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泥沙公报
- 格式:pdf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30
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泥沙特点及治理实践评述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
目前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一、黄河由于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笔者经阅读多篇论文对黄河水沙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概括如下:(一)黄河水沙基本特点1.深化和完善,水少沙多,含沙量高黄河是世界罕有的多沙河流,实测年平均水量464亿m3,沙量15.6亿t,平均含沙量33.6 kg/m3,年沙量和含沙量是中国各大江河之首。
黄河的水量不及长江的1/20,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
像黄河这样沙量大、水量少、含沙量高的河流,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罕见的。
2.水沙异源,分布不均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水沙来源地区分布非常不均。
水量主要来自河口镇以上,占总水量的54%,而且是清水,该地区来沙量仅占到总来沙量的9%;沙量主要来自河口镇~龙门区间,来沙量占到55%,来水量仅占14%。
黄河上游的水量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而产沙集中在中游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黄河的泥沙和粗泥沙总量中,约有3/4集中在11和10万km2区域,其中一半又分别来自5和3.8万km2区域。
3 . 水沙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黄河水沙存在丰、枯水年交替出现,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如花园口站实测水沙量变化过程出现了1922~1932年11年和1969~1974年连续6年的枯水系列。
由于暴雨落区的不同来水并不完全与来沙同步,出现各种丰、平、枯水沙年组合。
水沙量年际间差别较大,年水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3.1~3.4,年沙量最大最小的比值约为4~10。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前言《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
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
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
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
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
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
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
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
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作者:王婷王远见曲少军任智慧马为民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12期摘要:为了提高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延长水库拦沙寿命,对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的淤积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①小浪底库区干流仍为三角洲淤积形态,三角洲顶点距坝16.39km,高程为222.59m。
远离大坝的支流沟口淤积面均高于支流内部,支流畛水出现明显的拦门沙坎,高度为9.9m。
②汛期库区年均淤积2.117亿t,占总淤积量的92%。
高程235m 以下淤积泥沙33.983亿m3,是淤积的主体。
大坝—HH20、HH20—HH38库段是淤积的主要库段,分别淤积19.972亿m3、11.101亿m3,占总淤积量的61%、34%。
干流淤积量为26.136亿m3,占总淤积量的80%。
③淤积物中,细沙、中沙、粗沙分别占总量的39.7%、28.9%、31.4%。
中细泥沙,尤其是不会造成下游大量淤积的细沙淤积在水库中,减少了拦沙库容,降低了水库的拦沙效益,缩短了水库的拦沙寿命。
关键词:淤积形态;淤积分布;泥沙;小浪底水库中图分类号:TV856;TV882.1 文献标志码:A1 前言小浪底水库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
自运用以来,水库在保障下游防洪及生活、生产、灌溉和生态用水安全、减小洪水漫滩概率、扩大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及电网供电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
由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遇黄河枯水少沙系列,主要来沙期水库拦沙运用较多,因此库区泥沙淤积相对较多。
至2016年10月,用沙量平衡法计算的库区淤积量为38.990亿t,用断面法计算的库区淤积量为32.573亿m3(达到设计拦沙库容72.5亿m3的45%)。
为了提高水库排沙效果,延长水库拦沙寿命,需要對库区淤积情况进行分析。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2008(呈签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OF MWR前言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受社会关注。
编制《黄河泥沙公报(2008)》(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水、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为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水沙情况为日历年、冲淤变化为施测时间间距)黄河泥沙状况,并列出与多年统计资料的对比。
本《公报》的多年均值资料系列采用1950~2005年,同时考虑1987年以来河道边界条件及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另列有1987~2005年均值(简称87~05均值,下同)。
所涉及高程除小浪底库区为国家85高程基准、巴彦高勒和头道拐站为黄海基面外,其余均为大沽基面。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廖义伟副组长:薛松贵翟家瑞刘晓燕杨含峡安新代王震宇时明立成员:谷源泽袁东良毕东升赵卫民王玲陈连军姜乃迁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牛占陈永奇王怀柏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赵淑饶胡跃斌陈永奇张丽娜马志瑾许珂艳李东胡玉荣刘炜李中有林来照郭宝群王兵拓自亮范世雄陶海鸿慕明清刘社强李有才李存才曲耀宗王世钧白莉东薛建国邢芳李旭东张玮吉俊峰王玉明张春岚蒋秀华仝春莲罗君毛利强袁华目录前言一、概述 (1)二、径流量与输沙量 (4)三、重要水库冲淤变化 (16)四、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典型断面冲淤状况 (24)五、黄河干流下游河段河道冲淤状况 (29)一、概述本《公报》发布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11个重要控制水文站以及洮河红旗、皇甫川皇甫、窟野河温家川、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头、渭河华县、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关和沁河武陟等11个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见图1)的实测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数据,以反映黄河流域主要水系产沙输沙的基本情况。
