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魏晋风度的范畴
- 格式:docx
- 大小:29.18 KB
- 文档页数:5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观,展示了当时的礼仪、风俗等传统文化的特色。
从这个意义上讲,“风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因此,研究起来也十分有意义。
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首先要从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来入手“仁礼”。
仁礼是魏晋礼仪文化的核心,它在两晋礼论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
在《魏书宣和训修》中,曹魏著名的文官曹植指出:“仁者不失礼,礼者不失仁”。
曹植还指出,“仁礼之道,必容于乡里,以无惑也”。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仁礼之道不仅要求人们遵循它,而且要以善良和无私的态度来做出反应,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尊严。
另一方面,“文礼”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言行和行为中应遵循文明之道,使人们的行为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尊重。
在《文心雕龙礼记》中,作者张载称文礼为“事事把节制当作根本”,认为节制是文礼的基础。
文礼还强调人们在言谈中的礼貌,把说话的重点放在实用性和有益性上,而不是在空谈上浪费时间。
此外,“礼美”也是魏晋风度中的重要内容。
在《韩非子礼记》中,作者韩非以“礼美”一词提出了对礼仪和美学的要求:要求人们既要做到礼仪上有序,又要在实践中注重形式上的美。
这不仅体现在行为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衣着、器具以及礼仪活动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礼美”是魏晋文化中完善与协调的特点,是当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德艺双馨”也是魏晋风度中重要的内容。
它强调人们在行为中应兼顾德智双修,不仅要做到道德上的完善,还要做到学识上的全面熟练。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暗示我们,学习要行之有效,要学习很多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渊博文武,道德高尚。
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仁礼”、“文礼”、“礼美”和“德艺双馨”是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
它们体现了当时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今天仍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理解和实践魏晋风度,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必须的内容,也是我们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魏晋风度是什么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
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
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
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他们的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时期的文化以其文学作品为代表,体现着当时的整个国家的思想和精神。
魏晋时期对“风度”的理解,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受到魏晋文化的影响,它将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观念融入人们的渗透。
由此衍生出的观念优秀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思想。
魏晋风度的体现,不仅存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学的发展中,如《晋书》、《魏书》等。
它们描写了当时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经济、外交等等,让人慨叹他们丰富的文化和谋略的遗产。
总之,魏晋风度表现出当时重视道德、大度而不拘小节的品质,它向后代传承了一种丰富而文雅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 1 -。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特点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名著,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历史典故、人物轶事和文化风俗。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的概念1.1 魏晋风度的含义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它包括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所崇尚和追求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标准等方面。
同时,魏晋风度还涉及到当时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礼仪习惯、服装打扮等方面。
1.2 魏晋风度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区别相比于其他历史时期,魏晋时期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差异。
首先,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也导致了魏晋时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由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二、魏晋风度的主要特点2.1 以文学为代表的审美趣味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真实、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喜欢通过对话和言语来表达情感。
同时,在诗歌创作方面,魏晋时期也形成了以“清新”、“淡泊”、“超脱”为主要特征的文学风格。
2.2 以礼仪为代表的社交习惯在魏晋时期,礼仪成为了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注重礼节和仪式,尤其是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礼节更是必不可少。
同时,魏晋时期的社交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行的就是诗会、酒宴和游戏等。
2.3 以个性为代表的价值观念在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生活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念,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并且符合道德准则就可以。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被称为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言行和故事,是我们了解魏晋时期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
