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镜、目镜及其合理匹配
- 格式:doc
- 大小:53.40 KB
- 文档页数:2
目镜与物镜的区别图解原理及应用一、目镜(Eyepiece)的定义和特点目镜,又称眼镜或眼管,是显微镜中与人眼直接接触的光学元件。
它位于显微镜的顶端,用于放大物体图像并使其可见。
目镜通常由凸透镜组成,使目标清晰可见。
目镜有以下特点:1.放大倍数:目镜根据设计的不同,放大倍数会有所差异。
通常,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一般在5倍至20倍之间。
2.组成方式:目镜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透镜组成,它们有效地放大物体图像。
透镜的形状和数量取决于目标的放大需求。
3.核心功能:目镜的核心功能是以最大的清晰度放大物体图像并使其可视。
它提供了观察者所需的视觉反馈。
二、物镜(Objective)的定义和特点物镜是位于显微镜下方的透镜系统,用于将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并投射到目镜中。
物镜是显微镜中最重要的光学元件之一,决定了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放大倍数。
物镜具有以下特点: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一般在多倍增镜(2倍、4倍、10倍)至高倍增镜(40倍、60倍、100倍)之间。
不同的物镜可以提供不同的放大倍数,以便满足观察者不同的需要。
2.焦距:物镜的焦距决定了物镜的放大倍数。
焦距越短,放大倍数就越大。
3.数量和设计:一个显微镜通常配备多个物镜,每个物镜的设计和放大倍数都不一样。
高倍物镜一般由多个透镜组成,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清晰度。
三、目镜与物镜的区别1. 位置目镜位于显微镜的顶端,通常与观察者的眼睛直接接触。
它用于放大物体图像并让观察者可视。
物镜位于显微镜下方,负责放大被观察物体,并将其图像投射到目镜中。
2. 功能目镜的主要功能是将物镜放大的图像传递给观察者的眼睛。
它通过放大和聚焦图像,使观察者能够看到更多细节。
物镜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光学透镜系统放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
物镜的质量和设计决定了分辨率和清晰度。
3. 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通常在5倍至20倍之间,而物镜的放大倍数通常在几倍至几十倍之间。
不同的物镜可以提供不同的放大倍数,以适应不同的观察需求。
目镜与物镜的关系物镜已经分辨清楚的细微结构,假如没有经过目镜的再放大,达不到人眼所能分辨的大小,那就看不清楚;但物镜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结构,虽然经过高倍目镜的再放大,也还是看不清楚,所以目镜只能起放大作用,不会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
有时虽然物镜能分辨开两个靠得很近的物点,但由于这两个物点的像的距离小于眼睛的分辨距离,还是无法看清。
所以,目镜和物镜即相互联系,又彼此制约。
(一)、物镜物镜是决定显微镜性能的最重要部件,安装在物镜转换器上,接近被观察的物体,故叫做物镜或接物镜。
1、物镜的分类物镜根据使用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干燥物镜和浸液物镜;其中浸液物镜又可分为水浸物镜和油浸物镜(常用放大倍数为90—100倍)。
根据放大倍数的不同可分为低倍物镜(10倍以下)、中倍物镜(20倍左右)高倍物镜(40—65倍)。
根据像差矫正情况,分为消色差物镜(常用,能矫正光谱中两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和复色差物镜(能矫正光谱中三种色光的色差的物镜,价格贵,使用少)。
2、物镜的主要参数:物镜主要参数包括:放大倍数、数值孔径和工作距离。
①、放大倍数是指眼睛看到像的大小与对应标本大小的比值。
它指的是长度的比值而不是面积的比值。
例:放大倍数为100×,指的是长度是1μm的标本,放大后像的长度是100μm,要是以面积计算,则放大了10,000倍。
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②、数值孔径也叫镜口率,简写NA 或A,是物镜和聚光器的主要参数,与显微镜的分辨力成正比。
干燥物镜的数值孔径为0.05-0.95,油浸物镜(香柏油)的数值孔径为1.25。
③、工作距离是指当所观察的标本最清楚时物镜的前端透镜下面到标本的盖玻片上面的距离。
物镜的工作距离与物镜的焦距有关,物镜的焦距越长,放大倍数越低,其工作距离越长。
例:10倍物镜上标有10/0.25和160/0.17,其中10为物镜的放大倍数;0.25为数值孔径;160为镜筒长度(单位mm);0.17为盖玻片的标准厚度(单位 mm)。
物镜的分类物镜(objective)是显微镜最重要的光学部件,利用光线使被检物体第一次成像,因而直接关系和影响成像的质量和各项光学技术参数,是衡量一台显微镜质量的首要标准。
物镜的结构复杂,制作精密,由于对象差的校正,金属的物镜筒内由相隔一定距离并被固定的透镜组组合而成。
物镜的要求是齐焦合轴。
齐焦即在镜检时,当用某一倍率的物镜观察图像清晰后,在转换另一倍率的物镜时,其成像亦应基本清晰。
和轴即上述操作中,像的中心偏离也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
齐焦性能的优劣和合轴程度的高低是显微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与物镜本身的质量和物镜转换器的精度有关。
