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病症(中医内科学)
- 格式:pdf
- 大小:836.00 KB
- 文档页数:48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心衰【定义】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为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
临床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不耐劳累,重者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肺心病等导致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心衰的发生,多因久患心痹、真心痛或先天心脏疾患,日久不复,引起心气内虚,而因复感外邪、情志刺激或劳倦过度更伤心体,心之阳气亏虚,血行无力,瘀滞在心,血脉不通,内而气血郁阻,迫使血津外泄,抑制水津回流。
【病位】在心,涉及肺、肝、脾、肾等脏。
慢性心衰的最根本病机为心气不足、心阳亏虚。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有慢性心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多见于中老年人。
2.临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和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可见喘促,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痰,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
3.常因外感、劳倦、情志等刺激诱发。
超声心动图、血清B型尿钠肽(BNP)或其前体NT-proBNP浓度测定有助于心衰的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1.喘证心衰常见喘促短气之症,需与喘证鉴别。
《素问·逆调论》云:“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心衰一般存在心系基础病,发作时除喘促外,尚可伴见心悸、浮肿、尿少等水饮内停表现;而喘证多是由外感诱发或加重的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实者起病急,多有表证,虚者常反复发作,遇劳尤甚,平素亦可见气怯声低、脉弱等肺肾气虚之证,多伴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受限。
2.鼓胀、水肿心衰后期出现阳虚水泛时可见浮肿、尿少,或胁下痞块坚硬,或颈脉显露等水饮内停、瘀血阻滞之证,易与鼓胀、水肿混淆。
鼓胀是气、血、水结于腹中,以腹大、肢细、腹壁脉络显露为主,病在肝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和尿少等症,类似《金匮要略》“五脏水”之“肝水”,其云:“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小便继通”。
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节心悸1•心虚胆怯证症状一一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代表方安神定志丹加减本方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
2.心血不足证症状一一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无华,头晕目眩,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腹胀便溏 ,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一一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代表方一一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重在益气,意在生血,适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之证加减一一热病后期损及心阴一合生脉散备选方一一炙甘草汤:适用于气阴两虚者,症见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3•阴虚火旺证症状一一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治法一一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证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盛,惊悸怔忡,心烦神乱,失眠多梦等4.心阳不振证症状一一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代表方一一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适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盗汗等症后方益心气,温心阳,适用于心悸气短、形寒肢冷等症加减--- 大汗出一黄芪、煅龙牡、山萸肉、浮小麦;或用独参汤心阳不振,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低下)一炙麻黄、补故脂、细辛,重用桂枝,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5.水饮凌心证症状一一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恶心呕吐,流涎,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代表方一一苓桂术甘汤加减本方通阳利水,适用于痰饮为患,胸胁支满心悸目眩等症加减一一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用真武汤加猪苓、泽泻、五加皮、葶苈子、防己6.瘀阻心脉证症状一一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胸痹【定义】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与本病密切相关,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
常伴有心悸、气短、汗出,甚则喘息不得卧。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心电图应作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选用动态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
心脏冠脉造影检查是确诊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二)鉴别诊断1.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真心痛是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的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1.心血瘀阻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心悸心悸的概念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的病因病机(一)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二)病机基本病机一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一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一一虚一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一痰火扰心、水饮上凌、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
病理因素一一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心悸一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心阳不振r明虚火旺一水位凌心-瘀阻心脉-实L痰火扰心.4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一诊断依据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4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4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5.心电图的改变。