那么,结合《世说新语》谈
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强调个性和独立思考。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分水岭,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见识、有才华的人物,如王羲之、陆机、陶渊明等等。
这些人在文学、艺术、政治等方面的表现,都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的追求。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
化风格。
比如说,“晋人之未尝不如古人也,势不得已而用之耳”这个故事,就是在讲述人们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而不是一味地追随前人或权威。
其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注重内心的深度和情感的表达。
魏晋时期的文化,注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强调内心世界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长安少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索。
再次,魏晋时期的文化风格,倡导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魏晋时期的文化,反对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很多故事和轶闻,展现了这种文化风格。
比如说,“饮酒及第”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士人在山林之间饮酒作诗,倡导了一种自由、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精神,它包含着儒家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影响了今天的生活。
首先,魏晋风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强调了礼义、仁爱、德行、和平等、服务他人、友爱和恪守礼仪等价值观,使当时的社会更加有序,也为今天的社会扫清了障碍。
其次,魏晋风度要求人们必须以文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互动中要表现出谦虚、温和、有礼貌、讲客气等礼仪,以增强彼此的互动,使社会更加团结和和谐。
此外,魏晋风度还以“忍”为中心,强调人们要有耐心、不急躁、不悲观、不心急等品质,以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对今天的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它不仅影响着整个古代文明的发展,也影响着今天的社会生活。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和推崇魏晋风度的思想,做一个文明有礼、心胸宽广的好人。
- 1 -。
魏晋风度的描述魏晋风度的描述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这个时期所创造的魏晋风度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种风度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诗词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其无形之处更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境界。
一、语言艺术方面在魏晋时期,许多文人雅士以文化艺术为嗜好,因此这个时期的语言艺术得以达到了一个极上的境界。
他们运用华美的修辞手法,采用富有美感和韵律感的语言,写出的文章韵律悠扬、意境深远,既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高尚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意识形态。
如《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高》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将一个悲情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句句韵律婉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二、诗词文学方面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古诗词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文学上追求高雅、精致和细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魏晋诗人以“清新淡雅”为美学追求,从背景、情感、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探旨意。
他们将鲜明的意象融合到作品中,不仅语言对仗工整,同时也擅长用押韵手法构成韵律美。
《七步诗》是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曹操的代表作,从文学角度看,它不仅在语言上典雅清新,而且在形式上表现出形式上的独特之美,是魏晋时期文学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书法绘画方面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也迎来了其鼎盛时期。
在书法方面,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兴起,推崇了“苍劲有力,纵横险劲”的书法造诣。
他们在笔墨上有所超越,以意、形、势、韵为一体,创造出富有艺术魅力的书法风格。
在绘画方面,魏晋时期兴起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常常采用散点、贴点、点缀的手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而又独特的印象。
魏晋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画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衣食住行方面在生活方面,魏晋时期更是以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示人。
在衣着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深色、素雅、清丽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的一种潇洒飘逸的行为方式,是魏晋时期“清谈”和“玄学’等思潮影响下,以玄学、佛学、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群特殊人物的独特气质。
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时代。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佛教与玄学、儒学、道学相互交融,儒学从根本上遭到了打击,同时出现了“竹林七贤”这样一些独特人物,他们思想不为当时主流文化所接受。
但同时也有一批人对他们的言行给予肯定和支持。
他们推崇老庄之学,崇尚自由平等,向往自由生活,追求心灵上高度自由。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
