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节 有机垃圾的堆肥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69
五年级校本教材《环保校本课程教材》教案汪集孔埠小学第一课教学内容:绿色环保从身边做起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2、知道小学生应该怎样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3、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2、知道小学生应该怎样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2、出示课文,让学生详细阅读。
3、讨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4、讨论:环境污染给地球、为人类带来什么危害?5、课堂小结。
6、完成作业.作业设计:一、说一说,环境污染给人类和地球造成了什么危害?答:环境污染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放辐性污染,光污染等等。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二、想一想,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什么?答:1、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个自觉保护环境的人。
2、我们还要在社区、家庭中积极向老人、父母和小朋友作宣传,让大家一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创建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谐向上的大凯里。
《垃圾变肥料——变“废”为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劳动知识与技能:1.能辨别厨余垃圾,知道厨余垃圾的来源和特点。
2.知道厨余垃圾是制作有机肥的好材料。
3.掌握有机肥的基本制作方法。
4.知道有机肥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劳动过程与方法:1.通过谈话讨论,能辨别出厨余垃圾,知道厨余垃圾的来源和特点,。
2.通过现场学习与操作,学会掌握厨余垃圾快速堆肥法(波卡西堆肥法)。
(三)劳动的体会与价值感:1.体验绿色劳动的乐趣、成就感、获得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生态的劳动理念,激发学生环保意识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
2.体会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让学生养成自觉自愿、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从而深化其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教学重点】辨别厨余垃圾,学会厨余垃圾快速堆肥法。
【教学难点】掌握厨余垃圾快速堆肥法。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绿色生态的劳动理念。
【设计思路】在本节课的教授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介绍中国农业资源环境、传统方法对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垃圾处理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活动辨别厨余垃圾,让学生学会认识到厨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性和厨余垃圾是制作有机肥的好材料,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对厨余垃圾的处理方式并对其方法进行评估;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厨余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社会化处理方法——厨余垃圾快速堆肥法(波卡西堆肥法);通过课后作业的延伸作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体会资源利用良性循环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场地】教室、实践场所【教学准备】劳动工具:波卡西堆肥桶、旧报纸或废纸板、夹子、口罩等劳动材料:E M菌发酵粉、厨余垃圾。
【教学过程】一、活动背景多媒体展示图片并介绍中国农业资源环境、传统方法对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垃圾处理弊端以及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3.4《解决垃圾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解决垃圾问题》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实践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垃圾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垃圾问题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学会正确分类垃圾,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垃圾处理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图片资料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垃圾图片,引发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导入新课。
2.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垃圾的分类方法,分析各种垃圾的处理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正确分类垃圾,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4.知识拓展:介绍垃圾处理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激发学生对环保科技的兴趣。