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一一病证鉴别1.惊悸与怔忡2.心悸与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
鉴别要点一一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胃肠、游走)。
病证鉴别心悸与怔忡怔忡心悸病因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诱因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诱发无精神性因素亦可发生发作情况阵发性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势病情发病急、病情轻病理性质实证居多发病缓,病情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心悸的辨证论治一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2.辨脉象变化虚证一脏腑气、血、阴、阳一何者偏虚,实证—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一气虚;心悸头晕,面色不华一血虚;心悸盗汗,潮热口干一阴虚;心悸肢冷,畏寒气喘一阳虚。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试题及答案(强化练习)1、单选心脾两虚型不寐首选方为()A.枕中丹B.归脾汤C.六君子汤D.交泰丸E.黄连阿胶汤正确答案:B2、单选胸痹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下列选项中,不(江南博哥)属于标实的是()A.血瘀B.寒凝C.气滞D.痰浊E.湿阻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胸痹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
故答案选择E。
3、单选某男性患者,70岁,两日来心中悸动不安,头眩,畏寒肢冷,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质淡胖苔水滑,脉弦。
治疗方法宜选()A.健脾化湿,安神定悸B.温补心阳,安神定悸C.补血养心,益气安神D.振奋心阳,化气行水E.清热化痰,以安心神正确答案:D4、单选不寐心胆气虚证,若胆气不足为主者,治疗可用()A.左归丸B.天王补心丹C.安神定志丸D.归脾汤E.涤痰汤正确答案:C5、单选治疗真心痛寒凝心脉证,首选的方剂是()A.补阳还五汤B.栝楼薤白白酒汤C.栝楼薤白半夏汤D.当归四逆汤E.天王补心丹正确答案:D6、单选患者男,38岁。
胸闷反复发作4年。
近日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滑。
其治疗应首选方剂是()A.半夏厚朴汤合黄连温胆汤B.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C.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D.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E.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正确答案:B7、单选不寐属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宜用()A.琥珀多寐丸B.安神定志丸C.黄连阿胶汤D.交泰丸E.酸枣仁汤正确答案:D8、单选患者男,68岁。
因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近日加重,现胸闷如窒,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头晕沉如裹,咯白痰,苔腻,脉沉滑。
其最佳方剂应选()A.瓜蒌薤白半夏汤B.小陷胸汤C.丹参饮D.瓜蒌薤白白酒汤E.归脾汤正确答案:A9、单选患者男,57岁。
因失眠多梦二周就诊,现夜难入眠,兼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心烦口苦,头晕目眩,痰多质黏,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
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练习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胸痹闷重而痛轻,兼胸胁胀痛,善太息属于A.血瘀B.气滞C.痰浊D.寒凝E.心气不足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2.狂病早期为痰火上扰,久则易致A.心脾两虚B.肝肾阴虚C.脾肺气虚D.肝阳上亢E.火盛阴伤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3.以下何项不是真心痛的表现A.心痛剧烈持久B.休息或用药后可以缓解C.伴汗出肢冷,面白唇紫D.常出现脉结代、促E.严重者危急生命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4.胸痹涉及脏腑为A.肺与大肠B.心与小肠C.肝与胆D.肝、脾、肾E.肝、肺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5.“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何书提出A.《内经》B.《金匮要略》C.《诸病源候论》D.《玉机微义》E.《证治要诀》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6.长期顽固性不寐,多方治疗效果不佳,伴舌质偏暗可选用A.血府逐瘀汤B.通窍活血汤C.膈下逐瘀汤D.少腹逐瘀汤E.桃红四物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7.某男,68岁,近一年来出现善忘,不喜欢与人交往,对家人缺乏感情,逐渐出现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言则词不达意,伴腰膝酸软、纳呆气短、五更泄、四肢不温,舌淡舌体胖大,苔白,脉沉细。
宜选何方为主治疗A.四神丸加减B.附子理中汤加减C.七福饮加减D.还少丹加减E.补中益气汤加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8.心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是A.肾阴、肾阳B.心阴、心阳C.心气、心血D.心的阴阳气血E.心气、心血、心阴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9.各种痫病共同的特点是A.突然意识丧失B.强直抽搐C.两目上视D.发作时怪叫声E.发作后一如常人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0.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的医家是A.朱丹溪B.张子和C.李时珍D.张景岳E.王清任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1.患者,25岁,记忆力明显减退,伴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纳呆腹胀,舌淡,脉细弱,应辨证为A.心气不足B.脾气不足C.心脾不足D.肾精亏耗E.痰浊扰心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2.血厥虚证急用独参汤的主要目的是A.补气以生血B.补气摄血C.大补元气D.补益脾肺E.补气宁神益智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心系病证13.某女,18岁,吃饭时,突然进食停止,两眼直视,筷子落地,历时4~5秒钟,症状消失,一如常人。
心系疾病1.心悸: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证。
2.胸痹: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隐痛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3.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症,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4.厥证: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短时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则可一厥不醒而死亡。
