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及计数实验报告许佳泉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体外抗细菌实验报告引言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严重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本实验旨在评估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建议。
实验设计材料和方法- 细菌菌株:选择常见的大肠杆菌作为实验菌株。
- 抗生素:选择常用的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作为实验药物。
- 生长培养基:使用适合大肠杆菌生长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 平板计数器:用于计数菌落的数量。
- 培养皿:用于培养菌落。
实验步骤1. 通过接种线接种大肠杆菌菌株于含有足够营养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琼脂平板上。
2. 使用接种环将抗生素涂抹在贴近边缘的地方。
每个琼脂平板上涂抹一种抗生素,留有一块区域作为对照组,不涂抹抗生素。
3. 将培养皿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4. 取出琼脂平板,使用平板计数器计算每个区域的菌落数量。
5. 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抗生素区域菌落数量:: :: ::青霉素 A 120青霉素 B 50头孢菌素 C 80头孢菌素 D 100红霉素 E 150红霉素 F 200对照组G 500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本次实验中,细菌对红霉素的抗菌活性最强,对青霉素的抗菌活性最弱。
2. 头孢菌素对细菌的抗菌活性居于中等水平。
3.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抗生素处理的培养皿中,菌落数量明显减少。
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弱,使用青霉素抗生素时,需注意其治疗效果和耐药性问题。
2. 红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可以作为治疗选择之一。
3. 头孢菌素在对抗大肠杆菌方面的抗菌活性居于中等水平。
4. 本实验结果可为临床抗生素选择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请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参考文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肠杆菌培养实验报告篇一:大肠杆菌实验报告大肠杆菌紫外线诱变及抗药性菌株筛选0740063阿噟兰1.前言抗生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使细菌的繁殖和生长受到抑制。
但某些细菌对抗生素表现出抗性,原因是其基因发生了改变,产生能抵抗抗生素的性状。
在自然情况下,细菌的基因突变率很低,而且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想要获得有抗性的细菌是很困难的。
当给与适当的物理条件时,其突变率会大大增加。
如当用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和其他粒子、紫外线、微波等物理因素辐射时,能够促进遗传物质突变。
DnA对紫外线(uV)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尤其是碱基中的嘧啶,它比嘌呤更为敏感。
紫外线引起DnA结构变化的形式有DnA链断裂、碱基破坏、胸腺嘧啶二聚体等。
因此,紫外线通常作为诱变剂,用于微生物菌种选育。
一般细胞分裂越旺盛,诱变剂量越大,突变率高,诱变最有效的波长253~265nm。
选择合适的诱变剂量对于获得较高突变率十分关键,过高或过低的辐射剂量会导致菌株死亡或诱变不充分而降低诱变效果。
在紫外线诱变下,菌株发生不定向的突变,想要得到需要的特向变异必须对诱变后的菌株做筛选。
本实验想要得到的是能够抵抗抗生素的菌株,因此可以用抗生素培养基作为筛选培养基对菌种进行筛选。
若菌株没有发生定向突变,则该菌株不能在抗性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只有发生了定向突变才可能在筛选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紫外线对于菌株有诱变作用外,对菌株还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因为紫外线改变了菌株的基因结构导致菌株无法正常生长繁殖。
因此,通过本实验的操作,在合适的照射剂量的设置下,比较不同不同照射剂量下的致死效果和突变率,并初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在分析死亡曲线和诱变率曲线的基础上,能了解诱变育种的机理和方法,为做进一步的诱变实验做准备。
2.材料和方法2.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菌种:大肠杆菌仪器:超净台、离心机、高压灭菌锅、培养箱、磁力搅拌器、培养皿、涂布器、移液管、移液器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相关试剂、硫酸卡那霉素水溶液(50mg/ml)、生理盐水2.2实验方法2.2.1制备培养基普通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400ml):牛肉膏5g蛋白胨10gnacl5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7.0按配方配制好培养基后置于灭菌锅中115℃15min,倒平板,4皿*15ml*5组+2皿*15ml=22皿*15ml=330ml筛选培养基(200ml):含抗生素50mg/L。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掌握大肠杆菌的培养和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肠杆菌科的一种细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
