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竞赛题巧妙计算方法2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化学竞赛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初中化学竞赛试题中常设置新颖、灵活的计算题,借以考查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为了提高解题速率,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技巧非常必要。
现将化学竞赛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如下,供参考。
1.守恒法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则×2=×1+×2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
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24B.40C.56D.65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初中化学几类巧妙计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要尽量避免繁杂的计算过程,巧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高初中化学解题效率. 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来解题.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例题1有NaCl 和NaBr 的混合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3AgNO 溶液,得到33.14g 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28.5%B.50%C.52.8%D.82.5%思路点拨 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33NaCl+AgNO AgCl +NaNO →↓,33NaBr+AgNO AgBr +NaNO →↓ .即NaCl AgCl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换成了钠元素,因此沉淀相比原混合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相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设Na 元素的质量为aNa → Ag m V23 108 1082385-=a 33.1416.1417g g g -=238517a =解得 4.6a g = 所以Na% 4.6=100%=28.5%16.14⨯ 答案:A二、极值法(极端分析法)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的组成的判断,极端假设恰好为某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恰好为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例题2 8.1g 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2R O 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g 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思路点拨该题若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而用极端分析法则可以事半功倍. 设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设8. l g 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如下关系:→+↑222R+2H O 2ROH H →22R O+H O 2ROH2M 2(17)M + 216M + 2(17)M +8.1g 12g 8.1g 12g得35.3M =,10.7M =因为混合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10.7和35.3之间,因此该金属是钠. 三、平均值法平均值法是依据12M M M <<,只要求出(或已知)平均值M ,就可以判断1M 和2M 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且快速的解出答案.混合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合物的计算用平均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体积平均值、组成平均值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题3 铝、锌组成的混合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0. 25g ,则混合物的质量可能为( ).A.2gB.4gC.8.5gD.10g思路点拨 这是典型的平均值法题型,一定要注意方法.分别计算出生成0. 25g 氢气需要单独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平均值.3→+↑322Al+6HCl 2AlCl H →+↑222Zn+2HCl ZnCl H54 6 65 2x 0.25g y 0.25g解得 2.25x g =,8.125y g =,则混合物的质量为2.25~8.125g g 四、整体法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结构、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因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维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例题4已知酸式盐可以和碱发生化学反应+→↓2332Ca(OH)NaHCO CaCO +NaOH+H O ,由23Na CO 、3NaHCO 、CaO 和NaOH 组成的混合物27.2g ,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2+Ca 、2-3CO 、-3HCO 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物质共29g ,则原混合物中含23Na CO 的质量是( ).A.10.6gB.5.3gC.15.9gD.无法确定思路点拨 本题涉及的反应多,题目所提供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量,如果逐一分析每个反应显得非常复杂,若从整体分析则一目了然.从整个反应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反应前的混合物质量多了(2927.2) 1.8g g g -=,多出来的1.8g 物质恰好为参与反应的水的质量.分析3NaHCO 反应的原理:①(+→22CaO H O Ca OH)②+→↓2332Ca(OH)NaHCO CaCO +NaOH+H O把①+②得+→↓33CaO NaHCO CaCO +NaOH ,可知3NaHCO 转化为沉淀最终和1.8g 水无关.同样分析23Na CO 反应的原理:③(+→22CaO H O Ca OH),④+→↓2233Ca(OH)Na CO CaCO +2NaOH .③+④得→↓2233CaO+H O+Na CO CaCO +2NaOH ,可知23Na CO 转化为沉淀正好消耗1.8g 水.设混合物中含23Na CO 的质量为x2H O ~ 23Na CO18 106 1.8g x106x=181.8,解得10.6x g =。
