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童谣《争热炕》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老北京童谣--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佚名001、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
002、黄毛儿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喉儿辣的,谁让你专门儿挑大的!003、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儿。
004、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005、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
二年级的小地主,一打一跳舞。
三年级的耍大刀,四年级的上子弹。
五年级的一开枪,六年级的就滚蛋。
006、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
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
三年级的吃饱了饭,四年级的饿死了算。
五年级的发了火,六年级的全滚蛋。
007、一只小花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
008、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009、妞妞骑牛,牛拧,妞妞拧牛,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
010、下雨了,冒泡儿了,老头戴着草帽儿了。
011、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012、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哩咕噜滚下来。
013、吃汽水,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下了皮包往北走,看见一个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反被砖头咬一口。
014、虫儿虫儿虫儿虫儿飞,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面追。
015、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在河里蹦,我拿叉子一叉,你盖子还挺硬。
016、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儿,露着肚脐眼儿。
017、编编编花篮儿,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儿。
018、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不吃,全让老猫给你叼走了,呕!019、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
020、老狼老狼,拉屎靠墙,墙倒了,老狼蹶着屁股逃跑了。
021、臭豆腐臭,酱豆腐香,谁买臭豆腐多给汤。
022、这么好的天儿,下雪花儿,这么好的孩子,没有脚巴丫儿。
《一园青菜成了精》书本原文: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几天没人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卜称大王,红头萝卜当娘娘。
隔壁莲藕急了眼,一封战书打进园。
豆芽菜跪倒来报信,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两边兄弟齐叫阵,大呼小叫争输赢。
小葱端起银钢枪,一个劲儿向前冲。
茄子一挺大肚皮,小葱撞个倒栽葱。
韭菜使出双刃锋,呼啦呼拉上了阵。
黄瓜甩出扫堂腿,踢得韭菜来回奔。
莲藕斗得劲儿头足,胡萝卜急得搬救兵。
歪嘴葫芦放大炮,轰隆隆隆三声响。
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
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