本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大肠杆菌,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掌握其培养和计数方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粪便、营养琼脂平板、营养肉汤、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棉签、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器、酒精灯、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大肠杆菌的分离(1)取新鲜粪便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2)取适量稀释液,用无菌棉签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3)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2. 大肠杆菌的纯化(1)观察平板上的菌落,挑选单菌落,用无菌移液器移至新的营养琼脂平板上。
(2)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 大肠杆菌的鉴定(1)观察纯化后的菌落,记录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2)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小时。
(3)取培养液,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并进行革兰氏染色。
(4)对培养液进行生化试验,如乳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等。
4. 大肠杆菌的培养与计数(1)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小时。
(2)用无菌移液器取适量培养液,进行系列稀释。
(3)取稀释液,涂布于营养琼脂平板上。
(4)将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记录菌落数,并计算大肠杆菌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肠杆菌的分离:在平板上观察到圆形、光滑、白色、半透明的菌落,说明已分离出大肠杆菌。
2. 大肠杆菌的纯化:经过纯化后,菌落特征与分离菌落相同,证明已得到纯化的大肠杆菌。
3. 大肠杆菌的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能发酵乳糖,产生吲哚,表明已鉴定为大肠杆菌。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大肠杆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会使用国标法测定大肠杆菌样本的细菌总数;3. 提高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相关实验奠定基础。
二、实验原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属于条件致病菌。
本实验采用国标法测定大肠杆菌样本的细菌总数,主要利用大肠杆菌在LB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特性,通过计数菌落数来估算大肠杆菌的浓度。
三、实验器材1. 培养箱;2. 移液管(10只);3. 锥形瓶(250ml,12只);4. 大试管(5只);5. 试管架;6. 平皿(45个);7. 大烧杯(500ml,1个);8. 电子天平;9. 纱布;10. 脱脂棉;11. 灭菌锅;12. pH计或pH试纸;13. 电炉;14. 石棉网;15. 铁架台;16. 量筒(100ml,1个);17. 橡皮手套;18. 超净台。
四、实验药品1. 磷酸盐缓冲液;2. 蒸馏水;3. LB培养基;4. 琼脂;5. 5%NaOH;6. 5%HCl。
五、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1)称取成品LB 3.1241g和琼脂1.8756g放入250ml的洁净锥形瓶中;(2)用量筒量取125ml的蒸馏水加入锥形瓶中,制成培养基;(3)用棉花堵住锥形瓶的瓶口,用牛皮纸包住瓶口,用橡皮筋扎牢;(4)将培养基放入灭菌锅中,在121摄氏度下灭菌20min;(5)灭菌后放入超净台中备用。
2. 样本处理(1)取适量样本(如食品、水等);(2)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3)取适量稀释液加入平皿中,制成平板;(4)将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在37摄氏度下培养24h。
3. 菌落计数(1)观察平板,找出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2)用移液管吸取适量菌液,加入锥形瓶中;(3)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5%NaOH溶液,充分振荡;(4)将锥形瓶放入培养箱中,在37摄氏度下培养24h;(5)观察锥形瓶中的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数。
学号:091201215分子生物学实验论文(2009级本科)题目:氨苄青霉素抗性在大肠杆菌中的研究系(部)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专业:生物工程作者姓名:何增寿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0日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氨苄青霉素抗性在大肠杆菌中的研究(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工程09(2)班何增寿091201202)摘要:为研究人工合成的氨苄青霉素在大肠杆菌中的抗性表达,利用PGEM--Teasy质粒为载体,把人工合成的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通过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对筛选出的大肠杆菌进行质粒DNA提取,并对质粒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电泳图分析。
