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天象》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古代天文观测工具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及其与现代天文观测的异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古观象台的图片或实物,描述其结构特点和功能。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观测,体验古代天文观测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天文观测技术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古代天文观测工具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基本方法及其与现代天文观测的异同。
2. 教学难点:(1)古代天文观测工具的构造和原理。
(2)古代天文观测方法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古观象台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准备古观象台的教学视频或实物模型。
(3)制定实地考察或模拟观测的计划。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2)查阅古代天文观测的资料,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观象台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其独特的外观和结构。
(2)简要介绍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与分享:(1)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古观象台的图片或实物,描述其结构特点和功能,并在小组内分享。
(2)全班交流:邀请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疑问。
3. 实践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观测,体验古代天文观测的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观测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代天文观测工具的特点和作用,反思自己在观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 完成一份关于古观象台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古观象台的历史、构造、功能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掌握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如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
(3)学会运用古观象台观测天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观象台的相关知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古观象台的观测方法及其在古代农业、天文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3)动手制作简易的观象工具,如浑象、日晷等,并进行实际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天文观测技术的敬佩之情。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如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
(3)古观象台的观测方法及其在古代农业、天文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古代观象台的建筑结构及其与天文学的关联。
(2)古观象台观测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观测方法。
(2)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观象台的基本概念。
(2)准备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和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观象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古观象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人们要建造观象台?观象台在古代有什么重要作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简要介绍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如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
3.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古观象台的观测方法及其在古代农业、天文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2)每组选取一个观测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4. 课堂讲解:(1)讲解古观象台的建筑特点及其与天文学的关联。
(2)讲解古观象台的观测方法,如浑象、日晷等。
5. 动手实践:(1)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观象工具,如浑象、日晷等。
(2)学生在校园内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实际操作观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在古观象台上》教案课时安排本节课程拟安排两个课时,每个课时约为40分钟。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观象历史和观象仪器,了解观象台的作用;2.理解并掌握课文的核心内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核心内容;2.熟悉观象台的作用和历史。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观象历史和观象仪器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2.PPT课件;3.学生练习册和笔。
课堂教学课前准备1.结合课文第一部分,“古观象台的发明和使用”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观象历史和观象仪器;2.结合观象台的作用和历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PPT图片或其他视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观象台”的概念和作用。
2. 阅读篇章让学生阅读课文《在古观象台上》,并结合PPT或其他视频素材进行多媒体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理解篇章教师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学到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多个练习题目。
4. 模仿写作教师传授作文技巧和写作要领,引导学生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论述文的写作方法。
5. 课堂讨论教师借助课堂互动形式,与学生交流并讨论课文涉及到的问题和内容,最终引导学生领会文化内涵和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创新。
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习题;2.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练习;3.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学习进一步拓宽书本视野,加强语言积累和阅读技巧;总结通过对于课文内容、观象台的作用、历史及应用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学生能够达到课程预定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手到口到心的理解内化过程,启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传承。
《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笔下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本文从宏观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容、复杂来历、悠久历史、地域的差异及厚重的文化意义。
了解沅水流域“闹龙舟”的盛况。
了解江南“闹龙舟”的民俗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资源,而且还对明清的工艺、西南各省民间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了解“观灯”这一民俗文化。
以时间为线,梳理“观灯”(“灯市”)的起源、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
了解文献资料中历史上“观灯”繁荣而热闹的场景。
明确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笔记小说等资料的目的。
3、体会作者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点:1、联系作者思想、作品背景以及有关端午节、元宵节的民俗资料理解本文,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生命之美。
2、把握本文端午赛船和元宵观灯这两项民俗源远流长的生命形式,发掘它们独特的生命精神。
体会点面之间的照应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对这一效果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历史文献的内容,体会它对中华民俗文化的理性认识,强化读者对湘西的端午和元宵民俗的直观把握,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课前任务落实:1、预习全文:熟读课文;明确文体;了解作者其人及创作思想;梳理端午节及观灯部分的层次、概括内容;勾画出文中涉及的历史文献内容并分点归纳。
2、搜集其他作家描写端午节、元宵节的文章作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我国有关的民俗文化。
3、标注出阅读时不理解的句段,自主查询解疑。
写出仍未解决的内容。
六、教学设计:(一)全体学生集体诵读余秋雨的一段关于文化的文字,引出中国传统文化。
说:中国传统文化生说: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古文、古诗、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师:明确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中又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二)连:中国传统节日请学生利用多媒体完成传统节日的连线。
国学天象这一课的内容
国学天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涵盖了天文学、历法、占星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国学天象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文学知识,国学天象课程首先包括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
象的观测和研究成果,包括对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运行规律的
认识,以及对日食、月食、彗星等天文现象的解释。
这些知识反映
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
2. 历法,国学天象还涉及到古代中国的历法体系,包括夏历、
商历、周历、秦历、汉历等各个历法的演变和特点,以及历法在农业、宗教、政治等方面的应用。
3. 占星术,国学天象中也包括了占星术的内容,这是古代中国
人通过观测星象来推测人间事物的一种方法,它在古代中国的社会
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文献阅读,学习国学天象还需要阅读古代文献,如《周髀算经》、《天文志》等经典著作,了解古代学者对天象的描述和解释。
总的来说,国学天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了天文学、历法学、占星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的认知和探索,以及古代中国人在天文学、历法学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一、教案简介《在古观象台上》是一篇描绘我国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古观象台的文章。
本文通过讲述古观象台的历史、构造和观测原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文还涉及到了天文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观象台的历史、构造和观测原理,学习相关的天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观象台的特点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构造特点。
