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你能为小致妈找到方向吗?随着小致步入两岁,妈妈发现他经常闹情绪,比如一会儿把头埋在沙发里假装哭泣,眼泪鼻涕齐流,十分委屈,一会儿又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生气打人,蛮横无比;有时把“不要”“我不”挂在嘴边,有时又缠着妈妈,一刻都不离开,一时让小致妈摸不清方向。
对照你的孩子看看,他是否有以下表现2岁孩子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萌发,开始不断挑战成人的底线;?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得到家长的全部关注,尤其是妈妈正好不空时;?他的愿望要及时满足,不愿等待;?拒绝父母的要求,比如要他喝水,他明明心里想喝,嘴上也说不喝;?还没建立合作、配合的意识。
2岁孩子的情绪特征:?负面情绪明显增多,试图用哭或发脾气来达到目的;?情绪反应激烈但易变;?开始有了伪装能力,在不同情境下会夸大或压抑某种情绪,所以让家长觉得有时孩子发脾气有些没来由。
这些情绪处理方式,似乎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迁就型:孩子出现消极情绪后,全盘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反应,用满足他的方式来安抚情绪。
代表做法是“噢,你乖噢,是妈妈不对”,“好的好的,妈妈答应你,就这一次噢”。
压制型:用愤怒、批评或者惩罚等将孩子的不良情绪压制下去,当孩子感觉害怕时,他会放弃消极的情绪和对抗的行为。
代表做法就是大声呵斥“不要哭了,男孩子怎么可以经常哭”,“再闹警察叔叔就要来抓你了”。
放任型:任凭孩子发泄情绪,时间长了,孩子累了或觉得没有效果了,也就放弃了。
代表做法就是完全不理睬孩子,去做其他事情。
以上的处理方式,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也可能偏向某一种。
这些看似自然的反应并没有处理好孩子及父母自身的消极情绪,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不利于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迁就型:容易让孩子养成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得顺着他的个性,每次遇到小小的挫折都会激起他消极、极端的情绪或行为,而父母则对孩子逐步升级的坏脾气束手无策,只能再次迁就、妥协。
压制型:孩子年幼时这种做法的效果很好,立竿见影;但孩子消极的情绪并没有得到释放,而是被压抑了,而且这么做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父母不喜欢自己;到了青春期时,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会爆发出来,到那时,父母的权威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如果再用强硬的手段解决会激起更激烈的情绪冲突,造成更大的亲子矛盾。
如何促进2至3岁幼儿的情绪发展与情绪管理幼儿时期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2至3岁的幼儿来说,情绪的管理和发展尤为重要。
在这个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正在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幼儿的情绪发展和情绪管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情绪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在2至3岁的阶段,他们的语言能力正在迅速发展,但仍然有限。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倾听和观察来理解幼儿的情绪状态。
当幼儿出现情绪问题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需要教导他们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起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其次,创造积极的情绪环境对于幼儿的情绪发展也至关重要。
在幼儿的成长环境中,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温暖和安全的氛围。
这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家庭和学习环境来实现。
幼儿需要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样他们才能够感到安全和放心,从而更好地发展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如游戏、绘画、音乐等,来帮助他们积极表达情绪,释放情绪压力。
第三,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成为幼儿情绪管理的榜样。
幼儿在这个阶段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家人和教育者。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过度情绪化的行为。
同时,我们还应该教导幼儿正确的情绪管理技巧,例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通过我们的榜样和指导,幼儿将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此外,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绪认知是指幼儿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教导幼儿认识和区分不同的情绪,例如快乐、悲伤、愤怒等,帮助他们建立起情绪的认知框架。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故事、绘本等方式来培养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回应和关心他人的情绪。
最后,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也是促进幼儿情绪发展和情绪管理的重要策略。
幼儿园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疏导方案幼儿园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疏导方案一、3-4岁的幼儿1.情绪管理由于3-4岁的幼儿正处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情绪波动。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诉说;(2)在发生冲突或者出现消极情绪时,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呼吸和身体,缓解紧张感;(3)通过游戏、音乐等形式帮助幼儿放松身心。
2.社交技能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社交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与同龄人互动,并且开始学会和别人分享、合作等。
(1)组织一些适合年龄段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交流互动;(2)鼓励孩子分享玩具和食物,帮助他们学习合作;(3)当孩子们出现冲突时,引导他们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3.自我认知3-4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
(1)鼓励孩子们思考自己的感受,并且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2)教育孩子们在与别人沟通时要注意语气和表情的影响;(3)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自尊心,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