5.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环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可回收垃圾3.回收利用–提高回收率–减少环境污染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实施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 (3)1.1 农业废弃物现状分析 (3)1.2 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4)第2章项目目标与规划 (4)2.1 项目总体目标 (4)2.2 项目规划布局 (5)第3章农业废弃物收集与预处理 (5)3.1 收集方式与设备选型 (5)3.1.1 收集方式 (5)3.1.2 设备选型 (6)3.2 预处理技术及设备 (6)3.2.1 预处理技术 (6)3.2.2 设备选型 (6)3.3 收集与预处理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6)3.3.1 防止污染 (6)3.3.2 资源利用 (6)3.3.3 环保监管 (7)第四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7)4.1 物理法利用技术 (7)4.1.1 粉碎与筛选技术 (7)4.1.2 压缩与成型技术 (7)4.1.3 热解与气化技术 (7)4.2 化学法利用技术 (7)4.2.1 水解与发酵技术 (7)4.2.2 热化学转化技术 (7)4.2.3 化学改性技术 (8)4.3 生物法利用技术 (8)4.3.1 堆肥化技术 (8)4.3.2 发酵产沼技术 (8)4.3.3 生物提取技术 (8)4.3.4 生物降解技术 (8)4.3.5 昆虫转化技术 (8)第五章产物加工与应用 (8)5.1 有机肥料制备 (8)5.1.1 原料选择与处理 (8)5.1.2 有机肥料制备工艺 (8)5.1.3 有机肥料质量检测 (9)5.1.4 应用领域 (9)5.2 生物能源开发 (9)5.2.1 生物能源种类 (9)5.2.2 生物能源制备工艺 (9)5.2.3 生物能源质量检测 (9)5.2.4 应用领域 (9)5.3 基质材料与环保产品制备 (9)5.3.1 基质材料制备 (9)5.3.2 环保产品制备 (10)5.3.3 基质材料与环保产品质量检测 (10)5.3.4 应用领域 (10)第6章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 (10)6.1 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10)6.1.1 农业废弃物特性分析 (10)6.1.2 生物转化技术 (10)6.1.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0)6.1.4 资源化利用产品开发 (10)6.2 设备研发与优化 (10)6.2.1 生物转化设备 (10)6.2.2 物理化学处理设备 (10)6.2.3 自动化控制系统 (11)6.3 技术集成与创新 (11)6.3.1 技术集成 (11)6.3.2 创新技术 (11)6.3.3 产业化示范与应用 (11)第7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11)7.1 项目组织与管理体系 (11)7.1.1 项目组织结构 (11)7.1.2 人员配置 (11)7.1.3 管理制度 (11)7.1.4 沟通协调机制 (11)7.2 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 (12)7.2.1 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 (12)7.2.2 进度监控与调整 (12)7.2.3 质量控制措施 (12)7.2.4 质量检查与评估 (12)7.3 项目成本与风险管理 (12)7.3.1 成本预算管理 (12)7.3.2 成本控制措施 (12)7.3.3 风险识别与评估 (12)7.3.4 风险防范与应对 (12)7.3.5 风险监控与调整 (13)第8章生态环境保护与效益分析 (13)8.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8.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8.1.2 土壤与水资源保护 (13)8.1.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13)8.2 生态效益分析 (13)8.2.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益 (13)8.2.2 土壤与水资源保护效益 (13)8.2.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效益 (13)8.3 经济效益分析 (14)8.3.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 (14)8.3.2 土壤与水资源保护经济效益 (14)8.3.3 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经济效益 (14)第9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4)9.1 相关政策法规分析 (14)9.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4)9.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4)9.2 标准体系构建 (14)9.2.1 国家和行业标准 (15)9.2.2 企业标准 (15)9.3 政策与标准建议 (15)9.3.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5)9.3.2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15)9.3.3 加强政策与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15)9.3.4 建立政策与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15)第10章项目的推广与应用 (15)10.1 推广策略与模式 (16)10.1.1 政策引导与扶持 (16)10.1.2 建立示范点 (16)10.1.3 技术培训与交流 (16)10.1.4 媒体宣传与网络推广 (16)10.2 应用领域与案例 (16)10.2.1 农作物秸秆利用 (16)10.2.2 畜禽粪便处理 (16)10.2.3 农膜回收利用 (16)10.3 项目可持续发展探讨 (16)10.3.1 技术创新与优化 (17)10.3.2 政策支持与激励 (17)10.3.3 市场开拓与产业链延伸 (17)10.3.4 人才培养与交流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1.1 农业废弃物现状分析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相伴而来的农业废弃物问题日益凸显。
垃圾处理的四种基本方法人类生活的日益便利化,也给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担,其中垃圾污染是其一。
如何有效地处理垃圾,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有四种,分别是填埋、焚烧、回收和堆肥。
本文将详细讨论它们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1. 填埋填埋是一种较常规的垃圾处理方式,指把垃圾堆填在地下,然后覆盖一层土。
填埋场一般设在城市郊区或者城市周边。
填埋场的建设成本很低,而且不需要很多设备,容易进行。
此外,填埋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如燃气、热水等的发生,可用于发电和供暖等。
然而,填埋也有很多不足和局限性。
首先,填埋会使渗透的垃圾堆积,在雨季时,废物中的有害物质会流入周围的土地和水源,对环境造成威胁。
此外,由于填埋过程中垃圾的分解速度较慢,填埋场中常年散发出大量的甲烷,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最为关键的是,填埋带来的空间需求很大。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因此面临了人地矛盾和资源枯竭的压力。
2. 焚烧与填埋相反,焚烧是通过高温加热将垃圾烧掉。
燃烧垃圾可以大幅压缩废物体积,并减少填埋所需的土地面积。
许多发达国家都采用焚烧处理垃圾。
然而,焚烧垃圾的后果是显著的。
