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39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治疗效果。
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成为了病房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指南。
一、预防1.规范化插管操作插管是导致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规范化插管操作十分重要。
在插管前,医护人员要进行规范化培训,学习和掌握规范化插管技术。
插管操作时要注意手卫生,使用消毒液对手和额头进行擦拭,并配戴口罩和手套。
2.确定感染预防策略根据不同类型的血管导管和不同的病情,医护人员要确定相应的感染预防策略。
例如,对于静脉置管,可以采取使用插管导管外敷贴、抗生素软膏或导管用抗生素灌洗等措施;对于动脉插管,可以使用抗菌导管等。
3.加强导管护理导管的护理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要定期更换导管敷料、消毒导管口、注意导管的位置等。
此外,还要把导管与周围环境分开,使导管不受外界细菌的污染。
二、控制1.早期识别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症状比较隐蔽,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可能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早期观察。
一旦出现局部红肿、渗液和发热等症状,要马上进行抗感染治疗。
2.合理抗感染治疗如果出现了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为了防止感染进一步恶化,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菌种类型合理选用抗生素,更好的控制和治疗感染。
3.患者宣教患者在术后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包括导管插管部分的护理、饮食营养、术后休息等。
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传授预防感染的知识和技巧,避免感染的继续发生。
综上所述,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涉及到医护人员的各个环节,需要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切实掌握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预防感染的工作永远不止一天,只有不断努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医疗领域中,血管导管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与之相伴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问题却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以下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指南。
一、血管导管的类型及使用场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血管导管类型,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
中心静脉导管常用于长期输液、化疗、血液透析等;外周静脉导管则多用于短期输液治疗;动脉导管主要用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和采集动脉血样。
在不同的医疗场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血管导管。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导管,都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二、感染的危害及发生原因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不严格,例如皮肤消毒不彻底、操作环境未达到无菌要求等。
2、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增加了细菌定植和感染的机会。
3、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4、导管的维护不当,如敷料更换不及时、输液接头污染等。
三、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一)置管前的准备1、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置管的必要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置入。
2、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置入部位。
一般来说,上肢静脉优于下肢静脉,锁骨下静脉优于颈内静脉。
3、对患者进行皮肤清洁和消毒,尤其是置管部位。
4、置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二)置管过程中的操作1、最大化无菌屏障,包括佩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使用无菌大单覆盖患者全身。
2、采用正确的消毒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进行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大。
3、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血管和周围组织。
(三)置管后的维护1、定期更换敷料。
一般情况下,无菌透明敷料应每7 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每 2 天更换一次。
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1.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相关教育和培训,了解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因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医疗机构应该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并确保所有医务人员都参与其中。
2.严格的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前和之后应该进行彻底的手卫生,包括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者使用适当的洗手液或消毒剂。
3.充分消毒:使用血管导管之前,必须确保导管和周围皮肤充分消毒。
消毒液应该包含适当浓度的酒精或碘酒。
消毒后,应等待足够时间以确保消毒液干燥。
4.使用无菌操作:插入和更换血管导管时,医务人员必须采取无菌操作,包括穿戴手套、口罩和帽子,并使用无菌巾包裹导管和器械。
5.导管选择和留置时间:选择适当类型的血管导管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步骤之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同时,及时拔除不再需要的导管也是预防感染的措施之一6.管路关联感染(CRBSI)的预防:CRBSI是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一种类型,预防CRBSI的措施包括在插入导管时遵循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和消毒插头等。
7.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并更换敷料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措施。
敷料应该保持干燥、清洁,并及时更换。
导管周围的皮肤应定期检查并保持清洁。
8.感染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并及时报告和分析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数据。
这有助于指导和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
9.医疗机构的管理支持: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确保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指南得以有效实施。
他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程序,并监督实施情况。
10.患者教育和参与:医务人员应该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教育,使他们了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并如何参与其中。
患者应被鼓励主动参与敷料更换、保持插管部位清洁等活动。
总的来说,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医务人员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消毒、无菌操作、导管护理和定期检查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心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在患者进行导管插管和导管留置过程中可能发生。
预防和控制这种感染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建议的预防控制措施:1.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应该经常洗手,并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进行消毒。
不仅在导管插管过程中,而且在与患者接触前后都应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惯。
2. 选择适当的导管插入位点和方法在选择导管插入位点时,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要求。
选择干净的皮肤区域,避免有感染、破损或其他异常的区域。