二、4-5岁的幼儿1.情绪管理4-5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但是仍然需要我们的疏导和引导。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提供积极的反馈;(2)在发生冲突或者出现消极情绪时,引导幼儿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3)通过游戏、音乐等形式帮助幼儿放松身心。
2.社交技能4-5岁的幼儿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社交技能,但是仍然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引导。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组织一些适合年龄段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交流互动;(2)鼓励孩子们分享玩具和食物,帮助他们学习合作;(3)当孩子们出现冲突时,引导他们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3.自我认知4-5岁的幼儿已经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但是仍然需要我们的疏导和引导。
2-3岁幼儿入园稳定情绪的策略清镇市机关幼儿园李华清2-3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入园,困扰教师和家长的是孩子不稳定的情绪问题。
导致不稳定情绪的直接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与养育者之间产生的情感使孩子有了一种依恋,这种依恋情感在入园后被暂时性隔断、分离,孩子就出现了不稳定的哭闹情绪。
如果能把孩子这种依恋情感转移到老师和玩伴的身上,就能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情绪,并逐步适应集体生活。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的相对策略。
一、入园前的家园开放日在新生入园前半个月,幼儿园组织小班教师开展3-4次“开放日”,内容有:参观幼儿园,亲子游戏,与教师互动。
这些活动,孩子在家人的陪护下共同参与,不仅减少了孩子对幼儿园、对教师的陌生感,也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走近幼儿园,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
二、创设适合2-3岁幼儿年龄特点的室内外环境2-3岁的孩子,环境创设方面要儿童化、生活化、情感化。
例如:1、创设“亲亲我的一家”,收集幼儿的家庭合影,让幼儿来园后也能在“亲亲我的一家”看见自己的家人。
2、创设“娃娃家”,孩子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玩具、图书等入园,摆放在“娃娃家”,让孩子感受到在家的氛围。
三、教师对待幼儿,行动要多亲亲、抱抱、搂搂,语言要形象化、拟人化。
当孩子情绪不好时,教师可以尽量以亲切的态度亲近孩子,将孩子抱在怀里亲亲、拍拍。
肌肤相亲是成人与孩子一种最直接有效的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孩子来园的那个时刻,教师要笑脸相迎,从家长手中抱过孩子,亲亲他们,身心得到满足能消除孩子的不安因素。
2-3岁的孩子喜欢听拟人化的语言。
常常用游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孩子的情绪会有转机。
如:教师可以戴上可爱的动物头饰扮演角色与幼儿对话。
四、用物体转孩子的注意力2-3岁的孩子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
喜欢直观形象、色彩鲜艳、有声音或响声的的玩具。
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教师也可以用类似的玩具吸引转移其注意力。
不愉快的情绪会得到缓解。
五、与家长交流,达成家园共育一致的策略孩子入园情绪直接影响着家长,家长的情绪对孩子也产生影响。
2至3岁幼儿教育中的情绪管理技巧幼儿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对于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情绪管理技巧不仅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
本文将探讨2至3岁幼儿教育中的情绪管理技巧。
首先,家庭环境对幼儿情绪的影响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创造一个温馨、稳定的家庭氛围,提供安全感给孩子。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将有助于幼儿学会表达情感并处理情绪。
同时,父母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不过分期望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
其次,幼儿园和托儿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并能够引导幼儿学会表达情感和处理冲突。
例如,当一个幼儿因为玩具被抢而生气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导他们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方式帮助幼儿识别和表达他们的情绪,例如,要求幼儿用颜色来描绘他们的心情。
另外,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引导帮助幼儿学会管理情绪。
当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家长和教师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例如,当幼儿因为无法完成一项任务而感到沮丧时,家长可以告诉他们“你已经尽力了,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这样的积极引导将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
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应该教导幼儿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
例如,当幼儿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可以鼓励他们做些放松的活动,如深呼吸、数数或做一些喜欢的事情。
这些简单的技巧可以帮助幼儿转移注意力并缓解情绪压力。
最后,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幼儿时期是探索和学习的时期,他们需要有机会去尝试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要教导幼儿在表达情感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避免伤害他人。
总之,2至3岁幼儿教育中的情绪管理技巧对于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积极引导和教导幼儿情绪调节技巧,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情绪调节与应对策略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情绪调节与应对策略是一个关键的议题。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们必须学会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情绪的特点,以及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
一、儿童情绪的特点儿童情绪的特点与成人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儿童情绪更为强烈和多变。
他们经历着情绪从高兴到沮丧、从害怕到好奇的广泛范围。
