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秋燥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里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的区别祛湿: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化湿、利湿、燥湿等。
燥湿:用苦味药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化湿: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芳香入脾。
渗湿: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
利湿: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药物的区别:渗湿就是淡渗利湿药,性平味淡,具有渗利湿邪作用的药使在里的湿邪从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湿,比如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扁蓄等燥湿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疾病,苦参,黄柏,黄连,黄芩等。
化湿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膀胱、脾、小肠经。
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脘腹痞满、口淡多涎、呕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体倦、口腻发甜、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对于湿痰壅滞,以及湿温、暑温、霍乱、痧胀等症,亦可适当选用,以化除湿浊。
芳香化湿药主要用于湿犯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腻等症。
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有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利湿: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利湿就是以通利水道。
常用药有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芯草、地肤子、木防己、玉米须等。
祛湿法辨异及其临床应用(一)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
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疸。
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秋季养生的原则如下是有关秋季养生的原则:1.养阴防燥金秋之时,燥气当令。
秋燥——秋之主气,其气清肃干燥,而燥邪(阳邪),容易伤体内津液,燥气伤人——主要表现在肺,大肠,皮毛。
“秋燥症”——燥邪伤阴犯肺。
秋燥伤阴的表现:(1)燥邪伤津液表现:常见的是口干,鼻干,唇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裂。
(2)燥邪犯肺表现:轻者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者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脱发增多。
(3)肺中津亏表现:无液下与大肠,大便干结难解,出现便秘。
养阴防燥的养生措施:(1)秋季多饮水;(2)走进大自然,养阴调节机体阴阳;(3)适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4)适当润补;(5)保持室内湿度和温度;(6)防秋燥而护肝,以多食滋肾、润肺食物;(7)防胃炎上延,多食清热润肺食物。
2.养肺为要自古以来中医认为肺为娇贵,喜润恶燥。
肺也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五行中之金,为阳之中的阴脏。
肺部的养生措施:(1)清肺:清泄肺热,以除肺中之实热。
用白茅根,无花果粉,芦根等。
(2)润肺:润肺生津,防肺燥伤阴。
多用沙参,玉竹,百合等。
(3)补肺:补益肺气,扶正祛邪。
常用太子参,黄芪,山药等。
3.秋季宜养脾胃(1)秋季注意保暖;(2)宜食甘润之物;(3)少辛多酸;(4)饮食有节;(5)适当运动,防止秋季发胖;(6)科学应用健康产品。
4.秋季宜养神(1)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的容平之气;(2)保持乐观阔达的胸襟;(3)驱除忧郁,舒缓压力;(4)多晒太阳;(5)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一、起源与定义喉源性咳嗽,又称喉咳,首次见于1989年干祖望编著的《中医喉科学讲义》[1]。
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干老首创“喉源性咳嗽”的病名,通过辨证求因,疗效卓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干老认为: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因过敏因素的增多,患病的机率更高,但是临床治疗往往与普通的咳嗽混为一谈,所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只有从临床病例中不断探索该病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辨治原则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慢喉痹”“风热喉痹”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2]。
近年来,随着气候改变、环境污染加重,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疗效不佳,并且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中医药治疗收效显著,具有明显优势。
喉源性咳嗽胸透、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抗生素治疗效不佳,一般止咳中成药也难以奏效。
该病迁延难愈,治疗不当,可迁延数月或经年。
此病类似中医秋燥咳嗽,实则四季均可发生,且用养阴清肺法治疗多不效。
二、临床表现喉源性咳嗽好发于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多数患者既往有慢性咽炎病史。
