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科换药,书上不讲的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1
伤口换药的操作方法
伤口换药的操作方法如下:
1. 保持卫生:在进行伤口换药之前,务必保持双手清洁,并戴上一次性手套。
2. 清洁伤口:用适当的清洁剂(如淡盐水或医用酒精)轻轻清洁伤口和周围的皮肤。
可用棉球或纱布蘸取清洁剂进行轻轻擦拭,避免用力擦拭以免伤口破裂。
3. 去除旧敷料:将旧的敷料小心地取下。
如敷料附着在伤口上,则可以使用适量的清洁剂将其软化,以方便取下。
4. 清洁伤口周围:用清洁剂轻轻清洁伤口周围的皮肤,以去除污垢和细菌。
5. 涂抹药膏: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在伤口上涂抹适当的药膏,以促进伤口愈合。
确保药膏涂抹均匀,避免药膏进入伤口内。
6. 敷料:根据伤口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敷料。
可以使用无菌纱布或透气性敷料,覆盖伤口并贴紧周围的皮肤,确保不会松动。
7. 固定敷料:使用透气性胶布或绷带固定敷料,确保敷料牢固而不会滑动。
8. 清洁工具:清洁使用过的药具,并适当处理废弃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9. 注意观察:在伤口换药后,仔细观察伤口是否有明显的红肿、渗液、发炎或感染的迹象。
如果有任何异常,及时就医。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操作方法应根据医生或护士的指导进行。
此外,在进行伤口换药之前,建议咨询医务人员的意见,以确保正确的操作。
外科换药要点及注意事项外科换药是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患者伤口的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等工作。
正确的外科换药操作能有效预防感染、加速伤口的愈合,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将从外科换药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读者了解并正确操作外科换药。
一、外科换药要点外科换药的要点主要包括伤口清洁、消毒和敷料更换。
下面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介绍。
1. 伤口清洁伤口清洁是外科换药中的首要步骤,它的目的是清除伤口上的污物和分泌物,为伤口的愈合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
在清洁伤口时,需要采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者温开水,并使用无菌棉球轻轻地擦拭伤口表面,避免过度刺激伤口。
若伤口有明显污垢,可使用适量的清洁剂清洗,但要避免使用含酒精和刺激性物质的清洁剂。
2. 伤口消毒伤口消毒是为了防止感染,减少细菌繁殖。
常用的伤口消毒药物有碘伏、酒精等。
在消毒前,要先用无菌盐水清洗伤口,然后将消毒液均匀涂抹在伤口周围5cm的范围内,避免将消毒液直接接触到伤口上。
消毒时间一般为2至3分钟,具体时间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
3. 敷料更换敷料更换是外科换药的最后一步,它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吸收分泌物和促进伤口愈合。
在更换敷料前,要先洗手并穿戴好无菌手套,然后取下旧敷料,用无菌盐水清洗患者周围的皮肤,并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
接下来,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敷料(如纱布、透明贴膜等),并将其贴在伤口上。
重要的是要确保敷料贴合完善,避免皱褶和松动。
二、外科换药注意事项在进行外科换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1. 保持无菌环境外科换药时,要始终保持手部清洁,并在换药前进行手部消毒。
同时,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将自己的衣物和工具碰触到患者的伤口或敷料,以防止交叉感染。
2. 注意力集中换药操作需要细致的注意力和耐心。
无论何时,都要全神贯注地处理伤口,避免分心或受外界干扰。
3. 根据医嘱操作在换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操作,如用药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等。
外科护理学伤口换药操作流程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外科护理学里伤口换药的操作流程。
这可是很重要的一个护理操作呢!首先呢,得准备好要用的东西。
像换药碗呀、镊子呀、纱布呀、碘伏或者其他适合的消毒药水之类的。
这些东西可不能少哦!我觉得呢,在准备东西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按照使用顺序摆好,这样用的时候就方便多啦,不会手忙脚乱的。
接下来,就是到患者身边啦。
不过,在这之前,要先跟患者沟通一下哦。
告诉他咱们要换药了,可能会有点不舒服,但别太担心。
这一步很重要呢!要是不沟通好,患者可能会很紧张的。
然后就开始换药啦。
先用镊子轻轻揭开原来的纱布。
这个时候可得小心点呀!千万不要用力过猛,不然会弄疼患者的,而且还可能把刚长好一点的伤口又弄破了呢。