此外,他们对情绪的认知能力较低,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二、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为了帮助儿童学会调节情绪,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建立情绪认知能力:儿童需要了解各种情绪的名称和特征。
我们可以通过和他们一起观察和讨论情绪表达,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2. 建立情绪识别能力:教授儿童如何识别和辨别不同的情绪。
我们可以使用图片、绘本或游戏等方式,让他们学会识别不同情绪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3. 提供有效的情绪管理工具:儿童需要学习如何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数数、倾诉等,来帮助他们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4. 培养情绪表达的途径:鼓励儿童用言语、绘画、写作或其他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感受。
三、儿童情绪应对策略除了情绪调节,儿童还需要学会应对各种情境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帮助儿童应对情绪的有效策略:1. 深入沟通:和儿童进行深入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通过倾听和理解,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应对困难情绪的方法。
2. 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儿童准备好应对力量。
例如,我们可以让他们扮演不同角色,解决冲突或面对挑战。
3. 提供支持和激励:当儿童面临挑战时,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
这将帮助他们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克服困难。
4. 培养积极心态:教育儿童学会积极思考,并提供积极的解释和评价。
这将促进他们从困境中找到积极解决办法,增强应对能力。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0前言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情绪及其行为发展最为关键. 在近20 年来有关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中,情绪调节能力被认为是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显着影响,日益被发展心理学家所重视. 然而,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状况反映了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回顾以往文献,发现虽然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关于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匮乏. 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以往更多地集中于情绪理解角度的分析. 因而,有必要对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1研究方法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河北省邯郸市红星幼儿园120 名学前儿童,总共发问卷120 份,收回有效问卷97 份,有效率为81%. 其中男童47 人,女童50 人;大班30 人,中班34 人,小班33 人.1.2研究工具1.2.1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研究采用陆芳编制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共36 个题目)来考察幼儿在有负面情绪时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情况. 问卷中包含了 6 种常见的调节策略:替代活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被动应付、发泄. 问卷采用 5 点计分的方式,从从来没有到总是这样,要求家长根据客观情况作答. 此次测验的系数为0.72,问卷信度较高.1.2.2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采用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修订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评定. 问卷共31 个题目,分为3 个纬度:攻击破坏性、亲社会、害羞退缩行为. 各维度采用 3 点计分,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要求老师根据幼儿在园的表现客观填写问卷. 此次测验的系数为0.85,问卷信度较高.1.3研究程序1.3.1 发放并回收问卷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调查问卷由儿童父母填写,对每位接送儿童的父母说明填写的注意事项,在问卷上也附有了指导语,完成后上交给老师. 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由每个班的任课老师根据对每个儿童的印象完成.1.3.2 统计分析对调查回收的问卷用SPSS 15.0 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分析2.1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学前儿童6 种情绪调节策略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所示,学前儿童在园情境中引发的不良情绪,使用最多的调节方式是替代活动,其次是问题解决、被动应付和认知重建,再次是发泄,使用最少的是自我安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如表 2 所示,男女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没有差异,不同年级的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大班比小班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策略.2.2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特点如表 3 所示,学前儿童在社会行为的3 个纬度上没有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具体表现为小班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2.3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见表4,学前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与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显着负相关,害羞退缩行为与替代活动显着负相关.2.4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对社会行为的回归分析为考查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能否预测其社会行为,以社会行为中的攻击破坏行为作为因变量、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作为自变量,以害羞退缩行为作为因变量、替代活动为自变量,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 5 可知,当攻击破坏行为作为校标变量时,能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替代活动,回归系数为0.34,其解释变量为0.12,调整后为0.11,表示替代活动能预测攻击破坏行为11%的变异量. 