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一看抵不过,一头钻进烂泥坑。
出了正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
北京童谣版本: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成了精,绿头萝卜坐大殿,红头萝卜掌正宫。
江南反了白莲藕,一封战表打进京。
豆芽菜跪下奏一本,胡萝卜挂帅去出征。
白菜打着黄罗伞,芥菜前面做先锋,牛腿葫芦放大炮,绿豆角子点火绳。
轰隆隆大炮三声响,打得辣椒满身红,打得茄子一身紫,打得扁豆扯起棚,打得大蒜裂了瓣,打得黄瓜上下青,打得豆腐尿黄水,打得凉粉战兢兢,藕王一见害了怕,一头钻进泥土中!民间评书版本:一园青菜成了精一出大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最近几天没有问,它们个个成了精。
红头萝卜进宫殿,绿头辣菜坐当中,江南反了白莲藕,三尖菱角当先行,一封战表打进京,豆芽吓得脸发青,急忙跪倒把本奏,豌豆准备去出征,浑身收拾紧登登。
胡萝卜领了大印把帅挂,穿好战袍去出征。
豆角前边来开道,后面跟着地蛋兵。
芥茉前边跑得快,胡萝卜封它为先锋。
小葱使的是银戟,韭菜使的是两面锋。
牛腿瓠子掌大炮,大肚葫芦做个军师有才能。
豆角秧子身子长,性急点上自己作火绳。
咚咚咚,响了三声开路炮,大队“人马”出了“营”。
西红柿,显神通,它看见黄瓜长的满身刺,挤着叫它爬上棚。
山药只好钻地缝,身子直往土里拧。
打得丝瓜一肚子丝,个顶个的搭起棚。
打得茄子无处躲,浑身急得乌又青。
打得辣椒一肚子气,憋得浑身紫又红。
北京孩子张嘴就来的顺口溜,当年的自己太6了!瓷,咱小时候常说的那些顺口溜您现在还能想起来多少?是不是还和过去一样,张嘴就来?今儿个,小编给您总结了咱们小时候最常听、常说的那些顺口溜儿,保准您看完回忆满满!1. 吃面不吃蒜,不如吃碗饭。
2. 里踢外拐,九十九一百。
3. 麻子麻,上树爬,狗一咬,猫一追,吓得麻子直尿sui.4. bia叽bia叽bia,摔个大马趴,得了bia叽病,请了bia叽医生来看病。
打了bia叽针,吃了bia叽药,还是不见效。
5. 一个老头老太太,背着夜壶上北海,到了山上下不来,老头背着老太太。
6. 汽车一拐湾儿,轧了小脚吧丫儿。
7. 胖子胖,打麻将,该人钱,不还账,气得胖子直尿炕。
8. 奔儿头窝窝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儿他害臊。
9. 从南京到北京,没见过驴屁股打补钉。
10. 小五儿小六儿,鼻净胳焙儿炒豆儿,你一碗儿我一碗儿,没给小五留一碗儿,气得小五干瞪眼儿。
11. 藏拇哥,点红点儿,谁不来,小王八儿。
注释:找在家的孩子出来玩的暗号12. 京涿州,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城墙上没有射箭眼]13.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14. 小撇嘴儿,没有牙,忑[te]儿勒忑儿勒喝面茶。
15. 剃头的[念dei四声],技术高,一根儿一根儿往下薅[hao一声],薅得脑袋长大包,到医院就开刀,你说糟糕不糟糕。
16. 当当当,卖油勒[lei四声],谁给张家剃头勒,张家是人家的好小子[zei四声]烤烤的肉饺子[zei].17. 急急忙忙,跑到茅房,茅房满座儿,跑到胡同儿,胡同有鬼,掐你的大腿。
18. 歪戴着帽儿,斜瞪着眼儿,嘴里叼着个香烟卷儿。
19. 下雨喽,冒泡儿喽,王八戴了个草帽儿喽。
20. 小皮球儿,香蕉橘,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21. xxx不是人,是个小狗把大门,一把把到天安门,天安门下雹子,单打xx的后脑勺子。
22. 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北京童谣历史渊源北京童谣是流传于以北京市宣武区中中心的地区的童谣,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民间文学形式。
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
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多年来历史上曾出现了大量的童谣,在民间儿童中传唱。
宣武区是北京建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明清以后产生的宣南文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童谣就是以口头文字形式体现的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而得以繁衍传唱。