如果纱布有点粘在伤口上,不要硬扯,可以用生理盐水浸湿一下再揭开,这个小技巧要记住哦!揭开纱布后,要仔细看看伤口的情况。
有没有红肿呀?有没有渗液呢?这时候你可能会想,怎么判断伤口是不是正常呢?嗯,一般来说,如果只是有点淡淡的红色,没有很多渗出物,那可能恢复得还不错。
当然啦,要是发现伤口不太对劲,像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或者异味,那可就要特别注意了!这时候可能就得找医生来看看了。
看完伤口,就用消毒药水来消毒啦。
拿着蘸了消毒药水的镊子或者棉球,从伤口的中心开始,慢慢向外擦拭。
这一步要特别注意!为啥呢?因为从内向外擦可以避免把外面的细菌带到伤口里面去呀。
不过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形状的伤口,这时候消毒的方法可能就得灵活一点啦,但是大原则还是要保证干净卫生哦。
消毒完了,就该换上新的纱布啦。
把合适大小的纱布轻轻覆盖在伤口上。
这里我觉得大家可以根据伤口的大小和位置,选择不同类型的纱布,这样会更合适呢。
刚开始做伤口换药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麻烦,又要准备东西,又要小心翼翼的。
但是习惯了就好了!只要多做几次,就会越来越熟练的。
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个操作流程哦!。
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
外科换药是指对患者术后或伤口处的包扎进行更换和清洁处理。
以下是一般的外科换药操作方法:
1. 准备所需材料:换药需要的材料包括消毒液、无菌纱布、手套、镊子、剪刀、药膏、绷带等。
2. 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3. 患者应处于舒适的姿势,伤口周围区域应坚持干净和干燥状态。
4. 使用无菌镊子和剪刀小心地移除旧的绷带和包扎,避免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摩擦或牵拉。
5. 用生理盐水、碘酒或其他消毒液轻轻清洁伤口,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净。
6. 擦干伤口及周围皮肤,确保干燥。
7. 根据需要,在伤口上涂抹药膏,并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8. 将换药后的伤口用无菌绷带固定,确保绷带结实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9. 清理现场和消毒使用过的工具。
10. 换药完成后,请嘱患者休息,遵守医嘱。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良好的无菌环境,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并在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
如果不确定操作方法或对外科换药过程中遇到困难,最好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和指导。
伤口换药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伤口换药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一、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凡接触伤口的物品,均须无菌。
防止污染及交叉感染,各种无菌敷料从容器内取出后,不得放回,污染的敷料须放入弯盘或污物桶内,不得随便乱丢。
2.换药次序先无菌伤口,后感染伤口。
3.特殊感染伤口的换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感染伤口,换药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技术,除必要物品外,不带其他物品,用过的器械要专门处理,敷料要焚毁或深埋。
二、操作方法换药前操作者应洗手,并戴好帽子和口罩。
1.一般换药方法:(1)移去外层敷料,将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盘内。
(2)用镊子或血管钳轻轻揭去内层敷料,如分泌物干结粘着,可用生理盐水润湿后揭下。
(3)一只镊子或血管钳直接用于接触伤口,另一镊子或血管钳专用于传递换药碗中物品。
(4)75%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棉球轻拭去伤口内脓液或分泌物,拭净后根据不同伤口选择用药或适当安放引流物。
(5)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垂直。
2.缝合伤口换药:(1)更换敷料:一般在缝合后第3日检查有无创面感染现象。
如无感染,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后用无菌纱布盖好。
对有缝线脓液或缝线周围红肿者,应挑破脓头或拆除缝线,按感染伤口处理,定时换药。
(2)拆线:详见后面拆线部分。
3.其他伤口换药:(1)浅、平、洁净伤口:用无菌盐水棉球拭去伤口渗液后,盖以凡士林纱布。
(2)肉芽过度生长伤口:正常的肉芽色鲜红、致密、洁净、表面平坦。
如发现肉芽色泽淡红或灰暗,表面呈粗大颗粒状,水肿发亮高于创缘,可将其剪除,再将盐水棉球拭干,压迫止血。
也可用10%~20%硝酸银液烧灼,再用等渗盐水擦拭,若肉芽轻度水肿。
可用3%~5%高渗盐水湿敷。
(3)脓液或分泌物较多的伤口:此类创面宜用消毒溶液湿敷,以减少脓液或分泌物。
湿敷药物视创面情况而定,可用l:5000呋喃西啉或漂白粉硼酸溶液等。