2. 古观象台的观测原理和天文知识。
四、教学难点1. 古观象台相关天文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古观象台的构造和观测原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观象台的特点和价值。
4. 知识拓展:介绍现代天文观测工具,如望远镜,与古观象台的异同。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辉煌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绘制古观象台的结构图,加深对古观象台的理解。
六、古观象台的历史地位1. 教学目标:a. 了解古观象台在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中的地位和作用。
b. 分析古观象台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贡献。
c.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天文观测成就的自豪感。
2. 教学内容:a. 古观象台在我国古代天文观测中的地位。
b. 古观象台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的贡献。
c. 古观象台在国际天文史上的地位。
七、古观象台的观测成果1. 教学目标:a. 掌握古观象台观测到的主要天文现象和成果。
b. 了解古观象台在天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c. 激发学生对天文观测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古观象台观测到的主要天文现象。
b. 古观象台在天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天文历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历法的影响;了解我国古代的主要历法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天象,了解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通过研究古代历法,掌握历法的编制方法;学会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文历法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天文历法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历法的影响;我国古代主要历法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古代历法的编制方法及其演变。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天象,了解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2. 研究法:引导学生研究古代历法,掌握历法的编制方法;3. 实践法:培养学生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天文历法的资料,制作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教学内容与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讲解相关数学表达;讲解我国古代主要历法及其特点,如夏历、阴阳历等;分析古代历法的编制方法及其演变。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天文历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总结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历法的影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历法的编制方法及其演变。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续)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天文观测活动,如日晷测量、月相观测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观测到的现象。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天文历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古观象台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代观象台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了解观象台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观象台观测天象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古观象台模型,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使用观象台观测天象的方法。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观象台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自豪感。
2. 学生培养对天文观测的兴趣和热情。
3. 学生学会尊重和传承我国古代科学家们的智慧和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古代观象台的基本知识。
2. 观象台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观象台观测天象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1. 观象台观测天象的原理。
2. 古代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象台研究成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观象台的外观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新课:教师讲解古代观象台的基本知识,包括结构、功能和历史背景。
3.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古代观象台观测天象的实例,讲解观测方法和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观象台在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古观象台模型:用于展示古代观象台的外观和结构。
2. 古代观象台观测天象的实例:用于讲解观测方法和技巧。
3. 教学PPT:展示课堂所学内容,辅助教学。
4. 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古观象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观象台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观测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利用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古观象台的图片和模型,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利用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
难点:1. 古代观测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如何理解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具:1. 古观象台的图片和模型。
2. 天文观测工具的图片和模型。
材料:1. 学生分组工作表。
2. 古观象台观测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古观象台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观象台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学生分组观察古观象台的模型,并记录下其建筑特点和观测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利用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
3. 分享:每组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进行分享,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讲解:教师讲解古观象台的历史背景和观测原理,解释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利用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观测,使用天文观测工具进行观测并记录数据。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观象台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技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古观象台的建筑特点和观测工具。
2. 学生能够解释古代天文学家如何利用观象台进行天文观测。
3. 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评价。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教师可以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天象》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安波
【教学背景分析】
温总理曾说过:一个民族只有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未来。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古天文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天文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学习天文不仅可以起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还可以起到增加学生对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兴趣。
同时户外的星空观测实践活动又是锻炼学生实际观察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天象”一节,教材内容分为:经典导读、经典原文、文化雅苑、思考实践、京味天地五部分。
本节教材选择了《淮南子-天文训》作为经典原文,为学生们展示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星象文化,古文部分生僻字较多,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查音释义、集体诵读,才能领略文章的精髓。
课本《中国古星图》选自敦煌星图中的紫微垣部分,我使用了天象软件对该部分星空做专门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中国星宿文化有形象直观的了解。
文化雅苑部分,教材选择了范进中举的故事和唐朝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为了拉近课本和学生生活的距离,我选取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和西游记中的二十八宿形象,帮助学生生动理解古代的星象文化。
思考实践1题要求知道二十八星宿并在星图中找出来,我为学生提供中国唐代的《步天歌》和彩色挂图作为辅助学习材料,很好的结合了经典原文部分的内容,对本节学习起到了巩固加强的作用。
京味天地为学生推荐了北京古观象台作为课外学习基地,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历史和技术,这部分内容适合作为学生校外活动。
“分野”部分介绍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涉及占星术,所以不宜对中学生做过多的讲解,简单解释即可。
星座星象图复杂难懂,教师应用专业的Stellarium (虚拟天象馆) World wide telescope(万维望远镜)这两款天文软件,可以降低学习难度,生动形象立体的展示星空内容。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具有一些初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天文和星座知识并不在现在的义务教育必修内容之中,学生对中国星象文化知之甚少,西方的星座文化也只是略知一二,所以本节内容不宜设计难以理解的原理,应用等内容,只对星宿文化起源,星宿划分做一个初步的介绍。
古代星象纷繁复杂,必须深入浅出,化繁为简。
初一学生的古文阅读分析能力也较弱,所以经典原文部分要由教师带领分析解释。
【教学目标】
1.师生共同阅读并翻译经典原文,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是如何划分星空的。
2.通过课件演示,结合教师讲解,感知我国星象文化的起源。
3.通过观察星图,结合课件解读,找出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并标注在星图上。
【教学重点】
中国传统星象文化;主要星宿的形状和分布位置。
【教学难点】
主要星宿的形状和分布位置。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
【教学手段】制作中国星象星图彩图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天象
中国古代星象 三垣
二十八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