当害羞退缩行为作为校标变量时,替代活动进入了回归方程,回归系数为0.22,其解释变量为0.05,经调整后为0.04,即替代活动能预测害羞退缩行为4%的变异量.3讨论3.1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学前儿童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替代活动和问题解决,其次是被动应付和认知重建,再次是发泄和自我安慰.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一致的地方,如已有研究表明,中、大班儿童当面临一种消极情绪的引发情境时,问题解决的调节策略应用较多. 这说明整体而言,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比较积极,当儿童面临着一种不良情境时,如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或需要得不到满足,大多数能够转移掉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其他活动中去,这样则能更快地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或者能够更好地直面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一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学前儿童较少使用发泄和自我安慰策略,这说明当面临挫折情境时,学前儿童很少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也很少用语言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这可能与儿童的思维及语言的发展水平有关,也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我们倾向于教育孩子去压抑自己的情绪,控制发泄型的行为,特别是当问题产生的情境有他人在场时.研究发现,不同年级的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大班比小班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策略,而男女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上没有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认知重建的策略是学前儿童面对挫折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级的应对方式,小班儿童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当面临着挫折情境时,他们并不能够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此外,儿童自控力的发展受到年龄的制约,年长儿童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实现自身注意力的有目的转移,进而缓解消极情绪,或许是因为小班儿童对自身注意力控制的欠缺,他们的替代活动应用较少. 总体而言,研究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情绪运用手段愈加丰富和灵活,他们学会了的自我调节,倾向于建设性的调节策略. 研究中并未发现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学前儿童的性别社会化还处于前期,社会文化规则对性别角色的情绪调节能力影响是有限的,故这种性别的差异尚未表现出来.3.2学龄前儿童社会行为的特点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社会行为的3 个纬度上均没有性别差异,这是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地方.以往有研究表明,女孩往往比男孩有更多的积极行为,更少的消极行为. 这可能是由于被试选择的差异所引起的,笔者的研究中的被试均来自城市,基本为独生子女,儿童的家境相对较好,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因而,无论对于男孩和女孩,父母都给予很高的期待和要求,鼓励孩子更多地使用积极行为、教导孩子对自己的消极行为(如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控制.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存在年级差异,小班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消极行为在逐渐减少. 这可能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小班儿童由于自控力相对较差,在其同伴交往过程中,当发生纠纷或矛盾时,会出现更多的推打等攻击性行为;此外,由于经历的匮乏,年幼的儿童没有太多的感受,再加上首次离开家庭的小班孩子入园时间较短,幼儿园对他们来讲是个全新的环境,相对于中、大班儿童,他们会感知到更多的陌生情境,从而显得腼腆和紧张,变得束手无策,因而小班儿童的害羞退缩行为也较多.3.3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与其攻击-破坏行为均成显着负相关,替代活动与害羞退缩行为有显着负相关;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替代活动对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都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这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即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往往较为感性和肤浅,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对较少,故而体验到了更多社会交往中的消极因素,比如来自于他人的敌意或等,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攻击破坏行为. 在社交情境中,学前儿童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考验,当面临与同伴的冲突和矛盾时,如果儿童能够重新评估,从一个更为乐观和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或者注意力能够转移出来,较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他的活动中,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境本身引起的不良情绪,从而表现出较少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 研究并未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与以往研究有矛盾的地方. 以往研究表明,具有较强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童,会感受到更多来自他人的友善和肯定,进而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研究中所选取的问卷是针对具体的调节策略的,虽然并未发现单一的情绪调节策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明显关系,但不同调节策略的累加效果所构成的情绪调节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或许就很明确了. 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4结论与建议4.1结论在负性情绪的引发情境中,学前儿童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策略是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最少;相比小班,中、大班儿童有更多积极的调节策略,但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没有性别差异. 