一首首童谣记录下了每一历史时期的事件、民情、民意。
风格特点北京童谣有十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
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压韵包括双句压韵、句句压韵、每两句一压韵等压韵方法。
[1]北京童谣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尤其在儿童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地方特色,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
如《北京十八区县地名歌》:“东西崇宣,朝海丰石,通顺平怀密,房门大昌延。
”和《宣武景物歌》:“广内广外大白牛,一亭一树一桥头,两街六区齐推进,九市精华汇宣武。
”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的歌谣。
童谣有群众性、音乐性、趣味性、现实性。
童谣实例北京童谣有相当一部分体现了老北京风俗民情,比如:“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2]老北京童谣中有一种属于另类的,即用孩童非常熟悉的人或物作引子,采取了大量的夸张搞笑手法。
比如“金箍(勒)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铁蚕豆,大把儿抓,娶了媳妇儿忘了妈。
要妈就耍叉,耍叉就分家”、“老头儿老头儿玩火球儿,烫了屁股抹香油儿;老太老太玩火筷,烫了屁股抹香菜”、“拉洋车的好买卖,大爷拉着大奶奶;大奶奶放一屁,崩出大爷二里地”、“猪八戒他妈,会耍叉;洗脚水,熬倭瓜;干窝头,一嘴儿仨;老咸菜,大把儿抓”。
⼀园青菜成了精《⼀园青菜成了精》书本原⽂:出了城门往正东,⼀园青菜绿葱葱。
最近⼏天没⼈问,他们个个成了精。
绿头萝⼘称⼤王,红头萝⼘当娘娘。
隔壁莲藕急了眼,⼀封战书打进园。
⾖芽菜跪倒来报信,胡萝⼘挂帅去出征。
两边兄弟齐叫阵,⼤呼⼩叫争输赢。
⼩葱端起银钢枪,⼀个劲⼉向前冲。
茄⼦⼀挺⼤肚⽪,⼩葱撞个倒栽葱。
⾲菜使出双刃锋,呼啦呼拉上了阵。
黄⽠甩出扫堂腿,踢得⾲菜来回奔。
莲藕⽃得劲⼉头⾜,胡萝⼘急得搬救兵。
歪嘴葫芦放⼤炮,轰隆隆隆三声响。
打得⼤蒜裂了瓣,打得黄⽠上下青。
打得辣椒满⾝红,打得茄⼦⼀⾝紫。
打得⾖腐尿黄⽔,打得凉粉战兢兢。
藕王⼀看抵不过,⼀头钻进烂泥坑。
出了正门往正东,⼀园青菜绿葱葱。
北京童谣版本:出了城门往正东,⼀园青菜成了精,绿头萝⼘坐⼤殿,红头萝⼘掌正宫。
江南反了⽩莲藕,⼀封战表打进京。
⾖芽菜跪下奏⼀本,胡萝⼘挂帅去出征。
⽩菜打着黄罗伞,芥菜前⾯做先锋,⽜腿葫芦放⼤炮,绿⾖⾓⼦点⽕绳。
轰隆隆⼤炮三声响,打得辣椒满⾝红,打得茄⼦⼀⾝紫,打得扁⾖扯起棚,打得⼤蒜裂了瓣,打得黄⽠上下青,打得⾖腐尿黄⽔,打得凉粉战兢兢,藕王⼀见害了怕,⼀头钻进泥⼟中!民间评书版本:⼀园青菜成了精⼀出⼤门往正东,⼀园青菜绿葱葱,最近⼏天没有问,它们个个成了精。
红头萝⼘进宫殿,绿头辣菜坐当中,江南反了⽩莲藕,三尖菱⾓当先⾏,⼀封战表打进京,⾖芽吓得脸发青,急忙跪倒把本奏,豌⾖准备去出征,浑⾝收拾紧登登。
胡萝⼘领了⼤印把帅挂,穿好战袍去出征。
⾖⾓前边来开道,后⾯跟着地蛋兵。
芥茉前边跑得快,胡萝⼘封它为先锋。
⼩葱使的是银戟,⾲菜使的是两⾯锋。
⽜腿瓠⼦掌⼤炮,⼤肚葫芦做个军师有才能。
⾖⾓秧⼦⾝⼦长,性急点上⾃⼰作⽕绳。
咚咚咚,响了三声开路炮,⼤队“⼈马”出了“营”。
西红柿,显神通,它看见黄⽠长的满⾝刺,挤着叫它爬上棚。
⼭药只好钻地缝,⾝⼦直往⼟⾥拧。
打得丝⽠⼀肚⼦丝,个顶个的搭起棚。
打得茄⼦⽆处躲,浑⾝急得乌⼜青。
打得辣椒⼀肚⼦⽓,憋得浑⾝紫⼜红。
关中经典童谣高高山种大麦。
高高山上种大麦,
俩口打捶把娃摔(sui),
大呀妈呀你嫑摔,
长大给你搔(náo)脊背。
来历:
1918年前后,有户县人把此歌谣带到北京,被收集到刘半农先生主编的《歌谣周刊》中。
关中户县的民谣丰富多彩,有对于地方名优特产的流利畅达的表述,有茶余饭后轻松愉快的欢唱,有对于不良现象的强烈抨击,充分表达了纯朴善良的户县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期望,是户县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分析:
该民谣表层是采用民谣惯用的比兴方式,通过即景叙事,引出批判对象王洪文。
此类手法在民间文艺中很常见,该民谣兼用比兴引出所咏叹的小娃,又用高山种大麦隐喻两口抚养小孩,假借小孩的口吻告诉父母,现在的付出与将来的受益密切相关的,劝慰父母双方吵闹之际都不应拿孩子撒气。