初中化学几类奇妙策算方法关于不一样种类的题目,要尽量防止繁琐的计算过程,奇妙利用简捷的解题方法提升初中化学解题效率 .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依据物质反响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 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响过程中的其余量同样,受反响系统的控制,与其余量同样有正比率的关系来解题 .解题的重点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本质.例题 1 有NaCl和NaBr的混淆物16. 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溶液,获得33.14g 积淀,则原混淆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A.28.5%B.50%C.52.8%D.82.5%思路点拨该反应涉及两个反应:NaCl+AgNO3AgCl+NaNO 3,NaBr+AgNO 3AgBr +NaNO 3.即 NaCl AgCl , NaBr AgBr 中的银元素替代成了钠元素,所以积淀对比原混淆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对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设 Na元素的质量为 aNa →Ag V m23 108 108 23 85a 16.14 g 17g23 85解得 a 4.6 ga 17 所以 Na%=4.6100%=28.5% 答案:A二、极值法 (极端剖析法 )所谓极值法,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淆物的构成的判断,极端假定恰巧为某一成分,或许极端假定恰巧为完整反响,以确立混淆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题方法 .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成效.例题 2 8.1g 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构成的混淆物与水充足反响后,蒸发反响后的溶液获得 12g 无水晶体,经过计算确立该金属的名称.思路点拨该题若用惯例方法很难达成,而用极端剖析法例能够事半功倍.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 ,假定8. l g全为碱金属或全为氧化物,有以下关系:2R+2H O 2ROH H R O+HO 2ROH2 2 2 22M2( M 17)2M 162( M 17)12g 12g得 M , M 10.7 由于混淆物由碱金属和其氧化物构成,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应介于和之间,所以该金属是钠 .三、均匀值法均匀值法是依照 M 1 M M 2,只需求出(或已知)均匀值M,就能够判断 M 1和 M 2的取值范围,进而奇妙且迅速的解出答案.混淆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有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淆物的计算用均匀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均匀值、体积均匀值、构成均匀值来确立混淆物的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题 3 铝、锌构成的混淆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响,产生氢气0. 25g,则混淆物的质量可能为 ().思路点拨这是典型的均匀值法题型,必定要注意方法.分别计算出生成 0. 25g 氢气需要独自的铝、锌各多少,最后选两个数值的均匀值.2Al+6HCl 2AlCl 3 3H2 2Zn+2HCl ZnCl 2 H254 6 65 2x y解得 x 2.25g , y 8.125 g ,则混淆物的质量为 2.25 g ~ 8.125 g四、整体法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识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构造、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剖析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转代,以达到简化思想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例题 4 已知酸式盐能够和碱发生化学反响Ca(OH) NaHCO CaCO +NaOH+HO,2 3 3 2由 Na CO 、 NaHCO、和构成的混淆物,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足反23 3 CaO NaOH应后,溶液中2+ 、CO2 、HCO 均转变为积淀,将反响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获得白Ca 3 3色固体物质共29g ,则原混淆物中含Na CO 的质量是( ).2 3D. 没法确立思路点拨此题波及的反响多,题目所供给的数据都是混淆物的量,假如逐个剖析每个反响显得特别复杂,若从整体剖析则了如指掌.从整个反响的过程看,生成的白色固体质量比反响前的混淆物质量多了(29g 27.2 g) 1.8 g ,多出来的 1.8g 物质恰巧为参加反响的水的质量 .剖析NaHCO反响的原理 :3① CaO H O Ca(OH)2 2②Ca(OH)2 NaHCO CaCO +NaOH+HO3 3 2把①+②得CaO NaHCO CaCO +NaOH,可知 NaHCO转变为积淀最后和 1.8g 水3 3 3无关 . 同样分析 Na CO 反应的原理 : ③ CaO H O Ca(OH) ,④2 3 2 2Ca(OH) Na CO CaCO +2NaOH.③+④得 CaO+HO+NaCO CaCO +2NaOH,可2 23 3 2 2 3 3知 Na CO 转变为积淀正好耗费 1.8g 水.2 3设混淆物中含 Na2CO3的质量为 xH O ~Na CO2 2 318 106x 18 106,解得 x 10.6 g x。
初中化学巧妙计算方法化学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学科,从元素的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到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和化学反应的计算等等。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以下将介绍一些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巧妙计算方法。
1.原子量的计算原子量是元素的一个重要属性,计算元素的原子量可以根据元素周期表上出现的相对原子质量来进行。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一些元素的原子质量与碳-12同位素的原子质量的比值。
碳-12的原子质量是12,所以其他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直接从元素周期表上读取。
例如,氧气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所以氧气的原子量就是16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保持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数量平衡。
配平方程的一种巧妙方法是使用代数法。
首先,列出所有的原子个数,然后设定系数。
通过调整系数的大小,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两边原子的数量相等。
在配平过程中,可以根据一些元素只出现在一个化学物质中的特点来确定一些原子的系数。
同时,要注意在调整系数时,系数一般会取最小整数倍。
3.反应物的摩尔质量计算为了计算化学反应物的摩尔质量,需要知道每个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和系数。
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