结果表明:人工合成的抗氨苄青霉素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复制。
关键字:氨苄青霉素抗性大肠杆菌研究引言:在分子生物学日益普及的今天, 基因操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常规技术。
体外连接的DNA 重组体导入合适的受体细胞便能大量地复制、增殖和表达, 从而得到大量的重组基因。
其中尤以转化为主。
目前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得到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储存物: 第一种是通过商业途径购买冻存的感受态细胞, 其转化效率十分可靠, 一般可以达到108 的转化子/μg 质粒DNA, 但是相当昂贵, 通常选择的是自制感受态细胞的储存物。
因此,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制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工作的进行。
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供试材料:大肠杆菌(实验室提供) PGEM--Teasy质粒 Taq酶1.1.2 仪器:基因扩增仪移液器电泳仪紫外检测仪恒温摇床恒温水浴器恒温培养箱低温离心机超净工作台冰箱离心管小指管1.1.3 试剂: PCR缓冲液(含Mg2+) 4种dNTP Taq酶 DNA模板两种引物(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 EB溶液氯化钠(Nacl) 氨苄青霉素氯化钙(CaCl2) 酒精灯牙签 LB液体培养基 ddHO 溶液Ⅰ(50 mmol/L 葡2萄糖,25mmol/L Tris.HCl pH8.0,10 mmol/L EDTA)溶液Ⅱ 0.4mol/L NaOH,2%SDS用前等体积混合溶液Ⅲ 5 mol/L KAc 溶液60ml, 11.5 ml冰醋酸,28.5 ml 去离子水。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肠杆菌的基本特性,掌握实验室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2. 学习国标法测定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评估食品卫生安全。
二、实验原理1. 大肠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特定的生理和生化特性。
2. 国标法测定大肠杆菌数量,主要采用滤膜法,即将样品过滤后,将滤膜贴于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具有典型特征的大肠杆菌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伊红美蓝培养基、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实验用食品样品等。
2. 仪器:高压蒸汽灭菌锅、超净工作台、生物显微镜、PH计、电子天平、移液器、培养皿、试管、滴定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LB培养基:按照配方称量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等,加蒸馏水溶解后,调节PH值,分装到锥形瓶中,高压蒸汽灭菌。
2. 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将食品样品稀释一定倍数,取0.1mL涂布于LB培养基,37℃培养24h。
挑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菌落,纯化培养。
3. 鉴定大肠杆菌: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反应等特征,确定为大肠杆菌。
4. 计数大肠杆菌:将纯化后的大肠杆菌液按一定倍数稀释,取0.1mL涂布于伊红美蓝培养基,37℃培养24h。
计数具有典型特征的大肠杆菌菌落。
5. 计算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根据稀释倍数和计数结果,计算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分离纯化,从食品样品中成功获得大肠杆菌。
经过计数,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为XCFU/g。
2. 分析: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了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了计数。
结果表明,该食品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当、样品污染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略有偏差。
在今后的实验中,需加强操作规范,提高实验准确性。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实验室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学会了国标法测定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实验结果表明,该食品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
细菌培养药敏实验报告细菌培养药敏实验报告引言细菌培养药敏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本次实验我们选择了常见的致病菌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抗生素的培养试验,探究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实验方法1. 细菌培养首先,我们从实验室的细菌库中取出保存的大肠杆菌菌株。
将菌株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利用无菌的铁环将菌株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平板上。
