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3.1.2能源的综合利用
- 格式:ppt
- 大小:13.07 MB
- 文档页数:24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课时2 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教材分析:教材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区位条件入手,说明我国对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三项措施,并指出能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入能源的综合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
最后,教材探讨了在能源开发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重难点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山西省的煤炭资源状况,还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教学重点之一是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山西省煤炭资源状况包括煤炭的数量、质量和开采条件,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现状和前景分析;交通条件包括山西省的交通位置和交通线的建设情况。
能源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保证,针对能源工业发展现状及能源需求实际,我国应大力加强能源工业的建设。
为了因地制宜地建设能源基地,必须清楚地把握能源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从理论层面上论证其开发建设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投资建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教学重点之二是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采取的具体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因为它是山西省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突破口,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它,有助于对它有个清楚认识。
教学难点之一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建设措施,特别是建成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煤炭外运铁路线的记忆。
教学难点之二是山西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如何结合具体的环境问题理解和掌握这些措施,难度较大。
学习本节知识目的是为了应用,山西省能源基地是我们社会生产中的一个例子,我们要引导学生就事论事论得清,还要从点到面,逐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运用的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以山西省为例,分析山西省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若在能源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就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的学习,进一步探讨其他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2、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5、调整措施: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汽油。
6、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对中国而言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7、去年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8、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有利于改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和能源地域分布;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缓解农村生态压力。
问题及其影响: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工程建设可能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工程难度大,要注意环境保护。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2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了解能源的分类,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结合课本图文资料,学会评价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3.结合课本图文资料,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4.结合课本图文资料,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学习过程】问题探究一:山西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1.山西能源综合利用前后比较:2.简述山西煤炭能源基地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所取得的成就。
对全国而言:对山西而言:问题探究五:山西能源基地的环境问题和环保措施。
1.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2.结合P46露天采煤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图分析图中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对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和已开发完的矿区未来发展方向。
3.简要分析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为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问题探究六: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综合开发探索。
1.山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条件比较:山西内蒙古东部地区资源条件共同点各自特点区位条件交通条件2.内蒙古东部地区如何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基础上借鉴山西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进行综合开发?【巩固训练】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1~2题。
1.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A.夏季高温多雨B.城市化水平高C.水资源丰富D.重化工业基地2.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读“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3~4题。
3.与2005年相比,在我国2011年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增幅最大的是()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水电4.下列关于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A.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能源B.核电的消费总量与2005年基本持平C.水电所占比重有所增加D.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大幅下降建国60多年来,山西省向全国提供了上百亿吨煤炭,而在山西大地上积存的煤矸石已达12亿吨,形成了300多座大型矸石山,占地约1.667万公顷。
3.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2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山西以煤为中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及其结果,了解山西能源基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2. 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和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
3.以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为例,明确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的途径。
4.通过学习,认识能源生产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重点难点】1. 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2. 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学法指导】1. 注意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对煤炭资源开发的条件、措施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 学会利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对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探究。
【知识链接】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变革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单一、效益低下、②____________问题严重。
2.变革模式:结合本区③____________________、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电—铝、④____________、煤—铁—钢三条产业链。
3.结果:产业结构转变为以⑤__________、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⑥__________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⑦____________为先导,推动以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为代表的⑧__________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1)调整原有的重化工业,使产品向深加工、⑨____________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⑩________、轻纺工业、⑪______________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六、山西煤炭工业走循环经济之路近年来,山西省大力推进煤炭工业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加大力度对煤矿进行⑫___________、技术改造、⑬__________和生态建设,可将⑭____________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山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学习过程】探究点四能源的综合利用【探究材料】材料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重创了山西结构单一的煤炭产业,同时也成了调整、升级煤炭产业的大好机遇。
第二课时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课程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图表和文字资料,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背景、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2.了解山西省能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知识体系梳理一、能源的综合利用1.改革开放初期(1)产业结构单一,①是山西省的经济核心部门;(2)经济结构效益低下;(3)严重的②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1)条件:资源优势有铁、煤、③矿;(2)产业链:④、⑤、⑥;(3)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⑦。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1)单一结构转变为⑧结构;(2)以能源、冶金、⑨、建材为主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1)以⑩为先导,改变⑪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2)提高煤炭的⑫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推进⑬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1)环境问题的根源:以⑭为主的产业结构。
(2)措施: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⑮、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⑯的比重。
3.“三废”的治理(1)废渣: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2)废气:做好⑰工作;营造⑱,开展复垦,绿化造林。
(3)废水:采取沉淀净化的办法。
预习效果检测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此回答1~2题。
1.下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①大气污染加剧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污染严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②营造速生薪炭林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大力发展畜牧业⑥加强交通建设A.①②⑤B.②⑤⑥C.①②⑥D.①②③④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3.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2课时★第Ⅰ部分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自学探究】三、能源的综合利用: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
经济的核心部门是——煤炭工业经济结构效益低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延长了生产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针对山西省煤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总结出了模式,即围绕煤田的、和,通过及措施,结合,充分利用厂矿的、和优势,建立、及基地。
2.针对煤炭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三废”污染,山西煤炭基地以为先导,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煤炭的和,推进的发展。
3.山西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另一方面,。
★第Ⅱ部分课内探究★【精讲点拨】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读图分析】读图3.7:煤—电—铝产业链在工业炼铝中,主要采用电解法,需要消耗大量电能。
在国外,炼铝工业一般靠近大型水电站,以便就近获得廉价的水电。
煤—焦—化产业链,前面提到山西有优质的主焦煤基地,发展炼焦业可以为省内外的钢铁工业提供燃料,炼焦的附产品如煤焦油、煤渣等还是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
煤—铁—钢产业链,这是比较典型的移铁就煤型的钢铁工业基地。
一方面可以输出钢铁,另一方面又为本地煤铁开采和治金工业提供机械制造原料。
2.课本活动题:(1)点拨:从煤炭的蕴藏量和品种看,山西省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3,矿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内蒙古东部煤炭处在我国北方露天矿群的集中地带,储量占全国的1/10、矿种单一、煤质中等,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埋藏浅。
从开采条件看,两地都较优越,适宜露天开采和大规模开采。
课时2 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预读教材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部门,效益低下。
2.综合利用表现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3.综合利用的成效(1)单一结构转变为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
(2)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占主导地位。
[巧学妙记]数字法记忆山西省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一个转变”——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两大影响”——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三废”的治理(1)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2)对于废水,主要采取净化的办法。
3.调整产业结构(1)对原有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和旅游业等。
释疑教材[教材P45思考]1.煤—电—铝:依赖煤炭和铝矿输出电力和铝制品;煤—焦—化:依赖煤炭,输出焦炭和化工产品;煤—铁—钢:依赖煤炭和铁矿,输出钢铁。
2.由原来输出煤炭到现在输出电力、煤气、液化气、焦炭、化工产品、水泥等原料为主;能够提高经济效益。
[教材P46活动]1.从煤炭的蕴藏量看,山西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共同点是储量都很丰富,但山西省比内蒙古东部地区蕴藏量要大。
从品种看,山西省煤种齐全,而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是以褐煤为主。
2.山西地处我国中部,临近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工业中心,与上海、沈阳、武汉等相距不远,煤、电输送距离都较近便;有京包、石太、太焦、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便利。
内蒙古东部地区偏居我国北部边陲,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差,但东部紧靠能源有缺口的东北重工业基地,临近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工业中心,运输煤炭也较近便,南部与天津、北京的距离较近;有滨洲线、京通线、通霍线等铁路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