魏晋风度:指知识分子所最求的一种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具体表现为: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矿大傲世、任率自然、一往情深。
建安风骨;魏晋之际以曹操为首的诗人,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的个性,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诗歌反映意境宏阔,笔调明朗。
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风格。
建安七子:孔融、陈林、王粲、徐干、阮禹、应玚、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水诗:就是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
田园诗:就是以田园生活为审美对象的诗歌。
一、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1、平淡自认、亲切淳真他的诗歌体裁内容贴近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到了新苗茁壮成长,感受春风吹拂,有着星月的陪伴,诗人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惬意。
而田园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那披星戴月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到多么的亲切。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如《归园田居》中的“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是写景,前四句是写近景,后四句是写远景。
近景是一种素淡的环境,使得整个景色生机盎然。
远景是一幅静态画面使得整个画面生机勃勃。
3、语言自然而精工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白如画,但由于诗人有生活实感,再加上能从使得整体风格上运用语言,把握每一句诗,因而显得自然而生动4、风格多样《史记》的创作原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史记》的艺术成就1、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成就,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1)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生命遭际,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2)在矛盾斗争的尖端考验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的优劣长短。
(3)通过典型化细节,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
(4)运用个性化语言,活化人物形象。
(5)运用“闲笔写人”手法,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人物的未来命运。
(6)运用“互现”法补足人物全貌。
2、《史记》的悲剧艺术3、《史记》的语言艺术(1)语言简练、质朴、生动、传神。
(2)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
一、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再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具体表现形式:饮酒、服药、两性解放、放情山水、喜欢清谈、文学生活、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服药这里的药特指一种叫做五石散的矿石药。
五石散自汉代出现,至魏时因玄学宗师之一何晏的服食而大行于世,东汉时服食相当普遍,由魏晋至唐,经历五六百年之久。
五石散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用的好的话,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但是在养生求仙之风的影响下,许多人妄图借此虚幻的神仙梦,于是当时许多人都来服食。
放情山水魏晋名士在山水自然中陶冶性情,解放人格。
东晋时代由北南下的士族与当地豪族广占山林田园,开辟新野荒地,比如南朝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任太守的永嘉,就是在晋室南渡之后才开发的。
现在的著名风景区浙江温州楠溪江一带就属于这块地方。
士族将新开发的江南之地打造成庄园与领地,作为世代相传的固有财产。
他们在对自然林野的经营管理中,刻意将它朝着田园化方向发展,既“尽幽居之美”(《宋书·谢灵运传》),又“备登临之美”(《南史·王裕之传》)。
西晋的士族文人石崇、潘岳,东晋的文人王羲之、许询、宋代的谢灵运,都有咏吟自己庄园宅墅的作品。
喜欢清谈魏晋人喜欢清谈,。
《世说新语》记载着当时的名士清谈,展现了名士的思想风采。
清谈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嵇康《琴赋》里说:‘非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和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
一:“魏晋风度”的内涵及特点“魏晋风度”从根本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意蕴,并非仅代表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而且同时还潜藏了魏晋风流之意。
“风度”在魏晋时期是用来评论人物的一种词汇,即当时士族概念形态的一种人格的体现,亦为魏晋时期的审美倾向。
从魏晋时期的一些典型的名士可以看出,处于此阶段的名士们具有“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潇洒桀骜,为后人所膜拜。
“魏晋风度”体现了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状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内涵无法通过一两句话概括。
宏观的“魏晋风度”涵盖了整个魏晋阶段文人的精神风貌、文化底蕴与对待人生的态度。
此阶段文人所特有的率真脱俗、怡然洒脱的生活态度与放纵桀骜、傲视礼法的言行风范,体现了处于此历史背景下的名士们的一种奔放无束的生活状态。
具象的“魏晋风度”,即为魏晋文学所彰显的个性。
以语词的叙事性作为基点,以“风度”阐释魏晋阶段文学特性缺乏严谨性。
由于差异化的主体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审美各不相同,相应的政治背景也为文学奠定了不同的主题。
缘何一直沿用这一说法来充当这一阶段文学的代名词,并非只是因为此历史阶段正处于魏晋时期。
而是由于此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身为有识之士,其内在的忧患观念在各朝代交替中均有体现,内在的危机也一直存在着。
只是由于各历史时期主流哲学存在差异,主体的生命观念存在变化,因此造成此类危机感。
魏晋阶段正是此类意识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时期。
因此文人的危机意识在政治的作用下持续深入,进而生成自觉的生命意识。
以文学作为基点,此类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个体化的创作风格、多元化的审美特性以及层次化的文学结构等。
换言之,“魏晋风度”即为“对个人价值的全面审视及对挣脱传统道德束缚的人性的认可”在各意识形态中的内在体现。
“魏晋风度”第一次“刻意”地把人性升华到超名教的高度,进而作为挣脱传统道德的一个风向标、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
“魏晋风度”表象的特点为豁达、率真、洒脱。
通过言行与诗文,赋予自己的人生以艺术的色彩。