然后,将琼脂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37摄氏度下培养24小时,使细菌能够充分生长。
2. 制备抗生素试验板在实验室中,我们准备了包含不同抗生素的试验板。
根据实验需求,我们选择了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四种常用抗生素。
将这四种抗生素分别溶解在无菌的培养基中,制备成不同浓度的试验液。
然后,将试验液均匀地涂抹在琼脂平板上,形成抗生素试验板。
3. 药敏实验将培养好的大肠杆菌菌株分别划线于抗生素试验板上,确保每个抗生素试验板上都有菌株。
然后,将试验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37摄氏度下培养24小时。
在培养结束后,观察试验板上的菌落生长情况,记录下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不同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存在差异。
其中,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形成了明显的抑制圈,表明大肠杆菌对青霉素敏感。
而氨苄西林和四环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差,形成的抑制圈较小,表明大肠杆菌对这两种抗生素的抵抗能力较强。
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也较好,但较青霉素稍差。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肠杆菌对青霉素敏感,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抵抗能力较强,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适中。
2. 不同抗生素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存在差异,这与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3.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细菌培养药敏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大肠菌群计数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大肠菌群是一群在一定培养条件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本实验旨在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对样品中的大肠菌群进行计数,以评估样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
二、实验原理大肠菌群在特定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会生长并表现出特定的生化特征。
通常使用乳糖胆盐发酵管进行初发酵,若产酸产气,则表明可能存在大肠菌群。
随后将初发酵阳性的样品转接至伊红美蓝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典型的大肠菌群菌落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
最后通过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确认大肠菌群的存在,并根据阳性管数采用相应的计数方法得出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量。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样品:_____2、培养基和试剂乳糖胆盐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平板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沙黄染液)生理盐水3、仪器设备恒温培养箱无菌移液管(1ml、10ml)无菌培养皿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称取或吸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 1:10 的均匀稀释液。
根据样品的污染程度,进行适当的梯度稀释。
2、初发酵试验用无菌移液管吸取 1ml 稀释液,分别注入到 3 支乳糖胆盐发酵管中。
置于 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4h±2h,观察产酸产气情况。
3、分离培养对初发酵阳性的发酵管,用接种环挑取培养物,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进行划线分离。
置于 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8h~24h。
4、复发酵试验挑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可疑的大肠菌群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
革兰氏染色:将菌落涂片、固定,经过结晶紫染色、碘液媒染、乙醇脱色、沙黄复染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革兰氏染色反应。
证实试验:将可疑菌落接种到乳糖发酵管中,置于 36℃±1℃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4h±2h,观察产酸产气情况。
5、结果计算根据初发酵阳性管数和复发酵证实的阳性管数,查阅相应的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检索表,得出样品中大肠菌群的 MPN 值。
【关键字】报告大肠杆菌培养实验报告篇一:大肠杆菌检测实验报告国标法测定大肠杆菌样本的细菌总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国标法操作的原理实验器材:培养箱,10只移液管,1只250ml锥形瓶,5只大试管,试管架,4个平皿,500ml大烧杯1个,电子天平,纱布,脱脂棉,灭菌锅,PH计或PH试纸,100ml量筒,橡皮手套,超净台实验药品: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LB培养基,琼脂,5%NaOH,5%HCl实验步骤:一:10只移液管,1只250ml锥形瓶,5只大试管,4个平皿,500ml大烧杯1个,100ml 量筒进行洗涤,然后一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121摄氏度条件下灭菌20min。
