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13.2.2命题与证明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3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重点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命题与定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数学证明。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命题与定理的基本概念,对命题和定理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证明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训练,证明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证明的概念和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
2.培养学生进行数学证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数学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证明的概念和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
2.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证明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练习题等。
2.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命题与定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让学生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过程与方法】对于命题的结构,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或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关于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适当多做些练习,对本问题不能要求学生本节课就必须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练习.对于真命题要注意强调“结论一定成立”中“一定”的含义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教学时最好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对照起来讲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
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的基本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证明方法的不理解,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能正确写出题设和结论。
2.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所学的证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的概念,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证明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复杂命题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意义。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证明的方法。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证明的方法和经验。
4.采用讲解法,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一些证明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如果一个人是男生,那么他一定有喉结”,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引导学生写出题设和结论。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简单的命题,如“勾股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尝试证明。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命题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证明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方程求解、几何图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方程求解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命题与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于新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理解定理的含义。
2.学会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与证明的概念,定理的含义。
2.难点:如何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
2.讲解法:讲解定理的含义,解释证明过程。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具体的例子和证明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命题,什么是证明。
例如,给出一个命题:“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如何进行证明。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解释定理的含义。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定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尝试证明。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书写证明,以及如何进行证明的基本方法。
教材通过引入实例,让学生体会证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对证明的概念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证明方面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证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证明过程的书写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部分学生对证明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逻辑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阅读和书写证明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证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证明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与证明的概念,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证明过程的逻辑性和书写规范,证明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命题与证明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证明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每个学生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课件和教学素材。
3.练习题和测试题。
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勾股定理”,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证明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证明的结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证明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几何图形的性质证明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和简单逻辑连接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是向更深入的数学逻辑推理的过渡。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命题的概念和简单逻辑连接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证明方面的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如何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个命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证明的过程,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来表达和证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命题与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个命题,如何处理证明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例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证明的学习。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命题的概念和简单逻辑连接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明确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