插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完全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减少细菌的感染风险。
3. 提供适当的抗生素预防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心脏手术等,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然而,使用抗生素预防需要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使用,以免造成抗生素滥用和耐药问题。
4. 定期更换导管并注意导管护理导管应定期更换,以避免导管周围细菌的堆积和感染。
在插管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并确保导管周围的清洁和干燥。
必要时,可以使用局部抗菌剂进行导管周围的皮肤消毒。
5. 提高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意识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培训,并提高对感染风险的意识。
医院应建立相关的感染防控制度,并监测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6. 加强患者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应该被告知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并教育他们如何正确洗手和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
定期检查导管周围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给医务人员。
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无菌操作、抗生素预防、导管更换和加强培训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心血管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
2023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卫生
防控指南更新内容
本次指南更新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感染防护
针对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高发的原因,制定了一系列感染防护措施,主要包括:
- 确保导管无菌化:在安装血管导管前,应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无菌手套,确保导管安装环节无菌化。
- 导管插入部位定时更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医生应定期更换导管插入部位的敷贴,减少感染发生。
- 抗生素应用:在必要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2. 健康教育
引导患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对血管导管护理的重视,是
预防感染的重要方面之一。
建议医务人员加强健康宣教,引导患者:
- 换药换胶时,进行有效的消毒:换药、换胶前,应先进行手
部消毒,确保换药、换胶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 定期更换导管插入部位的敷贴:导管插入部位的敷贴容易受
皮肤污染,如不及时更换,容易导致感染。
- 避免不必要的污染:使用血管导管患者要遵守相关的卫生要求,避免不必要的污染。
细节方面的细心,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和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指南的更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针对血管导管感染预防和卫生
防控的实用方法,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健康保障。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2023
版)主要內容
一、引言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血管導管的使用在許多醫療領域中變得普遍。
然而,血管導管相關感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給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帶來風險。
為此,本文介紹了血管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標準(2023版)。
二、定義和分類
1.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的定義:指在血管導管使用期間或拔除後48小時內發生的感染。
2. 血管導管按種類分為: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動脈導管相關感染、血液透析導管相關感染等。
三、預防策略
1. 血管導管插入前的預防:
- 嚴格遵循手術室和操作室的感染控制指南;
- 衛生人員需執行手衛生;
- 使用消毒劑對插入部位進行消毒;
- 選擇最適合的導管材料;
- 實施固定導管的較好方式。
2. 血管導管留置期間的預防:
- 定期更換導管置換;
- 監測導管使用情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 定期清潔導管及插入部位。
四、感染控制措施
1. 根據感染程度和患者的臨床狀況,選擇適當的感染控制策略;
2. 對感染患者採取隔離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 執行積極的抗生素治療。
五、檢測和監測
1. 配備必要的檢測工具,對感染進行監測和檢測;
2. 監測由血管導管相關感染引起的並發症。
六、教育與培訓
1. 提供相關感染預防知識和培訓;
2. 指導衛生人員及病患適當的衛生行為。
七、結論
血管導管相關感染是一個嚴重的醫療問題,嚴格遵循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維護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以上為血管導管相關感染預防與控制標準主要內容的摘要)。
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简介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是指导管插入血管后,导致细菌感染引起的并发症。
这种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和康复。
为了预防和控制这种感染,采取一系列措施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1. 合理使用导管:在决定是否需要插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进行全面评估,并仅在确实需要时使用。
对于无需长期置管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导管。
2. 严格消毒和洗手:在插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进行手部洗净,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插入部位进行消毒。
同时,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操作前后必须洗手。
3.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插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并使用无菌的导管和相关器械。
导管操作过程中,避免交叉污染。
4. 定期更换导管:长期置管的患者应根据需要定期更换导管,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提升患者个人卫生惯: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保持导管插入部位清洁干燥等。
控制措施1. 强调感染控制教育:医务人员应接受专业的感染控制培训,研究并掌握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最新技术和知识。
2. 建立感染监测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导管相关血液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并分析原因。
3. 采取有效的排除感染手段:对于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切换导管位置等。
4. 注重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导管相关血液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质量控制机制,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检查。
结论通过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康复率。
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应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切实执行相关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皮肤消毒,用碘伏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2次,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在医疗机构中,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它不仅会给患者增加治疗负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制定一系列的预防控制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1. 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插管操作前后应严格遵循正确的手卫生措施。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液。