每天换药2~4次,同时可根据创面培养的不同菌种,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自己总结的换药的方法换药是指对伤口进行清洁和更换敷料的过程,是伤口护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正确的换药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促进伤口的愈合。
下面是我总结的换药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准备工作1.洗手消毒:换药前必须将双手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2.清洁工具与材料:准备好所需的清洁工具,如棉签、消毒纱布、生理盐水、医用手套等。
同时,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敷料,如纱布、胶带等。
二、执行步骤1.解除旧敷料:轻轻撕去旧敷料,避免对伤口造成过度拉伸和刺激,以免引起疼痛和出血。
如果敷料粘连严重,可以用生理盐水轻轻浸湿,然后慢慢撕开。
2.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清洁液轻柔清洁伤口,去除附着在伤口上的血液、渗出物和污垢。
清洁时可以用棉签蘸取适量的清洁液轻轻拭洗,注意不要用力擦拭,以免伤及伤口。
如果伤口较深,可以用注射器或洗瓶喷射清洗液,但是要注意控制力度,防止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3.止血:如果换药过程中出血,应及时进行止血处理。
可以用消毒纱布轻轻压迫在出血的部位,直至出血停止。
如果止血效果欠佳,应及时就医处理。
4.涂抹药膏:清洁伤口后,可以根据伤口情况选择涂抹适当的药膏。
常见的药膏有抗生素软膏、抗炎软膏等,根据医嘱使用。
涂抹药膏时要均匀涂抹在伤口上,避免过多或过少。
三、敷料选择1.选择合适的敷料:根据伤口的性质和分泌物的量选择合适的敷料。
深度较浅、分泌物较少的伤口可以选择较轻薄的敷料,如纱布等;而深度较深、分泌物较多的伤口则需要选择吸附性较强的敷料,如海绵、水凝胶等。
2.固定敷料:将敷料固定在伤口上,可以用胶带或绷带进行固定。
固定时要注意固定松紧适度,既不能紧贴伤口造成窒息压迫,也不能过松导致敷料松掉。
3.避免二次污染:在敷料更换后,要保持手部清洁,避免将细菌带入伤口,造成二次污染。
四、注意事项1.遵循医嘱:在换药前,要听从医生或护士的建议,并详细了解换药的频率和方法。
伤口换药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伤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无论是小切口、擦伤还是深度创伤,都有可能引起细菌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伤口换药是保持伤口清洁、促进愈合的重要步骤之一,正确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能够有效预防伤口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一、伤口换药的注意事项1. 手部卫生:在开始伤口换药之前,首先要保持手部的卫生。
用温水和肥皂清洗双手至少20秒,确保没有任何污垢和细菌残留。
可以佩戴一次性手套来进一步保护伤口。
2. 做好防护措施:换药前,可以戴上口罩和防护眼镜,以防止细菌通过呼吸道或眼睛进入到伤口中,这样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清洁伤口:在换药之前,应该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使用无菌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然后用化学消毒剂(如碘酒或酒精)消毒伤口。
4. 控制出血:伤口换药时,如果伤口出血较多,需要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轻轻的压迫止血。
如果出血无法控制或者伤口较深,应该立即就医。
5. 注意伤口大小:伤口换药时,要注意判断伤口的大小和深度。
对于较大或较深的伤口,最好到医院进行换药和修复,以避免感染和伤口扩大。
6. 避免伤口磨擦:在换药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直接触摸伤口,以免引起伤口疼痛和感染。
可以使用无菌的棉签或医用镊子等工具进行操作。
7. 注意伤口愈合情况:每次换药后,要仔细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如果发现伤口红肿、有脓液或异味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8. 注意伤口周围皮肤保护:伤口周围的皮肤往往更加敏感,容易受到细菌和外界刺激的影响。
可以涂抹适当的保护膏或贴上透气性较好的敷料,以保护周围的皮肤。
二、伤口换药的操作方法1. 准备换药工具:换药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换药工具,如消毒剂、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医用胶带等。
确保这些工具都是无菌的,并在换药时使用一次性。
2. 清洁手部:在换药之前,要先用温水和肥皂洗净双手,然后用纸巾或干净的毛巾擦干。
3. 清洁伤口: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将伤口周围的污物和血块清除干净,可以用无菌棉球轻轻擦拭。