传统物镜的种类很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现在由POMEAS来为您做分类介绍。
一、按象差校正程度分类物镜的种类及象差校正程度1.消色差物镜(Achromatic objective):常见物镜,尽管各厂家的标志不完全一样,但外壳上一般标有“ACH”字样。
这类物镜仅能校正轴上点红蓝光的色差和黄绿光的球差,以及消除近轴点慧差。
不能校正其他光的色差和球差,且场曲很大。
2.复消色差物镜(Apochromatic objective):复消色差物镜的结构复杂,透镜采用特种玻璃或萤石等材料制作而成,物镜的外壳上标有“APO”字样。
这种物镜不仅能校正红绿蓝三色光的色差,同时能校正红蓝二色光的球差。
实际上,复消色差物镜不仅能校正红、绿、蓝三色光的色差,而且在同一焦点平面上成像,达到消除“剩余色差”(又称二级色谱)的效果,所以色差的校正实际上等于可见光的全部波区,但二级色谱的放大率色差仍然存在。
当其与简单组合目镜配用时,这些残存的色差会使影像边缘略带色彩。
因此,需要与补偿型目镜配合使用。
复消色差物镜对于光源无任何限制,白光照明也可得到良好的效果。
若加入蓝色或黄色滤光片效果更佳。
由于对各种象差的校正极为完善,比相应倍率的消色差物镜有更大的数值孔径,因此不仅分辨率高、图像质量好,而且有更高的有效放大率。
显微镜使用训练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显微镜的使用已经成为我日常实验工作中的必备技能。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实践,我对显微镜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次经历中,我总结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对其他学习显微镜的人有所帮助。
首先,正确的操作非常重要。
显微镜是一个精密的仪器,需要细心和耐心来使用。
在开始之前,需要仔细检查显微镜的各个部分是否安装正确,并保持清洁。
在放置和移动显微镜的过程中,要轻柔,以免损坏仪器。
调节镜头的位置时要慢慢转动,避免过度和突然的调整。
另外,要对显微镜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例如清洁镜片和调节机械部件的润滑。
其次,学会正确使用目镜和物镜。
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中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到观察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
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目镜和物镜的匹配,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10倍或20倍的目镜,并通过旋转物镜来调整放大倍数。
在调节物镜时,要小心地转动,以免碰撞到玻璃片或标本,破坏样品或仪器。
第三,掌握好光线调节。
光源是显微镜中产生图像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显微镜之前,要确保光源是充足和稳定的。
在观察时,可以通过调节光源的亮度和方向来改变图像的明暗度和对比度。
特别是在观察透明的生物样品时,适当的光线调节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更多细节和细胞结构。
第四,培养耐心和细致的观察习惯。
显微镜观察要求我们长时间保持镜头到视网膜的距离和视线的稳定性,这要求我们具备较高的专注力和耐心。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要慢慢移动样品和调节焦距,逐渐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和结构。
同时,要注意观察样品的全貌和细节,不要过度关注某个局部而忽略了整体。
细致观察样本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对于研究和分析样本的特点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要和同学和老师多交流,相互分享经验。
显微镜的使用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改进。
通过和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进一步提高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和方法。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知识点总结科学生物部分总复知识点(浙教版)按中考考纲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一、显微镜显微镜是观察微小生物和细胞的重要工具。
它由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部分构成。
物镜和目镜的区别在于物镜有螺纹,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而目镜没有螺纹,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调节焦距时,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向前转,镜筒下降;而细准焦螺旋变化幅度很小。
显微镜的放大率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视野的明暗可以通过调节光圈大小、反光镜类型以及转换物镜来改变。
