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8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知识点总结
重点字词
粽子(zòng)门槛(kǎn)门楣(méi)硝药(xiāo)苋菜(xiàn)
腌蛋(yān)络子(lào)车胤(yìn)囊萤映雪(náng)城隍(huáng)沧海(cāng)纽扣(niǔ)大襟(jīn)籍(jí)贯络(lào)子
重点词解释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肃然起敬】十分恭敬。
【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脱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
映雪,用雪的反光。
【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腌】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苋菜】一年生草本植物。
【城隍庙】为传说中主管某座城的神建的庙。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白嘴】文中指光吃咸鸭蛋而不就饭。
【避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具体章节:第四单元第12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在其中的寓意。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家乡鸭蛋的描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重点:分析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在其中的寓意。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家乡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端午、鸭蛋、怀念、习俗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鸭蛋端午习俗家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2)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家乡的鸭蛋产生怀念之情。
(3)谈谈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答案:(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2)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怀念,是因为鸭蛋承载了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
(3)示例:我热爱我的家乡,那里有美丽的风景、亲切的乡音和独特的习俗。
每次离开家乡,我都会怀念那里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乡的美食,如鸭蛋等。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章节:第六单元《端午的鸭蛋》内容:学习课文《端午的鸭蛋》,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对家乡民俗的描绘,掌握相关语文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特点,理解课文《端午的鸭蛋》的主题和内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家乡民俗的认同感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端午的鸭蛋》的主题和内容,掌握作者汪曾祺的作品特点。
难点:欣赏作者对家乡民俗的描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习俗,引起学生对家乡民俗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端午的鸭蛋》,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讲解:教师讲解课文《端午的鸭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汪曾祺的作品特点,理解课文主题。
4. 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欣赏作者对家乡民俗的描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实践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家乡民俗,写一篇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2. 板书作者:汪曾祺3. 板书作品特点:描绘家乡民俗、细腻入微、情感丰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家乡民俗,写一篇短文。
2. 作业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了解更多的家乡民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汪曾祺。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特别是鸭蛋的制作和食用,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民俗的热爱。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端午的鸭蛋》说课稿第一部分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并且有着表达个人观点的强烈欲望由于受到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他们关注的是时髦、偶像、网络游戏等话题,而对于传统文化,对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却漠然视之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三)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第二部分教学策略(一)教法设计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二)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xx端午(二)、初步感知说风俗1、介绍作家常识,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3、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作者写七种风俗时有无详略之分?(引出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以上题目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领会文章主旨使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的深刻感悟(三)、赏读文本品情趣1、在高邮,端午节时小孩儿喜欢放黄烟子,写一笔虎,我们班有位同学也坐不住了,下面我们就请他在黑板上为大家展示一笔虎接着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当地孩子除了放黄烟子,写一笔虎还兴干什么嘛?(引出挂鸭蛋络子习俗)2、玩鸭蛋络子有哪些过程呢?(挑装挂吃玩)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哪一点最感兴趣?(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从具体句子中品味挑鸭蛋玩鸭蛋的情趣,从而体会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3、此时用幻灯片展示鲁迅、丰子恺忆儿时吃食的二段话,再次体会作家对童年生活的怀念4、如果说4、5两段写端午的鸭蛋表达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念,那么,2、3段写家乡的鸭蛋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怀呢?请学生分组朗读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品味情感,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让学生从具体可感的语句品出汪老的爱乡,思乡之情,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5、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导: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汪老的一个心愿:让高邮的鸭蛋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同学们,你能用一句话替汪老宣传一下高邮的鸭蛋吗?(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得到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从而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完成了目标2)(四)拓展迁移诉真情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勾起了你怎样的儿时情愫.......学生扩句;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第四部分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对鸭蛋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5分钟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进行讲解。
时间:10分钟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时间:5分钟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
时间:10分钟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进行互动交流。
时间:10分钟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时间:10分钟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概括4.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的鸭蛋》一文,使学生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章中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端午节习俗和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和讲解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和经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找出文章中对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并在小组内分享。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中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3)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章中对端午鸭蛋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第14课《端午的鸭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特别是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者对这种习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能够概括和描述文章中描述的端午节的习俗。
3. 能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端午的鸭蛋》,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 内容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和描述文章中描述的端午节的习俗,特别是鸭蛋在端午节中的特殊地位。
4. 词语理解:通过提问和解释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5. 情感体会: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端午的鸭蛋习俗:1. 吃鸭蛋2. 挂鸭蛋情感:1. 喜爱2. 怀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你的感受的文章。
2. 作业答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吃鸭蛋和挂鸭蛋。
吃鸭蛋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鸭蛋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每当端午节来临,我们家都会准备一些鸭蛋,全家人一起享用。
我喜欢把鸭蛋壳涂上彩绘,让它们变得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端午的鸭蛋》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与中秋节、元宵节合称“三节”,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很为人们重视和喜爱。
端午节的风俗也是代代相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节日。
知识积累1.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叫做“寄名”。
2.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3.门楣.(méi):门框上的横木。
4.曾经沧海难为水: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意思是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5.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6.囊.(náng)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
映雪,用雪的反光。
7.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
练,白色的绢。
8.籍.(jí)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9.城隍.(huáng):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10.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11.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 (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12.腌.(yān)13.苋.(xiàn)菜14.硝.(xiāo)药15.络.(lào)子考题例析1.(2015•山东聊城中考)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汗青”特指史册;“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