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谈谈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一、魏晋时代的特点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魏晋文化。
而这种文化现象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就是我们今天所称之为魏晋风度。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人们特有的性格品质和审美情趣。
首先,魏晋风度注重个人言行的优雅和自由,强调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常会举行文学和琴棋书画的雅事,他们喜爱并推崇的是纯粹的艺术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其次,魏晋风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道和人性的协调。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读书研究和修身养性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境界。
最后,魏晋风度崇尚豁达大度的胸怀和智慧处事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但魏晋文人们常常以睿智的态度对待矛盾和挫折,有着超越世俗的宽容心态。
三、魏晋风度的影响魏晋风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魏晋时代,而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艺术方面,魏晋文人们提出的“远离俗态,归于泰然”,对后世文人的写作方式和审美观念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其次,在诗词歌赋方面,魏晋时期的文人们提倡雅静淡泊的写作风格,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思想观念方面,魏晋文人们推崇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态度,也为后世的思想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四、对魏晋风度的评价魏晋风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魏晋文人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智慧品质,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新篇章,使中国文化融汇了多元的思想和艺术形式。
魏晋风度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犹如一汪清泉,滋养着后世的文化发展。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自由独立、纯粹雅致、和谐自然、豁达智慧的精神特质,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它的价值在于,不仅寄托着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我们追求自我实现和文化创造的勇气和智慧。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与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420年,历时近200年。
这个时期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北方民族大举南下,局势十分复杂。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化多元化、思想开放自由、学术繁荣昌盛。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1. 长于诗文:魏晋风度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又称“文人之风”。
当时的士人们非常注重诗歌和散文创作,并且对古代文学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以清雅为美:魏晋风度强调清雅之美,追求内心真挚感情和高尚情操。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崇尚自然:魏晋风度崇尚自然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他们反对僵化的礼教和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4. 注重个性:魏晋风度注重个性,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5. 重视人际关系:魏晋风度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交际和社交礼仪。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三、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个性、崇尚自然、以清雅为美等特点的文学风格。
2. 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倡导高尚情操和清雅之美,反对奢侈浪费和纵欲放荡等不良风气。
3.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魏晋风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自由开放。
四、结语总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魏晋风度以其清雅之美、个性张扬、崇尚自然等特点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篇章。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其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扩展资料
来源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士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士大夫空灵而隽逸。
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
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
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
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提示:点击↑'书法微报'免费订阅,右上角转发魏晋,是一个真正的乱世,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却有一群思想活跃的人,他们的人格思想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的文化。
所谓“魏晋风度”就是指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晋人在我们印象里轻裘缓带,不鞋而屐。
他们“简约云澹,超然绝俗”。
那种名士风范确实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究竟源于何处,又为何会形成这种风度,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也将在下文中讨论。
魏晋之前的东汉末期,士林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魏晋士风的转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他们更加重视自我,追求完善的人格,而不是一味地迷恋儒学,依附皇权。