喉源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①咽喉痒如蚁行,阵发性咽喉奇痒作咳,一痒必咳,连连不止,痒息咳止,不痒不咳;②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痰少或痰黏难咳,咳出则爽;③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亦有不定时者,咳嗽每天常有7-8次,严重时每小时10次以上;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干燥微痛或异物感;⑤少数患者可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⑥油烟、灰尘、冷空气、说话多、刺激性气味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⑦病情轻重不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数年;⑧咽喉部检查可见黏膜慢性充血、增厚,有或无咽部淋巴滤泡增生。
肺部X线检查多无异常[3]。
三、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繁杂,涉及到诸多脏腑[4]。
秋燥[单项选择题]1、首先把秋燥作为独立疾病的医家是:().A.刘河间B.吴鞠通C.叶桂D.喻昌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2、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为:().A.上燥增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B.上燥治气,中燥治血,下燥增液C.上燥治血,中燥增液,下燥治气D.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著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俞根初C.沈目南D.喻嘉言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4、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A.俞根初B.沈目南C.喻嘉言D.李东垣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5、“燥证路径无多……,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唯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其语出:().A.喻嘉言B.吴鞠通C.王孟英D.汪瑟庵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6、秋燥,证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其治疗首选的方剂是:().A.桑杏汤B.翘荷汤C.杏苏散D.白虎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7、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涌,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方宜:().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阿胶黄芩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8、女性,17岁,初秋久晴无雨,证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治宜:().A.清肺润燥养阴B.宣肺化痰,泄热攻下C.滋养阴液,攻下腑实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9、证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病机属邪在:()A.卫分B.卫气同病C.气分D.气营同病参考答案:C[多项选择题]10、秋燥邪在肺卫证的治疗,主以:()。
A.辛温发汗B.辛凉甘润C.清热解毒D.轻透肺卫E.滋养肝肾参考答案:B,D[多项选择题]11、对秋燥病的治疗禁忌的提法应是:()。
秋燥伤肺易引起湿疹、干癣等皮肤病秋冬季气候转凉而干,对人的皮肤也产生影响。
入秋后的皮肤保养以保湿最重要,传统中医认为,这种现象很早以前就观察到,因此自古就有秋气燥,秋主肺,肺主皮毛等说法,所以秋冬养生必须顺应“养阴润燥”。
人的皮肤及毛发在这时候会有干燥、紧绷、细纹、龟裂、脱皮脱屑、脱落等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皮肤瘙痒,最主要是因为外在气温下降,皮肤的皮脂腺分泌油脂也会跟着下降,造成皮肤出油量减少及皮肤含水量降低而引起各种让人不舒服的症状。
许多皮肤病容易在秋冬发生或加重,例如皮肤痒(湿疹)、脂溢性皮肤炎(头皮屑)、干癣及异位性皮肤炎等,所以人们在秋冬时节来临时,更要慎重地保养自己的皮肤,以免让各种皮肤病上身,届时若出现各种令人不舒服的症状,恐怕就后悔莫及。
个人秋冬日常的肌肤保健首重“清洁”与“保湿”。
一般而言,清洁时不能用太热的水,因为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本身具天然的保湿效果,热水会洗掉皮肤的油脂,造成皮肤水分易散失,结果就使皮肤变得更加干燥。
另外,清洁用品的选择也很重要。
夏天皮肤出油多,许多人会使用去油能力较强的产品,到了秋冬季节皮脂分泌减少时如果继续使用,容易造成皮肤过于干燥,这时候应先将清洁用品换成比较温和的类型,洗后如果还会感觉皮肤干燥紧绷时可再加强保湿。
保湿视个人皮肤状况而定,皮肤愈干燥愈应选择油脂含量高的保养品。
若病情严重者应尽快接受治疗,传统中医是以辨证的结果作为治疗的主要依据。
如果症状干痒、遇冷风时更痒、遇暖则减轻者,这类属风寒化燥,常用荆防败毒散、当归四逆汤等处方加以治疗。
如果症状为干痒、干裂、脱皮、脱屑为主,这类属血虚风燥,中医治疗是以袪风、养阴润燥为原则,常用当归饮子、百合固金汤等处方来加以治疗。
另有部分患者是在夏天时吃太多瓜果、冷饮,或是辛辣类、烧烤类食物,以致造成体质偏于湿热,结果秋冬一到就转为化燥,进而产生皮肤的症状,治疗上就必须经由专业中医师的诊断才能决定如何用药。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应少吃辛辣类、烧烤类、燥热类的食物,可适度吃点核桃肉、奇异果、梨子、海带、萝卜、葡萄、苹果、莲藕、黄瓜、芝麻、百合、木耳、桂圆肉、海参和深海鱼等有助于“滋阴润燥”的食物。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作者:崔文颖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過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3个方面为着重点,从历史文献总结、医家临床经验、临床试验等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进行解读,得出其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辨证分型集中在肝肾亏虚、燥邪犯肺、阴虚燥热、瘀血内结4种证型,并从滋补肝肾下多种治法分析临床疗效,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185-02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受累器官是涎腺和泪腺,症状为口眼干燥。
SS的组织学标志是由唾液腺活检确定的外分泌腺局部淋巴细胞浸润,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实验室标志物,SS的诊断标准尚未确立。