需要注意的是,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使用显微镜时,需要按照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的步骤进行操作。
二、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是将生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
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生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植物和动物。
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真菌包括单细胞的酵母菌和多细胞的真菌。
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
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第二节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65年,英国的科学家XXX发现了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屏障,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细胞核是细胞内的遗传中心。
管镜物镜光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管镜物镜光路是现代光学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可以用于望远镜、显微镜、相机镜头等设备中。
它通过使用管状镜头和物镜镜头来实现光路的设计,从而达到放大、聚焦等目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管镜物镜光路的基本原理、优势以及在各种光学设备中的应用。
一、管镜物镜光路的基本原理管镜物镜光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的镜头来实现光路的设计。
管镜是用于接收和聚焦光线的镜头,而物镜则用于放大和成像。
通常,管镜是由凸透镜或凸凹镜组成,用来将来自远处目标的光线聚焦到焦点上;而物镜则可以是凸透镜、凸凹镜或反射镜,其作用是将聚焦后的光线进一步放大并成像在焦平面上。
在这种设计中,管镜和物镜的组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实现不同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通过合理地设计管镜物镜光路,可以实现清晰、高分辨率的成像效果。
与传统的光学系统相比,管镜物镜光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放大倍数高:由于管镜和物镜的组合可以自由调节,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放大倍数,适用于需要观察远距离目标或需要放大细微结构的场合。
2. 成像清晰:管镜物镜光路在设计上更加灵活,可以消除一些传统系统中存在的像差和畸变问题,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成像效果。
3. 结构简单:相对于其他复杂的光学系统,管镜物镜光路的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制造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
4. 易于调节:通过调节管镜和物镜的位置和焦距,可以方便地实现对成像效果的调整,适用于不同的观测需求。
管镜物镜光路的优势在于高放大倍数、清晰成像、简单结构和易调节性,使其成为许多光学设备中常见的设计方案。
管镜物镜光路广泛应用于许多光学设备中,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望远镜:管镜物镜光路是望远镜的常见设计方案,通过管镜实现光线的聚焦和收集,再通过物镜进行放大和成像,从而实现观测远距离目标的目的。
2. 显微镜:在显微镜中,管镜物镜光路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合适的管镜和物镜组合,可以实现对微小物体的观测和放大,方便科研和医学领域的使用。
关于目镜和物镜的知识点目镜和物镜是光学仪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目镜和物镜的相关知识点。
1.目镜目镜是显微镜或望远镜上用户直接观察物体的光学元件。
它通常具有较短的焦距和较大的视野,用于放大物体的像,使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观察的物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形状:目镜常见的形状有凹透镜和平凹镜,其中凹透镜呈凹型,平凹镜则呈平白色。
根据其焦距和放大倍数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实际需要的目镜。
(2)焦距:目镜的焦距通常在5mm到25mm之间,不同焦距的目镜适合不同的应用。
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窄。
(3)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可以从10x到60x不等。
一般来说,放大倍数越高,图像就会越大,但视野也会变窄。
(4)视野:目镜的视野是指观察者可以看到的水平和垂直范围。
视野越大,观察者就能看到更多的物体细节。
视野的测量单位通常是毫米。
2.物镜物镜是显微镜或望远镜上用于聚焦并放大物体的光学组件。
它位于目镜的下方,负责将物体的像投射到目镜的位置。