首先,烧掉废弃物需要很高的温度,而这些温度将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例如二氧化硫和臭氧等。
其次,在切断燃料供应时,燃烧也容易出现爆炸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焚烧还有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如患有哮喘、肺炎的人群等可能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此外,燃烧垃圾也会在全球变暖中发挥关键作用。
3. 回收回收是一种节约资源的垃圾处理方法,指将可回收的物品从垃圾中分离出来,然后进行处理或重新利用。
以塑料为例,回收可节约大量能源,每吨废塑料可节约1吨原油。
尽管回收有很多优点,但也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回收有许多限制,如回收物品的品质和数量有一定要求。
其次,许多地方的回收设施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和分拣,因此成本较高。
最后,回收过程也会涉及到许多化学品和其他危险物质,因此在处理时需要考虑健康和安全问题。
农业废物的排列、收集、再生处理方法
1. 引言
农业废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作物残茬、农膜、畜禽粪便等。
这些废物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将会对环
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因此,对农业废物进行合理的排列、收集和再生处理至关重要。
2. 农业废物的排列
排列农业废物主要是为了便于收集和处理,同时减少对环境的
污染。
农业废物的排列方法包括:
- 堆肥化:将农作物残茬、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进行堆肥化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
- 固化/稳定化:将农业废物进行固化或稳定化处理,减少废物
的体积和浸出毒性。
3. 农业废物的收集
农业废物的收集是实现废物资源化的重要环节。
收集方法包括:
- 人工收集:通过人工方式将农业废物进行分类、整理和包装,如农作物残茬、农膜等。
- 机械收集: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农业废物的收集,如割草机、
吸尘器等。
4. 农业废物的再生处理方法
农业废物的再生处理目的是将废物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实现
资源循环利用。
再生处理方法包括:
- 生物质能源化:将农业废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
- 材料化利用:将农业废物转化为新材料,如将农作物残茬转
化为生物塑料、将农膜转化为新型纤维等。
- 土地处理:将农业废物作为土壤改良剂或有机肥料,提高土
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
5. 结论
通过对农业废物进行合理的排列、收集和再生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业废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蔬菜栽培学(上)》复习思考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试说明蔬菜生产的意义。
①蔬菜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的需求而且给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些地区甚至成为农村一项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各种出口蔬菜、加工蔬菜、速冻蔬菜为我国创收大量外汇。
③许多蔬菜还是家畜的优质饲料,所以蔬菜生产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④蔬菜还可以与大田作物、果树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
2.试说明蔬菜的营养价值。
①维生素的来源;②矿物质的来源;③纤维素的来源;④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⑤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来源;⑥挥发性物质、有机酸和色素的来源。
3.试说明蔬菜的生产方式和栽培特点。
生产方式:自给性、商品性、专业化、季节性蔬菜生产。
栽培特点:①种类繁多,食用器官多样化。
②对栽培条件要求高,需精耕细作。
③绝大多数需育苗④保护地栽培。
⑤采后处理。
第二章蔬菜生物学基础1.试述蔬菜作物的几种分类方法及其对蔬菜栽培的意义。
分类方法:植物学分类法、食用器官分类法、农业生物学分类法意义:①植物学分类法能了解各种蔬菜的亲缘关系,在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种、及种子繁育方面有重要意义。
②食用器官分类法对掌握栽培关键技术有一定意义。
③农业生物学分类法将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基本相似的蔬菜归为一类,综合了上述两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比较适合生产上的要求。
2.农业生物学分类中,哪几类属于喜温性蔬菜?哪几类属于耐寒性蔬菜?喜温性蔬菜:茄果类、瓜类、豆类、薯芋类、水生蔬菜。
耐寒性蔬菜:白菜类、甘蓝类、根菜类。
3.简述蔬菜作物的八大起源中心及其代表作物。
①中国中心:白菜、芥菜、萝卜、丝瓜、竹笋②印度—缅甸起源中心:黄瓜、苦瓜、丝瓜、茄子、苋菜③印度—马来西亚起源中心:冬瓜、山药、生姜、黄秋葵④中亚西亚中心:菠菜、蚕豆、洋葱、大蒜、芫荽⑤近东中心:甜瓜、莴苣、胡萝卜⑥地中海沿岸中心:甘蓝、芜菁、芹菜、石刁柏⑦阿比西亚中心:西瓜、甜瓜、豇豆、扁豆、豌豆⑧中美中心:番茄、辣椒、南瓜、菜豆4.试分析主要蔬菜作物的特征特性与其起源地气候的关系。
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1.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存放在有盖的容器中,做到日产日清。
2.废弃食用油脂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3.废弃食用油脂应存放在标有“废弃油脂专用”字样的专用密闭容器内,专人负责管理。
4.废弃食用油脂只能销售给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废弃油脂加工单位和从事废弃物收购的单位,不得销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5.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单位要建立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处置时间、数量、收购单位、用途、联系人、电话、地址、收货人签字等情况,并长期保存备查。
6.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不得随意倾倒、排放废弃食用油脂。
7.严禁乱倒乱堆餐厨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倒入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2)是为了保障餐饮行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的一种制度。