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10年8月目录前言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8水资源质量特点........................................ 10重要水事.............................................. 11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16前言《2009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9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2001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HYDROLOGY BUREAU,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前言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都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
《黄河泥沙公报(2001)》(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制目的是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重点河段及主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泥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黄河的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为了解与研究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黄河泥沙状况,同时也列出多年统计资料以资对比,一些重要泥沙事件也同时发布。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概述一、重要控制水文站实测水量与沙量∙∙∙∙∙∙∙∙∙∙∙∙∙∙∙∙∙∙∙∙∙∙∙∙∙∙∙∙∙∙∙∙∙∙∙∙∙∙∙∙∙∙∙∙∙∙∙∙∙1二、三门峡水库的冲淤与库容变化∙∙∙∙∙∙∙∙∙∙∙∙∙∙∙∙∙∙∙∙∙∙∙∙∙∙∙∙∙∙∙∙∙∙∙∙∙∙∙∙∙∙∙∙∙∙∙∙∙∙7三、小浪底水库的冲淤与库容变化∙∙∙∙∙∙∙∙∙∙∙∙∙∙∙∙∙∙∙∙∙∙∙∙∙∙∙∙∙∙∙∙∙∙∙∙∙∙∙∙∙∙∙∙∙∙∙∙∙∙∙∙8四、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12五、黄河中游输沙模数等值线图∙∙∙∙∙∙∙∙∙∙∙∙∙∙∙∙∙∙∙∙∙∙∙∙∙∙∙∙∙∙∙∙∙∙∙∙∙∙∙∙∙∙∙∙∙∙∙∙∙∙∙∙∙14六、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17领导小组:组长:廖义伟副组长:陈效国牛玉国胡一三薛松贵孙广生李良年成员:乔西现陈永奇牛占王玲袁东良徐建华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牛占王玲田水利潘启民主要完成人:牛占王玲田水利潘启民王丙轩徐建华胡跃斌张学成赵淑饶杨汉颖庞慧张培德张玮司凤林孙郑琴韦淑莉蒋秀华金双彦概述本《公报》发布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9个水文站和洮河红旗、大夏河折桥、黄甫川黄甫、窟野河温家川、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头、渭河华县、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等12个支流重要控制水文站(见黄河流域重要控制水文站分布图)的实测径流和实测悬移质输沙量数据,用以反映黄河流域主要水系产沙输沙的概况。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2001-12-26来源:本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
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前言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的重要水源。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种植业、畜牧业等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黄河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就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将探讨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以期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河水资源公报黄河水资源公报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编制发布的一份年度水资源统计报告,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态。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每一滴黄河水都值得精打细算”为理念,以科学、公正、准确的数据为支撑,从多个方面对黄河水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
自2007年起,黄河水资源公报已连续发行了12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整理,已经成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黄河水资源公报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位、径流量、水质、调水力度、水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和分析。
其中,用水统计与理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内容。
黄河水资源公报用水统计与理念黄河流域用水现状黄河流域占全国总面积的8.6%,其中包括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山东7个省(区)。
在这些省份中,以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使用黄河水资源的量最大。
据黄河水资源公报统计,黄河流域用水总量为1374.2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6.5%左右。
其中,工业用水最大,占用水总量的近60%。
其次是农业用水和城市供水,分别占用水总量的26%和14%左右。
另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用水也占一定比例。
可见,黄河流域的用水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工业用水为主,与全国主要以农业用水为主的用水结构不同。