第 1 页共19 页一个蛤蟆一张嘴,拿着我的刀,两只眼睛四条腿,二十歌扛着我的案板卖切糕。
扑通一声跳下水。
一,一洞天,小板凳两个蛤蟆两张嘴,二,二郎庙,四只眼睛八条腿,三,三宫殿,小板凳,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白塔寺,你莫歪,五,龙灯舞,让我爷爷坐下来。
没有腿六,六角井,我帮爷爷捶捶背,七,七星山,爷爷说我好乖乖。
小黑鸡,两条腿,八,八角洞,大黄牛,四条腿,九,韭菜园,刨个坑儿种西瓜蜻蜓六条腿,十,石龙巷,螃蟹八条腿,十一十二真武山,小小孩,上南洼,蚯蚓、鳝鱼没有腿。
十三十四峨嵋山,刨个坑儿种西瓜。
十五十六缙云山,先长叶,后开花,火萤虫十七十八望娘滩,结个西瓜给爹妈。
十九二十剑门关。
爹吃了好,大麦秸,妈吃了好,小麦秸,杨柳乐得小孩噔噔跳。
火萤虫,落下来,杨柳青,摇摇摇不打你,放风筝,不骂你,杨柳黄,摇摇摇,摇到外婆桥,玩玩就放你。
踢毽忙。
外婆买条鱼烧烧,头不熟,尾巴焦,小红鲤五指歌盛到碗里劈啪跳。
白米饭,鱼汤烧,小红鲤,红红鳃,一二三四五,吃了宝宝又来摇。
上江游到下江来。
上山打老虎,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上江吃的灵芝草,老虎打不到,外婆叫我好宝宝,下江吃的绿青苔。
打到小松鼠。
糖一包,果一包,灵芝草,绿青苔,松鼠有几个? 还有团子还有糕。
芙蓉开过牡丹开。
让我数一数,小猫上炕捏饽饽一二三四五。
奶奶夸我孝顺小儿羊,羊, 小孩小孩你别哭小板凳,三条腿儿,跳花墙,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花墙破,小孩小孩你别哭,奶奶嫌我嗑得脏,驴推磨;过了腊八就杀猪,我给奶奶煮面汤。
猪挑柴,小孩小孩你别馋,奶奶嫌我煮得硬,狗弄火,过了腊八就是年。
我给奶奶剥花生。
小猫上炕捏饽饽。
奶奶嫌我剥得慢,一盆玫瑰两朵花我给奶奶蒸米饭。
同来看大米饭,蒸得好,第 2 页共19 页一盆玫瑰两朵花,奶奶夸我孝顺小儿。
同来看,三个姑娘都要掐,同来看,四喜胡同五个小孩,丫头丫黑鸡下了个白鸡蛋。
拿了六块七棱砖,同来瞧,打了八仙庙里——丫头丫,同来瞧,九棵树上的打蚂蚱,耗子长了一身毛。
普通话绕口令大全10篇植树——老顾大顾和小顾,扛锄植树走出屋。
漫天大雾罩峡谷,雾像灰布满路铺,大顾关注喊小顾。
老顾扛锄又提树,雾里植树尽义务。
扁担和凳子——凳子宽,扁担长,凳子比扁担宽,扁担比凳子长,扁担要绑在凳子上,凳子不让扁担绑在凳子上,扁担偏要凳子让扁担绑在凳子上。
南南有个篮——南南有个篮篮,篮篮装着盘盘,盘盘放着碗碗,碗碗盛着饭饭。
南南翻了篮篮,篮篮扣了盘盘,盘盘打了碗碗,碗碗撒了饭饭。
鸟和猫——树上一只鸟,地上一只猫。
地上的猫想咬树上的鸟,树上的鸟想啄猫的毛。
蒋、墙、杨、羊——蒋家砌了一垛墙,杨家养了一只羊,杨家羊,撞塌了蒋家的墙,蒋家的墙,压死了杨家的羊,蒋家要杨家赔墙,杨家要蒋家赔羊。
葵花、蓖麻——胖娃小筐手中拿,来到园中收葵花;小华小篮身上挎,一同进园收蓖麻。
胖娃种的葵花花盘大,小华种的蓖麻密麻麻。
小华去帮胖娃摘葵花,胖娃去帮小华收蓖麻。
小华和胖娃,收了葵花、蓖麻献国家。
四老伯——郭老伯、骆老伯,毕老伯、柏老伯,郭骆毕柏四老伯,约着城北买菱角,买得菱角阁上剥,菱角壳戳了四老伯的脚。
我有一条狗——我有一条狗,狗尾拖个斗。
走起路来狗关直颤抖,不知是狗拖斗,还是斗拖狗。
一般话绕口令大全2一般话声母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成阻、持阻、除阻。
声母的发音部位不同,吐字时的着力点就不一样,比方“b、P、m”,发音时着力点在双唇,“d、t”的着力点在舌尖,*舌尖的弹力。
因此发声母时不要拖长,要咬住、弹开。
我们在每段绕绕口令题旁都标有“b、p、m”、“d、t”、“n、l”、“g、k”、“s、sh”等声母字样来说明此段绕口令是特地训练所标声母的绕口令。
例如:《八百标兵》一段绕口令题旁标有“b、p”的声母,就说明“b、p”字母在练习过程中是重点训练的内容,训练双唇有力集中。
又如:《短刀》一段绕口令题旁标有“d、t”的声母,就说明“d、t”在练习过程中是重点训练的内容,训练舌尖的弹力等等。
八百标兵〔b、p〕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一)小耗子儿上灯台=============================01-小耗子儿上灯台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奶奶也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02-一个蛤蟆四条腿儿一个蛤蟆四条腿儿,两只眼睛一张嘴儿,(咕儿呱咕儿呱)03-04-水牛儿05-06-看金鱼儿07-小蝴蝶08-尾巴谣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什么尾巴像把伞?狗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