魏晋士风的转变还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道家哲学的影响: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逍遥齐物,使魏晋士人认识到天道不足以让人畏惧,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其次是佛教、道教的兴起,人们在愁闷痛苦之时最容易产生宗教情绪,于是二者为名士们所喜爱。
最后,士风的转变与政治的黑暗不无关系。
魏晋时期是充满内忧患的痛苦悲哀的时代,政权交替频繁、政治迫害残酷,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士大夫、一般民众,都笼罩在强烈的死亡恐怖之中,在无比黑暗的处境中大规模的死亡惨状,个人生命的毫无保障,激起全社会日益增长的死亡意识。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许多悲天悯人有济世志的士人都茫然不知所之。
人们普遍意识到人生无常,生命极其短促,极其脆弱。
论述“魏晋风度”的范畴“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那篇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作为一种独特时代的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的凝练概括,魏晋风度是一种特定的乱世风度,是一种死亡逼出来的风度,与东汉末年至东晋灭亡时期,由于战乱、饥荒和瘟疫,以及王朝更迭、政治斗争等原因带来的大规模死亡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带来的儒家思想的颠覆和玄学的兴起有关。
“魏晋风度”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范畴。
一、崇尚老庄,惟尚清淡魏晋时期,名士们为了避祸远嫌,消极避世,常聚山林高谈老庄,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都推崇老庄学说,特别是老庄的生命哲学。
他们经常聚会,清谈名理,如《世说新语》记载的,中军将军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
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
”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当时清谈之风大行,名士们交谈讲究机智和善于应付,要求语言简练有味,寓意深刻,见解精辟,且声调抑扬顿挫、押韵等,如《世说新语》中记载,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谈话时,顺便一同说那种表明一切都终了的事。
顾恺之说:“火烧平原无遗燎。
”桓玄说:“白布缠棺竖旒旐。
(注:旒旐(liúzhào),招魂幡,出殡时在棺材前引路的旗子。
)”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
”接着又说处于险境的事。
桓玄说:“矛头浙米剑头炊。
”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
”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
”殷仲堪有一个参军也在座,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殷仲堪说:“咄咄逼人!”这是因为殷仲堪瞎了一只眼睛。
这个故事中每人所和的句子后面字都是押韵的。
名士们喜欢引用古代言论、事实或典籍,说话时强调能言善辩,善用比喻,增强说服力,也能增添许多情趣,活跃气氛。
又如《世说新语》中记载,右军将军王羲之和太傅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地凝神遐想,有超尘脱俗的志趣。
王羲之就对他说:“夏禹操劳国事,手脚都长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现在国家战乱四起,人人都应当自觉地为国效劳。
而空谈荒废政务,浮辞妨害国事,恐怕不是当前所应该做的吧。
”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可是秦朝只传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也是清谈所造成的灾祸吗?”二、灭弃礼法,任情放诞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战乱不断,政治黑暗,朝代更替十分频繁,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
名士们已无心去继续遵守儒家的传统礼教,不愿意再让它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自己的价值上面。
他们开始不断的追求自己的独立与自由,追求自己感官上的享受。
嵇康的《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
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
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
”嵇康以道家的“从欲”、“无为”思想批判儒家思想,主张“从欲”,拥有绝对的个人自由, 认为“人性以从欲为欢”,即是说“从欲”才是自然,而“六经以抑引为主”是反人性反自然的。
放诞,即任性放纵,这是魏晋名士们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魏晋名士倜傥不羁的生活。
阮籍,“竹林七贤”之一,是至情至性之人,不为礼法所拘。
按照礼法,“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
”而阮籍在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一个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倒下了很久。
他在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的宴席上喝酒吃肉。
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对晋文王说:“您正在用孝道治理天下,可是阮籍身居重丧却公然在您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荒漠地方,以端正风俗教化。
”文王说:“嗣宗哀伤劳累到这个样子,您不能和我一道为他担忧,还说什么呢!再说有病而喝酒吃肉,这本来就合乎丧礼啊!”阮籍吃喝不停,神色自若。
阮籍好喝酒,喝起酒来放荡不羁,有一次阮氏家族的人在一起喝酒,他的侄子阮仲容不用普通的杯子倒酒喝,而用大酒瓮装酒。
当时有一群猪也来喝酒,他们只是把浮面一层酒舀掉,就又一道喝起来。
如王子猷雪夜去拜访戴安道,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
别人问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兴致去的,兴致没有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王子猷的言行,可以说是任性放诞的最好体现。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中的“兴”是什么呢?这里的“兴”实际上就是“任性”,不拘束、不勉强自己。
三、寄情世外,仕不事事当时司马氏一手把持朝政,取代曹魏的之心路人皆知,其采用严格的手段排除异己,培植同党,形成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恐怖局面,很多名仕们既不肯党附司马氏,又不愿成为曹魏的贰臣,选择远离政治,以求自保,他们归隐山林,流连于山水之间。
阮籍有济世之志,因畏于司马氏的淫威,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游山玩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