用水统计的重要性用水统计是指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用途等方面的用水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用水统计是用水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全面反映用水情况,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的用水政策和措施,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黄河水文管理规定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黄河水文管理办法2003年1月3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黄水政[2002]23号印发施行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文专业规划第三章水文站网的建设与管理第四章水文水资源监测第五章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第六章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文分析计算第七章水文水资源监测环境、设施设备保护第八章罚则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水文工作,促进黄河水文工作为黄河流域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黄河流域从事水文活动,包括编制水文专业规划、水文站网的建设与管理、水文水资源监测、水文水资源情报预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分析计算、水文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及所属处级以上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以下简称水文机构)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水文工作管理机关。
根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黄河流域(片)省(自治区)有关水文管理工作,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会同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部门实施。
第四条黄河水文事业是黄河流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机构在确保公益性无偿服务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水文专业有偿服务的规定,开展水文有偿服务。
第五条黄河水文工作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对黄河流域(片)省(自治区)水文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二)黄河干、支流河段和水库、河道、滨海区的水文、水质、泥沙测验;(三)黄河防汛、防凌工作中水文、气象的情报预报;(四)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中水资源预测预报、水质监测和有关信息采集、传输;(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的水文、泥沙监测;(六)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的整编、汇编,黄河水文水资源监测资料、信息的归口管理和黄河水文信息系统建设;(七)黄河流域水文专业规划的编制;(八)黄河水文现代化建设和水文科技成果、新技术引进、开发、推广应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九)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黄河水文业务的实施办法;(十)黄河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律研究,黄河水工程规划设计、重大科学技术等工作中的水文研究;(十一)黄河水资源、泥沙调查评价,编制黄河水资源公报、黄河水质公报和黄河泥沙公报;(十二)黄河有关水工程的水文计算。
第30卷第1期2 0 1 2年1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1Ja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1-0009-04近60年黄河下游年水沙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任 健1,史红玲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8;2.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北京100048)摘要:以黄河下游花园口站为例,基于1952~2009年年水量和年沙量资料,采用经验模态分解及Hilbert-Huang变换方法分析了年水沙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探讨了各波动分量的变化原因及影响因素,获得了不同波动周期的振荡分量及趋势分量,揭示了年水沙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其中准3年左右的周期波动是引起水沙波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经验模态分解;Hilbert-Huang变换;多时间尺度;年水量;年沙量;花园口站中图分类号:TV142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1-08-12,修回日期:2011-10-17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901021)作者简介:任健(198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E-mail:ren_jian@126.com 年水沙量时间序列是一个由观测得到的样本信号,具有非线性和非平稳的特征。
以往采用常规直观判断或简单的数据平滑处理等方法,虽能大体解读水沙变化的大致趋势和波动幅度,却不能揭示水沙变化的多尺度[1]和多层次结构。
频谱分析方法可深入地分析水文序列的内在特征,但因建立在Fourier分析的基础上,在时域内无分辨率分析;小波分析虽在时域和频域均具有多分辨率分析能力,但分辨率仍存在一定限制,且小波基函数的选择对小波分析的结果有显著影响[2,3]。
Hilbert-Huang变换(HHT)[2,3]直接由序列自身自适应的构造基函数得到不同尺度的特征分量,并非在某种基底函数上展开原序列,能更准确反映序列的内在本质特征,并在时域和频域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处理非线性、非平稳时间序列更为有效。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摘要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
河流的泥沙状况,不仅关系河流本身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流域的环境特性、水土流失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规划、防洪、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中,河流泥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对于我国众多的河流来说,治水必治沙,这是中国水利的特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从1919年起,我国就开始进行河流泥沙测验,50年代以后测验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至2000年全国共有水文站3124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暂未计入)其中测验悬移质(悬浮于水中向前运动的泥沙)1453处、推移质(沿河底向前推移的泥沙)24处,河床质78处,泥沙颗粒分析419处,各大江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测资料。