一、分类收集:餐厨废弃物应根据其性质和来源进行分类收集,包括有机垃圾、餐余垃圾和食品废料等。
二、密闭容器:餐厨废弃物应当密封存放于专用的餐厨废弃物容器中,以减少异味的扩散和腐蚀。
三、定时清运:餐厨废弃物容器应定时清运,以防止异味的滋生,降低环境污染。
四、合理利用:对于可回收的餐厨废弃物,应尽量进行资源化利用,例如油脂可用于生物柴油的生产,有机垃圾可进行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料。
五、处置渠道:餐厨废弃物应当通过指定的处置渠道进行处理,避免随意倾倒或转卖给非法经营者。
六、罚则措施:对于违反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的单位或个人,应依法给予相应的罚款或行政处罚。
七、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应定期对餐饮行业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通过建立和完善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3)1. 分类收集:餐厨废弃物应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收集,包括餐余垃圾、废弃食材、废弃油脂等。
堆肥幼儿园大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堆肥的作用和重要性2.学会制作堆肥的方法和步骤3.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环节热身活动1.仙人掌站法:让孩子们拍打身体,活动身体,来到教室中央,站成一个圆圈,将手上要用到的工具摆在中央。
2.词汇游戏:教师把相关堆肥的词汇比如:腐熟、分层、通气、杂草等分类写在纸条上,让孩子们抽出一个纸条,并简要介绍该词汇的含义。
学习课程堆肥的作用和重要性1.教师简要介绍堆肥的作用和重要性。
2.分享一段关于如何防止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视频。
制作堆肥的方法和步骤1.分享堆肥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以及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
2.展示如何构建堆肥,并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构建过程。
环保意识的养成1.引导孩子们深入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2.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堆肥,并将垃圾分类入堆,进行实际操作。
3.引导孩子们保护环境,并加大对废弃物的重视。
总结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引导孩子们扩展思路,从堆肥入手关爱环境。
3.小组讨论,分享关于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的想法。
教学策略1.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实践,提高学生对于堆肥制作过程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并且更好地完成任务。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增强学生思考,提高创造力。
考核方法1.在实践堆肥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成果。
2.对于小组讨论、分享,评估给孩子提出建设性意见和鼓励。
3.根据孩子们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进行打分。
教学效果反馈1.执行结果的定性描述: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实际操作和表述,发现孩子们对于堆肥的作用、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教学效果的定量描述: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孩子们对于环保感知,收集数据,从而评估孩子们的环保认知程度。
参考资料1.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刘德华,2011。
2.走进堆肥,张同学,2010。
3.紫金山堆肥指南,紫金山,2006。
4.解决垃圾问题【教材简析】经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面临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人类造成的。
本节课让学生关注垃圾问题,关注地球上的另一种资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垃圾问题,并意识到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班级讨论、统计家庭生活垃圾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的数量之多,意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
第二部分是交流研讨垃圾分类的意义和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并提供了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调查统计,让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垃圾会危害环境,垃圾处理不当又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从垃圾问题的严峻性,认识到每位公民都应想办法减少垃圾的产生。
意识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解决垃圾问题,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中,进行全社会环保行动。
【学情分析】垃圾处理问题是学生熟悉的环境问题。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和丢弃垃圾,学生可能会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对于“垃圾都有哪些类别”、“垃圾问题有多严重”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全国各地都在倡议并执行垃圾分类,但学生对于处理大量的垃圾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等问题的理解是不深刻的。
可以从垃圾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了解垃圾和解决垃圾问题的活动,知道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了解常见的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并理解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对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在解决垃圾问题活动中,能够调查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的质量和种类。