但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但又不能明言,为避害计,他常常驾车出游而不问路径,任其走到路尽头则痛哭而返。
他本不欲出仕,由于嗜酒,后来听说某地仓库储有好酒,就自荐当了管仓库的官职,官名为“步兵”,这也是后世称他“阮步兵”之来由。
这种仕不事事,玩世不恭,对所掌管的事务一问三不知,所谓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世说新语》中多有记载,王子猷任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
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
”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过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量”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活着的还不知道,哪能知道死的!”四、纵情酒药,寻求超脱东汉末年、魏晋这种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从政之人普遍产生朝不保夕的感觉,名士们感到人生和生命的可贵,普遍崇尚老庄道家的养生的思想。
何晏认为,服食五石散,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
在他的倡导下,当时服食五石散人很多,成为有钱人家的一种时尚生活。
南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晋人多言饮酒有至于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
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唯托于酒,可以粗远世故。
……以流传至嵇阮刘伶之徒,遂全欲用此为保身之计”也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要想安身立命,最好的办法自然莫如饮酒了。
喝醉了,即使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也是情有可原有理由推脱的。
《晋书阮籍传》记载,“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为防止女儿入虎口,酒醉是逃避最好的方式。
魏晋的名士爱喝酒,《世说新语》中多有记载,张季鹰任情适性,放诞不羁,当时的人称他为江东步兵。
有人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季鹰回答说:“与其让我身后有名,还不如现在喝一杯酒!”还有毕茂世说:“一只手拿着蟹螯,一只手拿着酒杯,在酒池里游泳,这就足以了结这一辈子了。
”“竹林七贤“中有一位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的人物,就是刘伶。
有一次,刘伶患酒病,口渴得厉害,就向妻子要酒喝。
妻子把酒倒掉,把装酒的家什也毁了,哭着劝告他说:“您喝得太过分了,这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一定要把酒戒掉!”刘伶说:“很好。
不过我自己不能戒掉,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发誓才能戒掉啊。
你该赶快准备酒肉。
”他妻子说:“遵命。
”于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请刘伶祷告、发誓。
刘伶跪着祷告说:“天生我刘伶,靠喝酒出名;一喝就十斗,五斗除酒病。
妇人家的话,千万不要听。
”说完就拿过酒肉吃喝,一会儿就又喝得醉熏熏地倒下了。
五、坦然面对,视死如归魏晋时代的名士讲究风度,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人最畏惧的,莫过于死亡,而魏晋的名士们面对人的生与死问题上则坦然和谈定。
《世说新语》中记载,张湛喜欢在房屋前栽种松柏;当时袁山松外出游赏,常常喜欢叫随从唱挽歌。
人们形容说:“张湛是在房前停放尸首,袁山松是在道上出殡。
”嵇康因得罪司马氏,被判死刑,他在临死前,要求奏一曲《广陵散》,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忧伤,没有恐惧。
而只对他的著名古琴曲《广陵散》将要失传,表现出无尽的惋惜。
嵇康面对死亡不仅神气不变,而且还抚曲一首,那种儒雅从容的人生态度,我在这里能够想到的一个词,就是“视死如归”。
参考材料:一、崇尚老庄,惟尚清谈1、《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
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
”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
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是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
”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
2、《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
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
”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
”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
”次复作危语。
桓曰:“矛头浙米剑头炊。
”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
”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
”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译文: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谈话时,顺便一同说那种表明一切都终了的事。
顾恺之说:“火烧平原无遗燎。
”桓玄说:“白布缠棺竖旒旐。
”殷仲堪说:“投鱼深渊放飞鸟。
”接着又说处于险境的事。
桓玄说:“矛头浙米剑头炊。
”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
”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
”殷仲堪有一个参军也在座,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殷仲堪说:“咄咄逼人!”这是因为殷仲堪瞎了一只眼睛。
3、《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
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和太傅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地凝神遐想,有超尘脱俗的志趣。
王羲之就对他说:“夏禹操劳国事,手脚都长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现在国家战乱四起,人人都应当自觉地为国效劳。
而空谈荒废政务,浮辞妨害国事,恐怕不是当前所应该做的吧。
”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可是秦朝只传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也是清谈所造成的灾祸吗?”二、灭弃礼法,任情放诞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
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
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
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
4、《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