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视野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由周美兰笔下的鄱湖看今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意义八百里浩瀚的鄱阳湖,你对它了解多少?也许你会说,它是历史的记录者,是狂野匪气的,属于朱元璋、陈友谅这类草莽英雄的。
又或许你会说它是自然的宠儿,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节器。
更可能你会说,它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国家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此开展。
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过鄱阳湖?了解过它的过去?思考过它的意义?若没有,那么就随我一同在鄱湖之滨走出的女作家周美兰的作品中,寻找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鄱阳湖,寻找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意义吧!周美兰笔下的鄱阳湖,总是荡漾着一种阴柔之美,鄱阳湖在她的作品特别是散文中,似乎总是流泻者月光、星子,摇曳着灯火、竹影,飘荡着细雨柳丝,婉转着鸟鸣乡戏,游动着渔火白帆,低吟着水声情语。
即使是暴虐的洪水,在她的笔下,我们也可以读出另一种别致:“大水不声不响地从门缝往里挤,仿佛谁家淘气的孩子。
”使得,鄱阳湖是灵动秀气的,它有着大自然赐予的青山绿水、珍禽异兽,享受着日月精华,天地灵气。
然而也正是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有着许多令人心痛的问题存在。
例如,在周美兰的爱情悲剧《大荷嫁人》和《修竹学艺》中,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鄱湖村镇的青年男女的青春和生命疼痛。
而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正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经济和乡村观念。
同时,落后的乡村经济也将鄱阳湖人民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紧紧地绑在一起,不起眼的湖草,成群的鱼虾,湖水中的贝蚌都是鄱阳湖人民的经济收入来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也因此刺激了那么一群人,他们以生态来还换经济。
如周美兰《蚌壳》中的描写“采蚌人的贪心越来越大,湖蚌们已经不敢上岸了”“湖蚌里的珍珠越来越小”。
这类的事情还有很多。
还记得吗?在建国初期,鄱阳湖的面积有5090平方千米,而后来却由于围垦和泥沙淤积等原因,湖泊面积一度缩减至3914平方千米。
总之,正像周美兰笔下的鄱阳湖一般,美丽的身影却隐含着无尽的叹息。
关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鄱阳湖区域;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一、引言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区域。
其实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结构改善和功能强化,在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湖区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
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江西人民的“母亲湖”。
主要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6个设市区以及周边的11个县市,本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状况方面都具有类似性,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水陆结合的自然区。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是和谐构建鄱阳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形势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实践,必将对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文就此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战略性的思考和策略,必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实践意义。
二、制约环鄱阳湖发展的因素由于受经济、社会、政策和历史等因素,还有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加重,并且日益恶化。
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作者:苏荣来源:《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01期全省“两会”刚刚胜利闭幕,省委、省政府就召开这个规格高、范围广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动员大会,目的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复和省“两会”精神,迅速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方面力量,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把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的现实,在全省掀起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热潮。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努力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列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全省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上来,立足全国和全省发展大局,深刻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意义,牢牢抓住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江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
放眼今日世界,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去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这一趋势不仅将催生新的技术革命,而且将使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和工作、生活方式都因此而改变。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区域承载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将成为决定区域发展权利、发展空间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有一流的水质,全省五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今年要力争达到90%;有一流的空气,全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今年力争县以上城镇全部达标;有一流的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5%,居全国第二位,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居全国前列。
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国务院指出,要把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的重大举措,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关键词:保护生态崛起新模式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经济发展形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增强的良好态势,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区域发展的活力和主动性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
我们要继续切实采取措施,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及展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得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成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江西省是一个欠发达省份,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设立,旨在促进江西通过整合资源、探索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中部崛起和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重大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产业生态化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国家会遇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两难博弈,这一问题不解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而产业生态化是解决这一两难问题的一把钥匙。