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最好看?公鸡尾巴弯,鸭子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09-小叭狗儿带铃铛小叭狗儿,带铃铛,稀哩哗棱到集上。
买个桃儿,桃有毛儿,买个杏儿,杏又酸儿,买个沙果面蛋蛋。
小叭狗儿,上南山,拾大米,捞干饭。
爹一碗,娘一碗,气的叭狗儿白瞪眼。
10-小白兔去赶集小白兔,去赶集,拿着辣子当鸭梨,咬一口,怪辣的,以后再也不买带把的。
11-小耗子儿上灯台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吱儿吱儿哇哇”叫奶奶,叫奶奶,叫不应,叫不应,拿屁崩,崩的两只小眼红瞪瞪!四只耗子吹鼓手,嘟嘟哇哇真热闹。
耗子姐姐去送亲,耗子大妈迎花轿,老猫闻听来贺喜,一口一个都吃掉!16-小花猫小花猫,上河西,扯花布,做花衣。
不要你金,不要你银,要你花轿来抬人,四个吹,四个打,四个骡子,四匹马,咦哩哇喇抬到家。
17-小鸽子满天飞小鸽子,满天飞,飞到张家房,张家姐姐喂高粱;精心整理飞到李家坡,李家大娘给水喝;飞到刘家院,下了两个小鸽蛋,刘家大哥搭个窝,孵出两个小鸽鸽。
18-黄狗看家黄狗黄狗你看家,我到南山采棉花,一朵棉花没采到,我的亲家又来啦。
亲家亲家会擀面,擀到锅里团团转,公一碗,婆一碗,案板底下藏一碗,猫儿过来舔舔碗,狗儿过来砸了碗,耗子过来吱儿吱儿爬上碗。
19-小喜鹊站树杈20-21-斗虫儿飞22-喜鹊喳喳23-耳朵歌24-25-喇叭花喇叭花,爬篱笆,爬到高处吹喇叭,哒哒嘀,嘀哒哒!小孩儿,小孩儿,该起啦。
26-五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27-小蝌蚪小蝌蚪,像黑豆,成群结队河中游。
斗法》台词1 让我们共同欣赏艺术大师的风采2009-11-19 20:45马瘦毛长蹄子胖,两口子睡觉争热炕。
老头要在炕里头睡,老婆死乞白赖偏不让。
老头说是我捡的柴,老婆说是我烧的炕。
老头说偏睡、偏睡、偏要睡。
老婆说不让不让偏不让。
老头子操起了掏灰耙,老婆子拿起了擀面杖。
两口子乒了棒当打到大天亮,挺好的热炕谁也没睡上。
怎么----------全晾凉了。
这回呀,说这么一段单口相声。
这段叫斗法,这段不是现在的事情,明代的事情。
明代什么年间啊,成化年间。
就是四帝燕王扫北,燕王过北京,成化年间。
在那个时侯,是明代鼎盛之时,最盛的时候,万邦来朝。
就在明代成化六年,在前门外,过去有四门三街五牌楼,就在这个五牌楼第三根柱子上贴着这么一张皇榜。
这个皇榜往这儿这么一贴呀,好家伙,呼啦一下老百姓就围过来了。
为什么呢,不知道国家出了什么重要的大事了。
大家都要看看,看这皇榜。
这皇榜贴上,没有一个时辰,就惊动了北京城四门三街五牌楼,八臂哪吒城,全城的人民,全嚷嚷动了。
也不管什么是五行八作,士农工商,僧门两道,回汉两教,诸子百家,街市上走的人,也有什么做官的、为宦的,背弓的、挎剑的,卖煤卖炭的,卖米卖面的,推锅卖蒜,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豁这么大会儿就都围过来了,就看这皇榜,到底看看国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大伙围着正这儿看呢,打北边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山东人,登州府文登县的人,姓孙,叫孙德龙。
干嘛还说他什么地方的呢-------因为他说话不同。
山东登莱青叫东三府,东三府的人啊,说话舌头根子发硬。
怎么发硬啊,你比如说,咱们这边说话“我上北边”,要到人家山东东三府呢,不说到北边,哎那叫“到伯边”。
要说到北边找个人呢,那叫“到伯边那个地界儿找个印”。
孙德龙在北京干什么呢,就在东四牌楼,现在这个朱雀大街,那当儿叫神路街,卖肉,卖猪肉。
他今天,穿这个棉袍,刚打这个肉市算账回来。
这个棉袍穿的,是个布棉袍,让他都穿成缎子的了。
这布的怎么会变了缎子的了呢,他是切完了肉也往上面抹,切油也往上抹,抹得锃光瓦亮,就跟现在理发馆里头那个釭刀子布,跟那个似地。
北京俗语和童谣欧阳靖飞的转帖┊欧阳靖飞的首页一、几句北京俗语北京话里俗语很多,大多有“典”可据,即有其出处。
北京是辽、金、元、明数代古都。
清朝在北京建都二百数十年。
北京话的俗语中与少数民族有关者不少,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有关者不少。
