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两种电荷
- 格式:pptx
- 大小:11.33 MB
- 文档页数:46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两种方法:a用摩擦的方法是物体带电(能吸引轻小物体)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b物体不通过摩擦也能带上电,例如用接触的办法,让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接触带电物体,则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上了电。
3、两种电荷:①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正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②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负电荷用“-”表示。
实质上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②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③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①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②单位:库仑(C)1e=1.6×10-19C③元电荷 e6、导体①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③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④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7、绝缘体①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②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③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8、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二、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积淀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1、验电器的工作;2、原子及其结构。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1、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构成。
但原子也不是最小微粒。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精析一、电荷1.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如图所示。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物体带电多少(带电多,金属箔张开角度大)。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量单位是库仑,简称为库,符号是C。
元电荷(e):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元电荷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常数之一,常用符号e表示。
基本电荷e =1.6021892×10-19库仑,是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铅笔芯)、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含杂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