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 格式:docx
- 大小:73.93 KB
- 文档页数:7
2019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B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24.历史叙事是描述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说明历史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周)武王继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师修文王绪业B.(楚庄王)伐陆荤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C.(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D.(西汉)叔孙通依制设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25.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
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A.提出天人感应 B.改革教育制度C.提倡忠君爱国 D.推崇君权神授26.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据此可知A.茶叶栽培扩展到黄河下游 B.南方交通比北方更加便捷C.经济繁盛使茶叶贸易发展 D.政府已不再管制茶铺经营27.有明一代,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
这反映了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内官权力失控28.“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
”这种现象反映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武昌起义前,清王朝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族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是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14个巡抚职位,其中汉族占据11个。
这表明A.晚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孕育出革命C.清末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D.政治形势推动了权力格局变化30.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指出:“日本军队未经宣战,将向来毫无疑义属于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地面,强夺占领,使其与中国分离并宣布独立,事实俱在。
课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2018·开化中学模拟题)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说:“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
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
”与此说相符的观点是()A.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加强B.唐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C.唐代门下省的权力超过了皇权D.唐代皇权受到了宰相权力的制约答案 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门下省则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和门下省的职责可知,D项符合题意。
2.(2018·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模拟题)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
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
该材料意在表明()A.中书省只是毫无实权的秘书机构B.三省的设置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D.三省间并无实质性的制衡关系答案 D解析从“三省职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等信息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三省职权的划分。
材料没有反映出中书省无实权,A项错误且与所学不符;从“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可知B项错误;从“看它们的官属,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可知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3.(2018·慈溪中学模拟题)唐代曾开办“算学馆”,一度把数学纳入科举范围,但算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到了晚唐,算考试停止了。
算的最终命运反映了唐朝()A.科技发展的停滞B.科举制度的衰落C.官僚政治的腐败D.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答案 D解析从“算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可知当时知识分子功利化的现实比较严重,故选D项。
4.(2018·济宁市模拟题)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 D解析从材料“广开科举之门”“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中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课时作业2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17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乌鲁木齐市高三二模]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
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
该结论( )A.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 B.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C.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 D.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解析:学者用妇好墓玉雕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等论证“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甲骨文中“物”应释为“犁”等,这一结论与公认的观点不同,是历史学研究中的大胆创新,但仍需小心求证,D项正确;学者用考古研究质疑原有的史学结论,不是在论证“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A项错误;学者用玉雕和动物考古研究论证其观点,不能说其缺乏证据,B项错误;商代已经将牛作为农用动力的结论,并没有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C项错误。
答案:D2.[2020·某某市高三二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答案:B3.[2020·亳州市高三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入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
专题检测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一、选择题1.(2022河南郑州一模)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平原曾修郑国渠、漕渠等水利工程,《史记》记载:“关中……膏壤沃野千里”,然宋以来关中平原鲜有新修灌渠,原有灌渠也多荒废无用。
该变化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影响水利工程建设B.黄河流域灾害频发破坏性较大C.经济格局的变动影响了区域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2.(2022广东顺德二模)据睡虎地秦简等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
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
上述做法( )A.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B.推动铁犁牛耕普及C.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D.减轻百姓赋役负担3.(2022广东茂名一模)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一个有组织的生产单位,通常会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式农具、总结生产经验等;大量自耕农破产后亦会投奔田庄。
这体现出( )A.政局动荡促进了田庄发展B.小农经济发展形势良好C.田庄成为中央集权的威胁D.田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4.(2022广东惠州调研)据清政府历年在册人口数据分析,从乾隆时期到道光时期的数十年中,人口年增长率在10‰以下占大多数,远低于康熙与雍正时期的增长率。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人地矛盾比较突出B.计划生育成效显著C.社会秩序动荡不安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5.(2022四川德阳一模)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山东地区( )山东滕县出土的汉代冶铁画像石刻图A.盐铁官营的实施情形B.铁矿资源得到充分开发C.铁业作坊的劳作方式D.制铁工艺水准领先全国6.(2022江西上饶一模)《汉书》记载,齐郡自先秦以来丝织业就十分兴盛,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巴、蜀丝织业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时人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丝织业( )A.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B.推动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C.加速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生产技术在全国得到普及7.(2022湖南长沙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汉时,董仲舒曾提出即使井田制一时难以推行,也至少应该限制占田数量;商人出身的桑弘羊则提出应将最有利可图的社会资源都收归国有。
.有学者统计:唐开元以前官额18 809。
宋朝皇祐前官额
861人,二者比例为。
宋朝与唐朝
相比()
A.官员定额渐趋正常
B.官僚机构庞大
C.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D.选官范围扩大
6.观察下图。
下列与唐都长安有关的表述,较为恰当的是()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
②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③城市布局蕴含“皇权至上”的理念
④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有学者指出:“世宗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在该学者看来,军机处的作用在于()
①强化君主专制②体现开放决策
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协调满汉矛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8.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
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9.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
其目的是()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
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解析:选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甲骨文中文字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用粮食造酒,表明当时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
2.《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解析:选D据材料《吕氏春秋》《氾胜之书》的记载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D项正确。