对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靠后的江西来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进行产业生态化建设,不仅能使江西有效避免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给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质的提升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对江西而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既要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在这种背景下,产业生态化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二)产业生态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新思路产业生态化的实质是在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再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根据生态经济区相关原理,结合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管理和运营传统产业,以达到经济社会效益最大、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目的。
而要达到产业生态化的目标,就要努力开发新能源,创新减排技术,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制度创新和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
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一点心得体会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由来与重要意义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
在国际上,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倍受关注,特别是白鹤等珍稀越冬候鸟引世人注目;在国家层面上,鄱阳湖对长江中下游的调蓄洪水功能长期受到重视,其对长江流域生态健康的维护地位凸显;在江西省,它是母亲湖,是鱼米之乡,是重要淡水渔业基地。
而湖区的农民对鄱阳湖的理解较为实在,靠山吃山,靠水吃鱼,鄱阳湖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来源。
进入21世纪以后,江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鄱阳湖区和鄱阳湖流域的人口、资源、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2007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的要求。
同年,国家开始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鄱阳湖生态良好和淡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学决策。
并提出了把鄱阳湖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的战略定位。
可以说,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结合我省省情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必然要求,是争取江西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有利地位的正确选择。
二、如何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一)协调好三种关系1.认真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
首先,我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而鄱阳湖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落后,因此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与建设的第一要务。
其次,鄱阳湖是全国11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鄱阳湖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保护好鄱阳湖生态资源与环境不仅是江西也是全国性战略。
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就是要以保护优化发展,在发展中搞好保护,以发展促进保护。
具体地就是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中率先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
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说到江西,人们常会联想起唐朝王勃写于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江西的地理和生态有着得天独厚的布局,而环鄱阳湖区又是江西经济、文化、生态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温家宝总理在江西视察时指出,“要切实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
落实好温总理的指示,不仅是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江西充分利用生态优势,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实现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目标,是摆在全省4300万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全省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意义目前江西经济社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的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在不断增大。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然的战略选择。
(一)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省委、省政府以生态经济的理念,提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江西未来发展的具体体现。
不仅符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本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实现“生态立省”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促进江西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在全国形成生态优良,资源充裕、品牌特出的示范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保护宝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宝阳湖位于我国江西省境内,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在保持地区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多种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也是包括濒危西伯利亚鹤在内的候鸟的重要繁殖地。
保护宝阳湖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的福祉至关重要。
保护宝阳湖生态环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该湖拥有丰富的湿地生境和丰富的水资源,支撑着多种动植物物种,其中许多是该地区特有的。
我国河豚,又称白居易,曾经是长江和宝阳湖的常见景点。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污染,贝吉人现已在功能上灭绝,突出了保护剩余物种及其栖息地的迫切性。
宝阳湖除支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外,也是候鸟的重要停泊和繁殖地。
每年有数百万水禽,包括鸭子,鹅,天鹅,从北方的繁殖地出发,到宝阳湖过冬。
其中西伯利亚鹤突出为象征湖生态意义的标志性标志。
由于野外只剩下几百个人,保阳湖边的寒冬地的保护对于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宝阳湖的生态健康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的生计。
湖水不仅支持传统渔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收入来源和食物,而且在调节区域气候和供水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湖泊生态环境的任何恶化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后果,包括丧失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破坏当地经济。
波阳湖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相互关联的一个显著例子是2007年影响该地区的干旱。
由于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点,当地渔业受到影响,候鸟的栖息地大大减少。
这一事件明确提醒人们注意湖水的脆弱性,以及需要协同努力保护其生态完整性。