灭完菌后烘干,完成后放入超净台中。
用酒精擦拭超净台,紫外消毒30min二:1:用电子天平称取成品LB 3.1241g和琼脂1.8756g放入250ml的洁净锥形瓶中。
2:用量筒量取125ml的蒸馏水加入该锥形瓶中,制成培养基。
3:用棉花堵住该锥形瓶的瓶口,用牛皮纸包住瓶口,用橡皮筋扎牢,再将培养基放入灭菌锅中在121摄氏度之下灭菌20min。
4:灭完菌后放入超净台中备用。
三:1:取1只无菌250ml锥形瓶,用量筒向其中加入49ml PBS2:将1ml样品加入到该锥形瓶中,摇匀制成1:50的细菌溶液。
3:取4只试管,编号1—44: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向4只试管中加入9ml的PBS5:用1ml无菌移液管从样品中移取1ml菌液加入到1中.震荡试管使菌液均匀。
6:用1ml无菌移液管从1号试管中移取1ml的细菌溶液加入2号试管中,摇匀7:用另一只1ml无菌移液管从2号试管中移取1ml细菌溶液,加入3中,摇匀......以此类推直至4只试管中均加入了细菌溶液。
9:取4只平皿,编号1—410:分别用4只无菌移液管从这4只试管中移取1ml的菌液置于4只平皿中,加入45—50摄氏度温度下的培养基,约15mm厚度。
缓慢旋转平皿使菌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待培养基冷凝后倒置。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分离与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熟悉无菌操作技术。
3、观察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
二、实验原理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通常以混合群体的形式存在。
为了研究某一种细菌的特性,需要将其从混合菌群中分离出来,并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的分离,利用不同的培养基为细菌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使其能够生长繁殖形成单个菌落,从而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样品:土壤、污水等。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等。
3、试剂:无菌水、75%酒精、碘酒等。
4、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等。
四、实验步骤(一)无菌操作准备1、开启超净工作台的紫外灯,照射 20 30 分钟,关闭紫外灯,打开风机,通风 10 分钟左右。
2、用 75%酒精擦拭超净工作台台面和双手。
(二)样品处理1、称取 10g 土壤样品,放入装有 90ml 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充分振荡,制成 10⁻¹浓度的土壤悬液。
2、用移液器吸取 1ml 10⁻¹浓度的土壤悬液,加入装有 9ml 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混匀,制成 10⁻²浓度的土壤悬液。
依次类推,制成10⁻³、10⁻⁴、10⁻⁵等不同浓度的土壤悬液。
(三)平板划线法分离细菌1、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旁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冷却后蘸取 10⁻³浓度的土壤悬液,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进行划线。
2、划线的方式可以采用连续划线法或分区划线法。
连续划线法是从平板的一端开始,连续作紧密的波浪式划线,直至平板的另一端;分区划线法是将平板分成四个区域,每次划线都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使细菌逐渐被分散和稀释。
3、划线完成后,将平板倒置,放入 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4 48 小时。
一株鸭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作者:许佳莅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15期摘要:以嘉兴海宁地区鸭场送检的4份病料(脑组织、肝脏、脾脏等)为材料,通过增菌及分离培养获得疑似大肠杆菌1株;进一步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及PCR检测,鉴定阳性1株;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2种药物高度敏感。
关键词:鸭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耐药性中图分类号 S85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5-0099-03大肠杆菌是目前对养鸭业危害最为严重的高致病性细菌之一,其血清型众多且分布广泛。
各养殖场通常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大肠杆菌病,但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频谱不断扩大,甚至有些菌株已面临无药可用的现状。
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地区甚至相同地区不同养殖场的大肠杆菌流行现状,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病料送检的疑似病例来自海宁地区的养鸭场,经过无菌操作采集病死鸭的脑、肝脏及心脏等器官备用。