保持手部清洁可以有效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2. 选择适当的导管在插管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导管。
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大小和材料可以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的状况,如有必要,及时更换导管。
3. 手套和敷料的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佩戴洁净的手套,并确保手套的完整性。
同时,正确使用透明敷料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密切观察敷料的状态并及时更换。
4. 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插管操作指南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
同时,要确保操作室的清洁和消毒环境,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定期导管护理和观察对已经插管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导管护理和观察。
包括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和消毒导管部位,以及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6. 鼓励患者参与预防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工作。
患者应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定期清洗皮肤并及时更换敷料。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关于感染预防的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采取以上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健康。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卫生要求,并与患者共同努力,共同预防感染的发生。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血管导管相关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感染可能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影响重要脏器的功能,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二、血管导管置入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置入血管导管之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免疫功能、感染风险因素等。
对于存在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激素等,应特别谨慎,并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2、环境准备置入导管的操作环境应保持清洁、无菌。
操作室应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确保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操作人员准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并穿戴无菌手术衣。
操作前,应熟悉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感染。
4、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血管条件和预期使用时间,选择合适类型和材质的导管。
一般来说,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同时,应选择合适的管径和长度,以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和感染的机会。
三、血管导管置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皮肤消毒在置入导管前,应彻底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酒精等,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确保消毒效果。
消毒应遵循从中心向外周的顺序,避免来回擦拭,消毒次数不少于 2 次。
2、无菌屏障在操作过程中,应建立最大的无菌屏障,包括覆盖患者全身的无菌巾、使用无菌洞巾等,以减少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3、穿刺技巧操作人员应具备熟练的穿刺技巧,尽量一次性成功穿刺,避免多次穿刺造成血管损伤和感染风险增加。
在穿刺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触摸穿刺针和导管的前端,防止污染。
4、导管固定导管置入后,应妥善固定,避免导管移位或脱出。
固定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并确保敷料的清洁和干燥。
四、血管导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1、敷料更换定期更换敷料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无菌透明敷料应每 5-7 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每 2 天更换一次。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装置,用于在临床上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
然而,长期留置的血管导管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正确选择和插管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和大小。
同时,医疗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插管。
这包括适当的消毒和穿戴无菌手套等操作。
其次,保持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血管导管应始终保持干燥、清洁和整齐的状态。
每天检查导管插口,及时清洁,避免导管周围的污染物。
使用合理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血管导管不会被移位或拔出。
另外,适当的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
医疗工作者在每次处理血管导管前,应彻底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保持手指短甲,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也应被教育和鼓励在接触导管前进行手卫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给予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时,应注意减少非必要的导管使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及时拔除导管。
长时间留置的导管更容易感染,因此,减少导管使用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重症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可以考虑使用局部或全身抗菌预防措施。
例如,在插管前可以使用抗菌皮肤消毒剂,预防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
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可以使用抗菌包裹或导管进行预防感染措施。
当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红肿、渗液、发热等。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严重程度,并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总之,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正确选择和插管、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适当的手卫生、减少导管使用时间以及高危患者的抗菌预防是重要的措施。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1、建立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3、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5、妥善固定导管,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保持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6、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7、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密切观察病情,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9、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及时更换。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输液管应予以更换。
10、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符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1、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12、开展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监测、分析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