保护宝阳湖生态环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维护当地社区的生计,维护本地区的整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认识湖的重要性,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自然资源,我们就能确保宝阳湖和一切依靠它的人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第一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后感鄱阳湖位于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
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水质量最好的湖泊,呗誉为长江中下游的“天然调节器”。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立足与江西的独特的资源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大战略举措。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于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为了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特色,并不排斥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性。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
既保护绿水青山,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既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将生态系统等自然科学概念引入以一定行政区域为界的社会科学领域,运用生态经济的原理和系统工程进行研究,探索这一复合系统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和谐的途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四个有利于:(1)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助于推动产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2)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
大湖流域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困难。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探索大湖流域治理、保护、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保护“一湖净水”,维护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3)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
生态江西绿色崛起——鄱阳湖生态文明行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获得国家正式批准。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翻开了江西发展崭新的一页,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及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深刻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为了改变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面貌,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本着综合治理、系统开发、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坚持科技支撑等原则,根据“山江湖开发治理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江西持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山水、发展区域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建设。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江湖流域开发治理方面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基石。
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
它与赣江、抚河、信江、铙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的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长江、“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是连接南北方、沟涌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重要腹地,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大视野认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但要抓住这一机遇,还必须有全社会认识水平的大提高和发展方式的大变革,今天的变革将为江西迎来美好的明天。
一、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几十年前,当发达国家的少数科学家和学者发出西方工业化和农业化学化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警告时,曾遭到相关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而我们则把它看成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有现象。
几十年来,在公众行动、社会與论、消费选择、市场竞争等所形成的巨大政治和经济压力下,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降耗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而发展中国家则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约束下发展高耗、高排、低效产业,接受发达国家这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从而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重演发达国家的污染历史。
今天,虽然全球生态赤字、环境超限己成事实,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但由于全球利益协同机制的缺失,以及某些“理论”的误导,使发展方式的变革仍步履维艰。
发达国家为维护既得利益,推卸承担其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在资金、技术、人才的瓶颈约束下面临发展和保护“两难”的境地。
这种状况导致了大量的机会主义认识或心态,发达国家的“替代解决短缺”,“适应污染”,“活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后人还未出生,不能与活人利益分享”,“工业化存在前期污染上升,中期趋缓,后期改善的‘倒U型’规律”,“富国的救生艇乘客已满,救助穷国将使救生艇沉没,不能为一时的正义导致巨大的灾难”等辩辞也就大有市场了;而有些欠发达国家横向比差距虽然在拉大,但纵向比还是有发展,因而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对待环境污染、聊以自慰。
如果都以这类认识或心态去谋“发展”,人类的前景必将十分暗淡。
与上述认识和心态截然不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推进自身发展方式的变革。
江西同全国一样,在人口增长、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稳定社会、市场竞争等压力下,必须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同时又必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变革,使发展不超出资源环境永续承载的限度。
前者决定着我们在上述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的发展过程中应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难题的能力,后者则决定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可持续的前途,这两者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从近期看虽存在两难的矛盾,但把握好二者的平衡点,就能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江西发展史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里程碑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江西区域性发展规划进入国家战略层次前所未有,也不仅是国家对江西发展的投入将前所未有,而且还在于在国家的支持下,江西发展方式的变革将加快,全省发展的整体协同性将加强,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步子将加大,江西将在中国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将为全球提供区域发展双赢模式示范作出贡献。
