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28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设计愿景八个方面简要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同时,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
本节课的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为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同时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盐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指示剂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研究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研究,已经了解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研究也有了一些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三、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设计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引入、探究、总结。
引入部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和反应的发生条件和判断方法;总结部分通过板书和讨论,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等奖教学设计)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从实验入手,介绍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应用。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也是盐与复分解反应的基础。
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教材安排了活动和探究,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研究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酸碱中和的概念,但对中和反应的实质尚不清楚。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和正确操作实验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的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颜色由粉红色变成了无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二:滴甲基橙溶液滴加稀盐酸,颜色由橙色变成了红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三:滴酚酞溶液滴加NaOH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了粉红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方案四:滴甲基橙溶液滴加NaOH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了橙色,表明酸碱中和反应发生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特点,并且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结论。
(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讨论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归纳总结,知识梳理。
(6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常见指示剂,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中和反应1.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2.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中和反应阅读书本60-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认真观察图10-14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HCl在溶液中离解出H+和Cl-,NaOH在溶液中离解出Na+和OH-(用粒子符号表示),而在反应后的溶液中,H+和OH-消失了,变成了水分子,而Na+和Cl-仍然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所以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了H2O。
2.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写出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在水中解离的离子化学方程式。
3.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仔细回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能否反应,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如书本60页图10-13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
(2)当滴入盐酸溶液的量较少时,氢氧化钠有剩余,溶液显碱性,溶液呈红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当滴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实验中加入酚酞的作用是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反应。
(3)在实验中某同学不小心多加了几滴盐酸,这时溶液呈酸性。
若要除去实验中过量的盐酸可选用的试剂是氢氧化钠。
(4)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吗?请说明理由。
(5)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 NaCl+H2O。
1.现有二氧化碳、铁丝、氧化铁、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烧碱,写出它们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二、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酸、碱各自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请问:为什么?请看大屏幕思考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探究之旅吧!(二)出示目标,学生自学课本(P60--61)通过预习,我们对本节课有个初步的了解,酸碱能否发生反应呢?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三)师生互研,探究新知探究1、操作取5ml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现象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酸和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探究2、取5mlNaOH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借助微观示意图和动画图片进行分析反应的实质:过渡:结合酸碱反应实质,试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例:Ca(OH)2+2HCl ===2NaOH+H2SO4 ===讨论: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归纳中和反应的定义1、上述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角度分析)学生展示: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探究3、中和反应的应用学生展示: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试写出工厂处理废水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a(OH)2+H2SO4 ==== CaSO4+2H2O试写出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试写出用这种胃药治疗胃酸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Al(OH)3+3HCl ==== A1C13+3H2O讨论: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吗?学生展示:蚊虫叮咬涂抹牙膏、氨水;使用皮蛋加醋课堂知识回顾三、课堂练习:1、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向盛有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中和反应一、教学目标1.根据酸和碱的性质,能设计出有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化学反应;2.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并能书写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证明中和反应的发生。
难点:从离子的角度初步了解中和反应发生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表演的小魔术吗?(教师往黑板上贴一张白纸(预先用酚酞溶液写好NaOH),然后请一名学生用小喷壶往上喷氢氧化钠溶液,瞬间鲜艳的大红字“NaOH”跃然纸上。
)现在我们继续这个魔术。
用小喷壶往红色字迹“NaOH”上喷盐酸溶液,一会儿,红色的字迹消失了,再次喷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的字迹又出现了。
【过渡】我们知道在常见的酸溶液中都存在有H+,而在碱溶液中都存在有OH-,那么你能结合上面的魔术现象推测,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探究实验】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起倒入小烧杯中,搅拌,并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操作要点和安全。
)【问题】1.观察到什么现象。
(没有明显现象。
)2.据此现象能否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不能。