5.不寐:不寐亦称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
6.多寐: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
7.健忘:健忘是指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
8.痴呆:痴呆是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重者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语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9.癫狂: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或静而多喜为特征,多由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
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多由痰火壅盛迷乱心窍所致。
但两者在临床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常癫狂并称本病多见于青壮年。
10.癎病:癎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疾病,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为癎证、癫癎、羊癎风等。
鉴别鉴别中医内科心系疾病胸 膻中或左前胸处,可窜 闷痛多 短心悸、气 无 中老年痹 及肩背、前臂、咽喉、短、喘促多胃脘等胃 胃脘部胀痛多 长纳呆、恶 有 任何年痛见心、呕吐龄等问 1:辨疼痛性质 闷痛——闷重痛轻,善太息,与情绪有关,多属气滞,胸闷天阴加重,身 胖痰多,苔腻,多为痰浊。
刺痛——固定,舌紫黯,瘀点、瘀斑,脉涩,多属血瘀,血瘀证为最常见 证型,多兼夹他证。
灼痛——多由火热,分清虚实;实火、痰火、阴虚有火。
绞痛——遇寒则发,得冷加剧。
寒凝心脉;阳虚内寒,阳虚暴脱危重。
隐痛——多见于缓解期,疼痛隐隐。
劳后易发多气虚;畏寒肢冷属阳虚; 心悸少寐舌淡多心血亏虚;隐痛而烦头晕耳鸣多阴虚。
❤厥证《内经》最早描述厥证的。
定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 义 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醒后无后遗症。
病 病 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因机气 主 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 厥 证 厥冷。
实 兼 呼吸气粗,口噤握拳。
证证 情 舌 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11 / 25志脉中医内科心系疾病内 治 顺气降逆开郁。
五磨饮子加减。
伤法用 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木香(行气破滞)檀香、药 丁香、藿香(理气宽胸)证 机 肝郁不舒,气机上逆,壅阻心胸,内闭神机概要血 主 多因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
厥证实 兼 牙关紧闭,面赤唇紫。
证证舌 舌黯红,脉弦有力。
脉治 平肝息风,理气通瘀。
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法用 羚羊角粉(熄风潜阳)桑叶、菊花(平肝熄风)乌药、香附(理药 气通瘀)证 机 怒而气上,血随气升,瘀阻清窍。
概要气 主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
久 厥证病 虚 兼 患者多素体虚弱,阴突受惊恐或过度劳倦、饥饿受寒而诱发。
12 / 25体 证证中医内科心系疾病虚 舌 舌淡,脉沉细微。
中医内科第二章心系病症第一节心悸1、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往往兼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2、《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并以炙甘草汤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诊断依据(1). 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 3).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惊悸与怔忡的鉴别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阳虚水泛)瘀阻心脉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第二节胸痹1、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3、论述病因病机本病证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有关。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心系病证(循环系统)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中医内科学,也是实践技能的第一站,占据40分之多,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实践技能要想过关,中医内科学还有后面要介绍的中医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必须要烂熟于心,全盘掌握。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临床道路上看病开方必不可少的利器、法宝,若想游刃有余,必须披荆斩棘。
对于实践技能第一站来说,辩病辩证尤为重要,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辩病辩证准确则治法可以顺藤摸瓜,推导而出。
接下来就是代表方剂了,这是第二个难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代表方剂错误,后面的分也都没有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践技能第一站的40分一定要牢牢抓住,这样才能有获胜的把握。
一、心悸(心律不齐)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本病证候有七,为气、血、阴、阳四个虚证,和痰、饮、瘀三个实证。
辨证论治虚证心(气)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血不足证: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药加减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参附汤加减实证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加减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加减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虚证的最后一个和实证的最后一个方剂都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二、胸痹(冠心病)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位:心,涉及肝肺脾肾。
病机:心脉痹阻,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病证候也有七,分别为气滞、寒凝、血瘀、痰浊和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
辨证论治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当归四逆汤加减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心肾阴虚证:炙甘草汤和天王补心丹加减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和右归饮加减♥我总结为“二心二阻三虚”,因为病机就是心脉痹阻。
三、不寐(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