1.1.2 培养基和试剂麦康凯培养基(MacC)、LB液体培养基、生化鉴定管均购自上海博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NA Marker DL 2000、10×Loading buffer为大连宝生(Takara)生物工程公司产品,Gel Red核酸染料购自上海生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TAE電泳缓冲液购自上海碧云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物购于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1.3 药敏试纸试验使用的抗生素药敏试纸(共包含10种抗生素,为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诺氟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Premix Taq酶订购于宝生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香柏油为上海懿洋仪器有限公司生产,革兰氏染色液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抗菌药物药敏纸片为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实验1抗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及计数姓名班级实验原理如何进行分离、培养和计数1实验需要制备并使用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2分离单克隆菌落采用平板划线法,其原理如下: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即菌落。
3使用LB液体培养基并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单克隆菌落以达到扩大培养的目的。
4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10^5,10^6,10^7)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5用无菌水稀释菌液:取一毫升液体培养基基液加入一瓶含有9ml的无菌水中,震荡使液体充分扩散。
取震荡后溶液中的1ml液体加入另一瓶无菌水中,震荡,重复此步操作,进行梯度稀释,每一步浓度稀释到之前的十分之一。
6计数时,选择未污染的培养基计数。
使用记号笔在培养基表面标记,并使用计数器计数菌落个数。
实验目的1掌握选择培养基的使用方法;2掌握使用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3练习使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单克隆菌落;4练习使用平板涂布法计数;5实践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和药品待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液、高压蒸汽灭菌锅、LB固体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接种环、玻璃三角刮刀、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摇床、超净工作台、酒精灯、9ml无菌水、移液枪实验步骤(用简单的流程图表示)实验数据(划线平板的照片、扩大培养的照片、平板涂布计数照片及表格等)平板划线后培养所得单克隆聚落数量只有一个。
在平板涂布的九个平板中有7个污染较为严重,一个轻度污染,一个未污染。
其中轻度污染的稀释浓度为10^6,菌落个数:84个;未污染的稀释浓度为10^5,菌落个数:559个实验结果及讨论平板划线操作错误讨论:第一次划线过于用力使得培养基破裂严重,接种环经酒精灯灼烧后冷却时间太短,余温烧死了部分菌液中的细菌。
1. 掌握大肠杆菌的计数方法。
2. 了解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3. 学习使用标准平板计数法进行微生物计数。
二、实验原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肠道中。
本实验采用标准平板计数法,通过在培养基上接种一定量的样品,观察形成的菌落数量,从而估算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浓度。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标准菌株- 琼脂培养基- 蒸馏水- 碘液- 灭菌器材- 移液器- 平板计数器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锅- 灭菌操作台- 电子天平- 烧杯- 玻璃棒- 离心机1. 样品制备:- 称取适量大肠杆菌标准菌株,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制成菌悬液。
- 将菌悬液用移液器稀释至适当浓度。
2. 琼脂培养基制备:- 称取适量的琼脂,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后加入琼脂培养基。
- 将溶解后的培养基加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121℃下灭菌20分钟。
3. 接种:- 取适量菌悬液,用移液器接种于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24小时。
4. 计数:- 观察平板上形成的菌落,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计数。
- 根据计数结果,计算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样品制备:- 制备的菌悬液呈均匀浑浊状,未见明显的絮状沉淀。
2. 琼脂培养基制备:- 制备的琼脂培养基呈透明状,未见明显的杂质。
3. 接种:- 接种后的平板在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平板上形成大量菌落。
4. 计数:- 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数为30个,根据计数结果,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浓度为10^6 CFU/mL。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标准平板计数法进行大肠杆菌计数,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