学前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密切关系,其中替代活动可以很好地预测攻击破坏行为和害羞退缩行为.4.2建议研究显示,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不同,儿童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来缓和或转移在冲突情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则会表现出更为适宜的行为,减少对同伴的攻击破坏行为和自身的攻击破坏行为,因而有可能拥有更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因此,我们提供以下建议,希望能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有所帮助.首先,提高学前儿童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辨别能力,当儿童自身面临不良情绪时,成人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通过和孩子的交谈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故事和角色扮演游戏,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儿童的情绪辨别能力. 其次,通过系列活动多让儿童体验积极情绪,关注儿童的日常行为,并给予积极暗示,使孩子的内心得到更多的肯定,从而激励儿童良好行为的出现,使其拥有较多的快乐体验. 再次,提高儿童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家长和老师应该教给幼儿情绪控制和调节的一些方法,引导其采用比较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建、替代活动等.参考文献:[1] 李丹,陆文婧. 0-3 岁儿童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综述[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8-14.[2] 蒋长好,石长地.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4):129-133.[3] 张琴琴. 4-6 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征及其与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4] 马瑞瑾,陈旭. 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研究综述[J]. 幼儿教育,2009,(4):41-45.[5] 雷静. 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综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118-119.[6] 王玲凤. 幼儿情绪调节与冷热抑制控制的发展特点[J]. 学前教育研究,2013,(3):56-62.[7] 陆芳.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8] 刘安庆. 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同伴地位之间关系的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9] 王燕,王异芳,方平. 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J]. 幼儿教育,2008,(11):33-36.[10] 赵振国. 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 心理研究,2012,5(4):29-35.[11] 邓赐平,桑标,缪小春. 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6-10.[12] 庞丽娟,陈琴,姜勇,等.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24-30.[13] 何朝峰,覃奠仁,李培. 河池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社会行为[J]. 河池学院学报,2010,30(1):72-80.[14] 丘雪兰. 小学儿童情绪调节与社会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 1 -4个策略调节孩子情绪变化两周来,不断有家长在不操心后台询问:“我儿子三岁,发脾气爱摔东西,是不是被惯坏了?”“孩子上幼儿园,一生气喜欢尖吼狂叫怎么办?”“孩子生气时,爱打人!怎么办?”不操心在线专家认为,6岁以前的孩子的此类表现,与其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情绪调节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更利于孩子拥有较好的抗挫能力、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幼儿的情绪发展规律规律1、三岁前的儿童发脾气往往是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造成的3岁前的儿童受大脑发育的制约,无法有效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
规律2、3—6岁是培养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重要时期从2—3岁开始,大脑的杏仁核与前额叶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6岁达到高峰,这为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6岁的儿童的口语不断发展,能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
当孩子情绪不佳时,他们可以借助语言向他人寻求支持,以此来- 2 -缓解消极情绪引发的心理紧张。
3—4岁以后,儿童逐渐发展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但仍不明显。
5—6岁的儿童,大多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同时需要父母的引导,才能逐步学会情绪调节的策略。
规律3、与父母建立起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其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较容易得到妈妈及亲人的同情和帮助,面对负面情绪时,无须采用回避和拒绝的策略,能够逐渐承受挫折和失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缺乏父母的及时帮助,容易产生恐惧等消极情绪,导致回避行为,因此会倾向于采用消极的、不良的调节策略,压抑情绪。
发展幼儿情绪调节的策略策略1、父母应以身作则,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应在家里大动干戈,如:摔盘子、砸凳子、或相互指责、怒骂、攻击对方;应正确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又不迁怒于他人。
如:工作遇到挫折了,可以在家人面前诉说,让孩子在潜移- 3 -默化中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并宣泄情绪。
培养2至3岁幼儿正确理解和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对于2至3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情绪认知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情绪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培养幼儿正确理解和处理情绪的方法。
一、情绪教育的重要性情绪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情绪教育,幼儿可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
