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31.47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的过程,而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操。
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情感和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其次,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也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得到体现。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写作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则是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取一些社会热点或道德问题作为写作题材,通过写作,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批改作文的方式,及时指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另外,通过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也可以促进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到的各种文学作品和社会实践中的各种情境,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读书分享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道德,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内容摘要: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促进一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高职语文教学起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此,我们深入研究制定了我院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案。
在改革方案中,我们以加强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设计了教学方法,规范了考核评价标准。
在改革实践中,高职语文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职业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职业教育的标准是学校教育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要从职业出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提法,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使然,更是国家与人民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与使命。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职业能力的划分也不同,以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划分为依据,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了弄清职业能力和语文教学关系,我们深入到学生所学专业、smc等企业进行调研。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之后,我们对二者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语文教学在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上起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文字,都必须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合德育教育。
一、文学作品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优秀的道德品质,并吸收其中的正能量。
我们可以选用《红楼梦》中黛玉的坚贞,贾宝玉的贤良之德,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积极的教育影响。
在选取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教育。
二、课文解析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解析,引导学生从中发掘其中的道德内涵。
在讲解一些寓意深刻的诗词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词如何诠释生活,如何表达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教育。
通过课文解析,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很好的道德熏陶。
三、作文指导在作文指导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关于人物品德的作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将优秀的品质表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优秀品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老师还可以通过对作文的批改和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和发挥出作文中的道德内涵。
四、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去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更好的道德熏陶。
五、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文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和方法来将德育教育融入进来,比如组织一些有关道德品质的讨论,或者开展一些道德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2007050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探究秦 丽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200摘 要:《大学语文》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反思也成了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
其中怎样才能实现《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功能,如何实现对大学生人文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主席强调“立德树人”,《大学语文》中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思想教育资源,如何挖掘其教育内容,将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起来,探讨《大学语文》思想教育空间的途径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鉴于此原因,笔者通过对目前《大学语文》的教材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度分析,探究“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从而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立德树人;思想教育 从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来看,他们的中文驾驭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学语文》作为凸显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学科,其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调整学生“三观”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其他专业课不能替代的。
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因此,作为承载德育教育功能的《大学语文》,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立德树人的途径。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为基础性、工具性学科,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在学习语文。
但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只注重专业课学习,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大赛,大学语文被边缘化。
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状况很不理想。
“由湖北大学语文研究会调研报告可知,当前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国内高校尚未达到30%,且语文课时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1]。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陈述了大学语文在整个大学阶段的重要性,可依然没有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大学的教务部门都未给大学语文足够的重视,每个高职院校往往追求如何尽快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在省赛、国赛中取得好名次,课程、课时都优先照顾专业课。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变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也随之不断探索和完善。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模式、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课程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立德树人的实现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意见。
1.2 目的和意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文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这门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通过这门课程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密切联系,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理念是实现中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之一。
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阅读,可以加入一些当代社会热点话题或者人文素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现实。
可以引入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例如结合历史、哲学、政治等学科,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理念方面,可以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注重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探索和实践—以广东科技学院自编教材《新编大学语文》教学为例摘要:用"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引导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仅符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符合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对应用型大学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将"德育"元素具体渗透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五育并举;大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探索;实践一、“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
“五育并举”是国家为培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人才的重要举措,“五育”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模块。
近年来,广东某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制定“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战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落实。
“五育并举”突出价值塑造,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引导行为习惯,激发兴趣爱好,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拥有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与价值追求、具备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合格社会公民和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根据《广东科技学院五育并举建设方案》,全体在校生的“五育”采用积分制,学期末各学院会组织辅导员开展五育反思总结会,学生对一学期的五育表现进行汇报;还把“五育”纳入评优评先、入党的考核指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实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符合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大学语文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更好地构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1],意思是说:“没有文章的宣传,义理就不能发扬光大;但如果文章离开了义理,也就不称其为文章了。
把德育融入语文课堂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语言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养,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就具体来探讨一下如何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注重礼貌、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道德情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课文内容等来引导学生去感悟人生道理,学会感恩与理解。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清谈、冷风、青巾、湘云龙华这些字的涵义,了解这对古人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境遇,引导学生去感受其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道德情感。
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陶冶,感悟出人生的道理。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明。
语文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说话文明,写作规范等语言良好习惯。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进行言语规范和修养的引导,指导学生注重用词、遣词造句,讲究礼貌用语、语调语气,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明。
比如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注重用词严谨,规范用字,言之有物,不使用粗话脏话,让学生意识到文明的用语和书面语的规范。
通过这些日常的细微的言语规范和修养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文字素养。
文字素养是个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运用,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涉及对人文知识和情感态度的养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和课文内容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字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人生,了解善恶,追求真善美。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红楼梦》这个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人生哲理,了解情感世界,感悟人生智慧,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歌赋欣赏和鉴赏,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