兹举几句北京俗语为例,以窥其源。
1.要菜。
北京话说人“摆谱儿”、“摆臭架子”、“故意卖弄”等为“要菜”。
如“别在这儿跟我要菜啦!”意思是说别摆臭架子了。
此话原是指太监而言的。
清因明制而设内官,但鉴于明代宦官的弊病,所以朝廷立法,严禁太监干政,并把太监打在极低的地位,视之不齿于人类。
虽然如此,但是太监仍仗皇家势力在外大摆其谱儿,总思在各种场合抖抖威风,表示他不同于一般人。
清朝太监有个特点,在皇宫和王府里身居奴下奴的地位,不但皇帝和王贝勒不拿太监当人,八旗官兵和一般旗人皆鄙视之。
可是太监一离开皇宫和王贝勒府第,立即挺胸伸脖儿,摇身一变,以老爷自居。
各行业者图其手头阔绰,利用其变态心理而趋奉逢迎,太监则以此为扬眉吐气的机会,欣然接受,不惜掏银子。
那时不但官宦人家讲究大办喜、丧、寿、诞诸事,一般人家也以搭棚办事为体面。
搭棚办事只希贵客光临,所以太监很有出份子参加红白事的机会。
北京有“口子”承应办事,包办酒席。
在“落作儿”之日,口子的茶房就向办事人家请来几位“里扇儿的”(太监。
民间以此尊称之)。
下面就说到“要菜”了。
众人入席,茶房依所定菜单一一上菜。
这时,高踞上座的太监每见上一菜,立即摇头摆手,撇嘴咂舌,连说这种菜简直无法入口。
茶房早知必然如此,上过三个菜后,就走到“里扇儿的”面前请安,口说“请老爷点菜”。
这时太监必胡乱点个菜名,茶房遵命传厨师备办。
其实他要的菜并不比席面的菜好,但“老爷”要摆这个谱儿。
饭后,太监大把地掏银子,赏给厨师和茶房。
因此那时口子上的人希望办事人家多请些位里扇儿的。
太监要菜是为了摆臭架子,故意卖弄他是皇家和王府的使用人。
由此,北京话里产生了“要菜”这个俗语。
北京童谣歌词《北京童谣》精选收录了长期以来广泛流传在以北京地区为主,覆盖全国范围的传统民间童谣和儿歌。
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音像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优秀文艺音像制品评选”中荣获大奖,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
作曲家和演奏家为这套CD做了精彩的编配和演奏,音乐风格活泼清新,节奏韵律富有动感,其中特别加入的音效,如动物的叫声,风声,雨声儿童的笑声,老北京的叫卖调等,使这张CD更加生动并具有画面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广播艺术团的演唱和朗诵非常出色,听起来既有深厚的民族传统韵味、又形象地表现了现代儿童的童真童趣,同时可以教孩子们学习标准普通话的发音。
每张CD附图文并茂讲解册,便于家长和老师辅导孩子学习(一)动植物,趣味绕口令=============================01.正月正挂红灯02.新年来到03.九九歌04.黄城根儿05.正月歌06.月亮谣07.放风筝08.前门楼子高不高09.哪屋元宵扑鼻香10.正月十五月儿明11.买个蒲包瞧干爹12.豌豆糕点红点儿13.二月二龙抬头14.一个毽儿踢两半儿15.风筝真好玩儿16.拉洋车17.年年有个三月三18.长个针眼让人家看19.卖切糕20.中秋节21.三轮车22.盖洋楼、卖窝头23.北京车子真不少24.下雨啦25.东直门挂着匾26.八月十五月亮圆27.蓝靛厂28.猜拳行令同赏月29.北京粥厂30.九月九31.一阵秋风一阵凉32.平地茶园33.四牌楼底下卖估衣34.飞雪花儿35. 平则门,拉大弓36.腊七腊八37、过了腊八就是年38. 褡裢搭39.十不弦的鼓40. 二十三日祭灶王41.打十不弦的不害羞42.腊月谣43.打花巴掌呆(一)正月正挂红灯。
民俗风情、岁时节令01.正月正挂红灯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二月二,家家摆席接女儿;三月三,蟠桃宫里去游玩;四月四,结伴去逛隆福寺;五月五,白糖粽子送姑母;六月六,阴天下雨煮白肉;七月七,坐在院中看织女;八月八,阜成门内走白塔;九月九,观菊喝杯重阳酒;十月十,天寒穷人没饭吃;冬月冬,北海公园去溜冰;腊月腊,买面割肉过年啦!02.新年来到新年来到,人人欢笑,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块大年糕,老头要顶新毡帽。
001、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又卖油来又卖醋。
002、黄毛儿丫头去赶集,买个萝卜当鸭儿梨,咬一口喉儿辣的,谁让你专门儿挑大的!003、数一数二数老张,老张的媳妇会打枪,枪对枪,杆儿对杆儿,不多不少十六点儿。
