⿊暗的中国社会的⼀盏明灯”。
蔡和森是《向导》的具体筹办者、⾸任主编、排名第⼆的重要撰稿⼈和第⼀位评述者。
他的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为办好《向导》周报,克服了重重困难1921年12⽉,经陈独秀、陈公培介绍,蔡和森在上海正式加⼊了中国共产党,并留在党中央机关从事党的理论宣传⼯作。
在1922年7⽉党的⼆⼤上,他当选为中央执⾏委员会委员。
亲⼿办⼀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蔡和森多年来的夙愿。
1920年9⽉16⽇,蔡和森在法国写信给,讨论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步骤时,将“组织⼀个研究宣传的团体级出版物”列为重要的步骤之⼀。
1922年5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北京团组织创办的《先驱》改组成为团中央的第⼀个机关报。
在团的⼀⼤上,蔡和森当选为团中央执⾏委员,并⼀度担任《先驱》主编,主编了《先驱》第8、9、10期。
因为有了与⼀起参与发起《湘江评论》和主编《先驱》的经历,蔡和森积累了⼀定的办报经验。
在党的⼆⼤上,蔡和森接替李达负责党的宣传⼯作。
党的⼆⼤决定将原秘密出版的《共产党》⽉刊停刊,新出⼀种报纸为党中央机关报,由蔡和森负责筹备。
1922年9⽉13⽇,作为中央机关报的《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发⾏。
周报每周星期三出版,⼗六开四版,以政论、时评为主。
从1922年9⽉到1925年10⽉,蔡和森担任了近3年的《向导》主编,超过了《向导》办报近5年时间的⼀半。
蔡和森为《向导》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蔡和森担任《向导》主编后,积极和陈独秀、马林等⼈协商,制定了该报的宣传宗旨和编辑⽅针。
另⼀⽅⾯,他领导编辑部为《向导》精⼼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栏⽬。
同时,他⼴泛约稿,认真审稿,迅速刊登。
《向导》创刊初期最令蔡和森感到棘⼿的是捉襟见肘的经费。
蔡和森:动荡颠沛的少年时代与忧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蔡和森,湖南湘乡县永丰镇(今属双峰县)人,1895年3月出生于上海。
父亲蔡蓉峰,曾承继“永丰酱业”,因不善经营,家道逐渐衰落。
1890年,把铺面租给别人,携妻至上海,凭借岳家与曾国藩的女婿聂缉槼的亲戚关系,在聂当总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谋得一个小职位。
由于其吸食鸦片,思想保守,性情暴躁,为人苛薄,缺乏同情心,与蔡和森宽厚善良的母亲葛兰英(后改名葛健豪)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
1899年,在蔡和森四岁时,葛兰英带着蔡和森离开上海,回到家乡永丰镇。
后来,其父因时局动荡和官场倾轧,无法在上海立足,也弃官还乡。
但由于其不事生产,家庭又连遭变故,蔡和森二姐和长兄先后夭折病,蔡家生活日益窘迫。
1908年,13岁的蔡和森被送进辣酱店当学徒。
虽然与店主是亲戚关系,但对他并无特殊照顾,还常常遭到呵斥怒骂,甚至鞭打。
奴婢般的学徒生活,使蔡和森产生了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强烈的反抗情绪。
当三年学徒期满时,蔡和森断然决定离开了辣酱店。
1911年秋,年已16岁的蔡和森在母亲的支持下,进入双峰初等小学堂。
次年春,由于蔡和森勤奋好学,聪明过人,跳级进入双峰高等小学。
在高等小学,蔡和森各科成绩优异,他的作文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此外,他涉猎广泛,关心时政,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913年初,蔡和森考入湖南铁路学校,并于同年秋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里,他与毛泽东相识,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在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进步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钻研文学、哲学和历史,深切关注社会问题,思考如何挽救危难的中国。
1917年6月,蔡和森以优异成绩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一直未找到工作,为了继续与同在省城的毛泽东等探讨人生、救国的道路,他便把全家包括母亲、姐妹等搬进省城,先后居住在岳麓山下饮马堂和滢马镇的刘家台子,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妹妹在周南女校任教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
但是,正是在困居地岳麓山下的日子里,蔡和森与毛泽东、萧子升、张昆弟等一批同学挚友,常常聚集在一起研究学术,谈论古今中外历史,臧否人物。
工人运动领袖蔡和森简介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工人运动领袖蔡和森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蔡和森的革命岁月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与毛泽东结为挚友。
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
1914年春,由于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蔡和森结识毛泽东,并结为挚友。
1915年4月,由于蔡和森喜爱文史,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专科文学部,杨怀中、徐特立等老师转到了文学部任教。
蔡和森于1915年秋天跳级考进了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文史专科。
1917年秋,蔡和森全家迁到岳麓山荣湾镇刘家台子。
蔡和森从湖南高等师范毕业后,寄居在半学斋杨怀中先生寓所,与毛泽东、罗学瓒、张昆弟等青年畅谈理想,探讨人生观的场所,准备建立革命团体。