简述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外科换药是指在进行手术或创伤处理后需要对伤口进行更换敷料的一种操作方法。
换药的目的是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无菌,并加速伤口愈合。
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术前准备:换药前需要洗手,戴好手套,并准备好所需要的消毒物品和敷料,如消毒水、纱布、医用胶布等。
2. 切除旧敷料:首先要轻轻拆除伤口周围的固定胶布或绷带,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
然后使用医用剪刀或镊子小心地剪除旧敷料。
3. 清洁伤口:用温盐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可以溶解污秽物,消除细菌,预防感染。
使用注射器或棉球等小心地冲洗伤口,注意不要引起患者疼痛或二次伤害。
4. 消毒伤口:使用消毒物品消毒伤口。
消毒剂可以选择碘酒、碘伏、酒精等,根据医生的建议选用适当的消毒剂。
消毒剂应涂抹在伤口四周的正常皮肤和伤口表面,但不要直接涂抹于伤口深处。
5. 涂抹药膏:根据需要,可以在换药后涂抹一些药膏或药物,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如抗菌药膏或疗伤药膏等。
这一步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
6. 覆盖敷料:在清洁和消毒完伤口后,用纱布将伤口包扎起来。
纱布应足够大以覆盖整个伤口,并且要紧密、平整地固定。
可以使用一些固定胶布或绷带来固定纱布,但要注意不要过紧,以免影响伤口的血液循环。
7. 固定敷料:固定敷料是为了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防止外界的细菌污染,并稳定伤口,防止伤口的重新打开。
可以使用透明敷料、透气敷料、医用胶布等进行固定。
8. 观察伤口:换药后,需要仔细观察伤口的情况。
如有过度脓性分泌物、伤口红肿、疼痛明显等不良症状,应立即联系医生。
上述步骤是外科换药的基本操作方法,但根据伤口的不同性质,换药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如在换药中可能需要进行冲洗创面、剪除坏死的组织、拔除纱布等。
如果伤口的情况复杂,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换药。
总之,外科换药是一项需要细心和专业知识的操作。
在进行换药前,需要评估伤口的情况,并根据伤口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敷料和消毒药物。
外科伤口换药操作流程
外科伤口换药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
1.准备工具:棉签、创口棉、洗消液等。
2.按病人处方仔细配药及伤口敷料。
二、正式换药流程
1.用棉签沾少量外用消毒液或洗消液,先擦拭伤口周围及换药处。
2.仔细拿开已敷的敷料,可用温水将伤口清洗一遍,病患不耐受时可不用温水清洗,直接拿开敷料就可以换药。
3.将新的伤口敷料沾取外用消毒液或洗消液敷在伤口处,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直至药敷完毕。
4.将伤口专用绷带裹好,有需要的可绷以对病患有利的方法。
5.收拾废弃物,检查换药完毕后,放置消毒剂,封存棉签,使手部消毒后,双手交叉抱胸进行检查,确认消毒无误后完成换药。
三、换药后注意事项
1.要定期换药,即使伤口有良好的愈合状态,也应定期进行换药,以免伤口滋生细菌。
2.对于慢性溃疡及慢性病历,应随机病情变化,及时定期进行换药。
3.对于发炎的伤口,应采用酸性和碱性药物治疗。
4.对于出血的伤口,应采用抗凝、抗凝液、抗血凝药物治疗。
5.对于肿胀以及血肿的伤口,应采用缩静脉、抗炎以及消肿的药
物治疗。
换药的正确步骤和方法
1. 先洗净双手,戴上手套。
2. 将需要使用的药品和工具准备齐全,确保药品没有过期并且包装完整。
3. 找准需要更换药物的部位,用清洁纱布或棉球沾取药水先清洁该部位。
4. 将旧药物包扎或敷贴慢慢解开,仔细观察是否有异常情况。
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
5. 用清洁纱布或棉球小心擦拭干净需要更换药物的部位,确保该部位没有残留物。
6. 取出新的药物,根据医嘱正确使用,并进行包扎或敷贴。
7. 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好药物,确保药物不易脱落和部位不易受到外界污染。
8. 若需要密封,用透气胶布轻轻覆盖,确保密封的同时不影响部位的通风。
9. 整理好工具和药品,清理用过的纱布和棉球,并做好垃圾分类处理。
10. 洗净双手,将用过的手套丢弃并及时用消毒液清洁双手。
外科换药的原则和步骤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外科换药那点事儿。
一、换药原则。
1. 无菌原则。
这可是重中之重哦。
换药的时候就像进入了一个无菌的小世界,咱们得保证所有接触伤口的东西都是无菌的。
像换药的镊子啊,纱布啊,都得是经过严格消毒的。
要是不小心把细菌带到伤口里,那伤口就可能发炎、化脓,就像小怪兽入侵了一样,可麻烦啦。
2. 换药时间。
这个也很有讲究呢。
不是想啥时候换就啥时候换的。
一般清洁伤口可以2 - 3天换一次药。
要是污染的伤口,可能就得换得勤快点啦,有时候一天就得换一次。
这就好比不同的花需要不同的浇水频率一样,伤口不同,换药的时间间隔也不同。
3. 避免交叉感染。
给不同的患者换药的时候,可不能马虎。
换完一个患者的药,镊子、剪刀这些工具一定要好好消毒,不能把这个患者的病菌带到另一个患者身上。
这就像咱们不能把自己的小感冒传给小伙伴一样。