例如,水(H2O)的摩尔质量等于氢的摩尔质量(1 g/mol)乘以2,再加上氧的摩尔质量(16 g/mol),即18 g/mol。
4.反应物的摩尔比计算根据化学反应式,可以通过反应物的系数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摩尔比。
例如,反应式2H2 + O2 → 2H2O 中,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比为2:1、这表明当2 mol的氢气反应时,需要1 mol的氧气才能完全反应。
5.产物的摩尔质量计算产物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与反应物类似。
根据化学反应式和反应物的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出产物的摩尔质量。
例如,在反应式2H2 + O2 → 2H2O中,水的摩尔质量等于氢的摩尔质量(1 g/mol)乘以2,再加上氧的摩尔质量(16 g/mol),即18 g/mol。
6.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数量计算在化学反应中,可以通过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也可以通过反应的摩尔比计算物质的摩尔数量。
初中化学竞赛中计算题的一些巧解方法黄利军化学计算题是初中化学竞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某些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比较头痛的一类题目,更是他们在考试中最最容易失分的一类题目。
如果能选用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解决计算题。
对于初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成绩,甚至对决胜考场,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而选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解计算题,不仅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还有助于减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量,并尽可能地降低运算过程中出错的机会。
所以在计算过程中针对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往往有助于减少运算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及出错的机会,达到快速、准确的目的。
而在初中化学竞赛中使用较多的解题方法通常有以下六种:1、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最适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
根据混合物中各个物理量(例如密度、体积、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等)的定义式或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可以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而这个平均值必须介于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数值之间;换言之,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才能符合要求,从而可判断出混合物的可能组成。
[例1]:将两种金属单质混合物13g,加到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H21克。
这两种金属可能是:A.Zn和AlB.Fe和MgC.Fe和ZnD.Al和Mg[解析]:题中告诉了13克混合物与稀硫酸作用可产生1克的H2,则该混合物中一定有一种金属与足量稀硫酸作用,产生1克的H2时,所需要的质量多于13克,同时必有另一种金属,与足量稀硫酸作用产生1克的H2时所需要的质量少于13克。
故可把题中选项所涉及的各种金属生成1克的H2时所需要的质量都计算出来,凡某答案中涉及的两种金属生成1克的H2时需要量,一个大于13克,一个小于13克的,便是答案,否则都大或都小的均不是答案。
根据方程式R + aH+ → R a+ + a/2H2(a为化合价) M aX 1克x=M/a克此量即为:原子量/化合价所以利用上述金属生成1克H2需金属质量为:Zn需65/2=32.5克;Al需27/3=9克;Fe需56/2=28;Mg需24/2=12克。
..初中化学比赛计算题各种方法会集一、差量法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依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余量相同,受反应系统的控制,与其余量相同有正比率的关系来解题。
解题的要点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依据题意确立“理论差值”,再依据题目供给的“实质差值”,列出正确的比率式,求出答案。
在一个反应中可能找到多个化学量的差值,差量法的长处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解题指导例题1:有NaCl 和NaBr 的混杂物 16.14g ,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AgNO3溶液,获取 33.14g 积淀,则原混杂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28.5%B .50%C .52.8%D .82.5% 【思路点拨】该反应及两个反应:NaCl+AgNO3 3 3 →AgBr↓+→AgCl↓+NaNO,NaBr+AgNO NaNO3。
即NaCl →AgClNaCl →AgBr 中的银元素替代成了钠元素,所以积淀对比原混杂物的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对比钠元素的增重部分。
设Na 元素的质量为a Na→Ag △m 23 108 108-23=85A 33.14g-16.14g=17g 23 =108 解得a=4.6g所以Na%=4.6 ×100%=28.5%a 1716.14【答案】A例题2: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均匀衡后,想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均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 比为 。
【思路点拨】此题因硫酸足量,故铁和镁全参加反应: Fe+H 2SO 4→H 2↑+FeSO 4, Mg+H 2SO 4→H 2↑+FeSO 4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影响天平两端质量变化的要素是加入的金属和生成的氢气。
分别尊敬如铁和镁后,只有当日平两端增添的质量相同时,天平才还能保持均衡。
初中化学竞赛题巧妙计算方法2 初中化学竞赛计算题各类方法集合
三、估算法
一、差量法
所谓估算法,就是根据有关的化学只是、抓住试题的某些特点或本质,对数据进行近似处理
差量法是常用的解题技巧之一,它是根据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或气体体积、物质的量等)的或心算而获得结果的一种解题方法。
估算法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简单方法,估算法在化学计算变化,利用差量和反应过程中的其他量一样,受反应体系的控制,与其他量一样有正比例的关系型选择题的解答中尤其重要。
如果选择题的四个选项的数值有明显的悬殊,一般可用估算法。
来解题。
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例题5:温度为t?和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和154g,现将t?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131g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值”,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在一个反应中可能找到多个化学量的122