SS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3%~0.77%,发病特点一是女性发病率高,尤以育龄期女性为多见,男女比例为21:1;二是发病年龄高,平均发病年龄(44.6±12.0)岁。
西医治疗的着力点在于改善症状以及控制、延缓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及继发感染”,存在着易复发、副作用大等弊端。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颇多,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虽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与中医学“燥痹”,“痹症”,“燥毒证”等病症名称相符,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一组证候群,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致病因素,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结果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对干燥综合征病机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燥胜则干”,认为燥痹的发生与外感燥邪有密切联系。
秋季润燥,按照“五行”吃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5年第9期文/ 本刊记者张昕医学指导/ 张艳滋阴润肺,少辛多酸辽宁省名中医张艳说,秋季主燥,秋令与肺气相应,燥邪最易伤肺,所以,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与五色中的“白”呼应,因此,秋季应多吃些白色本色的酸味果蔬生津液,比如:梨、白葡萄、山竹肉、荸荠、荔枝等。
中医有句古话:“肺主秋。
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
另外,从五行角度上讲,酸味属肝木,肺金克肝木,秋季金气萧肃,更容易克制肝木,所以,还应该多吃入肝补肝的酸味食物,以防被克制太过。
绿色入肝,多吃绿色食品具有舒肝强肝的功能,因为绿色食物中维生素C 含量丰富,常吃对肝脏有利。
民间有种说法,几天不吃绿叶菜的人容易上火,因为青色入肝,性多寒凉,有解毒平肝、清热泻火的功效。
多吃黄色、黑色食物到了秋季,许多人容易产生口鼻、皮肤、呼吸道的干燥症状。
而根据相生理论,土生金,健脾强胃可以促进水谷运化精津以润肺,黄色属土,所以,可以多吃黄色食物以强健脾胃,比如:黄豆、南瓜、柑橘等,味甘入脾。
另外,黄牛肉、龙眼肉、山药等也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张艳指出,秋季多吃黑色补肾阴食物、药物同样也能够起到润肺作用。
这是因为金水相生,肾水充足,上滋肺阴。
像海参、黑木耳、黑米、黑豆、黑芝麻、海带、黑桑葚、黑枣等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中草药中的熟地、生地、枸杞、肉苁蓉、沙苑子、杜仲、菟丝子等都有补肾精的作用,可以在秋季与食物同用。
吃这5 种水果最润燥茺梨。
秋季每天坚持吃梨 2 个,有一定防治秋燥的作用。
梨的不同吃法,可产生不同功效。
民间对其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说法。
梨虽为佳果,但不宜多食,过则伤脾胃、助阴湿,所以风寒咳嗽、脘腹冷痛、脾虚便溏者慎食。
茺柑橘。
柑橘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
辨证分型治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
秋燥是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秋燥也越来越多。
秋燥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个月,入冬以后,症状均能逐渐消失。
秋燥的诊断并不困难,初起常具有肺卫证候,一般说,在秋季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气干燥见症者,即可确诊(需注意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相鉴别)。
秋燥为秋季特有的疾病,与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相类似,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界气候燥热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虽然本病以津气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单纯对症处理往往疗效欠佳,中医一般根据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把秋燥分为邪在肺卫型、燥热伤肺型、肺胃阴伤型和凉燥袭肺型四种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邪在肺卫型此型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治以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为法,方选桑杏汤加减。
药用桑叶、杏仁、栀子、浙贝母、竹叶、薄荷、防风各12克,沙参20克,梨皮30克,麦冬、白芍各15克,甘草5克(此药量为成人用量,下同)。
每日1剂,水煎服。
燥热伤肺型此型为肺经燥热化火、耗伤阴液之候,症见身热,干咳无痰,甚或咯痰带血丝,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脉细稍数。
治以清肺润燥养阴为法,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
药用桑叶、麻仁、杏仁各12克,麦冬、浙贝母、白芍、桔梗、知母、瓜蒌各15克,沙参、黄芩各20 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肺胃阴伤型此型为燥热灼伤肺胃津液之候,症见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咳嗽少痰,口、鼻、唇、咽干燥而渴,大便燥结难行,舌质红,苔薄少而干,脉细数。
治以甘寒滋润,清养肺胃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用沙参18克,麦冬、黄芩、石斛、连翘各15克,天花粉、玉竹、桑叶、浙贝母、枇杷叶各12克,梨汁24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凉燥袭肺型此型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所致,症见恶寒发
热,头痛无汗,鼻干鼻塞,口唇干燥,咳嗽少痰,舌质淡红,苔薄白少津,脉浮。
治以疏表透邪,开肺润燥为法,方选杏苏散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杏仁、防风各12克,陈皮、茯苓、桔梗、连翘各15克,浙贝母、石斛、沙参各9克,大枣6枚,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