004、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吗呀?点灯说话儿,熄灯做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005、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
二年级的小地主,一打一跳舞。
三年级的耍大刀,四年级的上子弹。
五年级的一开枪,六年级的就滚蛋。
006、一年级的小豆包儿,一打一蹦高儿。
二年级的小不点儿,一打一瞪眼儿。
三年级的吃饱了饭,四年级的饿死了算。
五年级的发了火,六年级的全滚蛋。
007、一只小花狗儿,坐在大门口儿,两眼黑溜溜,想吃肉骨头。
008、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009、妞妞骑牛,牛拧,妞妞拧牛,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
010、下雨了,冒泡儿了,老头戴着草帽儿了。
011、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012、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
013、吃汽水,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下了皮包往北走,看见一个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反被砖头咬一口。
014、虫儿虫儿虫儿虫儿飞,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面追。
015、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在河里蹦,我拿叉子一叉,你盖子还挺硬。
016、报告司令官,没有裤子穿,穿个小裤衩儿,露着肚脐眼儿。
017、编编编花篮儿,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儿。
018、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不吃,全让老猫给你叼走了,呕!019、剃头打三光,不长虱子不长疮。
020、老狼老狼,拉屎靠墙,墙倒了,老狼蹶着屁股逃跑了。
021、臭豆腐臭,酱豆腐香,谁买臭豆腐多给汤。
022、这么好的天儿,下雪花儿,这么好的孩子,没有脚巴丫儿。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1)曾皓——在北平落户的旧世家的老太爷,年六十三。
曾文清——他的长子,三十六。
曾思懿——他的长媳,三十八九。
曾文彩——他的女儿,三十三岁。
江泰——他的女婿,文彩的丈夫,一个老留学生,三十七八。
曾霆——他的孙子,文清与思懿的儿子,十七岁。
曾瑞贞——他的孙媳,霆儿的媳妇,十八岁。
愫方——他的姨侄女,三十上下。
陈奶妈——哺养曾文清的奶妈,年六十上下。
小柱儿——陈的孙儿,年十五。
张顺——曾家的仆人。
袁任敢——研究“人类学”的学者,年三十八。
袁圆——袁的独女,十六整。
“北京人”——在袁任敢学术察勘队里一个修理卡车的巨人。
警察寿木商人甲、乙、丙、丁。
第一幕——中秋节。
在北平曾家小花厅里。
第二幕——当夜十一点的光景,曾宅小花厅里。
第三幕——离第一幕约有一月,某一天,深夜三点钟,曾宅小花厅里。
第一幕中秋节,将近正午的光景,在北平曾家旧宅的小花厅里,一切都还是静幽幽的,屋内悄无一人,只听见靠右墙长条案上一架方棱棱的古老苏钟迟缓低郁地迈着他“嘀塔嘀嗒”的衰弱的步子,屋外,主人蓄养的白鸽成群地在云霄里盘旋,时而随着秋风吹下一片冷冷的鸽哨响,异常嘹亮悦耳,这银笛一般的天上音乐使久羁在暗屋里的病人也不禁抬起头来望望:从后面大花厅一排明净的敞窗望过去,正有三两朵白云悠然浮过蔚蓝的天空。
这间小花厅是上房大客厅和前后院朝东的厢房交聚的所在,屋内一共有四个出入的门路。
屋右一门通大奶奶的卧室,门前悬挂一张精细无比的翠绿纱帘,屋左一门通入姑奶奶——曾文彩,嫁与留过洋的江泰先生的——睡房,门前没有挂着什么,门框较小,也比较肮脏,似乎里面的屋子也不甚讲究。
小花厅的后墙几乎完全为一排狭长的纸糊的隔扇和壁橱似的小书斋占满。
这排纸糊的隔扇,就是上房的侧门,占有小花厅后壁三分之二的地位。
门槛离地约有一人,踏上一步石台阶,便迈入门内的大客厅里。
天色好,这几扇狭长的纸糊隔扇也完全推开,可以望见上房的气象果然轩豁宽敞,正是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家门第。