冷却到t?,析出晶体的质量为(不含结晶水)( ) 差值,差量法的优点是:思路明确、步骤简单、过程简捷。
1
A(63.7g B(74.6g C(92.7g D(104.1g 例题1:有NaCl和NaBr的混合物
16.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
溶液,得到33.14g沉淀,则原混合物中的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8.5% B(50% C(52.8% D(82.5%
四、平均值法
,只要求出(或已知)平均值M,就可以判断M和M的取值平均值法是依据
M,M,M2121
范围,从而巧妙且快速的解出答案。
混合物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常见的比较复杂的题型,有些混例题2: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足量稀硫酸的烧杯,
合物的计算用平均值法,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体积平均值、组成平均值待天平平衡后,想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则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进而提高解这类题的能力。
为
例题6:铝、锌组成的混合物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0.25g,则混合物的质量可能为( ) 二、极值法(极端分析法)
2g B(4g C(8.5g D(10g A(所谓极值发,就是对数据不足、无从下手的计算或混合物的组成的判断,极端假设恰好为某
一成分,或者极端假设恰好为完全反应,以确定混合物各成分的名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解
题方法。
运用此方法解题,可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效果。
五、等效法例题3:8.1g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O组成的混合物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12g2
无水晶体,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名称。
对于一些用常规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思维角度,作适当假设,进行适当代换等,
使问题得以解决,称为等效思维法。
等效思维法的关键在于其思维的等效性,即所设的假设、代
换都必须符合原题意。
等效思维法是一种解题技巧,有些题只有此法可解决,有些题用此可解得
更巧、更快。
例题4:t?时CuSO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5g,将32gCuSO白色粉末加入mg水中形成饱和CuSO444
溶液并有CuSO?5HO晶体析出,则m的取值范围是( ) 42
例题7:在320?时,某+1价金属的硫酸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3%,向此溶液中投入
2.6g该无水硫酸盐,结果析出组成为RSO?10HO的晶体21.3g。
求此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
A(18?m?128 B(38,m,180 242
C(18,m,128 D(36?m?180
六、整体法 5(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收集到他所需的氧气后停止加热,高锰酸钾未完全分解。
剩余的
固体混合物中锰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不可能是( )
所谓整体法,是指将化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对问题的整体结构、形式或整个过程进行分析
研究,抓住构成问题的各个子因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及他们在整体中的作用,对题设进行变形、 A(9:8 B(1:1 C(55:62 D(55:64 转代,以达到简化思维程序、简化答题过程的目的。
在化学竞赛中,要延伸和拓展的重要方式是6(已知两种活泼金属的混合物10g,投入到足量的盐酸中,共产生1g氢气,则这两种金属可能运用富含一定思维容量的理论和试验试题,突破化学竞赛中的难点。
是( )
例题8:已知酸式盐可以和碱发生化学反应Ca(OH) + NaHCO ? CaCO?+ NaOH + HO,233 2
A(镁和铁 B(镁和铝 C(铁和锌 D(铁和钠由NaCO、NaHCO、CaO和NaOH组成的混合物27.2g,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2332+-2-溶液中Ca、CO、HCO均转化为沉淀,将反应容器内的水分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物质共2 7(若干克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加热后产物的29g,则原混合物中含NaCO的质量是( ) 23
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 )
A(10.6g B(5.3g C(15.9g D(无法确定
A(20% B(40% C(50.4% D(80%
思维拓展训练 8(向100克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
液的有关数据,则以每次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基本正确的是
、 SO、O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则该混合气体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可1(现
有混合气体由SO322
能是( )
A(40% B(45% C(30% D(70%
2(30?时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若温度保持不变,加入25g胆矾或蒸发掉55g
水均可得到饱和溶液。
则30?时CuSO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4 9(锶(元素符号为Sr)的化学性质和钙相似。
用同一浓度的稀盐酸分别溶解相同质量的SrO和
A(20% B(40% C(60% D(80% O,当依次滴入稀盐酸体积比约为1:2时,两种氧
化物都恰好完全反应。
则可断定SrO和FeOFe2323
相对分子之比约是。
点燃点燃,,,,,,,,3(镁在空气中燃烧发生如下反应:3Mg + N MgN;2Mg + O
2MgO。
则24g232210(把盛有等质量盐酸的两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置于托盘天平的两端,分别在两烧杯中各放入一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所得产物的质量可能是( ) 定量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完全溶解后天平仍保持平衡,则所加入的铁粉和碳酸钙粉末的质量比
是。
A(40g B(35g C(54g D(30g
11(将一定量的NaHCO和Cu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发现加热前后固体质量3
4(有A、B两种化合物,均由X、Y两元素组成,已知A中含X为44%,B中含X 为34.4%。
不变。
求原混合物中Cu的质量分数。
若A的分子式为XY,则B的分子式为( ) 2
A(XY B(XY C(XY D(XY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