1918年4月14日,蔡和森、毛泽东及其他有志青年在蔡和森家中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
会上,通过了《新民学会章程》,会后又出了《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同志受学会的委托,赴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
这时杨怀中先生已应聘到了北京大学当教授,经杨老师介绍,蔡和森来到留法俭学会,与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联系。
蔡和森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李大钊,他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信中说:“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已之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在新民学会会友中第一个吹响了欢迎十月革命的号角。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同志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一起在上海乘坐“央脱莱蓬”号法国邮船赴法勤工俭学。
来年2月,蔡和森进入了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
在法国期间,蔡和森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认真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革命家。
字润寰,曾用名蔡林彬,1895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
1913年考入铁路专门学校,后转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与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
1919年末同母亲葛健豪、女友向警予、妹妹蔡畅等一起赴法国勤工俭学。
和向警予于1920年5月在法国的蒙达尼城和向警予结婚。
1921年在法国参加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年底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并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
1925年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
在莫斯科期间,与向警予的婚姻破裂,并因体弱多病而倒下,在病痛中与李一纯产生了恋情,1926年底,和李一纯在苏联正式结婚。
1927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因反对过“左”的政策,于1928年被撤销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宣传部长之职。
1931年初从苏联回国后被派往广东省委,因广州难以立足而与再婚夫人李一纯到香港再建广东省委并开展工作。
1931年6月10日在香港海员群众大会上,因叛徒顾顺章的出卖而被港英当局逮捕,后引渡给广东军阀。
在广州狱中蔡和森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敌人将他的四肢钉在墙上,用刀把他的胸脯戳烂而壮烈牺牲,时年36岁。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
中共第一代党员、第一位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长、杰出的女革命家。
土家族,1895年9月4日生于湖南湘西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
排行老九,6岁入私塾,8岁进入新式小学,她在校品学兼优,幻想成为花木兰式的英雄。
后入湖南第三、第一女子师范和周南女校,因与蔡和森之妹蔡畅的同学关系而结识蔡和森。
1916年毕业后回溆浦老家,在新式学堂任校长。
1919年夏为避开驻军长官求婚纠缠,加上为寻求真理,赴长沙发起女子赴法勤工俭学行动,并加入毛泽东、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学会”。
1919年冬与蔡和森等一同赴法国勤工俭学。
有关于蔡和森的高中作文
《蔡和森:让我敬佩的先驱》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蔡和森呀。
你们知道吗,蔡和森真的是个超厉害的人物呢!我记得以前看过关于他的一些故事,有一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候,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给国家和人民找到出路,就拼命地读书、学习、思考。
他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会认真研究各种理论,和身边的伙伴们热烈地讨论,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让自己进步的机会。
他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就像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无比执着。
而且呀,他还积极地投入到革命活动中去,不畏艰难险阻,坚定地为了理想而奋斗。
我想,正是因为有蔡和森这样的先驱,他们那么努力,那么勇敢,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呀。
他真的是我们应该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呢!哎,我们也得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拼搏,可不能偷懒哦!以后我也要更加努力,向蔡和森看齐,争取也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是我眼里的蔡和森,一个让我打从心底佩服的人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