3. 本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方法可行。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大肠杆菌的计数方法,了解了大肠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
氨苄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四叠球菌的抑杀作用
一.实验目的:
探究氨苄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四叠球菌的抑杀作用
二.实验原理:
1.氨苄青霉素对细菌的抑杀机理:抑制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
2.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机理:
3.白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机理:
4.四叠球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机理:
5.关于涂布法:
6.关于滤纸片法:
三.实验材料:
抗生素:氨苄青霉素
(200ug/ml,180ug/ml,160ug/ml,140ug/ml,120ug/ml ,100ug/ml,80ug/ml,60ug/ml,40u g/ml,20ug/ml)
菌种: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四叠球菌
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接种方式:涂布法
四.实验记录
第三天:观察培养24h后抑菌圈大小
第四天:
实验现象:各个浓度对大肠杆菌依旧无明显抑菌圈。
第五天:对第四天四叠球菌平板中滤纸周围的白色物质进行斜面培养24h后观察实验结果:有白色菌大量繁殖,故所培养的白色物质为活菌。
五.实验结果
1.氨苄青霉素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
2.氨苄青霉素对四叠球菌的抑制率:
3.氨苄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制成表格)
4.每种抗生素的最小抑制细菌浓度MIC:(在试验确定选取的浓度条件下)
5.T值检验
六。
实验分析。
大肠杆菌培养实验报告篇一:大肠杆菌检测实验报告国标法测定大肠杆菌样本的细菌总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国标法操作的原理实验器材:培养箱,10只移液管,1只250ml锥形瓶,5只大试管,试管架,4个平皿,500ml大烧杯1个,电子天平,纱布,脱脂棉,灭菌锅,PH计或PH试纸,100ml量筒,橡皮手套,超净台实验药品: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LB培养基,琼脂,5%NaOH,5%HCl 实验步骤:一:10只移液管,1只250ml锥形瓶,5只大试管,4个平皿,500ml大烧杯1个,100ml量筒进行洗涤,然后一起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121摄氏度条件下灭菌20min。
灭完菌后烘干,完成后放入超净台中。
用酒精擦拭超净台,紫外消毒30min二:1:用电子天平称取成品LB 3.1241g和琼脂1.8756g放入250ml的洁净锥形瓶中。
2:用量筒量取125ml的蒸馏水加入该锥形瓶中,制成培养基。
3:用棉花堵住该锥形瓶的瓶口,用牛皮纸包住瓶口,用橡皮筋扎牢,再将培养基放入灭菌锅中在121摄氏度之下灭菌20min。
4:灭完菌后放入超净台中备用。
三:1:取1只无菌250ml锥形瓶,用量筒向其中加入49ml PBS 2:将1ml样品加入到该锥形瓶中,摇匀制成1:50的细菌溶液。
3:取4只试管,编号1—44:用无菌移液管分别向4只试管中加入9ml的PBS5:用1ml无菌移液管从样品中移取1ml菌液加入到1中.震荡试管使菌液均匀。
6:用1ml无菌移液管从1号试管中移取1ml的细菌溶液加入2号试管中,摇匀7:用另一只1ml无菌移液管从2号试管中移取1ml细菌溶液,加入3中,摇匀......以此类推直至4只试管中均加入了细菌溶液。
9:取4只平皿,编号1—410:分别用4只无菌移液管从这4只试管中移取1ml的菌液置于4只平皿中,加入45—50摄氏度温度下的培养基,约15mm厚度。
缓慢旋转平皿使菌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待培养基冷凝后倒置。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肠道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
2. 掌握病原肠道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肠道杆菌在疾病发生、传播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肠道杆菌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部分种类具有致病性。
本实验通过观察病原肠道杆菌的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特征,对病原肠道杆菌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高压灭菌锅、试管、锥形瓶、接种环、酒精灯、无菌玻片、显微镜、载玻片、镊子等。
2. 实验试剂: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双糖铁琼脂、葡萄糖发酵管、血清学反应试剂、药敏纸片等。
3. 实验菌株:病原肠道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四、实验方法1. 病原肠道杆菌的分离与纯化(1)接种:取适量病原肠道杆菌培养物,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18-24小时。
(2)观察:观察菌落形态,挑选典型菌落进行纯化。
(3)纯化:将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37℃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特征。