二、换药步骤。
1. 准备工作。
先把要用的东西都准备好,像换药碗、镊子、纱布、碘伏或者酒精这些。
就像做饭前把食材和调料都准备齐全一样。
然后找个干净、光线好的地方,让患者舒舒服服地躺着或者坐着。
2. 去除旧敷料。
轻轻地揭开伤口上的旧纱布。
要是纱布粘在伤口上了,可不能硬扯哦,那得多疼呀。
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浸湿纱布,然后再慢慢揭开,就像温柔地叫醒一个小宝贝一样。
3. 观察伤口。
这时候要仔细看看伤口的情况啦。
看看有没有红肿、渗液、化脓这些。
如果伤口长得不错,就像小嫩芽茁壮成长一样,那心里就踏实多啦。
要是伤口不太好,也别慌,咱们还有办法呢。
4. 消毒伤口。
用碘伏或者酒精棉球从伤口的中心向外轻轻擦拭。
这个动作要轻柔又仔细,就像给伤口做一个温柔的清洁SPA。
消毒的范围要比伤口大一点,把周围可能存在细菌的地方都消灭掉。
5. 覆盖新敷料。
最后呢,把干净的纱布盖在伤口上,用胶布固定好。
不过胶布可不能贴得太紧,不然患者会不舒服的。
就像给伤口穿上一件合适的小衣服,既保暖又舒服。
好啦,宝子们,外科换药大概就是这样啦。
外科换药指南换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最普通的事,然而也是最容易疏忽的事。
一个无菌切口可以因为换药不当而感染;因酒精的刺激而使皮瓣坏死;更头疼的是一些皮肤坏死的创面,要经过漫长的换药才能愈合;而骨外露往往要通过皮瓣才能搞定。
换药确有很多讲究,恰到好处的换药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
本人亲眼目睹过内固定手术后由于皮肤坏死至钢板及骨外露的患者,经中医祖传秘方换药,不到一个月,奇迹般的痊愈了。
还有一例是指骨开放性骨折,交叉克氏针术后,皮肤由于搓伤而坏死,导致伸肌腱外露,两周中药换药后痊愈。
它的意义在于:“石头上能长草”。
从此对换药愈加重视,对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折服。
现在我们看看各大门派的换药技巧。
(一)换药的目的:观察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洁创面;引流通畅;促进组织生长。
记住两个提供即:1、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以免再次受到攻击。
2、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使其尽早愈合。
(二)换药的原则:无菌;清洁;清除失活坏死组织;保持、促进肉芽生长;防止创面裸露及覆盖裸露创面;促进伤口愈合。
(三)换药的内容一、换药的基本技术:1. 换药前准备:充分了解伤口,创面的部位大小深浅,伤腔内填塞纱布的数量,引流物有无及是否拔除或更换,是否需要扩创或冲洗,是否需要拆线或缝合等。
对所需的敷料器械药品等先检查是否齐备,特殊用品应制备齐全,如配置伤面涂用的抗生素溶液,扩创所需的局部麻醉药刀片,深伤口所用的长血管钳探针,置换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特殊引流管等。
对病人精神状态,全身状况及换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均应详细了解充分准备。
2. 树立无菌观念:一般换药要求在晨间护理或换药室清洁工作后半小时进行,最好能在换药室换药。
戴好口罩帽子,把患者请到换药室,观察伤口情况(揭开纱布要顺着伤口方向揭,垂直揭开易使伤口再裂开),评估需要的器械,和敷料的数量,种类,然后去洗手后,准备换药的物品。
一般需要两个无菌弯盘,两把镊子,酒精棉球等,夹拿器械时,镊子一定要头朝下,不可以翘起来,夹顺序先夹镊子,放弯盘中间,夹纱布盖在上面,碘酒,酒精分放在弯盘两边,先夹碘酒棉球后夹酒精棉球(如果先夹酒精,残存镊子的酒精夹碘酒棉球就稀释了碘酒,影响消毒效果)。
外科换药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换药步骤和注意事项对于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换药步骤和注意事项:换药步骤:1. 洗手:在开始换药之前,首先要彻底洗手,戴好医用手套。
2. 准备物品:备齐换药所需的物品,包括无菌换药包、无菌镊子、棉球、纱布、敷料、抗生素软膏或凝胶、消毒剂(如酒精或碘伏)、换药车、废物容器等。
3. 了解伤口:在换药前,先观察并记录伤口的状况,包括伤口大小、形状、颜色、边缘、渗出物等。
4. 清洁伤口:- 打开新的换药包,保持无菌状态。
- 使用消毒剂清洁伤口周围的皮肤。
- 用棉球或纱布轻轻清理伤口内的渗出物或坏死组织。
- 如果有引流管,要确保引流管通畅。
5. 覆盖敷料:- 根据伤口的大小和形状选择合适的敷料。
- 轻轻将敷料覆盖在清洁的伤口上。
- 确保敷料边缘不折叠,避免细菌滋生。
6. 固定敷料:- 使用医用胶带或绷带固定敷料,避免敷料移位。
- 固定时要注意不要对伤口施加过多压力。
7. 记录:- 记录换药的时间、伤口状况、使用的物品等。
- 如果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注意事项:- 保持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确保所有操作都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 观察伤口变化: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 疼痛管理:换药时要注意患者的疼痛反应,必要时使用止痛措施。
- 患者教育:向患者解释换药的必要性和正确方法,鼓励患者参与换药过程。
- 废物处理:正确处理使用后的敷料和废物,遵守医院废物管理规定。