二、变后发优势为先发优势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深受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学农业、消费主义等的“示范效应”影响,以为按照这种模式加快发展,就能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但半个多世纪过去后,付出了地球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而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却越拉越大,全球已出现超出20亿处于贫困边缘的穷人。
事实已证明,少数发达国家以全球承受环璄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为代价完成工业化的路子,不可能成为普遍模式。
发展经济学研究“后发优势”,因为走在前面的因要探路而必然会走弯路,走在后面的只要不盲目跟进、亦步亦趋,就有可能避免弯路而后发先至、后来居上。
但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迫于生存压力和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往往在发展中急于求成而竭泽而渔,结果能把后发优势变成现实者很少,有的甚至陷入山穷水尽、恶性循环的困境,一些发展较快的则遭遇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的重重设障。
发达国家似乎操控着一步在前、步步领先的先发优势,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则似乎只是一相情愿。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我省属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差距依然显而易见。
多年来,江西也一直力图发挥后发优势,但传统工业发展的模式似乎并未给江西以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一些地方只能居于产业分工的下游,做一些劳务、原材料输出的事,发展一些粗加工的低附加值产业,承接一些在发达地区失去生存空间而转移出来的微利产业。
这种状况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中似乎难以避免,真正的后发优势有待于文明的转换。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农业文明滞后的国家和地区抓住向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转换的历史机遇,而使其重工商、拓市场的后发优势得以发挥,并在工业文明进程中保持了先发优势。
同样,今天江西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抓住了向生态文明转变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从而能够使自己位居全国前列的森林覆盖率,独立完整的河湖水系,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丰富的淡水、生物、矿产、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能基本不占良田、不破坏森林而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城市的广袤空间等比较优势,变成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只要能发挥好这些后发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就能进一步在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区域发展的先发优势。
三、变分兵突进为整体协同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与自然的分离,自然只是一个“资源库”和“排污场”,只是一个“外部性”因素,各地可以分别上有市场需求的工业项目,而不考虑各自项目投入、产出之间的关联性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承载问题,更不考虑各地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协同性问题,因而,各地上项目是一个分兵突进的模式。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此不同,它必须保持生态时空或地理单元在演进过程中的整体协同性。
由于鄱阳湖水系几乎涵盖了江西全境,因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江西生态政区建设概念,不只是鄱阳湖周边县(市、区)的事,更不只是已定及待定的一些工程项目,而是全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整体协同。
实现这种整体协同要有发展方式的变革,因而要从认知文化切入并以体制文化为支撑。
必须大力普及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形成上下共识和全民共识,每个人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尽好自己的义务,因为所有的人都消耗资源和排放污物,但消耗和排放更多的地区、单位、个人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也要使所有的人都承担起监督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及其他权力机构和官员应起关键作用,他们是规划、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实施者和监管者,其言论和行为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
必须加快体制改革,以避免条块分割冲击整体协同。
必须进行机制创新,使污染权交易、生态补偿、绿色税收、生态指标设置、绿色GDP、生态政绩考核等对推进发展方式变革、实现整体协同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最终要形成政府科学决策、全民积极参与、体制协调高效、机制激励有力、科技整合创新、环境监测到位、信息反馈灵敏、與论监督强大的社会协同动作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不是事倍功半或“形似神异”。
整体协同必须体现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功能的最大化。
这就要使江西的山、河、湖、土地、物种、气候等形成以高覆盖、优结构的森林为支柱的强大自调节系统,通过自然生态系统不费人类分文的自调节,实现四季风调雨顺、河清湖安、土肥气净、洪旱无忧、万物共生共荣,同时提供丰富优质的林水产品、生态服务、旅游资源、工农业生产条件和宜居环境。
整体协同要求人工设施和人类活动与自然的整体协同相和谐。
应以基本不占良田、不破坏森林和湿地的低成本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南昌大都市区建设,加快环鄱阳湖中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发展,使之成为带动江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并与湘鄂中心城市群共同构成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城市群并驾齐驱的我国第四大增长极。
加快建设大中小空间布局科学、功能相互补益、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实现五河流域山地居民、鄱阳湖核心保护区渔民、环湖控制开发区居民的有效转移。
城市、集镇、村落、工业、农业、服务业都应转向生态化发展轨道。
四、向全国乃至世界一流行列迈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江西有条件更应有信心和明确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在以下多个领域向全国乃至世界一流行列迈进。
一流的整体环境。
通过对鄱阳湖全流域山地和森林的有效保护,丘陵高地林农业的发展,平原农地优质农作物的推广,城镇村落的全面绿化,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清洁化石能等的大力开发,普遍形成生态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最终使江西的排放量低于生态吸收量,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态富裕的先进地区,并有清洁能源向外输出。
一流的生态名区。
鄱阳湖城市群,一个经济规模巨大、文明水准很高、景观丰富、环境优越、文脉荟萃的超大生态城市群,足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生态文化名区。
一流的文化魅力。
自唐宋至元明,江西曾是农耕先进、商贸发达、名人辈出、儒佛道文化风云际会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在现代史上,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江西又将创新生态文化、和谐文化,将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之地。
一流的世界贡献。
在使江西自身转向低碳经济的同时,至少还可以为我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以下贡献:通过森林吸碳增氧、除污净气、增雨稳流的生态功能,向周边地区贡献正外部效应;通过鄱阳湖更有效地吞洪补枯,为长江中下游平衡洪枯提供重要的“稳定器”;通过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开发,为周边地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通过对森林和湿地的有力保护,为野生生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和迁徙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贡献;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实践,体制、机制、文化等的整合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涌现,都将为我国和世界提供可交流的资源,为我国和世界提供发展和保护双赢模式的整体性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