以下是有关物镜的重要知识点:(1)数值孔径:物镜的数值孔径表示其收集和发散光线的能力。
它直接影响分辨率和清晰度。
数值孔径越大,物镜的清晰度越高。
(2)焦距和放大倍数:物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是根据其设计和制造目的而选择的。
常见的物镜放大倍数有4x、10x、40x和100x等。
(3)工作距离:物镜的工作距离是指物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工作距离越小,物镜越接近物体,从而提高了分辨率和放大倍数。
(4)镜头数目:通常,显微镜物镜有单个镜头和复合镜头两种设计。
单个镜头只有一个透镜,而复合镜头由多个透镜组成,用于纠正畸变和提高图像质量。
物镜和目镜的配对使用使得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能够放大物体并提供清晰的图像。
物镜负责将物体的像聚焦到目镜的位置,而目镜则负责观察和放大该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目镜和物镜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
目镜和物镜选择原则目镜和物镜的选择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放大倍数:根据观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
一般来说,目镜的放大倍数需要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相乘,以获得所需的最终放大倍数。
2.数值孔径:数值孔径是物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物镜的聚光能力和分辨率。
一般来说,数值孔径越大,分辨率越高,图像质量也越好。
因此,在选择物镜时,需要根据观察的需求和样品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数值孔径。
3.视野:视野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参数,它决定了观察的区域大小。
在选择目镜和物镜时,需要考虑视野的大小以及观察的舒适度。
一般来说,视野越大,观察越方便,但同时也会增加制造成本。
4.清晰度:清晰度是观察质量的直接体现。
在选择目镜和物镜时,需要考虑其清晰度以及是否有色差、畸变等问题。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目镜和物镜可以提供更好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5.接口类型和尺寸:不同的目镜和物镜需要不同的接口类型和尺寸。
在选择时,需要根据显微镜的接口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目镜和物镜。
选择目镜和物镜时,除了考虑放大倍数、数值孔径、视野和清晰度等基本参数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辨率:分辨率是衡量物镜性能的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物镜能够分辨出的最小细节。
一般来说,分辨率越高,物镜的性能越好。
在选择物镜时,需要根据观察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分辨率。
2.畸变:畸变是指目镜或物镜产生的图像变形。
这种变形可能表现为图像的放大、缩小、扭曲或偏移等。
在选择目镜和物镜时,需要考虑其畸变程度是否可以接受。
一般来说,高质量的目镜和物镜可以提供较小的畸变。
3.接口尺寸和类型:目镜和物镜的接口尺寸和类型需要与显微镜的接口相匹配。
在选择时,需要注意目镜和物镜的接口尺寸和类型是否符合显微镜的要求。
4.光学性能:目镜和物镜的光学性能也会影响其观察效果。
例如,透光率、反光率、色彩还原等。
在选择时,需要注意其光学性能是否符合观察要求。
总之,选择目镜和物镜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放大倍数、分辨率、畸变、接口尺寸和类型以及光学性能等。
浅谈物镜、目镜及其合理匹配
在选配物镜和目镜时,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类别上的匹配。
即所有的平场物镜,都要与特制的平场目镜配合使用。
第二,放大倍数的合理匹配。
在一定的放大倍率下,物镜和目镜可任意组合,但其组合的前提,主要是考虑有效放大率,这是正确使用显微镜(Microscope)的一个重要法则。
显微镜(Microscope)的有效放大率,为所用物镜数值孔径500~1000倍,即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等于该物镜数值孔径的500~1000倍。
假如你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40X物镜观察标本时,应选多大的
首先依据有效放大率求出有效总倍数,再被40除,即为应选择目镜的倍数。
计算过程为:(0.65×500~0.65×1000)÷40≈8~16。
也就是说:数值孔径为0.65的物镜,在有效放大率(500~1000倍)的范围内应选用8~16倍的目镜与之匹配。
如果目镜倍数太低,总放大倍数太小,物镜的分辨率不能充分发挥,本来可以辨认的细节,由于总放大倍数太小,挤在一起难以分辨。
而高于16倍的目镜所得放大倍数叫做
“空的放大”,对影响细节的分辨,没有丝毫提高,反而清晰的深度小,不能清晰反映不同水平层次的结构。
此文章由广州深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编辑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