《百岁童谣》丛书共五册包括描述幼儿游戏的《花巴掌》、刻画年节喜庆活动的《正月正》、汇集民间摇篮曲的《外婆桥》、以及表现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小巴狗》和《大槐树》《小巴狗》1.桃树2.十二月采花3.三棵蒿4.夏蝉鸣5.萤火虫6.小蜻蜓7.虫飞8.葫芦蜂葫芦雀 9.知了10.水牛 11.一场秋风一场凉 12.光棍捣杵13.勒巴雕 14.大雁 15.燕儿燕儿 16.什么垒窝八根柴 17.又没尾巴又没毛 18. 天河19.看雨云20.牛郎织女靠天河桃树这山望见那山高,望见那山一棵桃.你怎知道它是桃?叶子尖尖树不高。
十二月采花正月采花无花果,二月采花杏花开,三月桃花红如火,四月蔷薇架上天,五月石榴赛玛瑙,六月荷花满地开,七月菱角漂水面,八月风送桂花香,九月菊花家家有,十月芙蓉赛牡丹,十一月无花采,十二朋腊梅花对雪开。
东南岗,三棵蒿,大郎担水二郎浇,一棵结的是珍珠,一棵结的是玛瑙。
还有一棵没结啥,只结一个大仙桃。
夏蝉鸣夏蝉鸣,荔枝红;寒蝉鸣,抱炎笼。
萤火虫萤火虫,夜夜红。
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养蚕摇丝筒,儿子读书做郎中,新妇织布做裁缝,家中有米吃不空。
小蜻蜓小蜻蜓,青又青,蜻蜓它妈嫁给给鹰。
鳖打鼓,燕打旗,小虫抬酒来贺喜。
老斑鸠,是送客;啄木鸟,来迎客。
点点头:“你来啦!”虫飞虫,虫,虫,虫——飞,飞到南山吃露水。
露水吃饱了,回头就跑了。
葫芦蜂,来点灯。
葫芦雀,来划火。
知了知了,知了,往下退,给你床毯子,给你床被。
知了,知了,往下退,饽饽卷子,管你一顿。
水牛水牛儿,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你爹你妈,给你买下烧肝、烧羊肉!一场秋风一场秋风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严霜单打独根草,蚂蚱死在草根上。
光棍捣杵光棍捣杵,你在哪住?我在山后。
山后有啥?黄瓜炒肉。
给俺吃点行不?俺还不够。
勒巴雕勒巴雕,叼鸡毛。
红头绳,扎白腰。
大雁雁,雁,摆不齐,掉到河里哭姨姨;雁,雁,齐摆摆,掉到河里哭奶奶。
燕儿,燕儿燕儿,燕儿,顶锅盖儿,你吃饽饽我吃菜儿。
民间歌谣1、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卖冰棍。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
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打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齐打鼓。
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分石榴。
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做游戏。
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看西瓜。
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捉泥鳅。
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来猜谜。
2、对扳子对、对、对板子,俺家娶个花婶子,样儿美来手又巧,两把剪子对着铰。
剪只桃儿桃有毛,剪罢黄杏剪樱桃,剪串葡萄甜又酸,剪朵红花艳丹丹,剪只蝴蝶飞上天。
3、板凳摞摞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摸爬蚱,里头坐个小娃娃。
娃娃吃来掂尿罐儿,乒嚓两半儿。
你一半儿,我一半儿,咱俩回家做豆馅儿。
4、小宝宝小宝宝,快点睡,明天跟妈去赶会,会上给你买支枪,挎到脖里上战场。
上战场,当英雄,多给妈妈我争光。
5、月下玩玩月儿圆,月儿亮,我在月下玩手枪。
月儿照,影儿长,我对影儿开一枪。
影儿一点没变样,我伸臂,它伸膀,我举拳头它投降,姿势和我一个样。
我跑步,它跟上,我俩玩了一晚上。
6、布娃娃小朋友,布娃娃,红嘴巴,黑头发。
眼睛转,不说话,个子老是这么大。
妈妈演节目,她也要参加。
我给缝个新花褂,又把小辫扎。
再戴一只大蝴蝶,忽闪忽闪美极了。
7、小金鱼,爱打扮小金鱼,穿缎缎,不学习,爱打扮。
东玩玩,西转转,摇头摆尾好清闲。
老师考他红了脸,吐出一串零蛋蛋。
小白兔,说他懒,嘴巴笑成三瓣瓣。
8、小花孩小花孩,砍柳橼,柳条苦,卖豆腐。
豆腐甜,买个镰,镰没把,买个马。
马没角,买个锅,锅没底,买个鏊子三条腿。
三条腿,能烙馍,烙个油饼笑呵呵。
9、天上有的星星天上有的星星,地上有个月饼,河里有个小鱼,扑拉扑拉一小盆。
10、咕哇咕哇都不要小老鼠,上拐棍。
拐棍滑,磕住老鼠的牙。
大老鼠哭,小老鼠叫,一群蛤蟆来吊孝,咕哇咕哇都不要。
11、买鞭杆买鞭杆,打流汗儿。