[态度责任]在解决垃圾问题的过程中,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并初步养成垃圾分类等好习惯。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国家对建设项目投资和建设的管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规划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保护环境,推进技术进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项目决策服务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新建工程项目(采用好氧发酵工艺)以及垃圾综合处理厂的堆肥车间等工程。
改、扩建工程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主要用于对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的处理。
宜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基础上进行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建设。
第五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国家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等有关方面的规定。
第六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应以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垃圾成分特点,并考虑城市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按不同城市、不同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卫生。
第七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
建设规模、布局和选址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综合比选。
新建项目应与现有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第八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采用成熟的、适用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
对于采用新技术和设备,应经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后合理确定。
第九条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工程项目,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第三节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流程
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垃圾收集和运输:垃圾首先由市政部门或委托的专业清运公司进行收集,并经过压缩和包装后运输至垃圾卫生填埋场。
2. 垃圾卸载和分类:将垃圾卸下车辆,并进行分类。
通常会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可堆肥的垃圾进行分离,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3. 垃圾填埋操作:将分类好的垃圾进行填埋。
填埋过程中,垃圾会被均匀地撒在填埋场的指定区域,并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压实,以减少体积和增加填埋密度。
4. 渗滤液处理: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垃圾中的水分和有机物溶解的液体)需要进行处理。
一般会采用渗滤液处理系统,将渗滤液进行收集、污水处理等工艺处理,以减少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5. 雨水排放和排气处理:填埋场的雨水排放也需要进行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
同时,填埋场中产生的气体(如甲烷)也需要进行排放和处理,以避免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6. 垃圾覆盖层的建设:每天填埋结束后,需要对填埋区域进行覆盖层的建设。
覆盖层通常采用土壤、沙土或其他材料来覆盖垃圾,以防止异味的扩散、减少雨水渗入和控制垃圾堆的体积。
7. 垃圾填埋地监测:填埋场完成后,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监测包括地下水质量监测、渗滤液监测、气体排放监测等,以确保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
厌氧消化法:在无氧的条件下,由兼性菌及专性 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甲 烷气(biogas ),是污泥得到稳定。
8.3.1厌氧消化的机理 (间歇实验)二阶段理论:产酸阶段--产甲烷阶段四阶段理论:水解、酸化、酸退、甲烷化根据参与甲烷发酵的不同营养类群微生物对基质的代谢厌氧降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三阶段理论 :Toenen et al (1970) Substrate flow in anaerobic digestion, 5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San Francisco,CA.书上:Eryant 1979 20% 52 少 生成乙酸与脱氢 (产氢产酸菌) 第一阶段…亠-第二阶段-碳水化合物分解菌 CH3CH2COOH+2H2O …CH3COOH+3H2+CO2 蛋白质分解菌,脂肪分解菌)产酸菌是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对PH .VFA ,温度变化适应性强, 増殖速度快;甲烷菌是专氧菌,PH=6・4・7・4 ■对PH . VFA .腿变8.3 污泥的厌氧消化 4%复杂有机物卜水解与发酵'(水解与发酵菌) 细菌原生动物 真菌 2+COjTCH4+2H9 __ metliane 2CH3COOHT2CH4+2CO2 Acetic acid 生成甲烷 (产甲烷菌)第三阶段(纤维素分解菌 产氢产乙酸菌 甲烷杆菌球菌 CH 4 单糖 VFA CO2 H2较高级的有机酸 HAc化敏感,増殖速度慢。
产甲烷阶段的能量分析:(以乙酸钠为例)在好氧消化时:C2H3O2Na+2O2——NaHCO3+H2O+CO2+848.8 KJ /mol在厌氧消化时:C2H3O2Na +H2 O —> NaHCO3+CH4+29.3 KJ /mol 在底物相同的条件下,厌氧消化产生的能量仅是好氧消化的1/20 - 1/30•这些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维持细菌的生活,而只有很少能量由于细胞合成•(这就是厌氧法产生剩余污泥量少的缘故)虽然厌氧消化过程是要经历多个阶段,但是在连续操作的厌氧消化反应器中这几个阶段同时存在,并保持某种平衡状态.8.3.2厌氧消化动力学(与好氧相似)甲烷发酵阶段是厌氧消化速率的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