)为什么?(没有明显现象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或原有的物质减少消失。
)【交流讨论】如何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这两种物质确实发生了反应?【总结与交流】证明无现象反应的发生实验设计思路:1.证明反应物被消耗(HCl或NaOH被消耗)2.证明有新物质生成【讲解】猜写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 + HCl= NaCl +H2O。
基于我们对氯化钠化学性质了解的有限性,如果从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即证明有氯化钠的生成)的角度,证明此反应发生,需要找与氯化钠反应有明显现象的物质,暂还没有学到。
如果想证明此反应产物水的生成,也比较困难,因为整个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无法证明水的生成。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② ②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
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2、教学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3、教学难点:从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4、课型:探究、讨论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和反应【设问】如果把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有什么变化呢?【活动与探究】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2~3滴酚酞溶液,测溶液的温度,用滴管取盐酸逐滴加入,到溶液刚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
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2、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3、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到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的本质。
2、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4、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领会中和反应的本质教学过程:一、导课1、提问:a、为什么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b、为什么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2、提问:将酸和碱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第十单元酸与碱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会正确书写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利用中和反应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了解盐的定义。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理解及应用。
【知识回顾】:1、常见的酸有、、等,酸的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相同的离子是:。
2、常见的碱有、等。
碱的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相同的离子是:。
3、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色,遇碱变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变色,遇碱变色。
4、酸的化学性质:(1)酸与金属(派在_____前)反应例:铝跟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铁跟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2)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例:硫酸与氧化铜,化学方程式:_________用盐酸除去铁锈,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碱的化学性质: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例: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______石灰水长期裸露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_______。
6、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___,质量会减少的是___ ,不会变质的是___。
A、粗盐B、浓硫酸C、NaCO3.10H2OD、浓盐酸E、NaClF、石灰水G、NaOHH、CaO【定标自学】(自学课本60-61页,填写)1.酸之所以显酸性,是因为酸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碱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在水中可以解离出_____ _。
如果将酸和碱混合在一起,那么H+和OH—就会结合,结果会怎样呢?已知:Na+ + Cl—→ NaCl,猜想:H+ + OH—→ ________。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生成和。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酸和碱反应的结果是生成了,这样的反应称为。
3.完成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 + HCl = 。
NaOH + H2SO4 = 。
4.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酸性土壤中含有H2SO3,应该用哪种物质来改良该酸性土壤?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等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归纳
【教具学具准备】
器材: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
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表达:酸+ 碱= 盐+ 水
实质:H++OH-= H2O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教学反思:联系先前学习过的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的知识,暗示、鼓励学生想办法证明NaOH和HCl这个反应的确发生了。
最后让学生完成该实验设计,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出该反应的现象和特点,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双基”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不足的地方:板书不够清楚,在课堂气氛的调动及时间的把握上火候欠缺,想要持续维持学生的积极性能力不足。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识点总结与练习重点:1.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2.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难点:酸碱中和的反应的探究过程【学习目标集成】1.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 会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中和反应1. 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 反应实质:酸溶液中的H+和碱溶液中的OH-相互“中和”生成了中性的水。
表达式为:H+ + OH-=H2O。
3. 现象:有些中和反应进行时有明显的现象,生成的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有些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所以要判断中和反应是否发生或是否恰好完全反应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
【要点诠释】1.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一定要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直到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否则非常容易使稀盐酸过量,从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分析,当红色恰好变为无色时,溶液由碱性变为中性,说明中和反应常常伴随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因此,可以利用中和反应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2. 注意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才叫中和反应,如果只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2NaOH+CO2=Na2CO3+H2O,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
知识点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 应用于医药卫生(1)人的胃液呈酸性,当胃液的pH为0.9~1.5时,有助于食物消化。
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的胃酸,胃酸过多就会使人感到不适,这时医生就会让你口服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使碱和胃酸反应生成无毒的中性物质。
俗语“烧心”其实是“烧胃”也就是胃酸过多了,一般服用小苏打或胃舒平,它们均可以降低胃酸的浓度,但一旦并发有胃溃疡或胃穿孔症状,那么用小苏打就不合适了,因为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刺激胃粘膜,反而使胃酸分泌更多;气体的存在也有加剧胃穿孔的危险.氢氧化铝一来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来生成具有收敛作用的氯化铝,治疗效果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