同时,情绪教育也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情绪态度,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二、倾听和理解幼儿的情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快乐等。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应该倾听和理解幼儿的情绪,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当幼儿表达情绪时,我们可以主动询问他们的感受,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他们,我们理解他们的情绪,并愿意与他们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
三、情绪教育的多元化方式情绪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游戏、绘画、音乐等。
游戏是幼儿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角色扮演、模仿等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情绪。
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绘画,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情绪转化为图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音乐也是情绪教育的重要工具,通过音乐,幼儿可以感受到不同情绪的音调和节奏,培养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力。
四、情绪教育的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情绪教育的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情绪教育的方法。
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最近总是情绪低落,不爱说话,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他的妈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决定通过情绪教育来帮助他。
首先,妈妈主动与小明交流,询问他的感受。
小明表达了孤独和不开心的情绪。
妈妈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她理解他的情绪,并愿意陪伴他一起度过难过的时刻。
接下来,妈妈引导小明进行一些情绪表达的活动。
他们一起画画,小明用颜色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画画的过程中,小明逐渐放松下来,他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
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作者简介】王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陈欣银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Canada【内容提要】考察儿童情绪调节的早期发展对以后社会行为的预测。
对176名儿童进行2年追踪:2岁时,观察他们在陌生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下的情绪调节策略。
4岁时,对他们在陌生同伴情境中的自由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评价其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退缩性。
在儿童完成分车票任务和收拾玩具过程中对其任务坚持性进行评价。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上早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显著。
这表明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能显著地预测儿童4岁时的社会行为。
【摘要题】研究报告【英文摘要】This study predicted social functioning of 4-year-olds from the toddlers'traits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family factors.One hundred and seventy-six toddlers were observed in laboratory situations.At 2 years of age,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were coded based on the children's reactions in 4 episodes:strange situation,toy and food delay,maternal separation(child alone),and maternal separation(with a strange adult).Four strategies were identified:problem solving, seeking social support,self-soothing,and avoidance.At 4 years of age,the sociability and social withdrawal were observed when children were playing with unfamiliar peers,and performing on-task behaviors during cleaning up and sorting tickets.It was found that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ies at 2 years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children's social functioning at 4 years of age.【关键词】2~4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社会行为2 and 4 year-olds children/strategies of emotion regulation/social functioning.【正文】1问题的提出近年来,随着对儿童早期情绪及其调节研究的不断深入,情绪调节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1,2]。
Grolnick在1996年的研究中发现[3],儿童在陌生情境下为了减少内心压力、消除或降低不良情绪反应,经常会做出一些看似与问题解决无关的行为。
她认为这些行为是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其称之为情绪调节策略。
儿童自身的早期情绪调节发展特点对他们将来的社会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对象多是西方儿童,以中国儿童为对象的研究很少。
尽管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是关于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但是很少有关于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这就导致我们所理解的儿童社会情绪调节的发展及意义是基于对欧美文化下儿童的研究结果。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许多学者都认为儿童早期的生理、情绪和社会满足的经验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行为发展[2,4]。
儿童在社会情境中焦虑、退缩、害怕和同伴交往等行为逐渐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
从情绪调节发展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有问题的儿童的原因的认识,找出有效的预防和矫正策略。
有研究表明,紧张或消极情绪出现频率高的儿童比其他儿童同伴接受性差,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出现的问题行为多[5]。