请记住,这些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一般性的指导,具体情况应根据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医生的指导进行。
常见伤口处理和换药技巧,书上不讲的技巧!伤口处理技巧:1. 清洁伤口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对于清洁、新生肉芽创面,还可加用凡士林油纱覆盖以减轻换药时患者的痛苦,并减少组织液渗出、丢失。
2. 血供丰富,感染机会小的伤口可用生理盐水简单湿润一下,无菌辅料包扎即可。
3. 对于有皮肤缺损的伤口,缺损区用盐水反复冲洗,周围可用碘伏常规消毒,消毒后,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盐水纱布有利于保持创面的新鲜,干燥,凡士林纱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
4. 感染或污染伤口原则是引流排脓,必要时坼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于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内,伤口的周围最好用碘酒两遍酒精三遍脱碘消毒。
当然感染伤口换药要做到每天一换。
另外,对化脓的切口换药时,不要嫌弃恶臭,一定要仔细擦掉切口处的脓苔,且不能因为患者的疼痛而不敢碰切口,脓苔除去后要有轻微的血丝渗出,这样才有助于切口早日愈合!5. 褥疮、化脓性骨髓炎等感染伤口:碘伏消毒创口周围,而创口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庆大霉素敷料覆盖。
6. 对于骨髓炎有骨外露时的换药首先要勤,因为渗出很多,且敷料要多。
在换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坏死组织,髓腔内可以放置纱条。
经验方法是先用盐水冲洗创面,再用0.1%碘伏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最后用庆大纱布湿敷,敷料覆盖。
当创面肉芽新鲜,渗出较少时,行手术清除死骨、硬化骨,采用合适的肌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架外固定,待皮瓣成活后,再行骨延长。
7. 开放性骨折行外固定的患者换药遵循的是首先碘伏消毒(同时清理切除坏死组织),其次使用双氧水消毒,然后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呋喃西林填塞覆盖创面。
等待其肉芽生长,行游离皮瓣覆盖。
8. 切口的脂肪液化:在脂肪丰富的地方易出现脂肪液化,此时广泛的敞开切口(脂肪液化的区域全部打开),培养+药敏,加强换药。
这样的切口要换好长时间,为了缩短时间,在初期消毒后在局部的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向切口中放置葡萄糖粉,每天换药,待创口渗出少后油纱刺激肉芽生长,新鲜后二期缝合或蝴蝶胶布拉合。
伤口换药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
伤口换药是为了保持伤口清洁,并促进愈合过程。
下面是一些关于伤口换药的
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
1.洗手:在更换伤口敷料之前,务必彻底清洁双手。
使用温水和肥皂,搓揉双
手至少20秒,并彻底冲洗干净。
这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2.准备工作:将所有需要的材料准备好,包括消毒剂、纱布、绷带和医用手套等。
确保这些材料是清洁和无菌的。
3.清洁伤口:使用消毒剂和无纺布轻轻清洁伤口和周围的皮肤。
注意不要伤及
健康组织并避免用力擦拭。
轻轻拍干伤口和周围的皮肤。
4.涂抹药物:如果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药物或其他外用药物,按照医生的指示
进行涂抹。
确保不要过量使用药物,也不要将药物涂抹到健康组织上。
5.敷料更换:选择适当的敷料类型,如纱布或透气性胶带。
将敷料轻轻覆盖在
伤口上,并确保没有皱褶。
用绷带固定敷料,但避免过紧。
6.观察伤口:在换药后,密切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如果有任何新的感染迹象,如渗出液、发红、肿胀或疼痛加剧,请及时就医。
7.定期更换敷料:定期更换伤口敷料是保持伤口清洁和卫生的关键。
根据医生
的建议,设定好更换敷料的时间,以避免感染和防止敷料附着在伤口上。
8.保持伤口干燥:在保护伤口的同时,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干燥。
湿润的
环境易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
请务必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示,如果伤口出现任何异常症状或问题,请立即联
系医生进行咨询。
伤口换药是一个关键的过程,正确的方法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外科换药,书上不讲的技巧外科换药,书上不讲的技巧,你学会了吗?2014-04-11 蚌医学生论坛医殇一、书上不讲的技巧。
碘伏和酒精的应用范围。
碘伏是络合碘,对油腻的创口或者皮脂腺发达的部位无效或者效果不好。
而酒精或者碘酒就能够脱脂,能够更好的固定细菌的蛋白,而在皮脂腺丰富的地方更具穿透力。
所以会应用在头皮的创口周围。
不过上述这两种因为有一定的刺激性。
所以开放创口不能应用。
生理盐水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冲注和湿化,因为这可能是一个面积广泛的创口或者合并并不平整的创口,希望冲注能够去处一些杂质和感染物。