3.(2019届高三·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
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解析:选C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南北对峙客观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动乱,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
专题2 权力支配下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从魏晋到南宋,由于多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彻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但手工业总体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古代中国农业古代中国农业概况(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①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②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③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5)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专题跟踪检测(二)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
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解析:选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甲骨文中文字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用粮食造酒,表明当时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故D项正确。
2.《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
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
”《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B.尊重自然规律C.重视历法指导D.强调精耕细作解析:选 D 据材料《吕氏春秋》《氾胜之书》的记载可知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D项正确。
3.(2019届高三·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
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解析:选C 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4.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解析:选D 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但北方经济重于南方,故A项错误;南北对峙客观上推动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动乱,故C项错误;南方形成与北方对峙的政权,说明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故D项正确。
5.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
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
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A 所谓“物勒工名”是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题中的手工业生产指的是官营手工业,故B、C两项错误;题中所述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和生产方式,并不是指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故D 项错误。
6.(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D.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解析:选D 材料仅反映了各地贡绢州数量,没有反映其他赋税种类的征收情况,故A 项错误;贡绢州数量的多少并不能说明丝织业的发达程度,故B项错误;此表无法说明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故C项错误;华北地区贡绢州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也最大,说明该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故D项正确。
7.(2018·聊城一模)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
右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
据此推知,明代(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解析:选C A、B两项表述与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不相符,故A、B两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得出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项正确;题目提及的是釉上红彩,并未涉及彩瓷和珐琅彩,故D项错误。
8.《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解析:选B 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压制手工业和商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有相关的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活动和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社会转型加快,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
9.“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
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
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C.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D.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解析:选D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并不是纯粹的商业中心,故A项错误;宋朝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城市的商业活动,但对不法商业会进行管理,故B项错误;坊市制度在宋朝“全面”被打破,故C项错误;由材料“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可知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生活,故D项正确。
10.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质疑:“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其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B.唐代柜坊和飞钱的问世C.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解析:选D 材料“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反映出其对官府的依赖。
明清商帮需要从政府获得贩盐等特权,才能得到发展,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均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
11.(2018·乌鲁木齐一模)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
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
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 )A.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B.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C.解决政府与商人间的矛盾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解析:选B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不区别对待官商和私商,故A项错误;抑制商业发展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为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而非解决二者矛盾,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8·宣城二模)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解析:选D 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小商人阶层和大商帮都追求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反对海禁政策,故A、B两项错误;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可知,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成为倭寇,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德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州“商贾并辏,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宴集,务以华缛相高”“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扬(州)俗尚侈,蠹自商始”。
湖丝集散地南浔镇“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鸣笳用为常乐,盖有僭逾之风焉”。
濮绸产地濮院镇和吴江的迎神赛会“穷极人间乏巧,靡费数千金”。
湖州“自有诸大宦豪,一变而侈靡无算,中人家仿之,甚至立破(破产),历历可数”。
——摘编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材料二晚明陆楫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
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
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
康熙以“江苏习尚华奢,避末者多,力田者寡”,上谕江宁巡抚汤斌:“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
”汤斌令胥吏等人“不许著花缎貂帽缎靴”,“寻常宴会不过五簋”,“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导致百姓怨望。
一向主张“黜奢贱末,专力于本”的雍正也提出批评:“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
”乾隆年间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
若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摘编自高玉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江南奢侈风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2分)(2)概括材料二中对待奢侈风气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江南各地社会生活场景得出,晚明江南各地普遍都存在着奢侈的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一“商贾并辏,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宴集,务以华缛相高”“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鸣笳用为常乐,盖有僭逾之风焉”可知,就社会风气的范围而言,其广泛涉及衣食住行以及节俗活动等方面且出现逾越等级礼制的显著特点,苏州在晚明时期已然成为时尚的中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南浔镇、濮院镇”可知江南地区工商业繁荣,市镇蓬勃兴起且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材料一“扬(州)俗尚侈,蠹自商始”“中人家仿之”可知,这股由商人所带动的奢侈社会风气具有明显的相互攀比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