水利部现将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择其要者编制成《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我国河流泥沙的基本信息,为各级政府在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公报的内容包括各大江河干流及其部分支流的主要水文控制站逐年的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重点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化、重要水库与湖泊的淤积情况、重大的泥沙事件或特殊泥沙现象等。
第一期公报公仅包括长江、黄河的泥沙资料。
长江、黄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80%以上,而且这两条河流泥沙测验工作开展较早、资料比较系统,第一期公报(2000年)除发布2000年的资料外,还包括这两条河流自195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以反映它们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期泥沙公报的基本资料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及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等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局提供。
公报编写组由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的人员组成。
公报编委会及编写组对水文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综合整理和分析工作,广泛听取了泥沙专家的意见。
河流输沙量是客观反映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的重要指标,是全球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内容。
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泥沙的集中来源区。
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洪水风险急剧增加。
据统计,1919—1959年间,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到16亿t,其中4亿t沉积在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河床逐年升高,“地上悬河”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防洪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根治黄河水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
经过近50年持续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8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8%。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指数由1999年的32%增加到2018年的63%。
相应地,入黄泥沙量发生显著变化。
以黄河干流潼关水文站年均输沙量为例,由1919—1959年的16亿t/a,锐减至2001—2018年的2.44亿t/a,锐减程度达85%,其中2015年仅为0.55亿t,相关研究认为,未来30~50年黄河潼关站沙量将维持在3亿t左右。
在黄河沙量发生趋势性减少的背景下,超3亿t“大沙”年偶有发生,输沙量波动变化如此之大,其原因是流域产输沙增加所致,还是河道淤积泥沙冲刷下泄影响?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背景下,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调水减沙方面效益是否持续有效发挥?大水年是否会导致大沙年发生?这些问题是当前黄河泥沙变化研究关心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黄河水沙异源,泥沙基本来自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的渭河、北洛河、汾河和头道拐到龙门区间(以下简称河龙区间)的各支流,其中主要产沙区域为河龙区间。
潼关站作为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性水文站点,处于黄河干流流经黄土高原的末端,控制了黄河91%的流域面积、90%的径流量和几乎全部泥沙。
黄河每年输沙量是多少
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本世纪的3亿吨左右,减幅达80%。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上世纪50—90年代年均入黄泥沙量13亿吨左右。
黄河每年输沙量是多少
1黄河每年输沙量是多少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上世纪50—90年代年均入黄泥沙量13亿吨左右。
刘国彬说,黄河的高泥沙含量主要是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黄河年输沙量近期明显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从1999年以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通过植被恢复与重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已从1999年的31.6%增加到2013年的59.6%。
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黄河泥沙公报》显示,黄河干流龙门、潼关水文站均出现建站以来最小年输沙量。
但他指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依然保持在每年每平方公里4000—6000吨,土壤侵蚀量仍在生态红线的4倍以上。
“通俗来讲,输沙量虽然减少,但沙土可能冲到沟里而堆积,坡面的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水土保持的程度距离生态安全目标仍有距离”。
黄委发布《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
佚名
【期刊名称】《治黄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近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
此次公报发布了2013年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石嘴山、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等12个重要控制水文站以及洮河红旗、皇甫川皇甫、窟野河温家JiI等12个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的实测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反映了黄河流域主要水系来水来沙的基本情况。
同时,发布了该年度内蒙古河段典型断面的冲淤情况,黄河下游河段以及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断面法测算的冲淤量和黄河重要泥沙事件。
【总页数】2页(P1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3.4
【相关文献】
1.黄委发布《2014年黄河泥沙公报》 [J], 赵咸榕;潘启民
2.黄委发布《2015年黄河泥沙公报》 [J], ;
3.黄委发布《2014年黄河泥沙公报》 [J], ;
4.黄委发布《201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J],
5.《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正式发布 [J], 本刊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