胰岛素主要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不愈合创口。
高渗盐的目的是创口局部肿胀未愈,而能够达到局部脱水作用,和有的讲蜂蜜的作用一样。
还有局部放庆大霉素针等主要是已经感染的创口。
谈不上是原则吧。
就像以前还有用新洁而灭一样。
可能对碘伏的效力不是很有信心的缘故。
紧要关头还是要应用碘酒、酒精的。
什么时候该用酒精,什么时候该用凡士林纱条,这都是有学问的。
必须熟悉生理盐水,酒精,碘伏,黄纱条以及凡士林纱条的作用机制,这样在处理不同的伤口时就可以适当选择。
敷料的选择。
有些人喜欢用大量的敷料,以为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持无菌状态;也有些人只用少数几层,认为可以节约成本。
其实敷料多选少选都是不合适的。
敷料选择多少合适呢?这得从伤口的生长说起,在开始几天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肉芽组织的生长,它需要的是比较湿润的环境,所以开始几天敷料可以多用几层,保持创面的相对湿润。
而到了后期,伤口的生长主要是角质的生长,此时创面需要相对干燥的环境,所以敷料就应该在起到隔离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薄。
为什么有些人后期总是不见创口角质层愈合,我想与上面这个有关系的。
我们进行外科换药的目的是: 1、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环境,以免再次受到攻击。
2、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使其尽早愈合。
换药的目的主要是:1.观察伤口2.去除坏死组织3.清洁创面4.引流通畅5.促进组织生长,3、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有时单纯冲洗要做到清洁创面比较难,可以采用“泡澡”的方法,虽然文献上报道有使感染扩散的可能,但我觉得多更换几次“洗澡水”感染扩散的可能几乎不可能。
研究表面潮湿的创面有利于组织生长,这就是我们平时喜欢使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创面的主要原因,同时生理盐水纱布还有通畅引流的作用,但由于潮湿的环境也是细菌生长的温床,细菌在6-8小时就会进入对数增殖期,故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作到勤换药(最好3-4次/日),很多人喜欢创面同时加用庆大霉素湿敷,头1-2次效果是非常好的,长期效果不佳,且易导致耐药菌。
凡士林纱布可以提供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并可以减少组织液的渗出,早期的创面还可以止血,但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要慎用,因其易因为引流不畅,常加重感染。
高渗葡萄糖为一种脱水药,能增强血浆渗透压而产生脱水作用,对于感染性创口局部营养差、创口面积大、用其它药物换药后疗效差或无效者,下肢静脉曲张表面皮肤糜烂溃疡、创面愈合难者,浅Ⅱ度~深Ⅱ度小面积烧伤水肿明显、创面愈合缓慢者,及褥疮疗效较为显着。
高渗葡萄糖能均匀分布于创面,造成高渗环境,致细菌细胞脱水,细菌失去繁殖能力,菌体死亡,并能使机体局部细胞脱水,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同时能形成保护膜,防止细胞继续侵入感染,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创面周围营养,促进创面愈合;此外,葡萄糖还具有生肌作用,可减少创面疼痛,利于创口愈合。
开放性创口换药时最好不要让酒精渗入伤口,酒精对伤口的愈合不利(这是我实习时我那博士带教的观点)另碘2酒3是经典的骨科消毒方法,刚到骨科时我们领导要求我们新人门诊清创时必须严格遵守。
对污染性油性伤口,我们这用松节油洗去油渍关于油纱条使用 1.用于脓肿切开后起到引流作用,同时对刚切开的脓肿有压迫止血作用。
2它可以直接放在伤口上以利于肉芽生长。
3它的更换周期视伤口情况而定,如伤口渗出较多应每日更换,渗出少可视情况定 .4植皮区打包固定的应5---7天更换第一次,以后视情况定 .5油纱条与伤口不沾从而保护生长不牢的皮片不被揭掉。
二、常见伤口的处理1. 清洁伤口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对于清洁、新生肉芽创面,还可加用凡士林油纱覆盖以减轻换药时患者的痛苦,并减少组织液渗出、丢失。
2. 血供丰富,感染机会小的伤口可用生理盐水简单湿润一下,无菌辅料包扎即可。
3. 对于有皮肤缺损的伤口,缺损区用盐水反复冲洗,周围可用碘伏常规消毒,消毒后,用盐水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盐水纱布有利于保持创面的新鲜,干燥,凡士林纱布有利于创面的肉芽生长。
4. 感染或污染伤口原则是引流排脓,必要时坼开缝线,扩大伤口,彻底引流,伤口内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有坏死组织的应给于清创,也可以用抗生素纱布填塞伤口内,伤口的周围最好用碘酒两遍酒精三遍脱碘消毒。
当然感染伤口换药要做到每天一换。
另外,对化脓的切口换药时,不要嫌弃恶臭,一定要仔细擦掉切口处的脓苔,且不能因为患者的疼痛而不敢碰切口,脓苔除去后要有轻微的血丝渗出,这样才有助于切口早日愈合!5. 褥疮、化脓性骨髓炎等感染伤口:碘伏消毒创口周围,而创口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庆大霉素敷料覆盖。