2. 病原肠道杆菌的鉴定(1)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2)培养特性:将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双糖铁琼脂等培养基,观察生长情况。
(3)生化反应:进行糖发酵试验、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等,观察菌株的生化反应特征。
(4)血清学反应:进行凝集试验,观察菌株与相应抗血清的反应。
(5)药敏试验:将菌株接种于含不同抗生素的药敏纸片,观察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肠道杆菌的分离与纯化实验中成功分离出典型菌落,经纯化后,菌落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均符合病原肠道杆菌的描述。
2. 病原肠道杆菌的鉴定(1)形态观察:显微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大小约为0.5μm×1.5μm,排列成链状。
(2)培养特性:在营养肉汤、营养琼脂、双糖铁琼脂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呈均匀混浊生长。
抗氨苄青霉素的构造及在大肠杆菌类的表达摘要:本实验利用PCR技术在大肠杆菌中扩增获得了一段序列,并克隆至p GEM-T -easy载体,获得了重组质粒。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序列测定及分析,重组质粒的大小为4000 bp ,扩增片段大小为950bp,当重组质粒DNA转入大肠杆菌后,重组菌能在含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上生长。
关键词;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PCR1 材料和方法1.1试剂0.1mol/L CaCl溶液、LB液体培养基、氨苄青霉素、2.5 mmol/L dNTP混合物、Tap酶、引物对、LB固体培养基、大肠杆菌、PCR 试剂盒、PCR试剂盒、PEGM-T-easy 载体系统、DNA Marker1.2器材超净工作台、恒温摇床、低温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琼脂糖凝胶电泳系统、PCR热循环仪、1. 3 PCR扩增制PCR反应体系(取DNA 模板1μL ,上、下游引物各0.5μL、dNTPs 2μL、Taq 酶0.5μL ,加去离子水至25μL);PCR 循环参数:94℃预变性1. 0min ,然后94 ℃变性1. 0 min ,47 ℃退火1. 0min ,72 ℃延伸1. 5 min 。
共进行35个循环,72 ℃再延伸10. 0 min ,4 ℃保温。
取PCR 扩增产物3μL 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观察扩增片段的大小。
1.4 PCR产物的回收将PCR产物用苯酚2氯仿混合物、氯仿各抽提1次,无水乙醇沉淀,12 000 r/ min 离心10 min ,弃上清,回收沉淀。
1.5 基因重组将PCR 产物与PGEM-T-easy载体系统以适宜比例混合,37 ℃作用 3 h ,进行纯化,在连接体系14 ℃水浴过夜。
1.6 大肠杆菌感受态1.6.1从新活的大肠杆菌DH5菌板上挑取一单菌落,在LB 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12h左右,对数生长期时稀释50-100倍振荡扩大培养,OD600,<0.5时停止培养。
1.6.2 取培养液1.5ml转入1.5 ml 离心管中冰上冷却10-30min,4℃、40000r/min离心10min.1.6.3 倒尽上清液,用500(分三次200、200、100)ml 氯化钙(冷的0.1mol/l)悬浮细胞,4000r/min离心10min。
实验1抗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及计数
姓名班级
实验原理
如何进行分离、培养和计数
1实验需要制备并使用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2分离单克隆菌落采用平板划线法,其原理如下: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即菌落。
3使用LB液体培养基并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单克隆菌落以达到扩大培养的目的。
4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10^5,10^6,10^7)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5用无菌水稀释菌液:取一毫升液体培养基基液加入一瓶含有9ml的无菌水中,震荡使液体充分扩散。
取震荡后溶液中的1ml液体加入另一瓶无菌水中,震荡,重复此步操作,进行梯度稀释,每一步浓度稀释到之前的十分之一。
6计数时,选择未污染的培养基计数。
使用记号笔在培养基表面标记,并使用计数器计数菌落个数。
实验目的
1掌握选择培养基的使用方法;
2掌握使用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
3练习使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单克隆菌落;
4练习使用平板涂布法计数;
5实践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材料和药品
待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液、高压蒸汽灭菌锅、LB固体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接种环、玻璃三角刮刀、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摇床、超净工作台、酒精灯、9ml无菌水、移液枪
实验步骤(用简单的流程图表示)
实验数据(划线平板的照片、扩大培养的照片、平板涂布计数照片及表格等)
平板划线后培养所得单克隆聚落数量只有一个。
在平板涂布的九个平板中有7个污染较为严重,一个轻度污染,一个未污染。
其中轻度污染的稀释浓度为10^6,菌落个数:84个;未污染的稀释浓度为10^5,菌落个数:559个
实验结果及讨论
平板划线操作错误讨论:第一次划线过于用力使得培养基破裂严重,接种环经酒精灯灼烧后冷却时间太短,余温烧死了部分菌液中的细菌。
对污染严重原因的讨论:涂布平板操作时与酒精灯火焰距离不够近,没有起到高温杀菌的作用,使得杂菌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