研究者也注意到儿童调节能力影响了儿童在同伴中的行为。
抑制冲动性行为的能力与社会技能发展水平有正相关,调控能力高的儿童社会技能发展水平较高,问题行为出现的较少[6,7]。
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2岁时父母评价的退缩行为与他们在紧张情境中表现出的被动调节策略有关[8]。
研究已经证明,情绪调节在个体当时正在进行的活动中扮演着“调节者”的角色,那么,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看,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问题行为发展中起何种作用呢?另外,儿童的任务坚持性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广泛关注。
儿童的任务坚持性是指儿童在完成他人安排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努力去完成任务的行为。
儿童这种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学习能力,独立性以及意志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它与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密切相关。
Eisenberg等人研究发现,适当的自我控制与高水平的自我调节有关[9]。
但很少有研究在儿童情绪调节发展中探讨儿童任务坚持性的发展。
本研究的问题是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与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任务坚持性,攻击行为以及社会退缩行为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假设,儿童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显著预测4岁时的社会交往能力,任务坚持性,和社会退缩行为。
2研究方法2.1被试本研究被试来自一项大的追踪项目。
我们从北京市区随机选取208名2岁儿童进行追踪研究。
第一次参加研究时儿童的年龄范围:18.5~27个月,平均年龄为24.01个月(SD=2.62);男孩占48%,女孩占52%;两年后,邀请那些参加过2岁时实验室实验的儿童共176人(由于搬迁等各种原因有32名儿童没有参加第二次研究)。
儿童年龄范围是48~51.5个月,平均年龄为49.7个月(SD=1.63)男孩占48%,女孩占52%。
参加本研究的儿童的父母的教育程度偏高,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偏上,因此本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适合于这类样本。
2.2研究过程2.2.1儿童2岁时实验室观察每一对儿童和母亲被安排在4.2米×3.5米的观察室中,室内地毯上放置若干玩具,一角放有一把大椅子,其对面靠墙放置适合2岁儿童用的小桌子一张和小椅子一把,这面墙上镶有单向玻璃,单向玻璃外放置录像设备,观察者在单向玻璃外对室内的儿童和母亲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摄像。
本研究记录儿童在陌生人情境(陌生人与母亲同时在房间,与母亲分离――单独在房间以及与母亲分离――与陌生人在一起)和延迟满足情境(食物的延迟满足和玩具的延迟满足)中的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策略。
2.2.2儿童4岁时实验室观察当儿童过了4岁生日之后,我们通过电话或家访与父母联系,了解儿童的害羞程度,并邀请儿童到实验室参加实验。
4.2米×5.5米的测查室中,地毯上放置若干玩具,观察者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摄像。
我们将4名同龄、同性别、但父母评价害羞程度不同(善于社交的1名、一般的2名、不善于社交的1名)、彼此陌生的儿童同时邀请到实验室作录像观察,观察包括:自由活动(15分钟),收拾玩具(5分钟),讲话(5分钟)分车票任务(10分钟),自由活动(15分钟),收拾玩具(5分钟)和特殊玩具(5分钟)。
2.2.3实验室定性资料的编码以及分数的合成参考Grolnick(1996)在一项类似于本工作的研究中的编码方案[3]以及我们以前的研究(1998)编制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编码手册[10]。
1998年我们对2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描述性研究。
在对儿童进行2年追踪之后,对原有的情绪调节策略编码手册进行了修订。
具体考察的情绪调节策略包括:积极活动,儿童试图改变自己所处的压力情境的行为;寻求安慰,在压力情境中儿童寻求母亲或陌生人的安慰,如在陌生人情境中,接近母亲,身体依靠在母亲身上等;自我安慰,儿童行为表现是吸吮手指、身体在墙壁上蹭来蹭去等,或自言自语道“阿姨一会儿就会来”,“我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大孩子”,“妈妈去厕所了,马上就会来抱我”等等安慰自己的话语;回避行为,在刺激物出现时(延迟任务的画笔或诱人的食品,陌生情景中的陌生人),儿童表现为仅仅是目光移开,转身离开,躲避陌生人的接近。
例如,在延迟任务中,用手蒙住眼睛,藏在桌子下面等。
每5秒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评价1次。
根据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编码手册对儿童在各个陌生情境中所出现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编码,计算出单位时间内行为出现的次数(1分钟内,持续5秒为1次),各情境的平均频次作为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分数。
高分代表儿童使用该策略的频次高。
采用Rubin(1989)儿童游戏观察手册[11]对儿童的游戏从社会性水平和认知水平进行编码。
编码包括儿童单独游戏,平行游戏,小组游戏,与同伴交谈,无所事事,旁观,消极情绪等,每10秒对儿童的行为进行1次评价,两次自由活动共30分钟。
将儿童在陌生同伴情境中参加小组游戏的次数以及与同伴交谈的次数合并,之后计算它们占总行为次数的比率。
两个自由活动中的平均出现比率作为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评价分数,高分代表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强,即在陌生同伴情境中能够主动与其他同伴交流,参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相对长。
社会交往能力编码者信度(kappa系数)平均为0.89。
根据Coplan等人的一项研究[12],我们将儿童在陌生同伴情境中的旁观,无所事事,和被动的单独游戏出现次数合并,之后计算它们占总行为次数的比率,两个自由活动的平均频次作为儿童社会性退缩行为的评价指标。
高分代表儿童在与陌生同伴交往时倾向于回避退缩。
社会性退缩性行为编码者信度(kappa系数)平均为0.89。
在分车票任务和收拾玩具过程中,计算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的时间与情境总时间的比率,平均两种情境的时间比率作为任务坚持性的评价指标。
高分代表儿童在完成指定任务时的任务坚持性高。
任务坚持性的编码者信度(kappa系数)平均为0.91。
3研究结果3.1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会性行为的描述统计对2岁儿童在陌生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中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描述统计发现,儿童使用次数最多的策略是积极活动(M=7.18,SD=5.86),其次是寻求他人的安慰(M=6.65,SD=4.73),自我安慰出现的频次(M=5.41,SD=5.10)低于寻求他人的安慰,使用的最少的是回避行为(M=1.88,SD=2.81),我们对这4种主要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方差分析,差异十分显著,F(3,525)=39.48,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