6. 对于骨髓炎有骨外露时的换药首先要勤,因为渗出很多,且敷料要多。
在换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坏死组织,髓腔内可以放置纱条。
经验方法是先用盐水冲洗创面,再用0.1%碘伏冲洗,再用双氧水冲洗,最后用庆大纱布湿敷,敷料覆盖。
当创面肉芽新鲜,渗出较少时,行手术清除死骨、硬化骨,采用合适的肌皮瓣覆盖创面,外固定架外固定,待皮瓣成活后,再行骨延长。
7. 开放性骨折行外固定的患者换药遵循的是首先碘伏消毒(同时清理切除坏死组织),其次使用双氧水消毒,然后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呋喃西林填塞覆盖创面。
等待其肉芽生长,行游离皮瓣覆盖。
8. 切口的脂肪液化:在脂肪丰富的地方易出现脂肪液化,此时广泛的敞开切口(脂肪液化的区域全部打开),培养+药敏,加强换药。
这样的切口要换好长时间,为了缩短时间,在初期消毒后在局部的皮下注射庆大霉素,向切口中放置葡萄糖粉,每天换药,待创口渗出少后油纱刺激肉芽生长,新鲜后二期缝合或蝴蝶胶布拉合。
9. 久溃不愈的伤口,要采用中药换药。
中医换药有其独到之处,但通常没有什么无菌观念。
例如:对于难愈性窦道(如脑部手术后,心脏搭桥术后或慢性骨髓炎引起的窦道,通常早期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红油膏,提腐去脓,后期用生肌散+红油膏收口,效果很好,即使是绿脓杆菌或耐药金葡菌感染都能很好治愈。
10. 对污染性油性伤口,我们这用松节油洗去油渍。
11. 对于陈旧性肉芽创面:此种肉芽组织再生能力差(颜色暗红,不新鲜,高低不平,有时呈陈旧性出血貌),周围组织不易愈合,以刮匙将表面肉芽组织刮除或剪除,使之出血,露出新鲜肉芽,外敷橡皮膏(此为中医去腐生肌之说,西医则将以双氧水冲洗达到去腐的目的)。
如有脓液,应注意观察有无脓腔或窦道,注意患者体温变化。
12. 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特点是脓液为淡绿色,有一种特殊的甜腥臭味,如果创面结痂,痂下积脓,有坏死组织的,要清除痂皮、脓液和坏死组织。
烧伤创面早期绿脓感染可削痂植皮。
也可用1%~2%苯氧乙醇湿敷,或用0.1%庆大霉素、1%磺胺嘧啶银、10%甲磺米隆等溶液湿敷。
创面如较小可用3%醋酸、10%水合氯醛等溶液湿敷。
13. 再植手术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手术最好能用与体温相近的呋喃西林溶液换药,用酒精换药可要挨骂了;手指换药纱布应避免环形包扎,局部最好用碎纱布填充。
14. 对于难愈性窦道如脑部手术后,心脏搭桥术后或慢性骨髓炎引起的窦道,通常早期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红油膏,提腐去脓,后期用生肌散+红油膏收口,效果很好,即使是绿脓杆菌或耐药金葡菌感染都能很好治愈。
15. 对于陈旧性肉芽创面:此种肉芽组织再生能力差(颜色暗红,不新鲜,高低不平,有时呈陈旧性出血貌),周围组织不易愈合,以刮匙将表面肉芽组织刮除或剪除,使之出血,露出新鲜肉芽,外敷橡皮高(此为中医去腐生肌之说,西医则将以双氧水冲洗达到去腐的目的)如有脓液,应注意观察有无脓腔或窦道,注意患者体温变化。
三、注意事项1. 无菌一期伤口换药一般在24小时、72小时常规观察局部肿胀渗出情况。
2. 开放伤术后争取24、48、72小时连续三天换药,特别注意容易出现血肿或引流情况及时排除险情比较关键。
3. 骨科创面较多见感染创面就是皮肤坏死、褥疮创面,高渗盐水一般在某一时期,用在感染重、渗出较多的创面,可以快速减轻创面及肉芽组织水肿,减少渗出。
4. 再植手术或吻合血管的皮瓣手术最好能用与体温相近的呋喃西林溶液换药,手指换药纱布应避免环形包扎,局部最好用碎纱布填充。
5. 对于大面积创面,首先注意清创,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包括坏死的肌腱及血管组织不要姑息,争取在几次换药中,界线一旦明显则果断切除。
勉强留下,只会延缓肉芽生长,甚至造成感染。
6. 对于已清除大部分坏死组织的创口,要注意爱护肉芽的生长,肉芽组织本身有抗感染的能力,如果没有明显渗出,则不要用抗生素或其他药水换药,只用碘伏消毒创缘皮肤,用湿盐水纱布覆盖即可。
7. 油纱条不要放到创面上,应该在盐水纱布上,防止盐水过快的挥发。
8. 有感染的创面注意先做一个细菌培养+药敏再换药,以免以后被动。
四、换药常用药品1.盐水有增进肉芽组织营养及吸附刨面分泌物的作用,对肉芽组织无不良刺激。
等渗盐水棉球及纱布用于清洁创面,创面湿敷,充填脓腔;等渗盐水溶液用于冲洗创腔;3%~10%盐水具有较强脱水作用,用于肉芽水肿明显的创面。
2.3%双氧水与组织接触后分解释放出氧,具有杀菌作用。
用于冲洗外伤伤口、***或恶臭的伤口,尤其适用于厌氧菌感染的伤口。
3.0.02%高锰酸钾溶液分解释放氧缓慢,但作用持久,具有清洁,除臭,防腐和杀菌作用。
用于洗涤腐烂恶臭、感染的伤口,尤其适用于疑有厌氧菌感染、肛门和会阴部伤口。
临床上常采用1:5000溶液进行湿敷。
4.0.1%雷佛奴尔<黄纱条>、0.02%呋喃西林溶液有抗菌和杀菌作用。
用于感染创面的清洗和湿敷。
5.攸琐(漂白粉、硼酸)溶液具有杀菌,防腐除臭,溶解坏死组织的作用。
用于脓液及腐死组织多、恶臭的伤口清洗和湿敷。
本制剂应密闭避光保存,不能久置,放置时间不宜超过一周。
大面积伤口不宜应用,以免吸收过多氯离子。
6.聚乙烯吡酮碘(PVP-I)为新型杀菌剂,对细菌、真菌、芽胞均有效。
0.05%~0.15%溶液用于粘膜、创面、脓腔冲洗;1%溶液用于敷盖无菌切口;1%~2%溶液用于湿敷感染创面,最适用于慢性下肢溃疡和癌性溃疡。
7.抗生素溶液常用有0.5%新霉素溶液、0.16%庆大霉素、0.5%金霉素、2%杆菌肽、2%~5%春雷霉素等溶液,用于等待二期缝合的污染伤口、较大创面(如烧伤)植皮前的创面湿敷,敷料应每日更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